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此时的茅盾已经度过大革命失败后的精神危机,重新认定了社会发展的趋向。1931至1932年间,是优秀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期,它的出现成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茅盾是一个认知型作家,他比一般作家“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视野开阔(国际视野),这是茅盾区别于其他小说家的最突出的一点。他写社会剖析小说是为了探索社会的本质、趋势和规律,在用文学全方位展示社会状态时,“宏大叙事”、“史诗式”的小说便诞生了。这是茅盾首创的传统,“史诗传统”在当时成了所有人的追求。而茅盾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来写作《子夜》的,《子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小说结构的恢弘而严谨;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茅盾冲突中,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表现其性格,并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刻画的手法;语言简洁、细腻、生动,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子夜》的内涵丰富而且深厚,瞿秋白曾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关于《子夜》的中心人物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身于30年代初的上海这个复杂的背景中,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落得个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另外的代表30年代长篇小说的作品还有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乾的《梦之谷》,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其中两篇。《骆驼祥子》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老舍的作品,它是老舍“作职业写作的第一炮”。老舍是一位典型的风俗文化型作家,他着重表现北京的市井风俗文化,开拓了新市民生活审美领域,成为20世纪京味小说的开创者,北京后来的作家有许多都受其影响。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创作进入鼎盛期,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外,还有《猫城记》。而作为老舍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还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由文化批判而至社会批判,是社会导致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而祥子的悲剧又证明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老舍以“人物塑造”见长,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在于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非常农民化,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获得温饱的生活。他的性格从单纯到复杂再到堕落,成为一个精神悲剧。祥子的毁灭是精神的毁灭,他的美好品德的毁灭,最终祥子只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骆驼祥子》的结构单纯严谨,在人物描写方面,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和心理变化。它的语言风格大俗大雅,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京味儿”。沈从文,乡土风俗文化型作家,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3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最丰富的时期,1934年创作的《边城》以及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优秀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他着重表现的是人性的善和精神的自由,不管现实世界如何的喧嚣,不管现实人生如何的绝望,沈从文力求用文字唱响理想的生命之歌,用想象的审美光芒照亮湘西的人生历史图景。《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它无疑是30年代中的小说界的优秀作品,属于典型的田园小说。《边城》是一幅正面表现未被现代都市恶质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的风俗画。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边城》创作的主旨。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它所展现的那个偏远、封闭的“世外桃源”,远离了主流社会和现代文明,那些自然状态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边城》原始的风俗人情被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其中爱情故事为小说情节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填充这个框架的便是大量的风俗人情。总之,《边城》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30年代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历的1927年大革命,展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它包括《幻灭》、《动摇》、《追求》,是茅盾的处女作。《动摇》是三部曲中的重点作品,是对担负革命领导职责的男主角方罗兰在激烈斗争中进退失剧状态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茅盾将叙述的焦点对准了大革命中的湖北某县城,反映了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塑造了方罗兰、胡国光、孙舞阳等性格鲜明的角色。小说通过胡国光的伪装革命而叛变,和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的左右摇摆、姑息养奸所构成的湖北某县政局的动摇,表现了革命运动虚弱的根基和混乱的局面。以一个小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暗示了整个北伐革命运动主体所潜在的内在危机。《蚀》三部曲中塑造的鲜明的时代女性人物,她们以自身的革命激情与性爱冲动,以对圣洁理想和享乐刺激的寻求,为我们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们的身体和社会变动、政治革命相互指涉的复杂关系,不仅为新文学的人物图景添新添彩,更是为新文学的小说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蚀》三部曲问世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虽遭到了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茅盾由此奠定了其小说家的位置。巴金是一位激情型作家,30年代是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其优秀作品《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描绘五四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人生的插图。这部著作表现大家族的生活,结构宏伟且精于构思,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继鲁迅小说之后,它是真正把揭示封建专制主义特征、弊端和罪恶以及诅咒着它的灭亡这一深沉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的杰出作品。《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其中《家》是经典,是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春》和《秋》就相对来说显得逊色些,和《家》无法相比,它们的艺术成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文化决定了当时的“大家庭”,而巴金便是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途径使得他最擅长的文学创作方式便是写家庭。可以说,没有那种大家族的体验,巴金不可能写出《家》。《家》是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以封建大家庭为表现对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描写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家族生活。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作品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作者写作的初衷:“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三、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五四时期出现的老作家继续创作,如王统照、叶绍钧、郁达夫等;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远远超过了二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军、萧红、艾芜、张天翼、沙汀、丁玲、叶紫、萧乾等人。左联成立之初,鲁迅先生就指出:发展无产阶级文艺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而在现实中,鲁迅先生确实也倾尽全力,扶协新人,这样,历史的机运和老一代作家的培育,使得小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大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在初期还呈现出简单的“革命+恋爱”的模式,思想大于形象,如阳翰笙的《地泉》等,但是随着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一批新生代青年作家的涌现,左翼小说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出版了《清明时节》、《鬼士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多部。经过初期小说创作的实践与探索,他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长于讽刺的艺术个性,反虚伪、反封建、反彷徨是他这一时期讽刺小说的基本主题。另外,早年的漂泊经历使张天翼对现实社会了解得既深又广,他有着扎实的文字根底和敏锐的文体意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他成为一名新文学作家。张天翼的代表作品为《包氏父子》,小说以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一个下层小市民的悲喜剧,强烈讽刺了小市民一心往上爬的庸俗观念,老包理想的破灭,也客观地反映了小人物的悲喜命运。门房老包一辈子当牛做马伺候人,就幻想自己的儿子小包能够爬进统治者的圈子,因此拼命供小包读洋学校,希望能够借此摆脱穷困低贱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从洋学堂出来就是洋老爷,要作大官。而小包呢,他一心想挤进花花公子郭纯们的行列里去,但是那些公子哥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走狗来看,最后还没等老包挤到前面去,连他自己在家里生存的空间,也被儿子挤掉了,这是一幕使人发笑的悲剧。父子两代生活态度似乎不同,但是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张天翼就是在讽刺小市民和其他愚弱的劳动者方面继承了鲁迅的批判国民性精神。这样看来,张天翼写作此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了探寻国民劣根性,证明啊Q的时代并没有结束,那老包就是“当了父亲的啊Q。”艾芜,较早接受反封建思想的成员之一,他是在鲁迅的指导下逐步地成长、成熟起来的。其文学成就主要在30年代,《南行记》和《南国之夜》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尤其以《南行记》最为突出,这部小说集以其题材的新颖——南疆风情中的各种奇人异事,开拓了现代文学的一个新的表现领域。艾芜早年流浪在西南边境和东南亚一带,他个人喜漂泊,说:“人生最销魂的便是漂泊”,后牵涉到缅甸的农民起义而被驱逐出境,不就就成为左联的青年作家之一。归国后,艾芜立志把“身经的、看见的、听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绘了出来”。他根据漂泊期间所见所闻,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控诉帝国主义分子的罪恶,在他看来,生命是平等的,以平视的角度描写底层民众。艾芜笔下流民性格中有污垢扭曲的一面,也有美好、闪光的一面,他以传奇的故事、神秘的异域风情、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给左翼文坛吹进了一股真正的浪漫之风。丁玲,新文学第二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她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下面我们着重要列举的是丁玲30年代的优秀作品。1930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和之二),这三篇小说的题材都是“革命+恋爱”,特色在于把握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比较准确真实。同时,丁玲开始创作一些具有写实倾向的作品。如《阿毛姑娘》、《田家冲》等。1931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水》,又一次轰动了文坛。这部小说以当年16省水灾为题材,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塑造了农民的群像;不是一个或两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行动的开展。虽然还有些概念化,但是这种先锋气魄却促使了左翼小说逐渐转向了写实,是左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茅盾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创作长篇小说《母亲》,展示了母亲“曼贞”那一代女性寻求自立、追求真理的艰难历程,延续了作家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四、小说创作流派的纷纷涌现。最早出现的是普罗小说。普罗小说家代表人物为蒋光慈,“革命文学”的最早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之一,其主要成就就是小说,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比较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他的《咆哮了的土地》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表现了一个开创性题材,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湖南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表现了当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奔向金刚山的过程。普罗小说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因其作者对实际的革命情形缺乏真切深入的认识,写工农群众及其斗争生活不免苍白,概念化痕迹很重;又因许多作者对革命的性质认识不足,便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如1932年出版的普罗小说作家华汉的《地泉》,被茅盾指出其失败原因在于“缺乏对社会现象全面的非片面的认识”和“缺乏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普罗小说高潮期间值得一提的还有柔石这个人物,他是左翼作家创作成就突出者之一,鲁迅对其他左翼作家多嘲讽,却对柔石评价甚高。他的代表作有《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后者是一篇产生过国际影响的杰作,以深沉的忧愤描写了故乡罪恶的典妻习俗,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升华出一种严峻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灵的双重悲剧境界。柔石的这些作品在普罗小说的高潮中出现,却没有普罗小说的概念化缺点,他们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切认识、对艺术表现的追求,显示出了现实主义的力量。柔石之后的左联青年作家也开始朝向革命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左翼青年作家群是普罗文学之后逐渐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这个青年小说家群体成员众多,成绩显著,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第三部分中已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三个,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是沙汀和叶紫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况。沙汀和艾芜有着共同的文学追求,两人常被并提。他曾受过蒋光慈等普罗小说的影响,又在茅盾创作的示范下,寻找到了适于自己的题材领域和创作方法。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活跃于左翼文坛,沙汀30年代的小说创作反映了左翼文学的深化过程。其成名作是《法律外的航线》,剪辑了长江航线上一艘外国商船上的一连串镜头,既写出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的欺凌,又从侧面展示了两岸农村土地革命的斗争。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带有印象式的痕迹,后来他接受了茅盾的建议,放弃了这种写法,把笔锋转到了极为熟悉的四川农村社会上去,并且展露出讽刺的光彩。在社会剖析小说中,沙汀作为一位有特色的讽刺作家,在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又有发展,暂且不论。叶紫,来自底层,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1933年,他以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强烈的生活体验开始创作,其短篇小说《丰收》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艺术的角度,叶紫的作品比柔石粗糙,他走的是五四文学的路子,其作品推动了乡土文学的发展。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力求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们用文学全方位展示社会状态以及表现各个阶级的现实动向。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他30年代创作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为这类小说提供了最初的范型。在茅盾小说的影响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几乎在左翼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崛起的同时,文坛上还形成了新感觉派和京派两个小说流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的主将,在第二代新文学作家中,他是在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方面不多的几位能够与第一代新文学作家相媲美的学者型作家之一。他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引出本我与超我尖锐冲突的主题,对潜意识的描绘与开掘令人赞叹,其作品显示了心理分析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代表作品《梅雨之夕》情节淡化,人物性格模糊,心理剖析却十分细腻、真实、生动、充分。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作家,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跳跃手法(电影蒙太奇)、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30年代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这也是他唯一的小说集。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圣手”,他的成就超过了施蛰存。其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都市社会的本质——“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而另一优秀作品《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则以光怪陆离的画面展现了大都市的畸形、变态。从1932年起,穆时英完全显示出了他的现代派品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除了以上两部还有《公墓》、《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穆时英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刊登在《现代》创刊号上的《公墓》以流畅、细腻的散文笔调抒写了一个凄凉感伤的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全文缱倦缠绵,把爱情和坟墓(死亡)联结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现代主义的理解。曾与海派发生论争的京派,是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小说家反对“文以载道”,主张关注淳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京派作家们的小说情感内敛,注重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乡野的自然平和质朴之美。那种牧歌式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京派小说家中,以沈从文的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其他代表性作家有废名、萧乾、芦焚等。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多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并由于对本土经验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其文体都具有一种抒情性。如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芦焚的《果园城记》等。值得关注的还有东北作家群。这是30年代中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青年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如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作主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联创作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些人并未加入左联。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其作品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移到了纸上,挥洒出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这一创作群中以萧红的影响为大。萧红是个有特殊文学天赋的女作家,一生坎坷,英年早逝。但是,就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萧红却创作了大量凄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早在三、四十年代就风靡一时,盛誉至今不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集《牛车上》、《旷野的呐喊》等。其代表作《生死场》(1935),展示了“九一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八单元几分之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19《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2024)
- 2025年硫代硫酸盐项目合作计划书
- 《测量长度-综合与实践 小小测量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Module8 Unit 1 He lives in the east of the US.(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StarterUnit 3 Welcome!Section B 1a-2c,Project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It’的用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目标Go For It!英语八年级上册
- 《第8课 蝴蝶飞舞-“引导层”动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清华大学版2012八年级上册
- 《水稻育秧技术新》课件
- 2024-2025年第一学期初中德育工作总结
- 围手术期手术患者护理要点
- 2025年大连长兴开发建设限公司工作人员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货物学 课件1.3货物的计量
- 《钠离子电池用电解液编制说明》
- 全球医疗旅游经济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 2024年度储能电站在建项目收购合作协议范本3篇
- 新建冷却塔布水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海门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