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付理论课件_第1页
财政支付理论课件_第2页
财政支付理论课件_第3页
财政支付理论课件_第4页
财政支付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财政支出理论

本章内容5.1财政支出分类5.2财政支出规模理论5.3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法5.1财政支出分类(P87)财政支出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地分配使用到各种用途上去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公共部门等各方面活动的资金需要,从而为实现政府的各项职能服务。财政支出就代表着政府活动的成本。一般的分类: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类;另一类是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1、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例:各种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国防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例: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特点: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总量,只是在结构上调整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

这种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各自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2、按政府职能分类(参见《中国统计年鉴》)按功能性质分类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分类意义:可以反映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活动的全貌,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与活动范围的变化情况。

3、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例如我国是按政府预算支出科目分类。它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可参见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4、其他分类按政府部门不同分类,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邮电、商业、文化、教育、国防、行政、外交等部门的支出。意义:这种分类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相一致,便于进行财政管理和人代会对预算的审查批准,也有助于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支出按复式预算编制的要求,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大类意义:这种分类有利于分析各种性质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预算的管理和监督职能。5.2财政支出规模理论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绝对标准: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相对标准:财政支出总额与GDP之比二、各国公共支出规模(相对指标)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P89)统计资料表明,我国1950年财政支出仅为68亿元人民币,2003年全国财政支出达到24649亿元人民币。美国的财政支出1890年为8亿美元,2003年财政支出为2万多亿美元。英国1900年财政支出为2.8亿英镑,2003年已经达到4191亿英镑

三、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理论——理论解释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公共选择理论各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国家 1979年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美国 32.0 33.7 34.5 34.3 法国 41.4 46.747.1 48.3 德国 43.8 47.1 55.1 54.8 英国 38.1 43.3 39.8 39.5 澳大利亚 31.0 35.636.7 36.9 瑞典 54.057.8 61.0 58.4 新加坡 23.9 38.1 32.6 35.1 马来西亚 28.4 35.0 31.5 31.4 泰国 14.9 17.3 20.1 20.6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府财政统计年鉴(1994)》1、“瓦格纳法则”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1882观点:在考察了19世纪许多西欧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公共部门增长状况之后,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张)和经济因素(工业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化的影响:

市场扩大、分工细化——法律、治安经济发展、收入提高——文化、娱乐、教育、保健福利城市化———拥挤等外部性

需求收入弹性: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支出(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结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公共支出也将随之增加

瓦格纳法则之不足工业化背景的局限有机体国家观(未能指出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2、时间形态模型皮考克和魏斯曼对1890-1955年间英国的公共支出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公共支出增长的时间型态模型。他们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公民不喜欢多纳税因而存在一个公民可忍受的税收水平,即税收容忍度观点: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超过GNP增长的主要原因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税收提高,政府支出的提高与GDP的增长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一旦发生冲突,如战争,政府提高税率,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并形成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的效应。危机过后,公共支出不会退回到原先的水平。“替代效应”、“审查效应”、“集中效应”结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显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该解释的两大显著特点3、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马斯格雷夫(Musgrave)和罗斯托(Rostow)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角度予以考察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较大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中期,GDP中总投资的比重上升,但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趋于下降。而此时的公共部门投资已经开始成为日益增长的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文化、保健和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及GDP的增速但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市场失效的问题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有效进行。因此,政府还要通过增加公共部门活动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4、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理论政治家的目标中间投票人定理利益集团活动下,铁三角——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促成政府规模的扩大例:由100个农民组成的社区就修路提议进行投票表决,修路只有部分农民受益,其中的51人是一小利益集团,受益仅限于他们或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多数票规则下,这利益集团获得主宰权。总会通过,因为只付成本的51%——外部成本甚至还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P93)“铁三角”受益被通过原因:

1、利益集团组织性强,将承担费用的人无组织——联系到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小集团战胜大集团

2、互投赞成票官僚的作用官僚的目标就是要使他的预算最大化。立法机构为何会容许?公共产品提供过程的复杂性、需要特别的信息缺乏与私人产品可比性、难以测量立法机构与官僚的特殊关系中国背景下则更有特殊中的特殊附:公共选择中的收入再分配论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支出增长源于低收入者利用政治制度进行有利于他们的收入再分配【例】五个选民收入分布:

5万、4万、2.5万、1.5万、0.5万中位数2.5万;平均数2.7万如果五个选民收入分布:

20万、5万、3万、1.5万、0.5万则平均数为6万解释了西方民主国家中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很大的原因5、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该模型旨在解释公共部门要素的需求变化。模型指出了导致公共产出的需求因素,并考察了影响公共产出供给的各种因素。公共产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通过公共预算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之,在供需均衡处决定公共产出水平。因此决定需、供进而决定均衡水平的因素就是微观影响因素。总之,公共部门总支出或总产出=P×Q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变量对公共部门最终产品需求的变化。公共部门生产方式的改变,要素组合的改变(服务环境对公共支出的影响)——供给的影响人口因素对公共支出的影响——需求公共产品质量的影响——供给(公共部门投入的)要素价格的变化——供给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

前文已经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模型和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共产出是由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最终的产出水平则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供给者政治家的效用函数:

其中:是第P个政治家的效用函数;S:因职位而获得的个人收益;G:公共供应的产品/服务的向量;P:私人部门产品的向量。服务环境

财政支出的大小,还受到服务环境的制约,即生产某种水平产出所需资源的一组社会经济和地理变量的制约。服务环境变化——成本变化结论:服务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财政支出的增加人口变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密度、学龄儿童人数、老年人的比例,等等,都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人口变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取决于所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实质就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人口的增长只会导致财政支出的零增长。但是,人口增加——人均支出下降——公共产品价格的下降——公共产品需求水平的上升。对“准公共产品”而言,人口的增加也会导致支出的增加,原因在于其拥挤性。

拥挤函数(P97)公共供应产品的质量

供应的公共产品质量的变化,导致了其需要有效使用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支出如师生比、设备比

公共部门投入的价格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由于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导致累进部门与非累进部门的生产率存在差异——累进部门生产率高,非累进部门的生产率相对低。累进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源于在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上的优势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的程度,不如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而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则按照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工资变动,那么即使其他条件毫无变化,财政支出也会增长该解释似乎并不符合中国情况案例分析:中国公务员加薪1999-2003年,中国公务员四次加薪。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1998年曾定下三年内公务员工资翻一番的目标。(2006年第五次)加薪的原因,有的认为是为了扩大内需,有的认为是公务员收入太低。经济学家戴园晨:“第一次给公务员加工资,我举双手拥护,第二次给公务员加工资,我一个手拥护,一个手不拥护,2002年还要给公务员加工资,我举双手反对。加一次工资1000多亿,这1000多亿用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有1000亿,农村义务教育都解决了。”现在,包括戴园晨在内的许多学者认为重要的是加薪机制,而不是加薪的多少问题。案例问题:加薪机制如何构建?公务员加薪谁说了算?5.2.6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我国公共支出在改革以来并不符合增长规律。直到1997年后才比重有所上升。原因解释:问题的提出:政府支出能完全反映政府活动规模吗各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国家 1979年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美国 32.0 33.7 34.5 34.3 法国 41.4 46.747.1 48.3 德国 43.8 47.1 55.1 54.8 英国 38.1 43.3 39.8 39.5 澳大利亚 31.0 35.636.7 36.9 瑞典 54.057.8 61.0 58.4 新加坡 23.9 38.1 32.6 35.1 马来西亚 28.4 35.0 31.5 31.4 泰国 14.9 17.3 20.1 20.6 中国 28.4 22.4 13.1 12.6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1994)》问题:为什么我国规模呈现出下降趋势?

国情案例: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及其影响

理论上有预算内公共支出、预算外公共支出和制度外公共支出之分。预算外资金是各地各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提取的不在预算内反映的财政资金。如1992年预算外收入超过了当年预算内收入(3483亿元),支出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支出(3742亿元)的97.5%,几乎持平。以后,中国又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进行了多次调整。预算外资金规模相对下降。制度外公共支出是指游离在此之外的公共支出制度外资金来源通常没有法律依据,它可能是通过民众自愿集资来的。也可能是政府部门违规收费、摊派、罚款所带来的。在中国,除了直接的公共支出之外,还有多种形式的不计入公共支出,但实际上承担着公共支出职责的经济活动,例如国有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村的准财政活动、代替公共支出的政府管制、中央银行的准财政活动等等案例评析:公共支出的分析重要的是在分析比较之前,首先应界定分析对象的内涵与外延,使之具有可比性。5.3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根据政府确定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政策目标的项目,详列各项目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方法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机会成本基础上的边际分析经济学虽严谨,但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实际中只能用财务学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衡量(P107三个方法)评估财政支出项目的决策标准(P107)净现值法(NPV)成本效益比率法(NI)内在收益(报酬)率法(IRR)净现值法(NPV)净现值NPV=效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净现值=0>0选择

<0不选择成本效益比率法

成本效益比率BCR=效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BCR大于或等于1,投资项目可取,BCR越高,投资越有利;BCR小于1,投资项目不可取。内在收益率法

内在收益率(IRR)就是使效益现值与成本现值相等(NPV=0,BCR=1)的贴现率,也就是使净效益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方法:

解值r为内部收益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收益率的值越高,表示投资经济效益越高,越应优先选择。

分析的三个步骤计算该项目在生命周期内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现金流量对在未来年份中发生的收益和成本的现金流量加以折现按照选定的标准将不同项目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决定取舍。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成本效益分析之差异:追求的目标不同成本效益的内容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实际的和金融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中间的与最终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

1.实质性的与金融性的成本和效益

实质的成本,是财政支出项目所利用资源的实际成本。反映着社会成本的增加实质的效益,是指公共项目的最后消费者获得的受益。反映着社会效益的增加。金融性的效益或成本(虚假成本和效益):是受到市场上相对价格变化影响的效益或成本2.直接的和间接的成本和效益

直接的成本和效益,是与项目支出直接相关的成本和效益间接成本和效益则是属于项目的副产品性质,与项目支出非直接相关3.有形的和无形的成本和效益有形的成本和效益,是能够以市场价格加以计量的成本和效益。无形的成本和效益,是不能用市场价格直接估价的成本和效益。4.中间的与最终的成本和效益中间成本,是指在财政支出项目成为最终产品之前,由于其他经济活动的加入所产生的一切成本最终成本,是指财政支出项目作为最终产品所产生的一切成本中间效益,是指有利于其他产品的生产,而间接提供的效益。最终效益,则是支出项目为消费者直接提供的利益5.内部的与外部的成本和效益内部成本和效益,主要指项目所在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成本和效益。外部成本和效益是指项目范围外发生的成本和效益【案例】——南京长江大桥的存废之争长江的水量是欧洲莱茵河的6倍,但其运输量却仅为莱茵河的6分之1。现在南京长江大桥之上能通行5000吨级船,万吨级外轮不可能,所以就限制了长江航运作用的发挥。

1968年全桥胜利建成。大桥全长6772米。正桥为双线铁路桥,公路桥在铁路桥上,路面宽15米,有四条行车道。大桥修建的技术难度之高,难以想像,且完全依靠国人自己的力量建成,曾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垄断建造世界级大桥的局面,充分显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英勇气概。

表10-2

某水利工程的成本和收益

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实际的

直接的

有形的

农产品的增加

水管的成本

无形的

环境的美化

田地的损失

间接的

有形的

减少土地的腐蚀

水源的分散

无形的

乡村风貌的保存

野生资源的破坏

内部的

为辖区带来的全部收益

建造、维护项目的全部成本

外部的

有助于下游地区防洪

下游地区对该项目的支持

金融的

地价升高、农具厂职工工资提高

因地价提高、农具厂职工工资提高而使工程造价提高

5.3.2成本效益的衡量

对公共工程而言,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并不反映为市场价格1、计算项目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变动(纯经济学角度)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货币总额与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之差,它由需求曲线以下与经过市场价格的那条横线之间的面积来衡量。例:对某一公路拓宽项目的收益进行评估。拓宽道路的净收益为的面积,它所度量的恰好就是道路拓宽前后的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拓宽道路的消费者剩余2、从经济行为进行推断(1)时间价值的估计

工资率就可以用来作为时间价值的货币衡量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人并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工作时间、二是并非所有的非工作时间都是等效(2)生命价值的估计生命无价的伦理学命题与经济学命题方法1:估计一个人如果活到正常的年龄,他的收入将会有多少方法2:用人们所要求的风险补偿,来估计生命价值

(3)影子价格许多公共项目的产出品或投入品虽有市场价格,但其并不反映真实价值(边际社会成本与收益)所谓影子价格,如何解释呢?用影子价格代替市场价格的原因:产品或服务具有外溢性(生产的、消费的)存在因垄断、管制、税收或补贴而导致的价格扭曲失业(失业类型)——劳动力价格的影响需要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创造影子价格社会贴现率的选择由于贴现率应当反映出资源在各种私人用途上所能获得的收益(如放弃了私人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放弃消费所能获得的收益)构成了投资于政府项目资金的机会成本。三种选择以投资利率(私人投资的税前收益率)来确定以消费利率(私人储蓄得到的税后收益率)来确定以投资利率和消费利率加权平均利率来确定。如果公共资金的使用以私人投资减少为代价,以税前收益率为贴现率如果公共资金的使用以私人消费减少为代价,以税后收益率为贴现率现实中公共资金既来自于私人投资的减少又来自于私人消费的减少,故往往以两者加权平均利率来确定。案例分析:三峡工程成本——收益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设计和研究人员论证工作,对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于1988年编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三峡工程的效益分析(-)防洪作用(直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