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_第1页
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_第2页
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_第3页
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_第4页
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梁堂华*易波,海鹰(长沙师范学校a.科研处;b.基础课部;c.音乐舞蹈系)[摘要]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婴幼儿依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安全需要。养育者应把握关键期,确保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重视安全型依恋关系中养育者的特征,尊重婴儿的气质类型,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此改善婴幼儿的依恋关系,提高其心理安全感,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关键词]婴幼儿;依恋;心理安全心理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关注。调查表明,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对幼儿健康各因素的关注中,心理安全都排在了第一位。⑴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婴幼儿今后社会性、人格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⑵从心理安全角度研究婴幼儿依恋行为,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婴幼儿依恋行为的理解,帮助婴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和提高其心理安全感。一、婴幼儿依恋行为的表现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最突出地体现在父母与子女、情人以及亲密朋友之间。相互依恋的人,总是相互爱恋、亲近、依随、附着和影响,并且极力保持和维护这种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婴儿和童年早期,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有固定倾向的行为:想接近某人;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声,观其行,与之交往。[3]根据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理论,婴幼儿依恋行为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这时的婴儿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例如在六星期左右发出社交性的微笑;第二阶段(3-6个月),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这时的婴儿开始能对母亲或其他代理母亲形式母亲职责的人表现出自发性喜悦之情,并表示出伴有喜悦情绪的社会反应;第三阶段(6个月-3岁),随着信号行为的发展,这时的婴幼儿会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一旦与熟悉的照料者分离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即感到不安、哭泣甚至吵闹;第四阶段(从3岁开始),这时,婴幼儿开始与依恋对象建立确定的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依恋对象的需要,建立双边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意识的行动并考虑依恋对象的情感和目的。4根据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即使欢迎母亲的到来,大多也*、一、..,… 通讯作者:梁堂华,长沙师范学校科研处副教授,E-mail:liangtanghua@163.com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从一定意义可以说,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的儿童较少。(2)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3)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时总显得很警惕,甚至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究的基地。见到母亲回来时,这类儿童会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二、婴幼儿依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安全需要人类都有心理安全需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当个体所接受的刺激超过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而生焦虑心理,包括“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等,进而会寻求安全感。安全感的是否充分满足,会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进而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现实冲突无法解决,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马斯洛的安全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心理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指出:当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第二层次即安全的的需要就会产生,个体越来越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感兴趣产生发展某种结构、秩序和限制的需要。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3)Davies和Cummings的"情绪安全假设"理论。美国心理学家Davies和Cummings指出,情绪安全感是指个体在情绪上和心理上感到有被照顾、无忧虑、被保护的感觉;保持安全的感觉是一种重要的目标,它组织个体的情绪体验、活动趋向以及对自身威胁的评估。当儿童面临威胁情境时,有关认知表征使儿童立即意识到情境对自己的幸福感的意义以及可能诱发的消极后果,表现出恐惧、痛苦、警戒和明显的敌意等情绪反应,并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反应。儿童的这种调节如果不适当,如过分卷入或者逃避威胁情境,最终就可能导致各种发展与适应问题。依恋是心理安全需要的体现正因为任何人特别是作为弱者的婴幼儿都会有心理安全的需要,所以,当个体感觉到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时,会依靠自身或外界的力量作出行为反应,力求减少、消除引发的消极情绪。依恋的产生,正是个体试图依靠外界力量的帮助,一起应对已感觉到的威胁,重新获得心理安全。据观察,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寻求安慰的本能。当他们还未出生时,妈妈的子宫让他们获得绝对的安全。在这个时候,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但母亲已经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要。可孩子出生后,他们离开了那个温暖、安全、舒适的地方,置身于一个冰冷、刺眼而又空旷的世界。他们会本能地寻求那种在子宫里的安全和温暖。这种本能最早的特征就是婴儿的搜寻行为,比如执意寻求母亲的乳头,等等。半岁以上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不安和哭闹,也就是“分离焦虑”。婴儿在七、八个月以后,在母亲经常接近和离开的不断重复中,逐渐学会预料母亲接近和离开的后果,形成“依恋安全感”。依恋安全感的建立是儿童情绪健康和人格完善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使婴儿经常快乐,更容易同他人接近并建立友好关系,更愿意认识和探索新鲜事物。从一岁左右开始,婴幼儿会出现一种参照成人情绪而采取行动的现象,这就是: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鼓励或阻止的表情),然后采取趋近或退缩的行动。在这里,婴幼儿通过依恋于成人并参照成人的情绪,获得安全或不安全的心理暗示,进而获得社会适应,不断探索新异环境,扩大活动范围和发展智慧能力。婴儿满一岁以后,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以致于他们会主动与亲人分离,并且在妈妈离开房间后能够容忍陌生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婴儿开始把依恋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当他探索外部世界时,依恋会使他有一种安全感。只有依恋对象存在,他通常可以不理会父母去同陌生人玩,而一旦感受到危险时则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恋对象求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会看到这样一种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某种原因,父母大发脾气,大声斥责甚至推拉、打骂孩子,可孩子一边哭,一边紧抱着父母不放,打骂越厉害,孩子抱得越紧。这种时候,孩子纯粹是为了寻求安全感,而不是希望得到爱。三、改善依恋关系,提高婴幼儿心理安全感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确保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于婴幼儿依恋的形成极为重要。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因素:(1)家庭结构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孩子由父母亲自抚养;另一种是“三代人家庭”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抚养。我们知道,儿童亲子依恋的关键期是0〜2岁,所以最佳依恋的发展需要在关键期保证孩子与母亲的接触。理想的做法是:孩子出生后三小时起,就要尽量保证定时的母子接触;在开始的3天里,每天要另外安排5个小时让妈妈搂抱孩子。而不是像以前一些医院的做法一一孩子出生后让妈妈看一眼,10个小时后再在妈妈身边稍留一会儿,然后每隔4小时喂奶一次。事实证明,在亲子依恋的关键期保证孩子与母亲的亲密接触,如面对面的注视、搂抱、喂奶、抚触等,其后期依恋关系的发展会好得多。所以,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要尽量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避免因父母和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一致而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尽可能地让孩子和自己发展成安全型依恋关系。[5](2)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特质婚姻关系。研究表明,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亲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父母关系不和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父母之间的高度冲突与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适当性比完整家庭差,父母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方式。另外,父母分居或死亡,都可能使儿童感到特别恐惧。因此,父母应致力于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并积极保持家庭的完整。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和父母之间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丝的调查表明,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一类母亲认为,孩子一出生,自己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平时,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他们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另一类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但她们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他们在养育过程中无一定主见,养育方式自相矛盾,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时冷时热,他们的孩子不能获得必要的情绪支持和舒适感,容易产生悲伤和怨恨,形成反抗型不安全依恋。还有一类母亲,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就会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这类人的孩子极易形成回避型不安全依恋。[6]因此,父母对孩子应该要慈祥、诚恳,常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父母的自身特质。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母亲是否参加工作,以及从事什么类型、性质的工作,对其与子女的交往关系乃至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有工作,尤其从事知识性、层次较高工作的母亲,在亲子交往中多采用引导、说理和鼓励的方式,亲子间关系比较融洽,儿童发展也比较顺利。相反,母亲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比较紧张,或者母亲从事层次较低的体力工作,则母亲在与儿童交往中容易缺乏耐心,多采用简单化的或者训斥、拒绝的态度,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发展。另外,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通过心理生物学的同步倾向而得以发展和维持的。同步倾向通常表现为行动协调、情感配合、同步性等,也就是配合对方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行动。因此,养育者的特征对孩子影响非常大。母亲的忧郁状态会对婴儿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造成明显的消极影响:在没有忧郁状态的母亲的作用下,婴儿对节拍的反应非常大;反之,忧郁状态的母子节拍和谐性相对很少,即使节拍和谐,对应的也大多是否定的心情。[7]实践证明,从行为层面提高母亲的敏感性,能提高婴幼儿依恋的安全性。[8]由此可见,要想与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父母的自身特质同样非常重要。(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养育者对婴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交互作用的另一方一一婴儿也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也会影响养育者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依恋的“质”。例如,容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困难型婴儿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要么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对婴儿产生讨厌、仇恨等消极情绪;迟缓型婴儿在那些父母认为很重要的方面仍然反应迟钝甚至退缩回避等,使父母宽容和耐心丧失,进而采取强迫手段。这样一来,婴儿或对父母产生敌意,或逃避,于是导致一种消极的循环圈,进而可能形成不理想的亲子依恋。因此,养育者必须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针对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养育方式。例如,对于容易型的孩子,养育者可以制定一个周密的时间表进行喂养,但要注意逐渐训练他们自己玩耍;对于困难型孩子,养育者特别要有耐心、爱心,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一一这种类型孩子生活无规律,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合期”才能相互适应;应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主观要求,不强求孩子立即成为生活的规律的人。因为气质是天生的,很难予以纠正,只能适当迁就孩子,然后逐步训练他们生活的规律性。总之,困难型儿童需要母亲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对于迟缓型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对新环境和新事物表现为退缩、紧张、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因此养育者对这种儿童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帮助,不能认为这些孩子“没出息”。要想法逐步让他们适应新环境,不必强求快速达到成人所要求的目标。第一次在新环境中呆的时间短些,以后逐步延长时间。2、 合理师幼关系的形成,有助于孩子心理安全感的获得对于维护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幼教机构责无旁贷。当孩子从家庭进入幼教机构时,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尤其是与父母等依恋对象分离开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感到恐惧,从而非常希望尽快找到新的依恋对象。此时,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幼教人员,都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创设一个如家庭一般对孩子充满关爱、温暖、快乐的新环境,并让自己成为孩子新的依恋对象,由此帮助他们实现家庭环境向集体环境的转化。而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觉察到有一位或多位被称作“老师”的大人,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感情需要,对自己温柔友好,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亲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中,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新的依恋对象,获得安全感。3、 积极帮助孩子寻求和确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总在与他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