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古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古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二、祆教在中国的传播三、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景教又称波斯经教,大秦教,是中国唐代对基督教中的聂斯脱利派的称呼。景教诞生于公元5世纪,在唐代传入中国并一度颇为兴盛,在唐后期的武宗会昌灭佛中受牵连而遭禁。唐朝初年,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以景教命名,意为“光明”。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准许在长安建起第一所大秦寺。“大秦”是唐代中国对罗马的称呼。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景教传播的特点首先,入唐后积极谋求官方认可。《景教碑》的记述表明从唐太宗到立碑时的唐德宗,历代最高统治者除武则天外,几乎都对景教表示好感。其次,景教入华后一定程度上奉行“本土化”政策。如“景教”这个译名就充分体现既要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要昭示景教本来面目的用意。此外,景教徒一开始就重视翻译景教经典,以为面向整个中国社会传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唐代所进呈的汉文景教经典曾达35种。在译经和传教活动中,也借助许多佛道名词和儒道思想的表述形式,在其经典中加入大量的忠君和孝道的内容。二、祆(xian)教在中国的传播祆教,在中国史籍中又称为火祆教、因其教徒要建立火坛祭祀圣火,又被称为“拜火教”。传统上认为是对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祆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今天虽早已在中国消失,但自南北朝之前传入中国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被取缔,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五个多世纪,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与后来的民俗文化都产生了可见的影响。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规定,教徒死后,要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狗噬鸟啄。若有人将尸体埋于地下,半年不挖出者,罚抽一千鞭,一年不挖出者,抽两千鞭,两年不挖出者,其罪过无可补偿。在所发现的晚于北周的大量祆教徒墓葬中,基本上都采用与中国人相同的葬式,实行土葬,有棺椁和墓志,也流行夫妻合葬,等等。三、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产生于西亚波斯的二元论宗教,很快就被萨珊王朝视为邪教而取缔。摩尼教在唐代初期传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后因回鹘对唐朝政府的影响力而一度兴盛,会昌灭佛事件中亦遭取缔,其后以民间宗教形态在中国民众间继续流传。摩尼教的教义摩尼教表现出鲜明的“混合宗教”的特点,核心教义是“二宗”、“三际”说。“二宗”即明暗两宗,表明该宗教的二元论性质,指一切事物都含有截然相反的善恶两端,世界有两个本原,一为光明王国,一为黑暗王国。“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是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初际时,未有天地万物,但二宗矛盾已孕育其中;中际时,善恶相混;后际时,善恶分开。据摩尼教的说法,人类出现至现在,都属于中际阶段,一直会持续到世界被大火毁灭为止。世界的毁灭标志着中际的结束和后际的开始,那时,世界将恢复到初际时的情景,光明和黑暗相分离,光明王国将不再受到黑暗的入侵。摩尼教的教义摩尼教的另一个特点是否定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是黑暗物质造成的,人类的躯体不过是用来禁锢光明灵魂的黑暗物质。为了使世界重新获得光明,人类要尽量远离黑暗,因此就要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其教规有“三封”与“十戒”,“三封”即封口——不吃肉不说谎话;封手——不在暗中做坏事;封胸——不放纵欲望。“十戒”即禁止崇拜偶像、禁止撒谎、戒绝贪欲、不得杀生、禁绝奸淫、不许偷盗、不行邪道和巫术、不能怀疑和背叛教义、办事不得怠惰、每日祈祷4-7次。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以中亚为媒介进入中国。武则天对摩尼教颇为青睐,原因当是其造《大云经》,希望借助摩尼教否定现实世界正统秩序,为其以女主之身夺取政权造势。安史之乱后,出于对助唐平叛的回鹘之请,摩尼教在华得到发展。摩尼教在社会下层受到欢迎,从武后到会昌初期,在中国公开活动了一个半世纪。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中唐以后,辉煌一时的盛唐帝国开始江河日下,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政治上和经济上危机不断。反映在文化心理上,则唐初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自信已荡然无存,朝野弥漫着仇外、排外的风气,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再加上当时丝绸之路萧条和东西交通阻隔,在政府眼里与外国人紧密相关的三夷教地位岌岌可危。会昌三年(843),唐武宗首先清点摩尼教,这与唐与回鹘的关系恶化直接相关。《大宋僧史略》记载:“武宗会昌三年,敕天下摩尼寺并废入宫,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国回纥诸摩尼等,配流诸道,死者大半。”这是摩尼教传入中国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此后北方地区再不见有摩尼寺存在。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大举灭佛,拆毁寺庙、遣散僧尼,主要理由是寺院经济规模日大,许多农户为逃避赋税和徭役而度为僧尼,影响国家的税收来源。在《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也涉及景教和祆教。借毁佛之机一并铲除两教,正是由于朝野上下的排外心理作祟。三夷教的社会走向摩尼教在会昌年间受到沉重打击后,再不能以正常形态公开发展,有些信徒便迁到边远地区继续传教。在河西和新疆地区,摩尼教则因回鹘西迁反而兴盛起来,吐鲁番地区的摩尼教信仰则一直延续到14世纪后才消失。摩尼教在民间则向民间秘密结社的模式发展,成为农民运动的一股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它混合了道教、佛教的成分,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汉化趋势而易于被接受。如现存泉州草庵、塑于元代的教主摩尼之像就已汉化成佛身道貌。摩尼教到了宋代,摩尼教以明教的面目出现。《佛祖统记》卷四十八引《夷坚志》提到“明教”之名:“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北宋时期的方腊起义就与摩尼教徒密切相关,方腊自称“圣公”,部将称“摩王”或“佛”,官府则称其为“吃菜事魔”。因摩尼教——明教信徒崇尚白衣白冠,以象征光明。在《元史·刑法志》中文禁止明教结社“诸以白衣善友为名,聚众结社者,禁之。”祆教祆教在会昌五年遭到官方排斥后,出现了民俗化的发展趋势。以感性的方式影响汉人,汇入中土民俗,这是其特点。唐代社会效慕胡风的风气和中国民众祈神惟灵是从的宗教心态更会对之推波助澜,颜真卿为其子硕取小名“穆护”,或可视为祆教风俗被汉人接受的一种反映。在宋代,祆庙、祆祠已被纳入官方祀典,与泰山、城隍等传统祠庙一样享受一定的祭祀标准,这正是祆神成为中国民间诸神且位居上座的重要证据之一。
景教景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虽一度成就斐然,但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则几乎没有。景教思想并未被中国人接受,但作为其传教工具有某些实用技术即“方伎”,在当时就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如天文学、医学、机械制造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