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017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2017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2017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2017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20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课程纲要:1、气一元论2、阴阳学说3、五行学说。

第一节气一元论(精)气是世界的本源,人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人体之气包括:1、先天之气---元气2、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和卫气3、脏腑之气:肝气---目脾气---口心气---舌肾气---耳肺气---鼻肝气通于目眼睛干涩—肝阴虚可用枸杞和菊花泡水代茶饮。心气通于舌舌尖口腔溃疡—心火旺金银花+莲子心肾气通于耳耳鸣耳聋—肾气虚枸杞+五味子+黑芝麻肺气通于鼻鼻翼鼻尖发红有痘---肺阴虚石斛+麦冬+百合脾气通于口口臭—胃火旺石斛+金银花+麦冬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要点:相关对立属性第二节阴阳学说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交感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二、阴阳的相互关系气和血心阳与肾水的交感2、阴阳的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制约斗争动态平衡---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3、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2)阴阳互用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消——减少、消耗长——增多、增长消长——制约——动态平衡阳虚阴盛和阴虚阳盛5、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证阳证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阴

部位:上下表里(脏腑)背胸气血津液:气血、津液脏腑:六腑五脏心阳心阴经络: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实热证急性肺炎

正常阳偏盛阴偏盛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实寒证痛经

正常阳偏盛阴偏盛2、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虚热证肺结核甲亢虚寒证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虚热)阳偏衰(虚寒)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阳虚阴虚

正常阴阳两虚(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滋阴温阳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案例一患者,女,26岁。主诉:消瘦,乏力,多汗,善饥,手颤,烦躁易怒1年余,加重半月。查体: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血液指标检查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如何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辨证: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养生药膳:银耳百合莲子粥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木行。

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火行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二阴骨恐唾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促进、助长、资生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相克:抑制、制约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相生关系:生我——母、我生——子相克关系: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生相克生克五行在临床上的应用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的滋养关系:

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肝的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的旺盛;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心主神志的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的能量。1、木生火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2、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的功能。

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2、火生土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案例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的食物,稍吃冷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的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的药材,一周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的心脏病也好了不少。这里谈的火生土,临床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的作用。土生金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案例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的山药粥的办法,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15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金生水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临床经常碰到,患者肾虚但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临床上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的作用水生木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向于天,类比与人,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旺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的采用清泄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养护、培补肝阴,则肝火泻了还长,清了还旺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这类药很多,比如: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熟地、淮山药等。(四)五行的相乘和相侮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相乘:相克太过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相侮:反克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相生、相克─正常现象(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现象(病理)47第二章藏象

48概述

脏象,古作“藏象”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内脏。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

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49三、脏腑的分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多为中空;功能类脏,多主藏精气50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比较形态功能特点五脏肝心脾肺肾多为实腔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似腑类脏藏而不泻51(一)五脏

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的功能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52心

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莲花;色红,中有孔窍。

53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A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B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A面色红润光泽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C脉象和缓有力D胸部舒畅。54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或心主神明)(1)神的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即“形征”,包括面色表情,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55心藏神和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案例(血不养心)丁某,女,成人,干部。产后月余,头晕,心悸,汗出,失眠,梦多,易惊,背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微数。此乃产后失血,营血未充,劳神过度,神不内守。治宜养血安神法。573.主汗液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患儿丁某,2岁,入夏以来,汗出颇多,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家长认为是虚汗,请熟识的中医开补药敛汗,服药多剂无效,反生痱子满身。来诊时,见小儿精神活泼,唇舌皆红,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尚调,夜寐不安,时发脾气,大哭大闹。本案汗症,病机为心肝火旺。《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故汗为心液,可泄于皮腠。心属火,为阳中之阳。可见汗出过多,首先应考虑到是阴阳偏胜,特别是阳气偏旺。本案的直接原因是心火偏旺,心热蒸液外泄。4.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志在喜“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过喜伤心60肺

解剖形态: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上连气道,与喉相通。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最高,覆盖于心,故称“华盖”。

61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1)肺主呼吸之气含义: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2)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肺通过心脉使气布散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而维持他们的正常生理活动。622.肺主宣发和肃降

(1)含义: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升和出。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降和入。(2)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作用肺主宣发肺主肃降A排出浊气吸入清气B输布精微和津液输布精微和津液C宣发卫气清肃异物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633.肺主通调水道(1)含义: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

64(3)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肺气宣发使水液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和护卫各种组织器官;使一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的水液,通过呼气水汽的形式,通过皮肤汗孔以蒸发和排汗的形式而排出体外肺气肃降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以充养和滋润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使大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不断的下输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654.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鼻为肺窍”

过忧伤肺66脾解剖形态: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67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2)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其在体内停滞。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68

2.脾主升(1)含义一:升清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主升”。(2)含义二;升举脏器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而防止其下垂。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693.脾主统血

①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②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4.主肌肉、四肢与清阳之气有关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思则伤脾”70肝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71肝的生理功能1.肝藏血

(1)含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2)生理作用①濡养自身,制约肝阳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②防止出血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③调节血量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肝为血海”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722.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疏调消化“肝脾不和”“肝气犯胃”733.主筋,其华在爪“肝风内动”“爪为筋之余”4.开窍于目,在志为怒过怒伤肝

74肾解剖形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左微上,右微下。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其外有黄脂包裹。

75(二)、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1)含义:

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2)精的含义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76(3)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生长发育儿童:“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青少年:发育迟缓,筋骨萎软,肌肉瘦削无力等。成年:未老先衰,牙齿早脱,头发早白脱落等。临床补肾填精;养生惜肾固精②主一身之阴阳肾阴濡养,滋润肾阳温煦,推动772.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783.肾主纳气

(1)含义: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2)机制: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3)作用: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肾不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794.肾主水含义: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肾有“水脏”之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尿频等。805.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肾气通于耳”“肾司二便”恐则伤肾81(二)六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

82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一。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病理: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83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842.胃主通降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85小肠

小肠1.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和贮盛化物消化

2.分清泌浊清氺谷精微浊食物残渣尿液“小肠主液”86大肠的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87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存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88(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2.疏通水道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89脏腑小结(识记)五脏六腑包括的器官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中医基础知识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命物质(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包括水谷之精、血液、津液及髓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

广义之精: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于精的广义的范畴;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2、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生殖之精——繁衍生命;

2、濡养、

3、化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4、化气:(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

5、化神等作用: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2、脏腑之精

3、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一)精的失常主要包括:

1、精虚:主要是指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肾是藏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为重要。)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1、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身之气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后天之气(宗气)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2、相关脏腑功能:

A、肾为生气之根

B、脾胃为生气之源

C、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

A、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自下而上)降(自上而下)出(由内向外)入(自外向内)

C、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

具体到每一脏:

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猪升清,胃主降浊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D、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

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

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

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

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

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

(二)气化

1、概念:伴随着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2、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饮食物——水谷之精气——气、血、津液津液——汗液、尿液饮食物——残渣——糟粕等等。总的来说有1、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气

2、气可以转化为有形的:气可以转化为该组织有形的物质

3、消耗形而转化成气废气

水谷之气

宗气、营气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兴奋、升发作用和阴气的宁静、抑制、肃降作用的协调平衡和调控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其生理意义:1、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3、有助于精血精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人体之气的功能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四)固摄作用: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的流失,保证他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

1、统摄血液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

3、固摄精液

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中介作用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他们之间充满着气这一物质,成为他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以气为载体传递信息,加强联系,维护协调。)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1、一身之气——是人体内之气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简称“气”。即运行于人体内各处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代谢的极精微物质。其生成来源:元气一身之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清气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宗气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第二层次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

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

b、行气血: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流运行;

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宗气

(3)营气

A、生成与分布:精华部分化生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全身

B、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4)卫气

A、生成与分布:慓悍滑利部分化生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卫气。不受脉道约束,运行于脉外.B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入侵

b、温养全身

c、调控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区别:1、联系: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皆由脾胃所化生。2、区别:营气卫气性质精纯柔和、富有营养慓疾滑利、易于流行内守属阴卫外属阳分布部位行于脉中行于脉外生理功能化生血液防御外邪营养全身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3、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最底层次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一身之气——自然界清气(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中药的四种性质寒凉温热——四气体内不正常的水液—————水气脏腑经络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气的失常:包括

A、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B、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1、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后天失养(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不足)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2、气机失调:是指再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1)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内伤,情志抑郁痰湿、食积、瘀血(有形之邪内阻)外邪侵犯抑遏气机脏腑功能障碍: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等气虚运行无力而滞怒伤闪挫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满、痛——气机郁滞不畅原因

(2)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的运动方向逆正常之升降而运动)即当降者不降而逆,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至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于上的病理变化。情志内伤(恼怒太过)外邪侵犯(感受寒邪)原因饮食阻滞(冷热不适)痰浊阻肺

因虚而逆(胃气衰败)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以实为主。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

(3)气陷:指在气虚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清阳)功能不足或下降太过,,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瘦高,豆芽性)病久耗伤(长时间的下痢不止,年老体衰)劳役过度妇女产育过多“上气不足”,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等病变。

原因

(4)气闭:即气机闭阻,气的外出严重障碍,内行也极度紊乱和迟缓,导致上壅心肺,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塞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气郁心胸)感受秽浊邪毒(中暑、瓦斯毒物、瘴气)痰浊瘀血闭塞气道(壅塞心、脑、肺)疼痛之极(痛厥)气闭多发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原因

(5)气脱:即气虚致极,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正不敌邪(邪气过盛,正气骤伤)原因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大出血、大汗,频繁吐下,气随血津脱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觉或虚大无根。以临床无明显寒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以上表现与亡阳、亡阴相区别。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循环溜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的物质;(二)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的功能。

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

1、阳气——推动、温煦

2、阴气——宁静、凉润

3、气———控摄

4、脉道的完好无损

5、血液的质量(清浊及粘稠状态)

6、病邪的影响(二)相关脏腑功能。(心、肺、肝、脾)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三、血的运行:(二)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肺: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四、血的功能:(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主濡之”;(二)化神: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三)血的失常:

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1、血虚:指血液(量)不足,血的濡养和滋润(质)功能减弱,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官窍等失养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生之血补充不及(急、慢出血)化源不足(脾胃虚弱,运化不足,饮食营养原因不足)肾精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久病不愈,长期消耗营血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其临床病理则心、肝两脏为多,并伴有气虚之症。

2、血运失常(包括血瘀、出血)的病机。(1)血瘀、:指血液的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运停滞的病理状态。气滞或气虚(气行不畅或受阻,以及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寒邪侵入血分原因邪热入血,煎熬津血,血粘稠不行痰浊阻滞脉道,血行阻涩不利外力扭挫伤及脉络。局部气血流通受阻产后恶露不下或不净,瘀血内停

(2)出血: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干扰下,血液运行不循常道,以致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热入于血分(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情志郁结,五志过激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原因虚火旺而致血热)气虚(脾气虚损,气不摄血)外伤损伤脉络瘀血内阻有吐血、衄血、尿血、皮肤癍疹、月经期前量多。

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与液的区别:

性状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皮肤、肌肉、孔窍骨节、脏腑、脑、髓功能起滋润作用以濡养为主二、津液的代谢(详见肾主水):

1、津液的生成:(脾、胃、小肠、大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肺[宣发肃降]——全身

2、输布脾精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肺:通条水道,宣发(向上向外)肃降(向下向内)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主宰作用。(a、推动和调控b、参与津液的输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道。

3、排泄:肺(汗、呼吸)肾(蒸化)大肠(粪便)。“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主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津液是液态物质并富含营养故具有较强的滋润和营养作用;

2、充养血液: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

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的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在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充盈和中和运载功能,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热盛伤津(外感、内生)原因丢失过多(汗、吐、下、烧伤)生成不足(久病、饮入不足)津和液,在形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和液不足的病机几林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伤津主要是丧失水分,常见于吐、泻之后。

生理津液形状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质地稠厚、流动性较小分布皮毛、孔窍、肌肉脏腑、骨节、脑、髓功能充盈血脉,滋润作用含有精微、濡养作用

病理伤津脱液发病暴急、突陷气随津泄缓慢症状目陷、螺瘪、尿少、形瘦骨立、大肉尽脱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肌肤毛发枯槁、或手而失去弹性;甚则目足震颤、肌肉瞤动、眶深陷、啼哭无泪、唇裂、舌光红无苔、小便全无、精神委顿或少苔。转筋;重则面色苍百四肢不温、脉微欲绝病机伤津未必脱液脱液必然伤津病情津伤乃液脱之渐脱液乃津伤之甚治疗津易伤亦易补充液不易损、损则难复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贮留体内,外溢于肌肤而为水肿。(肺、脾、肾)

1、湿浊困阻:脾

2、痰饮凝聚:痰随气的升降,无处不到。故其病理变化多,临床表现复杂[脾、肺]。

3、水液贮留:肺、脾、肾、肝

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的统称。即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狭义之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神的生成:(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是产生神物质基础;五神:神、魂、魄、意、志;(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因的分类⑴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⑵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⑶继发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⑷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探求病因的方法⑴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直接确定病因。⑵辨证求因: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一、外感病因概念: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称为外感病因。特点:发病急骤,疾病初起多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分类:六淫疠气(一)六淫●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3.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之分析方法

应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总结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邪风邪性质及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轻扬开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善行

数变善行走窜,行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荨麻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主动动摇不定,“风胜主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浮越多变善动多兼邪风邪: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2、寒邪寒邪性质及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寒凉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伤寒:恶寒,寒邪袭表,卫阳被遏。中寒: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直中少阴: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寒性凝滞气血津液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凝滞主痛”客于关节:痛痹/寒痹;客于太阳经脉:一身尽痛;犯于中焦下焦:脘腹冷痛甚绞痛。寒则气收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寒袭关节,筋脉收缩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急作痛。寒入厥阴经脉,经络收缩拘急:少腹拘急不仁。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凝聚、收引特性的外邪。寒凉凝滞收引3、暑邪

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暑邪性质与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亢盛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暑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主上升主发散故易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耗气伤津上犯头目:头昏,目眩;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渴喜饮,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甚气随津脱。暑多夹湿暑湿(湿热)夹杂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4、湿邪

湿邪: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湿邪性质与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粘滞日久,损伤阳气“湿胜则阳微”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湿困脾胃寒湿困脾湿性重浊困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湿邪致病,具有伤及人的下部的特点。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浊、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粘滞粘滞重浊趋下5、燥邪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燥邪性质及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甚阴损,阴虚生内热。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而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结等。火热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热为阳邪其性燔灼易伤津耗气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高热、恶热、面赤、脉数;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体倦乏力少气。火性炎上火热蒸腾上炎,症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易生风动血燔灼肝经,损伤阴液,筋脉失濡养而生风;热入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易扰心神火热性燥动,与心相应;血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易致肿疡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热胜则肿”。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6、火邪火邪: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寒痹—膝盖的变形屈伸不利寒邪燥邪署邪腹部水肿湿痹—下肢溃疡,反复发作下肢水肿湿邪

高热神昏

易致疮痈口舌生疮火邪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二)疠气1、疠气的基本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3、疠气发生和流行因素(1)气候反常;(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4)社会因素。二、内伤病因概念:内伤病因是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特点: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分类: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一)七情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七情内伤:

是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1、七情的表现形式喜:喜乐、喜悦。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怒:恼怒、愤怒。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忧:忧愁、忧虑。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思:思虑、思考。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悲:悲哀、悲伤。

悲伤肺。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1)直接伤及内脏①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②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③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④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七情的致病特点(2)影响脏腑气机①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肝气横逆可见腹痛、腹泻。②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暴脱,可见神志失常,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③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可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④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遗精。⑤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可见惊悸不安,神志错乱。⑥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可见精神痿糜,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惊则气乱(3)多发为情志病证情志病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①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②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二)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1、饮食不节(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痔疮);(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2、饮食不洁(1)饮食变质(2)饮食污染(3)寄生虫

(1)寒热偏嗜:

偏嗜生冷,寒湿内生;偏嗜辛热,肠胃积热;嗜酒成癖,聚湿生痰。(2)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致脏腑间平衡关系而出现他脏病变。(3)食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如佝偻、夜盲等。3、饮食偏嗜1、过劳

(1)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

劳伤筋骨: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2)劳神过度

耗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损伤脾气:纳少、腹胀、便溏、消瘦。(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早衰等。

(三)劳逸失度2、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三、继发性病因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分类:1、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包括有形痰饮、无形痰饮。2、瘀血: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疼痛、肿块、出血为主。

3、结石: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胃、胆、肾等。痰饮致病特点示意图痰饮血脉脏腑组织脾肺肾肝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心易于蒙蔽神明百病多由痰作祟妨碍血行痰瘀互结瘀血形成示意图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各种外伤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流产等出血情志不畅痰饮阻滞气虚失运阳虚失温阴虚失柔津液失充

寒客血脉热入血脉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运动力减退血脉舒缩失常血液容量减少

血脉挛缩血液凝涩

血热互结血液黏稠迫血妄行血瘀发展瘀血望诊:舌有瘀斑

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示意图瘀血血脉心肝脏腑血脉脏腑失养影响血行阻滞气机新血不生脏腑组织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胸痹心痛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有瘀点脉涩不畅出血暗红

局部青紫肿胀疼痛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肿块(一)

外伤因素

1.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

2.烧、烫伤

3.冻伤

4.溺水

5.雷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