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棚相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是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吏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悲着人民的忧悲、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材料三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启航的辉煌历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罩式,用“中国式浪漫”的演绎风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刷《山海情》,抑或讲述中国抗疫题材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谈及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矛盾。B.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要是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C.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而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D.《山海情》等作品多时空多维度展示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底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仅要扎根当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需要。B.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秉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C.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必然,源于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D.扎根实际、源自人民、融入时代征程、映现时代底色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C.《人世间》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诗般的磅礴之力书写烟火人间。D.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电影《焦裕禄》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禄热”:举国争说焦裕禄,盛况空前。请运用材料一的观点分析这部文艺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5.某文艺工作者正为创作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苦恼。请你根据三则材料,给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飞翔的故事李浩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这里要说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行走了大约两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冲散,等这些大汉的军人在几天后赶到集合地点,三百人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几匹马。粮草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主力部队去了哪儿?战士们众说纷纭,他们指出了七八个方向,第二天,这七八个方向又变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几位将领协商了许久,他们决定,继续向狼居胥山的方向,在出发前霍去病将军曾反复地提醒,要尽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对,去狼居胥山!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问题是,一路上他们没有打听到任何关于汉军的消息;问题是,他们走出了一个多月,竟然依然没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许,他们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许,他们在进入沙漠的时候迷路了,越走越远。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草料——尽管已是初夏,但他们到达的地方竟然异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冒出,远看似有近却无……他们宰杀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马,然而这些完全是杯水车薪。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做到了。战士中有一位懂些巫术的医师,他使用一种草药,涂在尸体的身上,并念动咒语:那些干瘪的尸体慢慢缩小,变得只有西瓜大小。它们垂在马背上,有时会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铜器的声响。路上,他们也曾遭遇过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别的什么人:这使他们获得一些短暂地补充,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饥饿感折磨着,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日的体形,而变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变得更大。夏日来临,他们的境遇好了一点点,但这个时候将士们的怨声越来越重,这是自然的事:他们既没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没有再与大部队相遇。偶尔,某位将军会宣布大汉军队战胜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说不出消息的来源。后来他们也不再重复这样的话题:没有人信,他们自己也不信。尽管历史上确实是那样写的,汉军大胜,此战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这支部队并不知道。如果在那个时候某个人将这个真实的消息告知他们,他们也一定认为这不过是个谎言,自欺欺人而已。夏日。这支部队还有七十余人,十几匹马——本来还有更多的马,包括他们从匈奴人手上抢到的,然而饥饿首先波及的是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无论返回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活着的将领,要首先承担决策的责任。这个命令在宣布的时候引起一片沸腾,短暂的沸腾之后便是长久的抽泣之声——他们盼这个命令盼得太久了。也许,只有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数十天的部队明白所谓“归心似箭”的真切含义,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将领。这个命令,甚至为病中的几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们有的站了起来,而有一个本已病入膏肓的战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动承担了牵着挂有尸体的马的工作,要知道这是一件累人的活儿。回家,这个念头简直就像一团团的火焰。他们走过山谷,走过幽暗的树林,走过一望无际的沙海,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沙漠中轻微移动的沙子。他们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间。他们在寒冷的夜晚点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点儿也不敢大意。其间,一支匈奴的部队包围过他们,也不知是怎样的力量竟然使他们成功突围,付出的却是极小的代价。他们走着,用大脑、心脏和脚趾来猜测:距离代郡还有几天的路程,距离长安还有几天的路程,然而……他们的猜测或者说计算其实是错误的。代郡,长安,远比他们想象的遥远。故事中没有谁谈及他们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测,是的。他们被自己的感觉和幻觉所欺骗,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着,走着,他们又来到了一个沙海的边缘,这个沙海,似乎比他们走出去的那个沙海更大,更加无边无际。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马。而这三匹马,在踏到沙海边缘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将军命令,杀掉这三匹马,还算健壮的将士们背起尸体,他自己,要背两具。“我们不能丢下他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出生入死的将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乡——如果我们有机会活着回去的话。”那一天,他们吃上了马肉,并且没有人对食物的量进行限制。然而他们都吃得很少。然而,他们在吃马肉的时候没有一点兴奋与欢乐,多数的战士吃得泪水涟涟。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那个时候,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样。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是的,不知道。他们一个个倒下,他们其实在进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没有了返回家乡的机会,但那个念头在,一直在,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直到……将军找到那个医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们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吃下你的药,涂上你的药,把我们缩小了吧,但愿大风能将我们的尸体给吹回去。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是的,我们猜得到结果。那个医师是最后一个,他念动着咒语,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小,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的疼痛。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乌。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发生在汉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等词,反映了本文作为历史小说的虚构性。B.“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表现出将军的重情重义。C.“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怯懦和软弱。D.最后“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悲剧色彩。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记载,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却写霍去病的一支部队的失败,体现独特的审美视角。B.本文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了战争中将士们失去归家可能的辛酸。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展现战争图景及人物处境,又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战士们的内心世界。D.本文语言风格沉郁悲凉,典雅蕴藉,很好地呈现了战场实景与人物内心的切身体会,令人为之叹惋的同时,引人深思。8.小说以“飞翔的故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其实有其合理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琪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槊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槊。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岸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引申为掌权或掌权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B.《春秋》属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所指的经书范畴,其体例为编年体史书。C.“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与“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焉”字含义相同。D.“砥砺”有磨炼、锻炼或激励、勉励之意。文中指前者,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C.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译文:(2)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译文:14.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及表达意图,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③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观胡人吹笛②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①王七即王之涣,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②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诗人由河南梁园来到安徽宝城,曾与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写到胡人吹出的笛声,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一样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B.两首诗都不侧重对笛声的正面描写,而重在从听者的角度突出“笛声”的感染力。C.高诗基调明快、秀丽,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D.李诗开篇点题叙写感慨由来,叙事抒情,层次井然,语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苍凉。16.自古笛声多传达丰富情感。请分析两首诗如何运用“笛”这个意象来蕴含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春江花月夜》暗示“雁儿”“鱼儿”不能传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2)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_______,_______”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都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3)“烟”在古人笔下形态万千,所传达的诗情也不尽相同。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烟”字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最近几年,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然而,事实和大家的认知有很大出入。首先,无糖饮料并非“零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即可称之为无糖食品。因此,无糖饮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为无糖饮料是完全无糖,就疯狂摄入,结果越喝越胖。其次,无糖饮料一般不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它可以含有代糖,如糖醇、低聚糖、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甜味剂本身热量不高,但长期、过量饮用含甜味剂的饮料也可能使人发胖。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果蝇进行实验,发现甜味剂可以使果蝇的摄食量增加将近三分之一。患尼嘉文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研究人员称,①在人们摄取甜味剂但没有搭配相应的热量时,大脑会发出增加操食量而使人补充更多的热量。②此外,因为饮用者觉得自己喝的是“零糖”“零热量”饮料,所以会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③你要是天天用无糖可乐配炸鸡,想不长肉那是谁也拦不住。18.将文中划线句子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义。(4分)
19.文段中画波浪线并标有序号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3分)
20.看完这则材料后,你的同桌说:“无糖饮料问题那么多,以后我们再也不要喝无糖饮料了。”请你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来反驳,不超过4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若认真品,"混清涟而不妖"很值得玩味。_____①_____?没有。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样妖艳。莲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_____②_____。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表示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水中会污染纯水。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简单地说∶_____③_____,污染清水的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细细品了。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词语“许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胙猛舟,载不动许多愁。”B.唐僧道:“贵府至灵山还有许多远近?”众僧道:“我们未走,不敢妄对。”C.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儒林外史·第一回》)D.县主又问客人道:“你银子是许多?”客人道:“五十两。”(《古今小说》)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中医像天上的雄鹰,西医像森林里的老鼠。”雄鹰飞在高处,看到的是整体和表象;老鼠走在低处,看到的是具体和机理。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讲究辨证论治;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诊治,尤其注重局部治疗。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天机。上述中西医治疗理念对我们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
B(B项错误,强加因果。)2.
C(C项错误,曲解文意。)3.
C(A项重在强调创新,B、D两项重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4.
①体现了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②传递了真善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③彰显了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传统美德。(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4分)5.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②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③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描述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每点2分,写出两点得4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6.
C(“怯懦和软弱”错误)
7.
D(“典雅蕴藉”错误)8.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飞翔的故事”,谁在飞翔?如何飞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塑造人物,突出形象。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标题从侧面突出了战士们在处境艰难中渴望自由的形象特点。③想象丰富,情节动人。所谓飞翔的故事,指的是小说结尾战士们化鸟归去,富于浪漫色彩,耐人寻味。④暗示主题,深化中心。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既表现出对战争的解构,又体现出作者现实中的人文关怀。(每点2分。任写三点得满分。)9.
①情节上:战士们远离大部队,每况愈下,最终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药剂化鸟。这样处理,不仅照应了前文,呼应标题,而且符合情节发展逻辑。②主题上: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象征他们思乡盼归、渴望魂归故里。这样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阅读效果上: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回家”,喜剧作结。这样处理,更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每点2分,三点得满分)10.B。原文: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11.D。“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错误。12.A。“为人正直”错误,由“君心必仁”可知。13.(1)然而不勤学好问,则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得分点:“伐”“塞”“何以”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1分)(2)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想说凭借你的能力,再加强学习,岂是别人能超越的!”(得分点:
“以”“及”“非此之问也”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1分)14.(1)具体途径:广开言路,择善而行。(2)表达意图: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具体途径”1分;“表达意图”2分,写出两点得1分,三点得2分)15.A。“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错误。16.高诗:想象奇妙。诗人身处边塞,闻笛声而想象善述离情的《梅花落》的笛音借着风传满万里关山,景观壮伟,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3分,手法、分析、情感各1分,高诗答虚实结合也可得分)李诗:①直抒胸臆。颈联以一“愁”字写听闻《出塞》引发的感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忧。②触景生情。被放逐的诗人回望通往长安的路,触景生出“空怀”之情,抒发了报国无路、怀才失意之遗恨。(3分,手法、分析、情感各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7.(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3)示例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示例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示例三: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示例四: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示例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每空1分,符合要求即可)18.参考示例:①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的无糖饮料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②众多消费者喜爱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③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④由于很多消费者认为无糖饮料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共4分;语法上符合一个单句且语句通顺,得1分;语义上,表明"19.①“摄食量”后加“信号”(“指令”“命令”)②将“因为”和“饮用者”调换位置③“想不长肉”中去掉“不”解析:①这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大脑在人们摄取甜味剂并没有搭配相应的热量时会发出增加摄食量”中,谓语“发出”缺少中心语,可在摄食量后加上“信号”“指令”等。“热量”后加“信号”,不得分。②这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造成“会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缺少主语,将“因为”和“饮用者”词换位置,使前后分句都有主语。③这句的语病是不合逻辑。“想不长肉那是谁也拦不住”多重否定不当,“天天用无糖可乐配炸鸡”的结果是谁也拦不住“长肉”,因此,“想不长肉”中去掉“不”。每项修改正确得1分,共3分。
20.参考示例:①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注意饮用频率,不要天天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②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注意饮用量,不要过量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③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不经常喝,不过量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④只有长期、过量饮用无糖饮料,才会产生问题,你可以少喝、不常喝。⑤除非你长期、过量饮用无糖饮料,才会产生问题,你可以少喝、不常喝。(写出表明条件关系的词语得1分,如“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都……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