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06章-商业银行_第1页
金融学第06章-商业银行_第2页
金融学第06章-商业银行_第3页
金融学第06章-商业银行_第4页
金融学第06章-商业银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学金轶2013.2~6第六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涵义:商业银行专门指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以贷款为主要资产、以支付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并直接参与存款货币创造的金融机构。

2、起源:银行业最早的发源地是意大利。1580年威尼斯银行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产生于英格兰。1694年英格兰银行货币兑换商近代银行现代股份制银行3、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以1999年之前的美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的商业银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我国1995年《商业银行法》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4.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银行业务的全能化: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英联邦国家、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上世纪完成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2)银行资本的集中化:国际银行业购并浪潮美国四大商业银行合并史(3)银行服务流程的电子化: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再造了银行的业务流程银行广泛使用自动化服务系统,包括现款支付机、自动柜员机以及售货终端机等信用卡的普及银行内部业务处理和银行资金转账系统的自动化(4)网络银行的发展网络银行(InternetBank、Online-Bank、e-Bank)即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开展业务的银行。网络银行的形式传统的商业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纯粹的网络银行(5)商业银行的全球化趋势商业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扩大海外业务二、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又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商业银行通过充当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的中介,实现了资金的顺利融通,同时也形成了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支付中介职能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稳定而又廉价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支付服务,节约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的投入。2.支付中介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整个信用创造过程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完成的。商业银行通过创造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可节约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同时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需要。3.信用创造信息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银企关系的广泛存在和该关系的持续性,使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作为“代理监督人”的信息优势,同时它还具有专门技术及个人无法比拟的行业经验,这就降低了在贷款合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4.信息中介商业银行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商业银行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的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和货币流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使企业将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货币业务转交给商业银行代为办理,如发工资、代理支付费用等。因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5.金融服务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涵义:指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银行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1)单元制涵义:单元制银行是指那些不设立或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美国最为典型。(2)分行制涵义:指法律上允许在除总行以外的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一种银行制度。(3)持股公司制涵义: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某一银行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4)连锁制涵义:又称连锁经营制或联合制,是指由同一个人或集团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目前,都是分支行制和持股公司制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的三类业务1、负债业务,又称受动业务2、资产业务,又称能动业务3、中间业务:不运用自身资产而替客户办理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收取各项手续费。银行的工作就是:在拥有一定量资本的前提下,通过发行对自身的债权(即负债)来获得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去购买资产;通过从这些资产上获得的获得,来弥补发行各种负债的费用,并获得一定的剩余(即利润).实际上就是一种资产转化。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银行资本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简表资产负债现金资产活期存款证券非交易性存款贷款借款其他资产自有资本资产业务:资金运用的业务现金资产放款投资:证券

其他资产负债业务:资金来源的业务。存款借款自有资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贷款:到期收息贴现:预先扣息盈利资产再贴现再贷款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股本。股本是银行资本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它构成银行资本的核心部分,它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盈余。主要由投资者超缴资本和资本增值构成。债务资本。债务资本是作为银行补充资本的一种外源资本。债务资本的求偿权仅次于存款者。其他来源。主要是指为了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储备金,包括资本准备金和损失准备金。

⑴活期存款:指法人存款户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持有活期存款帐户的存款者可以用各种方式提取存款,活期存款帐户又称为交易帐户或支票帐户。活期存款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存款派生能力。通常不付利息。2.各类存款

⑵定期存款:法人存款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定期存款的特点:带有投资性。由于利率高、风险小,是一种较安全的投资方式,也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所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于活期存款。利率根据期限的长短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都要高于活期存款。

⑶储蓄存款:个人为了积蓄货币和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储蓄存款也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的特点:储蓄存款多是个人为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金融监管当局对经营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有严格的规定,以保障储蓄存款的安全。

⑴短期借款。指一年以内的银行债务,包括同业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其他渠道的短期借款。同业借款。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用于支持日常性的资金周转,解决银行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中央银行借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再贷款。其他短期借款。主要有转贴现、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和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方式。3.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⑵长期借款。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主要采取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金融债券可分为资本性债券、一般性金融债券和国际金融债券。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贷款的概念。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贷款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业务。按贷款期限划分:短期贷款/中期贷款/中期贷款;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划分:信用放款/担保抵押放款/票据贴现等;按贷款使用的行业划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贷款/消费贷款等;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划分:一次性偿还贷款/分期偿还贷款;按贷款风险度划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概念: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在证券市场买卖有价证券进行投资的活动。作用:有分散风险、保持流动性和合理避税、提高收益等作用。投资对象:主要是各种证券,包括国库券、中长期国债、政府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以及公司债券。2.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还包括租赁业务等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狭义的是指那些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广义的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中间业务:不运用自身资金而代理客户办理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收取各项手续费。主要包括: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信托、承兑等等。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盈利性2.流动性3.安全性4.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的协调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应依据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通过多种金融资产的组合,寻求“三性”的最优化。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可转换理论1.商业贷款理论(一)资产管理理论: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负债业务是被动的。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只能发放短期有偿性贷款,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18世纪---19世纪强调银行资产投向的选择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无论短期贷款或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业务扩大到长期贷款)。(真实票据论)(资产转移理论)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

(业务扩大到投资)3.预期收入理论1900年1950年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贴现和短期贷款投资业务长期贷款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变迁(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负债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存款理论向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2.购买理论1.存款理论1960年以前3.销售理论1960年代1980年代

⑴存款理论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②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

⑵购买理论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基本观点: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该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

⑶销售理论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⑴该理论的主要特点:①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②适应性。即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

⑵该理论提出的基本经营原则:①总量平衡原则。即资产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②结构对称原则。即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及利率结构对称。③分散性原则。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三、《巴塞尔协议》系列

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是目前监管银行经营发展方面的国际准则,于1988年通过后几经修订。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全面修改此协议,2004年6月正式公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将于2006年底开始实施。

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对现行银行监管国际规则再次进行重要改革,发布了一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统称为“巴塞尔协议III”。各国银行监管当局都以《巴塞尔协议》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1.

《巴塞尔协议》⑴背景: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银行业的风险增大,为了避免银行危机的连锁反应,统一国际银行监管的建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1975年2月,“十国集团”以及卢森堡和瑞士的代表聚会瑞士巴塞尔,商讨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⑶《巴塞尔协议》: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的12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简称《巴塞尔协议》

①资本的组成。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②风险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