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_第1页
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_第2页
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_第3页
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_第4页
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PAGE8PAGE64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第四周)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C。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D.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A项,“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B项,“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错误,选项把李琦和蒋浩作品的特点交融到一起了,第四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第五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诗人蒋浩……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D项,“……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错误,“不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文中说的是“不能够很好应对"。故选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B。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C。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②至⑥段……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几段分别是说“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由此可见,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B。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受。C。“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D。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错误,“就要”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文中说的是不摒弃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应多,并非是不能应对。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材料二: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材料三: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材料四: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B。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结合材料二“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分析,原文是不能“轻率地改变”,选项中改成了“不能做任何改变”。故选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3分)()A。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地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D。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不准确。材料二中为“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C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错误.材料三中,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但也带来了新的忧虑。D项,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文中无依据,也不合理。故选A。6.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和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②让民间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③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④传承“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⑤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手工艺的产业化经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等分析可知,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和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结合“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等分析,让民间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结合“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分析可知,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传承“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手工艺的产业化经营。(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放价救灾张爱国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一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知府李之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私自抬价。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赵知非的知府。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铜烂铁。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老师爷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衙役均已遣去,日夜监商限价,然形势尚且如此,若此时撤回,岂不更甚?”众官员也急忙跪下,齐声附和。赵知府请起老师爷和众官员:“诸位,师爷适才所言,可知何故?"众官员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本府赴任途中已知晓,越州周边府县皆在限价,但状况均与越州一般-—饥民无粮可买。此足可见,限价之举不得要领,甚或南辕北辙!”什么?限价不对?限了都饿死了人,若不限那还了得?众官员忍不住问道:“大人莫不要放开粮价,任由奸商抬升,盘剥饥民?”“正是!”赵知府认真地说,“本府正欲放价,随行就市……”“使不得啊大人,我越州已绵延数千年,望大人开恩,给越州留下几条命吧……”众官员又一次跪下,哭叫着。“本府所为,诸位自会明白!"赵知府无心多做解释,下令:“即时起,越州粮价一律放开,官府不得半点干涉!”赵知府命衙役们带上官府布告火速奔赴周边府县广为张贴,又亲率官员到越州城大街小巷张贴—-他要让远远近近都知道越州粮食新政.布告一出,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当然,他们也仿佛要将这些天所受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粮价高得能吓死人。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虽然骂着官府与奸商狼狈为奸,但还是拿着钱争相买粮.粮商们大喜,一面敞开卖粮,一面想尽办法从外地紧急调粮。外地粮商们也火速加入其中,不辞山路崎岖难行,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踌躇满志地要狠赚一把.然而他们万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越州粮食开始积压,供求关系发生了大逆转。粮商们乐不起来了:粮食运回去吧,山高路险,来回折腾,亏本太重,唯有降价销售。一家降价,两家、三家,紧跟着降。一次降价,两次、三次,不断地降。转眼,越州粮价像跳水一般,从峰顶直落峰谷,并且这个峰谷还没有底,不断地陷啊陷,直陷得那白花花的米面连个糟糠价都卖不上。更远地方的粮商还不知情,还在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大人真神人也!”府衙里,众官员围着赵知府感叹,“大人何来此等妙计?”“诸位过誉!本府之计,一乃深谙商人本性之逐利,但有利,其无不可为,无不能为.二乃本府相信,放比堵好.天下万事,堵则必致其反。"赵知府若有所思,“本府提请诸位牢记,官府并非万事皆可为.我等朝中之人,当信百姓信物理:诸事只要官府放得开,百姓自有解决之道,物理自有解决之道!”(选自《小说选刊》)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任知府李之诚救灾时认真负责、遵循民意,积极救灾,严格采取平抑粮价的政策,结果落得个被革职罢官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不懂物理,不得其法,最终导致救灾失败.B.赵知非来到越州,将监督粮商的衙役撤回,放开粮价,受到官员反对和百姓大骂,文章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写,既使情节起伏,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粮商们逐利的本性。D.小说结尾借赵知府之口点明了救灾取得成功的原因,既使上文的谜团得到破解,又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放价救灾”背后原因进行深入思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文章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写"错误,应该是“欲扬先抑".故选B。8。小说中赵知府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做事决断、雷厉风行。在越州上任之初,不顾属下官员的阻拦,强力推行自己的救灾政令。②善于思考,做事讲究方法,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针对严重的灾情、不利的形势,从越州与周边府县的实际情况中找到矛盾的症结点,解决问题。③具有大智慧,深谙商人经营与为官治民之道。对商人逐利的本性有清醒的认识,更懂得物理之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小说中赵知府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概括小说中赵知府的形象特点,要根据文章中赵知府所作所为和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比如根据主人公“在越州上任之初,不顾属下官员的阻拦,强力推行自己的救灾政令”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他的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从“针对严重的灾情、不利的形势,从越州与周边府县的实际情况中找到矛盾的症结点,解决问题"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他运筹帷幄,很有谋略,讲究办法等要点。从“对商人逐利的本性有清醒的认识,更懂得物理之道”等语句,可概括出见解非凡、非常有“有智慧”等性格特征。9。文章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重点写李知府救灾的情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①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为主要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②勤政爱民的李知府救灾不力,落得革职下场,为下文赵知府救灾作了铺垫,埋下伏笔.③李知府平抑粮价受到百姓、官员肯定,结果饿死的饥民过万,这与下文赵知府的做法和收到的成效形成鲜明对比,激发读者思考,有助于主旨的表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重点写李知府救灾的情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开头四段介绍李之诚救灾,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又为心系黎民、非常勤勉的李之诚救灾进行铺垫。然而李之诚救灾心切,但效果寥寥,所以朝廷革了他的职。这就为后文赵知非的出场蓄势,而赵知非深谙商人的逐利本性,放开粮食价格,最终抑价的效果,这与李之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为官爱民,还是应该讲究策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及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弓三石,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太祖异之,授都督。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巴西人谯淹据南梁州,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太祖令敦率军讨之.山路艰险,人迹罕至。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淹乃与开业并其党泉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敦邀击,破之。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进爵武都公。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自江陵平后,巴、湘之地并内属。陈将侯瑱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敦云:“湘州是我国家之地。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敦勒众而还。保定五年,卒。建德初,追赠大将军。谥曰烈。(选自《周书·贺若敦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B。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C.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大概意思是“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下计谋归顺太祖。当时众多盗贼纷纷而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前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杀死七八个贼人,贼人才撤退。贺若统大喜."AB项,“统”和“敦"皆为人名,由“手斩七八人"及后文贺若统对身边下属官吏说的话可知,应是贺若敦“手斩七八人”,据此“敦"前应断开,排除AB两项;C项,“定谋"意思是“定下计谋”,“谋”作“定"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石,为古代重量单位,“弓三石”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说法错误,“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四川、重庆一带.根据原文“时岷蜀初开",可知其后的事情应发生在此地,据此可推断巴西在蜀地,即今四川、重庆一带.故选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归降,助父建功。B.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他箭无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C。贺若敦颇有胆识,智谋过人.他率军攀木缘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D.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收复失地”错误,由文中“敦云:‘湘州是我国家之地。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敦勒众而还"可知,并未收复失地。故选B。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2)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参考答案】(1)像这个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还没有见到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2)(大军)于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江水漫溢,陈国军队渡过长江,江路于是被阻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句中,“如”,像;“胆略”,胆量谋略;“其",那样的;“非唯……亦”,不仅……也;“成”,成就,光耀;“为",成为;“将",将领。(1)句中,“遂”,于是;“次”,驻扎;“俄而”,不久;“霖雨",连绵大雨;“已”,停止;“济",渡过;“师”,军队;“江”,长江;“断”,阻断,这里指被阻断;“江路遂断”,被动句,江路就被阻断了。【参考译文】贺若敦,代地人。父亲贺若统,任东魏颍州长史。大统三年,逮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予爵位为亭县公。贺若敦年少即有气量才干,善于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逮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深思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谋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下计谋归顺太祖。当时众多盗贼纷纷而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前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杀死七八个贼人,贼人才撤退。贺若统大喜,对身边的下属官吏说:“我年少参军,经历的战争不止一次.像这个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还没有见到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第二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挽三石强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就告诉太祖。太祖认为他与众不同,授任都督。当时岷蜀刚刚归附,民众的情绪仍然强硬,巴西人谯淹占据南梁州,与梁国的西江州刺史王开业互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太祖命令贺若敦率领军队讨伐他们.山路艰难险恶,人迹罕至.贺若敦走在将士前面,攀爬树木攀登悬崖,一天走两天的路程,趁敌军没有防备。又派遣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泉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而下,投奔梁国的王琳。贺若敦半路阻击,击败了他们。谯淹又依傍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后援.贺若敦设下离间之计,挑拨贼党之间的关系,趁着他们懈怠,再次击败他们。晋升爵位为武都公。武成元年,入朝任军司马。自从江陵平定后,巴、湘一带都归顺朝廷.陈国将领侯瑱等人包围逼近湘州,断绝粮食援助。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兵、骑兵共六千人,渡过长江前去救援.贺若敦每次都设下出人意料的埋伏,连续击败侯瑱,乘胜快速前进,(大军)于是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江水漫溢,陈国军队渡过长江,江路于是被阻断。粮食援助完全断绝,将士便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增加修建营垒,建造房舍,向敌人显示准备持久作战。两军对峙一年多,侯瑱等人无法制服贺若敦,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过长江.贺若敦说:“湘州是我国的领地。既然还没有一决胜负,所以不能离去。”侯瑱等人把船只留在江上,带领士兵离开渡口一百里。贺若敦率领军队回去。保定五年,贺若敦去世。建德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为“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至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想故都,并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的《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本题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受、砺、砌、蜉蝣、渺、沧、粟。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B。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C.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D。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文中谈论对象是“腰封”,也即“书腰”。括号中要填写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封”首先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然后才是“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从连贯的角度看,可先排除A、C两项。此外,B项中前面分句中有数量词“一种”,后面分句中却没有“一种"限制,结构上不对称;且“图书"应为领属词,要放在“一种"的前面,才能与上下文连贯。同时,关联词语“既……更"搭配不当,“既”常用于并列复句中,“更"用在递进复句中。据此,又可排除B项。D项最为恰当,故选D。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A项,“好不好”错误,两面对一面,下文“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写的是“好”的一方面,故下文没有与“不好”照应的内容;C项,“提供……内容”错误,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信息";D项,照应不周,前面的“好"与后面的“多少”不照应。B项最恰当,故选B。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B。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C。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D.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①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关注点:关心重视的地方.依据“它能够吸引读者的”可知,从习惯搭配角度看,“注意力”与“吸引”呼应更得当,故排除B项、D项;②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穿:穿过;连通。根据“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可知,“贯穿"与“过程"搭配更恰当,故选“贯穿”,排除A项、B项;③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依据“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可知,句中指了解信息的手段,应选用“沟通”,排除A项、D项;④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依据“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句中是说优秀的腰封对图书装帧来说是好上加好的事情,因而选“锦上添花”更恰当,排除A项、D项.综上分析,C项最合适,故选C.20.2020年国庆中秋在同一天。某校拟以“欢度国庆·喜迎中秋”为主题开展庆祝活动,下图为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参考答案】以“欢度国庆·喜迎中秋"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在九月开展,先对活动进行宣传策划和准备,接着开展观看红色影视经典、唱响红歌经典、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出中秋习俗板报等活动,最后进行总结。【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流程图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该主题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理清各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再次关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呈现何种关系,如总分关系,或从属并列关系等。最后拟写答案要在整体把握图表、全面理清图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语言表达做到遣词准确、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