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体会文章的论证力度。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学习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一一《伶官传序》。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02.字水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周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2、写作背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本文就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部分写的一篇序文。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3、题目解说《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五代史伶官传”交代了这篇史论的内容,“序”标明文章的体裁。4、文学常识序序,绪也,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课文,理清文脉。提出观点(引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正面:庄宗遵父命报仇成功-----忧劳可以兴国衰论证部分由(本论)反面:庄宗沉溺声色亡国------逸豫可以亡身人推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事四、疏通解读第一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人事:人的作为原:推究所以:“.......原因”活动二:解读第一段有什么作用?①文章以“呜呼”的感叹,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岂非人事哉!”一叹一问,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②亮出论点“盛衰由于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第二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将终:临死与:给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乃:第二人称,你。从事:官名,泛指一般的属官。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以:用活动二:解读分析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接着写庄宗执行晋王遗命,他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成功后,还矢先王,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为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小结:本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1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本段的“扬”为下文的“抑”张本。第三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1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系:捆绑。组:绳索。函:木匣。名词作动词,盛以木匣。仇雠(chóu):仇敌。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兴:使动用法,使......兴盛逸豫:安逸舒适。亡:使动用法,使......灭亡。活动二:解读分析本段的行文脉络。先用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作者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鲜明的对照。同是一个人,曾经是“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转而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由“盛”而“衰”,前后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连着用了两个问句,前一句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发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然后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的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第四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举:全、所有。为:介词。表被动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于:介词,表被动。活动二:解读分析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借古讽今写庄宗时的盛衰之理。用“莫能与之争”“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作者以此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道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五、核心探究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任务导引】本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测”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任务设计】1.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文章开头第一、二段“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第四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其……”,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2.文中是如何运用例证法的?有什么作用?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文章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任务(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任务导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任务设计】1、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2、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洽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六、主题归纳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七、作业积累文中文言基础知识《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体会文章的论证力度。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学习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02.字水叔,号,晚年又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故世称。欧阳修与合称“唐宋八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2、写作背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本文就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部分写的一篇序文。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3、题目解说《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五代史伶官传”交代了这篇史论的内容,“序”标明文章的体裁。4、文学常识序序,绪也,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课文,理清文脉。四、疏通解读第一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活动二:解读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第二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活动二:解读分析庄宗“得天下”的原因?第三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1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活动二:解读分析本段的行文脉络第四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活动二:解读分析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五、核心探究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任务导引】本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测”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任务设计】1.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2.文中是如何运用例证法的?有什么作用?任务(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任务导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任务设计】1、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2、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答案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02.字水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领导三、读课文,理清文脉。提出观点(引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正面:庄宗遵父命报仇成功-----忧劳可以兴国衰论证部分由(本论)反面:庄宗沉溺声色亡国------逸豫可以亡身人推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事四、疏通解读第一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人事:人的作为原:推究所以:“.......原因”活动二:解读第一段有什么作用?①文章以“呜呼”的感叹,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岂非人事哉!”一叹一问,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②亮出论点“盛衰由于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第二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将终:临死与:给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乃:第二人称,你。从事:官名,泛指一般的属官。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以:用活动二:解读分析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接着写庄宗执行晋王遗命,他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成功后,还矢先王,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为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第三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系:捆绑。组:绳索。函:木匣。名词作动词,盛以木匣。仇雠(chóu):仇敌。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兴:使动用法,使......兴盛逸豫:安逸舒适。亡:使动用法,使......灭亡。活动二:解读分析本段的行文脉络。先用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作者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鲜明的对照。同是一个人,曾经是“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转而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由“盛”而“衰”,前后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连着用了两个问句,前一句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发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然后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的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第四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举:全、所有。为:介词。表被动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于:介词,表被动。活动二:解读分析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借古讽今写庄宗时的盛衰之理。用“莫能与之争”“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作者以此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道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五、核心探究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任务设计】1.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文章开头第一、二段“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第四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其……”,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2.文中是如何运用例证法的?有什么作用?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文章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任务(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任务设计】1、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2、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洽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导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预习指导】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学习目标】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重点难点】1、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情景导学】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一、作者与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点动控制电路课程设计
- 灯光显示课程设计
- 沉浸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池州交通标示牌施工方案
- 搭设钢管外架专项施工方案
- 成都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 德阳足球场施工方案
- 地下室灰顶施工方案
- 吊篮安装铁件施工方案
- 农村少先队工作总结: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 跨境电商方案的可行性报告
- 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记录
-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究文献综述2600字】
- 生产工艺中的工艺参数优化与调整
- 《人文地理学》课件
- 酒店客户服务:如何处理紧急情况和应对危机培训课件
- 老年人冬季预防呼吸道疾病
- 2023银行业经营战略报告-存量时代的用户洞察与增长机会-2023.11
- 推动医生专业素养的继续教育计划培训课件
- 健身器材采购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标)
- 后进生会议:扬起风帆向前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