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_第1页
第11章 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_第2页
第11章 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_第3页
第11章 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_第4页
第11章 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章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11.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11.2工件的定位与装夹11.3典型零件的加工11.411.1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11.1.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1.工序工序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生产计划的基本单元。一名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称为工序。其划分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变化和工作过程是否连续。2.安装在机械加工工序中,使工件在机床上或在夹具中占据某一正确位置并被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有时,工件在机床上需经过多次装夹才能完成一个工序的工作内容。安装是指工件经过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3.工位采用转位(或移位)夹具、回转工作台或在多轴机床上加工时,工件在机床上一次装夹后,要经过若干个位置依次进行加工,工件在机床上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上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就称为工位。4.工步工步是指在加工表面不变、切削刀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按照此定义,带回转刀架的机床(如转塔车床)或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机床(如加工中心),当更换不同刀具时,即使加工表面不变,也属不同工步。5.走刀每次工作进给所完成的工步称为一次走刀。11.1.2零件的生产类型1.生产纲领生产纲领指计划期内生产零件的数量,对生产组织形式和零件加工过程有重要影响,决定了各个工序所需专业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选用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装备。生产纲领可以按照下式计算N=Qn(1+a)(1+b)式中:N—零件的年生产量,件/年;

Q—产品的年产量,台/年;

n—每台产品中该零件数量,件/台;

a—备品率,%;

b—废品率,%;2.生产类型11.1.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1)编制工艺规程应以保证零件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为前提。(2)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应使工艺过程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成本。(3)应充分考虑和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尽可能做到均衡生产。(4)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文明的劳动条件。(5)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力争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2.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1)产品的全套装配图及零件图。(2)产品的验收质量标准。(3)产品的生产纲领及生产类型。(4)零件毛坯图及毛坯生产情况。(5)本厂(车间)的生产条件。(6)各种有关手册、标准等技术资料。3.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步骤(1)分析零件工作图和产品装配图。阅读零件工作图和产品装配图,以了解产品的用途、性能及工作条件,明确零件在产品中的位置、功用及其主要的技术要求。(2)工艺审查。主要审查零件图上的视图、尺寸和技术要求是否完整、正确;分析各项技术要求制定的依据,找出其中的主要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问题,以便在设计工艺规程时采取措施予以保证。(3)确定毛坯的种类及其制造方法。常用的机械零件的毛坯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型材、冲压件、粉末冶金件以及成型轧制件等。零件的毛坯种类有的已在图纸上明确,如焊接件。有的随着零件材料的选定而确定,如选用铸铁、铸钢、青铜及铸铝等,此时毛坯必为铸件。(4)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这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有选择定位基准,确定加工方法,安排加工顺序以及安排热处理、检验及其他工序等。(5)确定各工序所需的机床和工艺装备。工艺装备包括夹具、刀具、量具及辅具等。机床和工艺装备的选择应在满足零件加工工艺的需要和可靠地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前提下,与生产批量和生产节拍相适应,并应优先考虑采用标准化的工艺装备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降低生产准备费用。(6)确定切削用量。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切削用量。(7)确定各工序工时定额。根据计算获得的数据确定各个工序的时间分配。(8)评价工艺路线。对所制订的工艺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应对多种工艺方案进行比较,采用优化的方法确定出最优的工艺方案。11.2零件的工艺性分析11.2.1审查零件图1.对零件图的基本要求(1)完整表达零件结构和形状的视图、剖视图以及断面图等。(2)表达零件大小和位置的定形尺寸、定位尺寸。(3)合理的精度标注以及技术要求。(4)零件材料的牌号、热处理和表面处理规范以及检验要求等。2.零件图的审查内容(1)明确零件的用途。(2)了解零件在机器中的装配位置和装配方法。(3)审查零件图上的视图、尺寸、公差、表面结构以及技术要求等标注是否齐全,标注是否合理和准确。(4)分析零件图上标注的加工质量指标是否合理。(5)分析零件的选材是否恰当。3.零件图上合理标注(1)图样上的尺寸标注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便于加工。尽量按照加工顺序来标注尺寸,避免同时为重要加工面标注多个尺寸。(2)零件上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以及表面质量的标注应该根据零件的功能经济合理地确定,过高的要求会增加加工难度,过低的要求会影响零件使用性能。11.2.2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的内容1.零件工艺性对加工质量的影响(1)合理确定零件的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加工精度过高会增加工序数量,增加制造成本,过低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故必须根据零件在整个机器中的作用和工作条件合理地确定,尽可能使零件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2)保证位置精度的可能性。为保证零件的位置精度,最好使零件能在一次安装中加工出所有相关表面。2.零件工艺性对加工劳动量的影响(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加工面积。(2)尽量避免或简化内表面的加工。

3.零件工艺性对生产率的影响(1)零件的同类尺寸应力求一致,以便采用标准刀具加工。(2)减少零件的安装次数。

(3)零件的结构应便于加工。

(4)便于多刀或多件加工。(5)便于测量。(6)便于装配和维修。11.3工件的定位与装夹11.3.1工件的定位1.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适当地布置6个支撑,使工件与这6个支撑接触,就可消除工件的6个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完全确定。这种采用布置恰当的6个支撑点来消除工件6个自由度的方法,称为“六点定位”原则。

2.定位元件(1)定位元件的基本要求。具有足够的精度:定位元件的精度直接影响到零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减少定位元件本身的变形,抗破坏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具有一定的硬度。(2)定位元件的分类。

根据用途不同可将定位元件分为平面定位元件、圆柱孔定位元件以及外圆柱面定位元件等。3.工件的定位形式(1)完全定位。(2)不完全定位。(3)部分定位。(4)欠定位。(5)重复定位。11.3.2定位基准的选择1.基准的分类(1)设计基准。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2)工艺基准。零件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称为工艺基准。工艺基准按用途不同又分为装配基准、测量基准、工序基准以及定位基准。装配基准:装配时用以确定零件在部件或产品中的位置的基准。测量基准:用以检验已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的基准。工序基准:用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的基准。定位基准:加工时工件定位所用的基准。2.粗基准的选择原则(1)粗基准应该平整光洁、定位可靠。粗基准虽然是毛坯表面,但是应该尽量平整、光洁,没有飞边,不能选取毛坯分型面或分模面所在的平面作为粗基准。(2)保证加工面正确的位置。工件上如果有一些不加工的表面,这些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应该保持正确的位置关系。例如零件外形上的对称、孔壁厚的均匀等。(3)粗基准只使用一次。由于粗基准大多是未加工过的毛坯表面,精度和表面质量都比较差,若重复使用粗基准,则不能保证两次装夹时工件与刀具之间的相对位置完全一致。(4)选择粗基准时要保证重要加工面上的余量均匀。对于零件上的重要加工面,希望在加工时切去均匀的余量,这样切削力和工艺系统的弹性变形也比较均匀,因此通常选择要求加工余量均匀的重要表面作为粗基准。3.精基准的选择原则(1)基准重合原则。即尽可能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这样可以避免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定位误差。(2)基准同一原则。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某些表面加工时,尽可能选用同一个定位基准,这样有利于保证各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3)自为基准原则。某些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时,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称为自为基准原则。(4)互为基准原则。当两个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而表面自身的尺寸和形状精度又很高时,常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办法来达到位置精度要求。11.3.3认识夹具1.夹具的组成(1)定位元件。定位元件用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2)夹紧装置。夹紧装置用来紧固工件,以保证定位所得的正确位置在加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3)对刀—导向元件。对刀—导向元件用以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在铣床、刨床夹具上使用的称为对刀元件。(4)分度装置。分度装置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能完成数个工位的加工,有回转分度装置和直线移动分度装置两类。(5)传动装置。为夹具机动夹紧时提供动力的装置,常用的有气压传动、液压传动、电机传动及电磁传动等。(6)夹具体。夹具体是以把夹具的各种装置和元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基座或骨架。(7)其他辅助零件。为满足设计条件及使用方便,夹具上有时设有分度机构、上下料机构等装置。2.夹具的分类(1)通用夹具。这类夹具具有通用性,常作为机床附件由专业厂家生产,已标准化。(2)专用夹具。这类夹具是针对某一工件的某一固定工序而专门设计的。。(3)成组可调夹具。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由于通用夹具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也不高,而采用专用夹具又不经济,这时可采用成组加工方法。(4)组合夹具。组合夹具是一种由预先制造好的通用标准部件经组装而成的夹具。(5)随行夹具。这是一种在自动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中使用的夹具。11.4典型零件的加工11.4.1零件加工综述1.机械零件毛坯选择原则(1)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就是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体现在对其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等外部质量,对其化学成分、金属组织、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内部质量的要求上。(2)经济性原则。一个零件的制造成本包括其本身的材料费以及所消耗的燃料、动力费用,工资和工资附加费,各项折旧费及其他辅助性费用等分摊到该零件上的份额。要把满足使用要求和降低制造成本统一起来,同时考虑经济性,应从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考虑。(3)实用性原则。制定生产方案必须与有关企业部门的具体生产条件相结合。在一般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本企业的现有条件完成生产任务。当生产条件不能满足产品生产的要求时,可以适当改变毛坯的生产方式或对设备条件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也可以与厂外进行协作生产。2.切削加工及其分类用切削工具从坯料或工件上切除多余的材料,以获得具有所需的几何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机器零件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钳工:利用手动工具来完成,主要包括画线、錾削、锉削、攻螺纹、套螺纹、刮削、研磨以及机器的装配和维修等。机械加工:由工人操纵机床来完成,主要有车削、钻削、刨削、铣削和磨削等。3.零件的分类(1)轴类零件(2)盘套类零件(3)支架箱体类零件(4)六面体类零件(5)机身机座类零件(6)特殊类零件4.组成零件的表面(1)外圆、内圆、平面。(2)锥面、螺纹、齿形。(3)沟槽、成形面。

1—内锥面;2—外锥面;3—轴阶平面;4—回转槽5—直角槽;6—内螺纹

7—内圆;8—外圆;9—外螺纹;10—端平面

5.机械加工方法选择原则(1)根据表面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Ra值选择加工方法。(2)根据表面所在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大小选择加工方法。(3)根据零件热处理状况选择加工方法。(4)根据零件材料的性能选择。(5)根据零件的批量选择。零件批量较大时,可以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零件批量较小时,尽量选择成本较低的生产手段。11.4.2轴类零件加工工艺1.轴类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轴类零件的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一组同心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长径比小于5的轴称为短轴,大于20的轴称为细长轴,大多数轴介于两者之间。2.轴的技术要求尺寸精度:起支承作用的轴颈为了确定轴的位置,通常对其尺寸精度要求较高(IT5~IT7)。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尺寸精度一般要求较低(IT6~IT9)。几何形状精度:主要包括轴颈、外锥面和莫氏锥孔等的圆度、圆柱度等,应将其公差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外圆表面,应在图纸上标注其允许偏差。相互位置精度:主要由轴在机械中的位置和功用决定。应保证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对支承轴颈的同轴度要求,否则会影响传动件(齿轮等)的传动精度,并产生噪声。表面质量:一般与传动件相配合的轴颈表面质量为Ra2.5~0.63μm,与轴承相配合的支承轴颈的表面质量为Ra0.63~0.16μm。3.轴类零件的毛坯轴类零件可根据使用要求、生产类型、设备条件及结构,选用棒料和毛坯形式。对于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轴,一般以棒料为主。而对于外圆直径相差大的阶梯轴或重要的轴,常选用锻件,这样既节约材料又减少机械加工的工作量,还可改善机械性能。中小批生产多采用自由锻,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模锻。4.轴类零件的材料45钢: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40Cr等合金结构钢:适用于中等精度而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这类钢经调质和淬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轴承钢GCr15和弹簧钢65Mn:经调质和表面高频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50~58HRC,并具有较高的耐疲劳性能和较好的耐磨性能,可制造较高精度的轴。38CrMoAlA氮化钢:经调质和表面氮化后,不仅能获得很高的表面硬度,而且能保持较软的心部,耐冲击韧性好。与渗碳淬火钢比较,它有热处理变形很小,硬度更高的特性。5.轴类零件的工艺设计(1)典型工艺路线。对于7级精度、表面质量Ra0.8~0.4μm的一般传动轴,其典型工艺路线是正火—车端面、钻中心孔—粗车各表面—精车各表面—铣花键、键槽—热处理—修研中心孔—粗磨外圆—精磨外圆—检验。(2)定位基准。轴类零件一般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以实现基准统一原则。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钻中心孔工序常在普通车床上进行。在大批量生产中常在铣端面钻中心孔专用机床上进行。(3)热处理。在轴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应当安排必要的热处理工序,以保证其机械性能和加工精度,并改善工件的切削加工性。一般毛坯锻造后安排正火工序,而调质则安排在粗加工后进行,以便消除粗加工后产生的应力及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工序则安排在磨削工序之前。(4)花键和键槽的加工。轴上的花键和键槽等次要表面的加工,一般安排在外圆精车之后,磨削之前进行。6.特殊轴类零件的加工(1)空心轴的加工。对于空心轴(如机床主轴),为了能使用顶尖孔定位,一般均采用带顶尖孔的锥套心轴或锥堵。(2)细长轴加工。细长轴刚性很差,在加工中极易变形,对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影响很大。为此,生产中常采用下列措施予以解决。①粗加工时,由于切削余量大,工件受的切削力也大,一般采用卡顶法,尾座顶尖采用弹性顶尖,可以使工件在轴向自由伸长。②精车时,采用双顶尖法进行装夹。采用跟刀架抵消加工时径向切削分力的影响,减少切削振动和工件变形,但必须使跟刀架的中心与机床顶尖中心保持一致。③采用反向进给:车削细长轴时,常使车刀向尾座方向做进给运动,使刀具施加于工件上的进给力朝向尾座,有使工件产生轴向伸长的趋势,以减少工件的弯曲变形。④采用细长轴车刀:细长轴车刀的前角和主偏角较大,切削轻快,径向振动和弯曲变形小。粗加工车刀的前刀面上有断屑槽,并有一定的负刃倾角,使切屑流向待加工面。11.4.3箱体零件加工工艺1.箱体零件的特点结构特点:多为铸件,结构复杂,壁薄且不均匀,加工部位多,加工难度大。主要技术要求:轴颈支承孔的孔径精度及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较高,定位销孔的精度与孔距精度较高,主要平面的精度较高,主要表面的表面质量较高。2.材料及毛坯箱体零件常选用灰铸铁铸造,对于汽车、摩托车的曲轴箱选用铝合金作为主体材料,其毛坯一般采用铸件。为减少毛坯铸造时产生的残余应力,箱体铸造后应安排人工时效。3.工艺特点(1)工件的时效处理。箱体的结构复杂壁厚不均,铸造内应力较大,变形倾向大,铸后应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