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_第1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_第2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_第3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_第4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概述《昼夜交替》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太阳和影子变化的规律及其运用;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本课是第三课,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着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对这一现象很熟悉。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也知道“昼夜的交替与地球的转动有关”,但究竟和地球的转动有什么关系,地球又是怎样转动的,学生说不清楚。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昼夜交替,还要结合直观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⑶能够根据地球自转规律,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⑷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⑴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进行假性解释。⑵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够解决有关昼夜交替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⑵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五、教学准备转椅、手电筒、地球仪、泡沫支架。课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件出示:同一地点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一张是白天,另一张是夜晚。)小结揭题: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板书:昼夜)大家知道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交替)那么这种看似普通的自然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你知道吗?能猜测一下吗?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的猜测归类,写在黑板上。)究竟谁说的对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二)探究:1.了解人类对昼夜认识的历史。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汇报。学生1汇报:关于昼夜的形成原因,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上千年。学生2汇报:一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地心说”提出了质疑,他经过多年的观察、测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日心说”。(课件出示“日心说”相关图片)哥白尼认为: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在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呢?为什么?学生汇报。小结:的确,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究竟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昼夜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2.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1)你觉得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想?汇报。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究竟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2)当你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色都往哪个方向走?(往后)和你前进的方向有怎样的关系?(相反)当你坐旋转木马的时候,周围的景物往哪个方向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3)(出示一把转椅)如果你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转椅时,周围的景物会怎样“运动”?学生先猜测,再选一名学生到前面体验,其余学生观察。这名学生说自己的感受。(逆时针转转椅时,周围的景物顺时针运动。)(4)那么,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推测一下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像坐在一个超级大转椅上,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顺时针”“运动”,你觉得我们地球应该是怎样运动的呢(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结合实际方位,用手指划出太阳的运动轨迹——东、南、西(弧线),顺时针方向,再划出地球的运动方向——西、南、东,逆时针方向。(5)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小组成员分别转动地球仪,体验“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的方法。3.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1)介绍实验用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地球仪和泡沫支架,你准备用它们分别代替现实中的什么?学生汇报: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老师补充:泡沫支架用来固定手电筒。(2)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你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呢?小组讨论。汇报实验设计:将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到地球仪上,固定好手电筒。然后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小结:①转动地球仪时,应该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方向不能转错。②调节好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③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④小组中4位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⑤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提出实验要求: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的位置,粘上一个小笑脸。按“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什么情况是白天,什么情况是黑夜?思考:当“北京”从明亮的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当“北京”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北京是什么时间?(3)分组实验。(4)汇报交流:①当“北京”转到手电筒光的一面时,北京是白天;当“北京”转到背光的一面时,北京是黑夜。(板书相关图示)②当“北京”从明亮的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中的傍晚(日落);当“北京”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北京是清晨(日出)。(板书:日落、日出。)③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5)小结:转动地球仪时,“北京”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地球仪上原来亮的一面,一会儿变成了暗的,一会儿又变成亮的了。就这样,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不停地交替。所以说,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板书:“原因:地球自转”)课前同学们的猜想,谁猜对了?(举手示意)(6)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呢?汇报:24小时。以北京为例,转动一周(老师演示:转动地球仪),也就是一个白天和黑夜,也就是24小时。(板书:一圈24小时。)4.认识“时差”(1)现在,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我们这个地区是白天,那么是不是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是白天呢?它们可能是什么时间呢?学生猜测、讨论实验方法,汇报。(2)分组实验:转动地球仪,先确定“昼夜交界线”,再观察:当“北京”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或地区也是白天?哪些国家是黑夜?哪些国家是清晨?哪些国家是黄昏?(填写实验记录单)(3)汇报:当“北京”是白天的时候,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国也是白天,美国是黑夜,埃及、伊拉克是清晨,新西兰、非洲是黄昏。(4)小结:在地球上,即使是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情况是不同的。(5)拓展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晚上八点举行,那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看直播的时候,应该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小组活动:先在地球仪上找到这几个国家的位置,再讨论。汇报:美国应该是上午,德国是中午,澳大利亚也是晚上。拓展②:一天,有两个小朋友因为看日出的事,在电话里争论起来。小明家住在北京,小强家住乌鲁木齐,他们都说自己先看到日出。你能帮他们评判一下,他们谁说得对吗?小组讨论:先在地球仪上找到乌鲁木齐,再转动地球仪,观察两地的日出情况。汇报:北京的小朋友先看到日出。(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在哪些方面有了收获?(四)延伸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关于“昼夜形成问题”的资料,课下大家把它整理一下,每个小组办一张科学小报,粘到班级的展示板上,同学们共同来交流。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课实验较多,对器材的把控较有难度,而且很多地方涉及到推理。综合上述特点,我主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巡视和交流,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不同小组、不同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不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各个小组能否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能否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科学发现,能否总结出实验结论。课后,以反思的形式对全班的科学探究水平进行总结性评价。再有,我采用观察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态度;是否乐于合作;是否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否能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八、设计特色简述本课的亮点就是“探究地球自转方向”这一环节的设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本课所有实验的基础,如果地球仪的方向转错了,那么所有的结论就都将背道而驰。所以我重点引领学生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一改以往教学的单一传授的方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样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易理解,也不会应用,知识没学好,还为后面的实验造成了麻烦。我准备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的运动规律。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坐车、骑旋转木马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相对运动”的规律,再将这一规律迁移到“坐转椅”的活动中。在学生发现“逆时针”转转椅,周围的景物是“顺时针”“运动”的规律时,再启发学生把地球想像成一个大转椅,结合每天看到的太阳的“东升西落”,推导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样学生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确实是在“自西向东、逆时针”地旋转。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还让学生结合太阳的运动轨迹——东、南、西(顺时针弧线),用手划出地球的运动轨迹——西、南、东(逆时针弧线),这样地球的自转方向就又明确了一步。紧接着,我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每名学生在转地球仪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这样,从知识到表象,学生都有了深刻的记忆,为后面的实验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又学会了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九、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板书设计】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一圈24小时)学生猜测:日出1、白天黑夜2、白天黑夜3、……太阳光日落西东【学生记录单设计】记录单一:按“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地球仪,我的发现是(在括号里打√):“北京”转到(手电筒光、背光)的一面时,北京是白天;当“北京”转到(手电筒光、背光)的一面时,是黑夜。当“北京”从明亮的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中的(清晨、傍晚)(日出、日落)?当“北京”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北京是(清晨、傍晚)(日出、日落)?我的结论是:昼夜产生的原因是。记录单二:转动地球仪,先确定“昼夜交界线”,再观察。我的发现是:当“北京”是白天的时候,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