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1.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2.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3.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4.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ade7257e96d16e2d433a213f20e4e1a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传统节日的资料,熟练运用字词进行句段的写作。《古诗三首》要求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景象,并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纸的发明》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赵州桥》通过对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具体描写,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部分。要求在指导学生认识新字词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分析句子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理解生字新词,掌握词语意思,并试着在习作中具体运用。2.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过程与方法1.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泛读课文。2.掌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措施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课文相关知识,能准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熟记要求背诵的课文。2.教师课内指导,讲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迁移思维,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时安排《古诗三首》2课时《纸的发明》2课时《赵州桥》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1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2.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过程与方法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旧”左竖短而有力。“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易错提示:“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3.多音字。行eq\b\lc\{\rc\(\a\vs4\al\co1(xíng:行走,háng:行业))为eq\b\lc\{\rc\(\a\vs4\al\co1(wéi:行为,wèi:为了))处eq\b\lc\{\rc\(\a\vs4\al\co1(chǔ:处理,chù:处所))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新旧桃符欲望魂魄借书洒水为何放牧兄弟独自异乡佳句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一)《元日》1.《元日》的作者是谁?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明确:“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明确: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明确: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②饮屠苏酒:药酒名。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明确: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明确:“暖”字是诗眼。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二)《清明》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明确:“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明确: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明确:“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明确: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明确:“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明确: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明确: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2.《清明》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元日(宋)王安石eq\b\lc\\rc\}(\a\vs4\al\co1(爆竹——别旧年,屠苏酒——迎新年,桃符——寄心愿))喜庆、欢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举目无亲重阳佳节——加倍思亲遥知兄弟——怀念亲人清明(唐)杜牧雨纷纷——欲断魂问酒家——杏花村愁闷→振作10纸的发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3.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4.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过程与方法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预习字词,理解词语意思。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纸的发明的过程。3.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教学难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远古时代没有纸。商朝时,人们将字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这就是最早的古文。周朝时,人们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从此,纸的产量大增。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借助工具书,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读音和意义。(1)确定生字部首,学习部首字法。(2)以“豪”字为例讲解部首查字法,学生跟着做。要点:部首目录→部首几画(部首)→检字表→部首→数除部首外几画→找到相应字的页码→字典正文。(3)口头归纳: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围查外面,独体字查起笔。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伟”左窄右宽,右边的“韦”第三画是横折钩。“册”左右疏密宜均匀,“册”的第一、三画是竖撇。“存”的第一笔和第三笔要写得稍短点。易错提示:“社”的部首为“礻”而不是“衤”。3.多音字。累eq\b\lc\{\rc\(\a\vs4\al\co1(léi:累赘,lěi:积累,lèi:劳累))鲜eq\b\lc\{\rc\(\a\vs4\al\co1(xiān:鲜明,xiǎn:鲜为人知))4.理解下列词语。创造:发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铸刻:在金属上刻、铸文字。(例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携带:随身带着。(例句:图书馆禁止携带宠物进入。)蚕茧:蚕吐丝结成的壳,椭圆形,蚕在里面变成蛹。(例句:蚕茧是织造丝绸的原材料。)篾席:竹篾编的席子。(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凉爽。)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2.在发明纸的过程中,先民们都做出了哪些尝试?明确: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或者青铜器上——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将文字写在帛上——麻纸的出现——蔡伦改进造纸术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试着去查找我国四大发明的故事。在下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讲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手术伟大录入手册保存约会经验阿姨欧洲社会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掌握了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本内容,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记录文字的?明确:纸的替代品特点使用情况竹片、木片笨重,不方便很少丝绸方便,贵买不起2.我国最早的纸是什么做成的?明确:是用麻做成的。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3.蔡伦对西汉时期的麻纸,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明确:蔡伦吸收长期积累的经验,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4.为什么蔡伦改进的纸能够被流传下来?明确:蔡伦改进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5.课外拓展。(1)蔡侯纸: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2)四大发明: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明确:读了这篇课文,我了解了纸的发明过程。在纸的发明创造中,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确: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eq\a\vs4\al(纸的发明)eq\b\lc\{\rc\}(\a\vs4\al\co1(纸发明以前——甲骨、青铜,西汉时期——麻纸出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促进文化的发展))eq\a\vs4\al(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11赵州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文的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和课文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它的名字叫作赵州桥,也叫安济桥。赵州桥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历经千年风雨,而今依然巍峨挺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探究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才干的桥梁。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读生字新词,可以结合图片或者组词加深理解。县(县城)拱(拱桥)济(救济)匠(工匠)计(设计)横(横跨)史(历史)爪(龙爪)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赵”的“走”收笔的捺要平缓。“创”左宽右窄,左是“仓”不是“仑”。易错提示:“省”的下方是“目”,中间是两横。“县”的上部是中间是两横。3.多音字。爪eq\b\lc\{\rc\(\a\vs4\al\co1(zhuǎ:爪子,zhǎo:张牙舞爪))4.词语理解。桥墩:桥梁下面的墩子,起承重作用,用石头或混凝土等做成。雕刻:(多义词)①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②雕刻成的艺术作品。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堆砌:(多义词)①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②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概括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赵州桥雄伟姿态。第3自然段:生动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第4自然段: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赵州桥的设计出自于何人之手,建造于哪个年代?明确: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3.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赵州桥的与众不同在哪里吗?明确:赵州桥横跨河面,桥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的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对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对赵州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赵州桥经历过10次大的水灾、8次战乱、多次地震,而今依然存在,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下一堂课,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干。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姓赵省里县城工匠设计历史创举况且智慧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知道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桥梁有着独特的建造风格,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内容?明确: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和影响力。2.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试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明确:第一个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既能减轻流水对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3.读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赵州桥为什么举世闻名?明确:赵州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存在。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前的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这种独创的设计,不仅在外形上更美观,在防洪和减少用料的实际用途上,也颇见成效。4.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好在哪里?明确:第一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5.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明确:桥面有石栏,栏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6.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幅雕刻图案?它们有什么异同?明确:三幅。相同之处:都是画的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7.赵州桥的栏板上只有三幅图案吗?明确: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文中描述的三幅是最精美的。8.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具体写桥面的美观的?明确:总分的顺序。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9.课外拓展。搜集资料,介绍“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示例: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绵延万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赵州桥eq\b\lc\{\rc\}(\a\vs4\al\co1(雄伟\b\lc\{\rc\(\a\vs4\al\co1(桥长,桥宽)),坚固\b\lc\{\rc\(\a\vs4\al\co1(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美观——精美图案))创举——智慧和才干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3.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多音字。作eq\b\lc\{\rc\(\a\vs4\al\co1(zuò:作业,zuō:作坊))乘eq\b\lc\{\rc\(\a\vs4\al\co1(shèng:一乘轿子,chéng:乘法))笼eq\b\lc\{\rc\(\a\vs4\al\co1(lóng:笼子,lǒng:笼罩))2.词语理解。撑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作坊:文中指手工业工场。悠闲:闲适自由。惊扰:惊动扰乱。文中指小毛驴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形态各异:文中指画中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明确:①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②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③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传神。④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可谓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艺术赏鉴的角度,《清明上河图》都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名画。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场景三方面来写的。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明确:《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部分(1):主要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大小、内容和保存情况等。第二部分(2~4):主要介绍画面上的内容。第三部分(5):主要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4.课外拓展:“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明确:《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阎立本)、《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汉宫春晓图》(明·仇英)、《百骏图》(清·郎世宁)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eq\b\lc\{\rc\}(\a\vs4\al\co1(简单介绍:年代、作者、名字、大小、内容、保存情况,画面内容\b\lc\{\rc\}(\a\vs4\al\co1(人物多形态各异,街市热闹非凡,桥北头的情景生动传神))\a\vs4\al(古都风貌,生活情趣),历史价值:展现古都风貌、百姓生活))艺术瑰宝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2.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3.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4.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5.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6.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2.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教学难点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知识。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抑或是珍贵的艺术作品,其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叙写了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在把一件事情描写清楚的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呢?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就首先交流一下在本单元学习过的修辞手法——排比。二、交流平台1.导入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作者为了把一个意思写得更清楚,会在具体的段落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赵州桥》第3自然段里,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详细介绍了桥面栏板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写得活灵活现。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里,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详细描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在本次交流中,我们就尝试着用排比修辞具体描绘一件你身边的事物,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个人物形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交流,在学习中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要求明确:在口语交际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交际指导选定具体描绘的对象,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语句进行描写。4.交际示例(1)湖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湖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2)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三、识字加油站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读准字音,学会书写。税(shuì)务局档(dàng)案馆咖(kā)啡(fēi)馆阅(yuè)览室废(fèi)品收购站农贸(mào)市场点拨:“税”是翘舌音;“档”读四声,不能读成三声;“咖”读kā,不能读成jiā;“废品”不能写成“费品”。四、词句段运用1.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原题见教材第46页)示例:流程:伸→抠→端→瞅→摆→捏只见泥人张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出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2.读一读,想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写。(原题见教材第46页)点拨:这两段话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总分的写作手法,让句子有气势、生动。示例: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迎春花,黄色的贝蕾在绿叶中若隐若现;桃花,粉红的脸蛋惹人喜爱;梨花,雪白的花瓣随风起舞……五、日积月累文房四宝:笔墨(mò)纸砚(y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庆典活动场地布置租赁合同
- 2025年停车场运营管理承包协议范本
- 二手房交易电子协议要求
- 2025年供货续约协议样本
- 2025年公寓转租协议书标准
- 2025年安全仓储配送服务协议
- 2025年制造业资产购买合同
- 2025年供应链绿色发展谅解协议书
- 2025年农村危房改造贷款合同
- 2025年数据共享与安全监管协议
- 高质量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探索
- 数字化时代的酒店员工培训:技能升级
- 足球守门员扑救技巧:扑救结合守护球门安全
-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件全套 第1-10章 知:认识研究与论文写作 - 引文规范
- 起重机更换卷筒施工方案
-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7000字(论文)】
- 01智慧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 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查房
-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 混床计算书(新)
- 甘蔗渣制备木聚糖的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