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所有权_第1页
第十三章 所有权_第2页
第十三章 所有权_第3页
第十三章 所有权_第4页
第十三章 所有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所有权

——“有恒产者有恒心”一、所有权的概述1.所有权的概念(1)抽象概括主义

《德国民法典》第903条:“在不与法律或第三人的权利相抵触的限度内,物的所有人可以随意处置该物,并排除他人的一切干涉”。(2)具体列举主义《法国民法典》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律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206条:“所有权是所有人在法律限制的范围内,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所有物的权利。”(3)我国《物权法》的选择——具体列举主义《物权法》第39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所有权的特征(1)所有权为自物权(2)所有权为完全物权(3)所有权具有统一的支配力(4)所有权具有弹力性(5)所有权具有永久性(6)所有权具有社会性(7)自近代起所有权具有观念性3.所有权社会化(所有权的限制)的体现:①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适用②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及用益物权的限制③征收、征用④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所有权。二、所有权的权能(一)所有权的积极权能1.占有权能2.使用权能3.收益权能4.处分权能(二)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排除他人干涉权能三、所有权的种类(一)国家所有权1.国家所有权的特征(1)主体具有特殊性;(2)客体具有广泛性;(3)某些财产的专属性;(4)取得方式的多样性;(5)行使方式的多层次性;(6)法律保护的优越性。2.国家所有权的保护(1)确认国家所有权行使的主体;(2)明确规定国家所有权的客体范围;(3)宣示部分国有财产的专属性。(二)集体所有权1.集体所有权的特征(1)主体是集体全体成员及集体组织;(2)客体具有广泛性;(《物权法》第58条)(3)集体组织成员对集体财产进行民主管理;(《物权法》第59条、60条)2.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农村集体组织的共同管理权、集体成员的撤销权《物权法》第63条第二款:“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3.集体所有权的保护(三)私人所有权1.私人所有权的特征(1)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2)客体范围非常广泛;(3)取得方式具有多样性;2.私人所有权的保护《物权法》:平等保护、物权的保护方法(四)社会团体所有权《物权法》第69条:“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四、所有权的取得(一)原始取得1.劳动生产、收益《物权法》第116条:“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2.征收(1)征收的概念征收,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依法给予补偿的前提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转移给国家所有的行为。(2)征收的特征①征收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②征收的主体是国家;③征收是转移所有权的行为;④征收必须依法作出补偿;⑤征收的对象主要是不动产。注意:征收(第42条)与征用(第44条)的区别思考:拆迁补偿协议的性质(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3.善意取得(1)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如果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原则。大陆法系国家大多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英美法系国家: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1979年英国《货物买卖法》都承认了善意取得制度。价值:兼顾财产所有权人的静态安全的保护与财产交易的动态安全的保护(2)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①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②受让人基于法律行为而受让动产或不动产所有权;③无权处分人基于所有人或其他合法占有人的意思占有动产;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④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善意一般应解释为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一般应斟酌当事人、标的物的价值和推销方式等因素综合判断。⑤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格;⑥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注意:《物权法》第107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思考:盗赃物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物权法》第107条规定:①占有脱离物原则上不发生善意取得。占有脱离物,指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动产,盗赃、遗失物、漂流物、埋藏物、隐藏物、失散的动物等都是。②占有人对占有脱离物实施无权处分的,原则上善意的第三人不能善意取得(利益衡量的天平此时倾向于占有脱离物的所有权人),权利人有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善意第三人之日起2年内请求善意的占有人返还(注意这个期间的起算点:不是自遗失或被盗之日,而是自权利人知道善意占有人之日)。③若善意第三人是通过拍卖或者从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处购买,善意第三人有权请求权利人支付自己(向无权处分人)支付的价款(有偿回复),权利人拒绝支付的,无权请求善意占有人返还。④2年期间届满,权利人未请求善意占有人返还的,善意第三人于此时善意取得动产物权。⑤只要在前述2年期间内,占有脱离物恒为占有脱离物,不论辗转多少手,均不发生善意取得的效果。(3)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①受让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等物权。②原所有人可以向出让人主张权利。基于合同请求出让人承担违约责任;请求侵权损害赔偿;请求返还不当得利。例:1.甲、乙约定,甲以A房屋与乙的B首饰互易。A房屋为甲夫妻的共同财产,登记在甲名下,甲的妻子不同意互易。①甲未经妻子的同意,以自己的名义处分共同共有财产,属于无权处分,甲、乙间的互易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②如乙为恶意,互易合同在甲妻同意后或者甲在合理期限内取得A房屋的处分权时生效,此时,恶意的乙有权请求甲交付A房屋并移转所有权。③如乙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即使甲妻拒绝追认(或甲未取得处分权),互易合同无效,乙亦可善意取得A房屋的所有权。例:1.甲、乙外出游玩,向丙借相机一部,用毕甲将相机带回家。丁到甲家见此相机,执意要以3000元买下,甲见此价高于市价,便隐瞒实情表示同意并将相机交付与丁。不久,丁因手头拮据又向乙以2000元兜售该相机。乙见此相机眼熟,便向丁询问,丁如实相告,乙遂将之买下。此时,谁拥有该相机的所有权?B(2008四川卷3第12)A.甲B.乙C.丙D.丁本题中,甲将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相机卖给善意第三人丁且已经交付,虽然甲是无权处分行为,但丁对该相机的取得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因此该相机的所有权人就是丁。丁再将相机卖给乙的行为,是对相机的有权处分,乙虽然询问并得知了实际情况,但并不妨碍丁与乙买卖合同的有效成立,故乙取得该相机的所有权。因此,B选项正确,ACD错误。综上所述,B选项正确。2.甲发现去年丢失的电动自行车被路人乙推行,便上前询问,乙称从朋友丙处购买,并出示了丙出具的付款收条。如甲想追回该自行车,可以提出下列哪些理由支持请求?(2009-3-53)ABCDA.甲丢失该自行车被丙拾得B.丙从甲处偷了该自行车C.乙明知道该自行车是丙从甲处偷来的仍然购买D.乙向丙支付的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4.遗失物的拾得遗失物的拾得,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加以占有的法律事实。拾得遗失物属于事实行为。(1)遗失物拾得的要件①须为遗失物须占有人丧失占有之物占有人丧失占有须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须现在无人占有须为动产且非无主物②须有拾得行为发现+占有(2)拾得遗失物的效力①拾得人的义务返还或者送交有关部门的义务;对拾得物有保管义务。②有关部门的义务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或及时发布招领公告,在此期间有保管义务。③所有人等权利人向拾得人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支出的必要费用的义务拾得人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④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多数国家规定:拾得遗失物应通知失主或向主管官署报告,拾得人有保管拾得物的义务。如找到失主,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返还失主并有权向失主请求给付报酬。拾得物经公告后超过一定期限无人认领的,拾得人可取的所有权。例如:《德国民法典》第971条:“拾得人可以向受领权人请求赏钱。拾得人赏钱,在物的价值不超过500欧元时,为物的价值的5%,超过500欧元时为超过的价值的3%,在动物的情况下为3%。拾得物只对受领权人有价值的,拾得人赏钱必须依照公平裁量定之。但拾得人违反通知义务,或在被询问时隐瞒拾得的,不享有前款请求权。”⑤遗失物归国家所有《物权法》第113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⑥遗失物的善意取得《物权法》第107条5.漂流物的拾得、埋藏物和隐藏物的发现第114条:“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案例:“天价乌木案”

2012年春节,彭州市通济镇麻柳村17组吴高亮家附近,发现埋藏于地下的一批乌木,经鉴定树种为秋枫,估计市场价值上千万。吴高亮自称发现者,并雇来挖掘机挖掘。天价乌木。2012年2月9日,通济镇政府接到举报,当夜赶往监控保护。随后在成都考古队专家指导下,镇政府挖掘出7件大型乌木,并运到当地客运站暂存。2012年7月,彭州市国资办正式答复:乌木归国家,奖发现者吴高亮7万元。而吴高亮提出这批乌木价值在2000万左右,按照相关法规应该奖励自己400万。2012年7月26日,吴高亮和姐姐吴高惠起诉通济镇政府,请求法院确认7件乌木为自己所有。2012年11月28日,成都市中院审理此案,双方就乌木是谁发掘、是否在吴高亮的承包地下和通济镇政府是否有非法行政行为三大焦点问题进行了举证。最后,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了彭州农民吴高亮关于确定7件乌木为他所有的起诉,和其姐姐吴高惠的全部起诉。6.先占(1)先占的概念及规则先占,指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的动产从而取得其所有权的事实。先占的规则:一般无主动产适用先占自由主义,个人可以依先占取得其所有权,而无主不动产适用国家先占主义,仅国家可以取得其所有权。例如:《德国民法典》第928条:“抛弃的土地的先占权归属于该土地所在的州的国库。”第958条:“自主占有无主的动产的人,取得此物的所有权。”(2)先占的构成要件须先占人占有的物为无主物;须占有的物为动产;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物。具备上述要件,先占人即取得无主动产的所有权,且为原始取得。(3)先占的法律效果先占人即取得无主动产的所有权,且为原始取得。例:潘某与刘某相约出游,潘某在长江边拾得一块奇石,爱不释手,拟带回家。刘某说,《物权法》规定河流属于国家所有,这一行为可能属于侵占国家财产。关于潘某能否取得奇石的所有权,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D(2011年卷三单选第9题)

A.不能,因为石头是河流的成分,长江属于国家所有,石头从河流中分离后仍然属于国家财产

B.可以,因为即使长江属于国家所有,但石头是独立物,经有关部门许可即可以取得其所有权

C.不能,因为即使石头是独立物,但长江属于国家所有,石头也属于国家财产

D.可以,因为即使长江属于国家所有,但石头是独立物、无主物,依先占的习惯可以取得其所有权7.添附附合、混合、加工(1)附合附合,是指所有人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形物相结合,而社会交易上认为系一物者,主要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动产与动产的附合、不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①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动产与不动产附合,是指动产与他人的不动产相结合成为其重要成分,因而发生动产所有权变动的法律事实。A.要件:须动产附合于不动产之上。须动产成为不动产的重要成分。动产与不动产须属于不同的人所有。须不具有使用不动产的权利。(有争议)B.法律效力不动产的所有人取得动产的所有权。动产的原所有权因附合而消灭。动产的原权利人可依不当得利或侵权损害赔偿获得救济。②动产与动产的附合动产与动产的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动产,相互结合,非毁损不能分离或分离需费过大而发生动产所有权变动的法律事实。A.要件须为动产与动产的附合。动产须由不同的人所有。须非毁损不能分离或分离需费过大。B.法律效力合成物由各动产所有人共有,各共有人的应有部分依附合时的价值比例确定。原则上由主物的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权。丧失权利者可依不当得利或侵权损害赔偿获得救济。(2)混合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动产相互混合成为一物,不能识别或识别需要费用过大时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法律事实。A.要件须动产与动产混合。动产属于不同的所有人。须混合后不能识别或识别所需要的费用过大。B.法律效力各动产的所有人原则上按混合时的价值共有混合物的所有权。原则上由主物的所有权人取得混合物的所有权。丧失权利者可依不当得利或侵权损害赔偿获得救济。(3)加工加工,是指就他人的动产施以工作,使之变成新物或使其价值巨额增加而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A.要件加工的标的物须为动产。加工的材料须为他人所有。须因加工而制成了新物或使原物的价值发生了较大或巨额的增加。B.法律效力原则上加工物属于材料所有人所有,但如果加工使材料增值巨大,则加工物的所有权属于加工人。根据劳动合同、雇佣合同、承揽合同等所为的加工,其加工物的归属依约定。丧失权利的人依不当得利救济。(二)继受取得例如:买卖、赠与、互易、继承、受遗赠等。思考:取得时效制度五、所有权的消灭1.所有权消灭的原因(1)所有权客体灭失;(2)所有权主体消灭;(3)所有权被依法转让;(4)所有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