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五章隋唐工艺美术要点:1、陶瓷工艺2、服装工艺3、染织工艺4、漆器工艺5、金属工艺6、雕刻工艺7、书籍装帧8、建筑工艺第一节概述隋朝公元581年建立,618年结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是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内对外的商品贸易非常繁荣,城市生活繁华,现世思想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文坛上出现“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并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在唐朝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建筑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海纳百川的大唐气象,这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开放、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品种。第二节隋唐服饰隋唐时期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隋唐服饰之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1)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的物质基础。(2)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各族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冠服。
1、唐代女子的服饰,是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是大唐盛景的展示。隋唐三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等。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洒脱的风格。1)襦裙服襦是一种短衣、短袄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襦衫长度,彩绣,领口,流行。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很多。2)石榴裙“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燕京五月歌》石榴裙特点: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长裙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修长。2、女着男装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明确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景。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3、胡服流行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元稹“胡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极大的影响了唐代妇女的着装,其中尤以长安、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较典型的是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蹬高腰靴。第二节隋唐服饰戴胡帽、佩蹀躞带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4、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称之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多有精美的图案。通常,大袖衫和高腰长裙、披帛一起搭配。女子穿着的大袖衫、高腰宽摆长裙,以及帔帛会随女子的行动或者空气的流动而飘舞飞扬,彰显华贵而飘逸的气质,彰显大唐王朝的恢弘气度。第二节隋唐服饰5、唐代服饰图案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唐代服饰图案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多为花卉、对鹿、对马等,植物纹样大量出现。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第二节隋唐服饰隋唐服饰的复原图片来源:
/cysc/fzpd/ttxc/gnxw/200411/15/t20041115_2283325_7.shtml/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ld/200705/t20070521_1107.shtml第二节隋唐服饰隋唐服饰的复原图片来源/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ld/200705/t20070521_1107.shtml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日常生活中穿的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用花纹表示官阶。《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唐代武官的服制文饰有虎,狮子,盘龙,鹿等。
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朝鲜服都有唐装的因素。(唐服\日本和服)一、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1、常服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作为常服。圆领袍衫明显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文官衣长至足裸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史记:“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袍服花纹多为暗花,至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等写实动物的纹饰,此举导致明清补子的风行。2、首服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3、乌皮靴皮靴为这一时期普遍的所着履式,居家时方着丝履等。幞头、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即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装。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圆领袍衫与硬脚幞头漆纱茏冠、朝服大臣戴幞头巾帽的男子介帻袍服的文吏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幞头是此时期男子首服中最普遍的样式。
唐朝建筑及朝见公使时的着装隋唐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二、女子冠服与妆饰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武则天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右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張萱“捣练图”中的仕女,上襦很短,裙腰提的高至腋下,然后以綢帶系系領子有袒領等多种变化。
隋、唐时期妇女的日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
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由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在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开元中女子衣胡服"。胡服在天宝年间再度流行,后人从一些壁画和石刻中都能见到此形象的记载。有从中亚一带传来的着窄袖银带、头戴卷檐饰以玲珰小帽的"拓技舞";以及衣缀羽毛、身着白色闪光花纹裙裾的"霓裳羽衣舞",舞者着装也均可称为胡服。
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盛唐以后衣袖放宽,渐渐流行大袖衫,从《簪花仕女图》中可以領略到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慣束罗裙半露胸”的优雅风姿。這行云流水般的衣裳,正如天人的飄渺仙姿,缠绕於身隨风飄曳於地的披帛,其实也是古人仿照天人仙子的如意写照而已。(簪花仕女图)
何谓古典美?是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说白了,就是遮遮掩掩,有句诗“犹抱琵琶半遮颜”。局部的遮掩所造成的含蓄和朦胧,在审美上是有意义的,尤其在东方,这种审美观历千年而基本保持,但是盛唐却是个例外。“惯束罗裙半露胸”
1、襦裙服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短襦、长裙、披帛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薄如蝉翼,女子日常服用之衣。裙裙的面料多为丝织品,用料多幅为佳,有诗云:“惯束罗裙半露胸”,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半臂与披帛半臂是襦裙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半臂:即今之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肘以上,故称“半臂”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披帛:从狭长的披子演变而来,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
短襦唐代女子喜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右图为方领短襦裙袒领大袖衫
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在化妆上,唐代女子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唐代仕女图唐代妇女服式装扮受到胡服及外域波斯等影响,其形制为翻领对襟、条纹裤、蹀躞带,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服制的延续,但是由于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现今锡伯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涌进来的文化艺术的影响。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唐服)第三节染织工艺1、品种、工艺方法、纹饰特点2、唐锦隋、唐以来,官办作坊成为高级染织品的主要生产部门,它与地主的庄园工场、城市专业作坊和农村的家庭副业一同构成了隋唐染织工艺的生产行业。隋代染织,官方设有织染署,管理生产。其丝织生产,北方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南方以四川成都、江苏苏州和江西南昌等地较为发达。重要遗物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织锦为其代表,有胡王锦、联珠小花锦、棋局锦、彩条锦等。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印染工艺则以夹缬尤富特色,系用木板雕出花纹,将所染布夹着入染,效果鲜明。另外,西南一带所织的斑布和孔雀布亦较别致。唐代染织,官方亦设织染署,其织锦工艺尤为发达。唐锦以纬丝织花十分流行,为织锦业的一大发展。所织锦纹,鸟兽成双,左右对称,联珠团花,花团锦簇,缠枝花卉,柔婉多姿,配色敷彩,典雅明丽。因受佛教影响,新奇富丽的宝相花和莲花图案,也广泛流行,为唐代瑰丽生动的织锦纹样开创了新路。除织锦之外,其他丝织品亦十分发达。所织物品种类繁多,纹饰精美,主要有绫、绢、罗等。其中仅绫一类,著名的就有定州的两窠绫,幽州的范阳绫,滑州的方纹绫,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越州的异纹吴绫、单纹吴绫、盘绦绫和缭绫等。另据记载,还有水纹绫、鱼口绫、腓绫、文绫和十样花纹绫等许多品种。其中以浙江所产缭绫尤为精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其《缭绫》诗中,对缭绫的花色纹饰及用途等情况作过形象地描写。唐代丝织品的图案,开始出现新风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窦师伦则是此时具有代表性的丝织纹饰设计家,他设计的丝织纹样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富有生气,因其曾被封为陵阳公,故其纹样又有“陵阳公样”之称。唐代不仅丝织品发达,而且麻、棉织物也较盛行。棉织品则以岭南较为发达,出现了专售白布的店铺。白居易曾有“桂布白似雪”之句,来称颂此一时期的棉布。此时西北地区的毛织品亦较著名,如陇西的西川毡、长安的靴毡等物。而安徽宣城的丝线毯更是以线厚丝多而著称。唐代的印染,有青、绛、黄、白、皂、紫六作,能染出各种绚丽的颜色。此时蜡缬、夹缬和绞缬3种染色技术非常流行,而且兴起了多色染缬。唐代的蜡缬织品,有不少是五彩花绢。日本正仓院保存有一批唐代蜡缬,其中有染五彩花鸟的薄纱和制作精美的大件屏风。唐代夹缬在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已能染成二色或三色。绞缬染成的花纹,边界因受染液浸润,形成色晕,人称“撮晕缬”,唐时十分普遍。另外还有碱印和拓印等染色工艺,亦较流行。绢是平织的,古代的原称为“练”,梁武帝的小名为“阿练”,因而改称为“绢”,即现在所谓的绸。平织的绢没有织出的花纹,只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进行装饰。
绫是单色的斜纹织。斜纹织的组织变化很多,因为经纬浮沉的斜纹配列的变化很多,并且可以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以产生花纹,这种织出花纹的方法称为“提花”。绫可以是平地,即绢地而利用斜纹织出花纹,也可以是绫地,即地纹和花纹是两种不同的斜纹织。锦是多色的多重织(现在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唐代的锦在技术上有经锦和纬锦的区别。纬锦是唐代的新创造,大概开始在武后时期。纬锦是利用多重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有可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物。唐代的多色彩的锦有极为富丽的效果。
唐代在平织的绢上进行装饰的方法是染色。除了单色的染色以外,也运用各种技术染出花纹,可以是单色的花纹,也有多至四种色彩的。唐代流行的染彩的技术有三:臈缬,夹缬和绞缬。
臈缬就是今天所记的“蜡染”。夹缬是用雕花镂空的木板,把布帛夹在中间,空隙处填以染色。然后拆板就显出花纹。有时是把宽幅对折,染后花纹对称,这种技艺传说是唐玄宗时柳婕好之妹所创,最初只在宫禁中流传,后来才流到民间。但据另外的记载知道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就曾以“五色夹缬花罗裙”赐宫人及百僚母妻。绞缬是用线把布帛打成结子。染色后,打结部分不被浸染而成斑文。如果结子是按照一定的图案规律排列的,斑文即排成一定的图案。各种染法的实物残片都曾在新疆一带发现。日本正仓院也保存了一些,日本还保存有臈缬及夹缬屏风。
除了各种染色之外也有在绢上加彩画的,例如唐代妇女用的“披帛”(锦或纱或绢的长条从肩后绕缠在两臂间)上就常加彩画。六朝时期用金银箔剪成花饰贴在衣服上的办法在唐代可能也还有。丝织品中,缀锦(即汉代的织成)的技艺进一步向绘画方面发展,武则天为皇后时曾制织成佛像及刺绣佛像四百幅。有织成的佛像在唐代曾传至日本。刺绣,作为丝织品的加工在唐代大有进步,除了沿袭自前代的钉线绣及锁绣外,发展了平绣,唐代的平绣近似今天的乱针绣。唐代刺绣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模仿退晕的效果的,称为“坛裥绣”。锁绣或锁绣平绣混用的刺绣佛像及饰品在敦煌曾发现。窦师纶是唐朝初年派往四川进行统治并兼管修造皇室用物的,他的家庭中历代都是工艺家,如窦炽(师纶高叔祖)、窦抗(师纶父)、窦琎(师纶叔)、窦法洽(师纶堂兄弟)都曾任将作大匠,窦师纶封为陵阳公,所以他在四川制作的“章采奇丽”的“瑞锦”“宫绫”当时被称为“绫阳公样”。由前引文字中可知这种“绫阳公样”是以雉、羊、凤、龙等动物为题材,而且很多是成对的动物,如对雉、斗羊等。一、连珠纹二、对称纹三、团窠纹四、散花五、几何纹六、晕涧第四节陶瓷工艺1、青瓷。隋唐五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在唐朝的评价比较高,这和唐朝的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制作。唐朝文学家、中国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具,将越窑青瓷产品排在首位。越窑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当时诗人赞美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越甄秋水澄”(许浑)等。越窑普遍使用素划纹、堆贴等装饰方法,题材有花卉、人物、鱼、兽、鸟等。越窑青瓷越窑青瓷“秘色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越窑在晚唐五代时生产“秘色瓷”。“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供御之物,是越窑青瓷中的上品。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以后以青绿为主,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2、白瓷邢窑在北方河北,主要制造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瓷坯含铁量低,生坯挂釉,施以纯净透明的釉,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素白瓷器。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现。隋代白瓷巳较普遍,唐代达到极盛时期。邢窑所产的白瓷,胎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作风朴素,不带纹饰。邢窑白瓷陆羽在《茶经》中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唐朝形成了“一南一北”,“一青一白”,“南青北白”瓷器制造格局。3、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重要陶瓷产品,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人物俑。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人、天王等。唐三彩造型与雕塑结合,常作为陪葬冥器。唐三彩唐三彩(唐三彩)4、釉下彩瓷器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第五节书籍装帧古代中国书籍的制作材料,先后采用过竹、木简、版牍、缣帛,最后采用了纸张。隋唐时期书籍装帧形式有了重大的变化。第五节书籍装帧1、梵夹装梵夹装就是专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的装帧,其方法是将刻写好经文的贝叶,依次摞成一摞,在其上、下各夹配一块与贝叶经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并在夹板上打洞,用绳索穿洞结扣。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书籍不用贝叶书写,因此没有梵夹装。但梵经译汉之后,特别是译成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后,其用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页,也有仿效贝叶经的。这种经集数页摞成一摞之后,也有上、下用木板相夹,而后用绳索、布带相捆的。虽然不是贝叶经的梵夹装,但显然是对梵夹装的模仿,故亦称为梵夹装。第五节书籍装帧2、旋风装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亦称“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确知有此种形式。关于旋风装的形制,学术界有两种看法。第五节书籍装帧
(1)旋风装是将经折装的书再用一张纸一半把书的第一页粘起来,另一半把书的最后一页粘起来,整张纸把书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连同书背一起包起来。第五节书籍装帧(2)旋风装是抄书时,先一页一页的抄写,然后再依次序象鱼鳞一样一页一页地粘在一张卷轴式的底纸上,收卷时,书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为旋风卷子。其特点是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页。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依照这种看法,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第五节书籍装帧3、经折装第六节隋唐家具
在家具方面,隋唐时代,使用床(榻)和席地而坐与的习惯依然广泛存在。家具制造和销售较为发达,坐具从矮向高发展,高低家具并存,家具品种大为增多,且设计更为合理实用。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阶级起逐步普及全国,中国人逐步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高型家具已经发展起来,后世家具的类型在唐末五代之间几乎全部具备。代表性家具有圈形扶手椅、长桌、长凳、腰圆凳、靠背椅、凹形床、鼓架和烛台等。据敦煌壁画和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所示,已有长桌、方桌、长凳、腰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椅等,出现了多人列坐的长桌及长凳。家具的式样简明、朴素、大方,桌椅的构件有些做成圆形断面,既切合实用,线条也柔和流利。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屏风开始向高大方面发展,盛行书画屏风,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轻巧灵便。也有六扇屏风,以及不受数量限制的连屏,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还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屏风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使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第六节隋唐家具《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第七节隋唐建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隋(581年~618年)
1、建筑上主要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所建,这两座后被唐继承并进一步充实发展而成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2、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即赵州桥,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建造者是李春。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赵州桥)唐(618年~907年)
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朝首都长安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不仅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而且还影响到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2、建筑群处理俞趋成熟。
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当时的木构架--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以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用才制度出现反映了施工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等,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4、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
1、都城利用南北中轴线控制城市,东西对称,方整规则,宛如棋盘。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城内被街道分为114坊。实际为108坊。宫城位于全城最北的中部,内部有皇上听政和居住的太极宫、西部宫人居住的掖庭宫和东部太子居住的东宫组成。皇城在宫城以南,通过一条宽220米的横街与宫城相连。(唐代建筑)第七节隋唐建筑唐长安与洛阳的规划影响到日本和高丽,日本的平安京(京都)、平城京(奈良)的规划均模仿唐长安城。日本平安京日本平城京2、宫殿由隋入唐,没有经过毁灭性的战争,所以唐建成后,不管长安还是洛阳都沿用了隋代的旧宫。在唐贞观八年才为太上皇李渊建造了永安宫,后改名为大明宫。此宫后来一直扩建和整修,成为了唐代主要的朝会和帝王居住的场所。大明宫高踞在长安东北的龙首原上,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群殿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可以俯瞰整个长安城。大明宫分内朝和外朝,外朝最为宏大,在轴线南端依次坐落着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在各殿左右还建有对称的宫殿楼阁等配套建筑。内廷主要供皇帝及嫔妃们居住和游宴之用。唐大明宫含元殿这座含元殿是大明宫中的外朝所在地,重檐庑殿顶单层建筑,两侧还建有翔鸾、栖凤两阁,殿前有长长的龙尾道共分为七段,并逐渐降低。整个建筑加上龙尾道相呼应,气势恢宏,充分显示出大唐的繁盛与威仪。大明宫麒麟殿复原图这座在太液池西部高地上的建筑群因建筑于唐麟德年间而得名,它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耍和作佛事的地方。整个宫殿由纵向的三座殿阁组成,三殿的两侧还有建筑在高台之上的亭台和楼阁等。3、陵墓继承:1、筑神墙,神墙四面辟门的制度。2、六朝陵墓神道的做法,并将神道延长。开创1、帝后合葬制。2、以山为陵,凿山为穴。3、以山为阙4、设两重围墙,内围墙在陵丘四周。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今陕西乾县梁山。陵园整体模仿长安城的布局,以梁山主峰为陵,有方形的陵墙,四面各辟一门。在南门约四公里长的神道上设三道门阙。(乾陵)唐永泰公主墓这座由前后两个墓室组成的地下宫殿采用的是拱顶,在砖砌的甬道、墓室以及穹顶上都绘有精美的壁画,而且各部分壁画都有其各自的题材,尤其以各式的宫女更为多彩动人。4、住宅隋唐时期的住宅在形式上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房屋的整体布局上,出现了两种形式:1、贵族的宅第有用直棂窗的回廊连接而成的四合院,也有用回廊组成的庭院。2、乡村的住宅有以房屋相围绕,构成平面呈长方形的四合院,以及茅屋和木篱围合而成的三合院。敦煌莫高窟的壁画5、园林隋唐时期我国的园林大约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其发展的情况:帝王宫苑繁盛,兴建了大批的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私家园林兴建频繁,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私家园林代表;城市及其近郊的风景明显得到发展。洛阳西苑长安城禁苑芙蓉园王维的辋川别业6、宗教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使宗教建筑成为当时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寺庙唐代后期因佛教无度发展,在唐武宗时期进行了灭法,使得唐代佛寺、殿塔受到破坏。以至于唐代的建筑留存至今的很少。唐代佛寺留存至今只有三座,它们都在山西,依次为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和平顺天台庵。佛光寺大殿佛光寺为庑殿式屋顶,屋面平缓并配有长长的出檐。尽显柔和之美。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大殿的木构架,木构架为殿堂型。巨大的斗拱是屋檐下的主要结构,它的高度达到了檐柱的一半,并且一跳接一跳的叠加向外向上,形成了长长的出檐。其出跳层数之多和出檐距离之远,在我国古建筑的斗拱中处于第一位。大殿共有七种斗拱,这座殿堂是我国古建中的登峰之作。南禅寺大殿平顺天台庵2)佛塔佛塔在外形方面以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为主。塔的平面大多数都是方形的。修建佛塔的材料仍以木材和砖石为主。江南南京唐代栖霞寺舍利塔,这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五层密檐式石塔,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塔的基座周围环绕有栏杆,而且对须弥座进行了细致的雕刻,塔身每层还都刻有各式的佛塔。山西唐代明慧大师塔,这是一座单层石塔,方形基座上有经过装饰的须弥座,再向上是塔身部分有雕刻的门窗及天神像,最上部是逐层缩小的四塔顶,是建筑与雕刻的完美结合之作。3)石窟凿制石窟寺在隋朝恢复,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唐代主要是在敦煌和龙门两地开凿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是我国在各个方面都空前发达的一个时期,建筑也不例外。规模超大而且整齐规整的都城,富于各地特色的地方城市,气势磅礴的各式宫殿和皇家园林,数量众多的宗教建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还有设计、建造具佳的传世石桥,都是那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小结隋唐时期的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金属设计唐代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金属工艺很发达,器物纹饰以忍冬纹、折枝花鸟纹为主体,也有以各种动物纹为纹饰者,还有一些器物从器形到装饰都带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波斯萨珊风格银器
唐鎏金银龟茶盒(唐法门寺出土)这件银龟茶盒的功用是贮存茶末,属贮茶器具。龟甲为盖,盖甲上有龟背纹,整体造型维妙维肖。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从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赤金走龙,唐,共12个,高2-2.8cm,长4cm,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金质。龙身铸成,四足铆接。昂首拖尾,作行走状。头上有两长角,折曲于脑后,圆眼深目,两颌张开,颌腮部位饰长鬃纹样。劲弯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四肢粗长,呈各种行走姿态,除其背脊和尾脊饰有长髭纹样外,满身皆饰深凹的点纹;似用錾头插点而成。金龙形象生动,小巧玲珑,是精美的金制品,也是唐代金银器中罕见饰物。隋唐时期精美的金银器金银器我国的金器银制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传统,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