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_第1页
教育与教育学_第2页
教育与教育学_第3页
教育与教育学_第4页
教育与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三)心理起源说

(四)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古代社会的教育(三)近代社会的教育(四)现代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同一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1)学校教育产生,并开始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2)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方法比较单一。2、封建社会(1)教育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2)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发展非常缓慢。(三)近代社会的教育时间:16世纪至18世纪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2、提出并实施了普及教育;

3、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

4、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四)现代社会的教育1、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2、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社会化③教育生产化④教育民主化⑤教育国际化⑥教育现代化⑦教育多元化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与变革阶段三、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作出一定的总结和概括,但在理论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仍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上,缺乏科学依据,带有相当程序的臆测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性质。从总体上说,教育学在它的初期阶段是跟政治、伦理、哲学、文学乃至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的,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韩愈、朱熹、颜元等代表作:《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雄辩术原理》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六艺”为教学内容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朱熹《论语集注》(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主张自觉修养德行(一)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二)克已(“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不怨天,不尤人。”)(三)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四)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五)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六)改过孔子:树立教师的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学记》《学记》(1229个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一、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二、关于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三、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四、关于教师一、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2、尽管也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二、关于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1、学制与学年: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2、视学与考试:第一年“视离经辨志”;第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三、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教学方法讲解法:“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问答法:练习法:四、关于教师1、提出尊师重道思想。“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2、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把教育分为音乐教育(包括诗歌和文学等)和体育。音乐教育陶冶人的心灵,体育为了锻炼身体,强调身心教育和谐发展。在女子教育方面,他主张男女的禀性是一样的,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代表作:《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二、教育学的独立与变革阶段据已有的资料考察,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626)。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它也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二、教育学的独立性形态阶段(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英国)洛克:《教育漫话》(1693)(法国)卢梭:《爱弥儿》(1762)(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瑞士)裴斯塔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第斯多惠(德国):

《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培根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夸美纽斯卢梭(1712---1778年)与《爱弥尔》《爱弥尔》(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1762年出版,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将来会认为,他们所阅读的,不是一种教育论文,而是一个空想家对教育的幻想。有什么办法呢?我要叙述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和别人的看法毫不相同。”卢梭对当时流行的成人化的儿童教育,从教育目标、内容到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猛烈的全面的抨击。卢梭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人们的新观念:卢梭(1712---1778年)与《爱弥尔》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第二,儿童中心的观念。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第四,实用主义的观念。第五,发现的观念。“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赫尔巴特(1776-1841)

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的新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赫尔巴特(1776-1841)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他把教育分成管理、教学、训练(德育)三部分,强调严峻的纪律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提出了“可塑性”、“教学的教育性”概念。他认为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他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等六种。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的学科来形成儿童各种活动的观念。还将教学过程分成“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而伴随这四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他的学生齐勒尔与赖因将教学四阶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凯洛夫将其演变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1776-1841)赫尔巴特,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的新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他把教育分成管理、教学、训练(德育)三部分,强调严峻的纪律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提出了“可塑性”、“教学的教育性”概念。他认为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他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等六种。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的学科来形成儿童各种活动的观念。还将教学过程分成“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而伴随这四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他的学生齐勒尔与赖因将教学四阶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后凯洛夫将其演变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三、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及法律学等学科兴起。这些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走向深入。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利特(1880-1962)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1958)等。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1871-1965)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杜威杜威的学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批判教育学元教育学布卢姆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每类目标又分为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这种教育目标分类,可以指导教师更加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基本结构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倡导发现学习。赞科夫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1975年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这本书是他17年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他在批评当时的教学理论忽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