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上好一堂高中美术课
怎样上好一堂高中美术课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探究
一、教学现状二、理论支撑
三、确立课题
四、精心设问潜心探究
一、教学现状无课、被挤课---无效课堂混堂-----------负效课堂满堂灌---------低效课堂二、理论支撑
1、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
2、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
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看展览能够记住50%)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史前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
(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动手做能够记住90%)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讲原始人生活)。显然,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我们的课堂单向灌输是主流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我们的学生虽然脑袋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动手能力差。我们的学生书本作业过重,走的“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之路。
要帮助学生会学,如果学生会学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1、真正的预习,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2、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耳、眼、脑、口、手并用。
4、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学习金字塔理论”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一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教育访问团,到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多字的报告。标题是《美国教育病入膏盲,将被中国赶超》,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无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在教室里摇来晃去。最后,在结论部分,报告这么写: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
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也有一份报告,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再用二十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
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结果?!?!
三十年二过去了,美国共培养了近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三十年二过去了,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中西教育差别
我之发现差别之一是学习目标:
中国所有的学生都寻求一个标答,而西方每一个学生都寻求
N个答案。
差别之二表现在幸福感:
中国的学生学而累,累而学;
而西方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习探究中享受成功的愉悦。
中国的教师讲而苦,苦而讲;
而西方教师在导中乐,乐中导。
三、确立课题《问题探究
教学模式
在中学
美术课堂中
的探究》(一)探究目标
建立教研平台,促进美术教师扎实而有特长的快乐发展;建立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快乐发展。
(二)探究特点——“六变”
1、变“讲堂”为“学堂”;
2、变教材为学材;
3、变问题为机遇;
4、变知识为能力;
5、变能力为素质;
6、变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
(三)中学美术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问题入手,以探究导学。这种教学程序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在师生多视角、多层次表达与交流等探究中,激发学生艺术情趣,获得美术知识,提高造型能力,增强美术素养,享受教与学的快乐。(四)探究式教学探讨的方法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从问题入手,以探究导学⑴体现教师主导(紧扣内容,问什么,怎样问,为什么。)①问在教前;②问在议中;③问在课后;生答在前⑵体现学生主体①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②能让学生分析的,尽量让学生分析;③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④能让学生主持的,尽量让学生主持。
2、问题探究式自主学习法----激发主体,挖掘潜智①阅在课前;②练在讲前;③议在教前
3、问题探究式合作学习法---尊重差异,分层教学①分组;②分题;③分量
(五)问题探究“六步教学模式”
1、问题有创意,才是备得好(特点价值)2、师生有碰撞,才是议得好(交流价值)3、学生解困惑,才是练得好(实践价值)4、师生有异见,才是评得好(拓展价值)5、师生明得失,才是思得好(收获价值)6、学生学得好,才是教得好(素养价值)四、精心设问潜心探究(一)问题探究式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二)问题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
(一)“问题探究式”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问题探究式”问的形式是怎样的呢?作为教师有“备问”、“设问”;作为学生有“想问”;“会问”;作为师生之间有“答问”、“互问”、“评问”、“思问”。教师“备问”即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问题设计。教师“设问”
即教师提问。
学生“想问”即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欲提出问题。学生“会问”即学生知道怎么提出问题。“答问”即生生、师生通过问题探究,回答问题。“互问”
即生生、师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提出生成问题。“评问”即生生、师生通过评价学生成果提出异见或深层问题。“思问”即师生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课后反思得与失。
1、解读教学内容,备课要“备问”
“备问”备什么?夏老师教学设计告诉我们: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现实,形成教案设计,突出问题,使重点、难点问题化。
“我们需要战争吗,如果从来没有战争发生又哪有关于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此问与“艺术来源于生活”相悖。备此问将引发学生探究、争论,无疑这是一个好“备问”。
2、提炼导学精华,每课要“设问”
夏老师《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中有:展示欣赏艺术作品《内战的预言》后,讨论与分析“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此问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拓展思考空间,这样的“设问”才是好问。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问”
学生“想问”一是想提出问题,以便解决困惑;二是主动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是动手实践的前提,也是成功的条件。夏老师《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开始有情境导入课题,让学生观看乌克兰的天才沙画艺术家亚娜西蒙表演视频片断,使学生感受前苏联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悲惨的经历。画面以生动的艺术、深刻的题材、全新的视觉信息,无不激起学生观后“想问”:
“谁发明了沙画?”“我玩过沙,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门艺术?”“为什么世界上常常有战争?”“怎样才能让世界永久和平?”等等。4、激励点拨启发,让学生“会问”
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讨论,表明见解和主张。通过问题质疑,以求知识深化。这要求教师激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会问。
武汉二中徐谦老师在鉴赏《进入历史》一课教学中,给学生讲了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三次被改动的故事:1、《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所作。原稿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2、第一次改动是在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开国大典》。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3、“文革”爆发后,刘少奇成为“叛徒,工贼、内奸”和中国最大的走资派,有有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徐谦老师说:“这幅作品深刻的历史痕迹,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学生有探究、有质疑:生1:老师,这幅作品改动了三次,和实际开国大典出场的人物并不相同,怎么能说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徐:艺术作品的真实也不能理解为历史事实。生6: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应该真实?……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碰出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给学生有所收获。
5、优化教学过程,让师生“答问”
生生、师生通过问题的“答问”,是实质性解决问题思维的过程。蔡甸区第二中学尹利荣老师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对特殊器物的明暗交界线探究做了如下尝试:一天晚上7点,同学们到画室集中后,尹老师突然将画室的灯全部关掉,将静物台前聚光灯打开问:“玻璃器皿的明暗交界线在哪里?”玻
璃
器
皿
有没有
明
暗
交
界
线
?
5、优化教学过程,让师生“答问”
同学们观察、探究“答问”:
夏瑶:“玻璃杯、玻璃花瓶、酒瓶的明暗交界线看不清楚啊?”尹:“还有没有要说的,请相信你们的眼睛,把你们看到的大胆地说出来!”李梦君:“我觉得透明的玻璃器皿没有明暗交界线,深色磨砂的玻璃制品明暗交界线很明确,随着结构在变化!”尹老师非常高兴的鼓起掌来,接着说:“你们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沈倩:“我补充一点,因为玻璃制品一般透光,为了表现这种质感,我们在画画时一般是画结构,也就是说它的明暗交界线不明确!”釉器静物的明暗交界线在哪里?尹利荣老师接着问:“釉器静物的明暗交界线在哪里?”徐博海:“我认为釉器有比较明确的明暗交界线,但是它们的反光性很强!反光性特别强的釉器明暗交界线不明确,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各个物体结构的变化来理解。”周雨田:“我觉得这些物体在黑暗的环境,只有一束光的情况下明暗交界线要明显些,白天我画画时怎么看不到明暗交界线啊?”尹:“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心中的困惑!有谁能回答周雨田同学刚才的问题呢?”熊菲:“我觉得周雨田刚才说的不全对,当老师打开半边日光灯时,明暗交界线还是比较明确的,全部灯光打开时,明暗交界线好像很复杂,因为此时的物体也有暗部和亮部啊。”张佩:“当全部灯光都打开时,我看到釉器上有几条明暗交界线!”徐博海:“我们虽然是白天画画,但是静物台一般都是一边受光的,明暗交界线还是有的,只是不明确,特别是到了中午,有时阳光强烈时,明暗交界线就很不统一。”尹:“请问不统一怎么讲呢?”徐博海:“就是一组静物台上,有的物体来时右边的受光,有的来自上方的受光或其他方向的受光,所以明暗交界线不统一啊!”张佩:“釉器静物的明暗交界线与光线集中或分散有关”。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学生探讨到特殊物体明暗交界线门径:1、透明的玻璃器皿没有明暗交界线,深色磨砂的玻璃制品明暗交界线很明确;2、釉器静物的明暗交界线与光线集中或分散有关。让学生解困惑,才是“答问”得好。
6、交流解析答案,让师生“互问”
在2011年6月省高中美术教师培训课上,一位授课教师请学员把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领导人民》和现实主义画家柯勒惠支版画《起义2》作比较。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
柯勒惠支《起义2》学员把平时给学生上课时的问题提了出来学员袁伟:“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中自由女神裸体才能自由吗?”学员陈金站了出来问:“你不知道西方艺术崇尚人体美吗?”“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怎不裸体比赛?”“古希腊运动会上运动员就是比力量比健美,有米隆《掷铁饼者》为证,你不知道吗?”
……学员达成的共识
《自由领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7日》,取材于1830年革命,那是法国人民最后推翻封建王朝的“光荣的3天”。德拉克洛瓦以象征手法在画面的视觉中心塑造了一位女性形象,她一手握枪,一手高举三色旗,正在勇敢地领导人民前进去夺取最后的胜利。画面中心这位丰硕半裸的女性形象,是革命的象征,是自由的象征,是胜利的象征,是和平的象征;她是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柯勒惠支《起义2》中的全裸女神形象与《自由领导人民》中半裸的女神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西文化的差异自然会引发艺术、伦理等方面的碰撞。让学生深化问题,才是“互问”得好。
7、自评互评成果,让师生“评问”
关山中学张新鸽老师的《泥浮雕----同学的嘴巴塑造》一课的拓展“评问”:塑造同学的嘴巴作业制作结束后,学生在组内自评和组评后,纷纷畅谈创作的思路,探究、“评问”同学的作品。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中有一片段:
“这是我同学的嘴巴,他很爱笑,我觉得我做得很象!”“怎样更生动?”“作品应该还夸张点,能不能雕出牙齿”“笑不露齿,要含蓄!”……
在学生成果展示时,营造出宽松、民主、合作的评价、探究氛围;让师生畅快,各抒己见,不乏碰撞,求同存异。从而激发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空间。这样通过评价学生成果,提出异见或深层问题才是“评问”得好。什么是“评问”得好?
8、反思预设目标,让师生“思问”案例《荷塘水粉写生》:冬天的一个上午,师生来到一个荷塘边。写生前教师问同学们:“用美术的眼光,你们首先发现了什么?”有学生感受道:“曲折线条似的荷杆,破点似的荷叶,点线组合像一幅生动的书法作品”“枯黄的颜色,一片凄苦味……”
师称赞道:“好,有形有色有味!教师接着问;“你们还会联想到什么?”“我想到朱自清的散文啊!”“我想到了莫奈色彩变化丰富的《睡莲》。”“中国文人画《荷》,出污泥而不染!”教师兴奋地说“好哇!爱莲就是爱君子高洁的品德。眼前的一塘残荷,你们又有怎样的解读?”“冬季来了,荷塘一片枯残的黄色,它是荷的死亡。”“但它昭示着春天就要到来,新的生命就将蒙生。”教师接着说:“请把残荷的生命画出来吧!”……“思问”所得课后,学生“思问”所得:
1、让我们联想其它知识和艺术,可提升内涵。
2、让我们走出教室,享受自然,可激发情感。
3、可考察我们写生造型应变能力。
学生“思问”所失:问题是室外写生如何好控制光线与水分,还要探究。课后,教师“思问”所得:1、以室外写生“如何好控制光线与水分”的问题为机遇,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教师激励引导,挖掘了学生的潜智,有不少个性化的作品出现。2、让学生室外写生,“延伸”和“切换”课堂时空,学生享受了自然,快乐了身心。教师“思问”所失:为什么室外水粉写生,对部分学生来说,光线变化与水分控制还不得当?这与写生环境光线、气温变化有关。
教师
思考
?
荷
塘
的
价
值
何
在
“思问”所得在商人眼里,是金钱价值;在医生眼里,是医用、食疗价值;而在环保人的眼里,则是“人类价值”,一亩荷塘产生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净化水质、防止土壤侵蚀等价值是无法计算的。荷的种子,可以种出一池绿色;它的美味佳肴,可以传承历史和文化;它的天生丽质,清香远溢,可以带给人们清新的时光,高洁的情操,不可磨灭的记忆;它的美丽,可以入文,倾泻激动心灵的故事;它的秀姿,可以入画,制成不朽的精神食粮……一堂《荷塘水粉写生》课的内涵太丰富了!什么是“思问”得好?就是检查“六变”是否作到:
变“讲堂”为“学堂”,是否重学生主体;变教材为学材,是否重学情实情;变问题为机遇,是否重激励引导;变知识为能力,是否重动手实践;变能力为素质,是否重特长发展;变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是否重师生身心健康。问题与探究,都是教学的过程。
好的问题是“究”出来的,好的探究是“问”出来的。在一定层面讲,“问”
即是“究”,“究”
即是“问”。(二)“问题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的有效性
实践告诉我们,出现难、易、偏、怪、死等问题设计,将会导致“冷堂”“哄堂”
等尴尬现象,这是因为问题设计的无效、低效性所至。
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设计要有效,就要使问题设计遵循教学活动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实践还告诉我们,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启发性、开放性、系统性、针对性、艺术性、直观性有着紧密联系。
1、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的中心环节,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标、教材充分解读,对学生、现实深入了解,对知识、技能准确把握。设计问题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着手点
——递进的方式层层推导以《战争与和平》为例一、构建课堂问题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二、确立问题支点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三、着力问题重点我们需要战争吗,要不哪有关于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四、生成问题难点怎样才能避免战争,防止战争?;五、拓展焦点问题面对钓鱼岛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六、小结归宿问题战争与和平均能促进社会变革;激发人们的思想火花,艺术情感,促使作品产生。
2、问题设计的系统性
系统性地设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按照美术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联系、连贯、合理的设计问题。
3、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启发性地设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参与问题探究之中来。
4、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开放性地设计问题,美术鉴赏、美术表现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艺术情趣,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探究成果。开放性地设计问题,还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都可以设计问题。
5、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针对学生、现实发展需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灵活机动地设计贴近学生及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6、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艺术性地设计问题,这就要求设计问题有技巧,使问题鲜明、准确、新颖、生动的反映社会、学校、学生生活、表现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审美之中被问题所吸引。
7、问题设计的直观性
运用直观实物、模像、语言设计问题,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探究的对象。直观性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掌握生疏难解的知识。
“问题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
是为了提高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试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办公家具租赁与办公空间智能化改造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商务考察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机构贷款合同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某零售商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支付服务合作合同2篇
- 敬老院二零二五年度土地承包及社区服务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船舶通信设备维护船员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智慧交通项目合作开发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搬家搬运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导游人员旅游活动组织聘用合同3篇
- 深圳2024-2025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中考语文复习说话要得体
- 《工商业储能柜技术规范》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
- 初中班主任案例分析4篇
- 公司7s管理组织实施方案
- Q∕GDW 12147-2021 电网智能业务终端接入规范
- 仁爱英语单词默写本(全六册)英译汉
- 公园广场绿地文化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施工部署及进度计划
- 塑料件缺陷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