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及安全检查概述_第1页
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及安全检查概述_第2页
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及安全检查概述_第3页
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及安全检查概述_第4页
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及安全检查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

一、登高作业安全知识

企业内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两米以上(含两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为高处作业。

一般高处作业分级:

4.2.1.1.高处作业高度在2~5m时,为一级高处作业。

4.2.1.2.高处作业高度在5~15m时,为二级高处作业。

4.2.1.3.高处作业高度在15~30m时,为三级高处作业。

4.2.1.4.高处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高处作业安全要求企业高处作业必须做到:

4.3.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国务院《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中有关规定、化工部颁发的《安全管理制度》第十二章第四节及当地劳动部门制定的有关高处作业的安全规定。

4.3.2.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以及其他不适于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准登高作业。

4.3.3.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要求穿戴整齐个人防护用品,安全带的栓挂不得低挂高用。不得用绳子代替,酒后人员不许登高作业。

4.3.4.六级强风或其他恶劣气候条件下,禁止登高作业。抢险需要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分管付总(或总工程师)要现场指挥,确保安全凡高处作业于其他作业交叉进行时,必须同时遵守所有的有关安全作业的规定。交叉作业,必须戴安全帽,并设置安全网。严禁上下垂直作业,必要时设专用防护棚或其他隔离措施。

4.3.6.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具、零件、材料等必须装入工具袋,上下时手中不得拿物件;必须从指定的路线上下,不准在高处掷材料工具或其他物品;不得将易滚、易滑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工作完毕应及时将工具、零星材料、零部件等一切易坠落物件清理干净,防止落下伤人,上下大型零件时,须采取可靠的起吊工具。

4.3.7.登高作业严禁接近电线,特别是高压线路。应保持间距2.5m以上。避免人体或导电体触及线路。(低压)

4.3.8.在吊笼内作业时,应事先对吊笼拉绳进行检查,吊笼所承受的负荷有一定的安全系数,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并要有专人监护。

一、起重作业安全知识

1)起重机械在现代生产中应用很广,从工矿企业到繁忙的港口、建筑工地以及铁路枢纽,到处都有起重机械在那里承担着成千上万吨的物料搬运和设备安装等任务。

2)起重机械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挤压事故、高处坠落事故、重物坠落事故、起重机械倒、折断及倾翻事故、触电事故、撞击事故等。

3)常见的起重机械对安全影响较大的零部件主要有吊钩、钢丝绳、滑轮和滑轮组、卷铜及制动装置等。1、起重机械作业的危险因素二、起重机械设备的防护措施

1)起重机械应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超载限制器、力矩限制器、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下降极限位置限制器、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偏斜调整和显示装置、幅度指示器、防止吊臂后倾装置、极限力矩限制装置、缓冲器、夹轨钳、锚定装置、回转定位装置等安全装置。

2)起重作业必须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并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司机操作。

3)作业前要对制动器、吊钩、钢丝绳等安全装置进行检查,发现性能不正常时,应在作业前排除。

4)作业时应按指挥信号进行,开车前应鸣铃或报警,闭合主电源时,应把所有控制器手柄回到零位,作业结束时应将起重机秒定锚定。2、起重机械危险的防护措施二、起重机械设备的防护措施

5)起重机作业时,不能对运动机件进行检查和检修,不能在有载荷情况下,调整起升、变幅机构的制动器。

6)吊运时,重物不能从人头顶通过,吊臂下严禁站人。

7)起重机工作时,其各部件、机构,必须要与输电线路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8)自行式起重机,工作前应将停机场地平整好,牢固可靠地打好支腿。

9)起重机驾驶人员要求身体健康,凡患有色盲、双眼视力在0.8以下,患有听力障碍症或癫痫病的人不能从事此项工作。2、起重机械危险的防护措施二、起重机械设备的防护措施

10)起重机驾驶人员要了解并保证做到“十不吊”:①超过额定负荷不吊。②指挥信号不明、吊物重量不明、光线暗淡不吊。③吊索和附件捆绑不牢不吊。④行车吊挂重物直接进行加工不吊。⑤歪拉斜拽不吊。⑥吊物上站人或有浮放物不吊。⑦氧气瓶、乙炔放生器等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品不吊。⑧吊物有刃角不垫好不吊。2、起重机械危险的防护措施二、起重机械设备的防护措施⑨埋在地下或凝固在地面上的物件不吊。⑩违章指挥不吊。2、起重机械危险的防护措施电气焊割作业

安全技术

第一节、金属的焊接与气割

焊接与切割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制造以及设备维修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加工工艺。焊接是指通过适当的物理化学过程使两个分离的物体产生原子或分子间结合力而联结成一个整体的连接方法。焊接不仅能使各种同类或不同类的金属形成永久性连接,而且也能使某些非金属如陶瓷、塑料等达到永久连接,甚至于可以使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实现永久的连接。

焊接方法的分类

近百年来,各种焊接方法层出不穷。按照焊接过程中金属所处的状态和工艺特点,可以把焊接方法简单分为熔化焊、固相焊和钎焊三大类。1、熔化焊

使被连的构件表面局部加热熔化成液体,添加填充金属或不添加填充金属,然后冷却结晶成一体的方法,称为熔化焊。为了实现熔化的焊接,关键是要有一个能量集中、温度足够高的局部加热热源。其次,为防止局部熔化的高温焊缝金属因跟空气接触而造成成分、性能的恶化,熔化焊过程一般要采取有效的隔离空气的保护措施。常见的如:焊条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氧乙炔气焊等都属于熔化焊这一类。2、固相焊

利用加压、摩擦、扩散等物理作用克服两个连接表面的不平度,除去氧化膜及其它污染物,使两个连接面原子间相互结合,在固态条件下实现的连接称为固相焊。固相焊通常必须加压,所以也称为压焊。为了使固相焊容易实现,固相焊接大都在加压的同时伴随着加热措施。常见的如:锻焊、电阻对焊、扩散焊、爆炸焊和超声波焊等。

3、钎焊

利用某些熔点低于被焊构件材料熔点的熔化金属(钎料)作连接的媒介物在连接界面上的流散浸润作用,然后冷却结晶形成结合面的方法称钎焊。钎焊时被焊金属本身不熔化。如:火焰钎焊、感应钎焊、盐浴钎焊和电子束钎焊等。第二节、焊割安全生产

焊割安全问题是生产技术问题,只有经过研究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焊接工艺、设备、工具、及操作方法后,才能得到解决。随着企业生产和焊接技术的发展,焊割作业在企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焊割作业工作一般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焊割安全生产可能造成的事故:电流电压焊接电弧压力容器金属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射线高空作业隧道深处水面水下火灾爆炸触电灼伤高空坠落急性中毒焊工职业病

焊工在实施焊割作业中,经常会接触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各种等级的电流、电压设备以及压力容器,而且还要与热源、有毒有害气体、金属粉尘、弧光辐射和高频电磁场、噪声及射线等接触,有时还需在高空、隧道深处、水面和水下作业。

由于这些不安全卫生的因素存在,一旦对这些能源失去控制,就会发生火灾、爆炸、触电、灼伤、高空坠落及急性中毒等事故,导致工伤、死亡事故及焊工尘肺、慢性中毒、血液疾病、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病,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而且还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更直接影响焊割工人及其他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焊接质量不好,留下隐患,在焊接中存在缺陷会引发事故,有时往往是重大事故。

党和政府对焊割工人的安全健康非常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焊接与切割安全》国标以及《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什么是合法的,可以去做;什么是非法的,禁止去做;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对焊割的安全技术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有了各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约束,就可以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谁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无论是单位或个人,都要负法律责任。

目前,由于焊割作业人员的队伍正在迅速扩大,因此,广大的焊工要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进一步地掌握焊割作业安全卫生技术理论知识,严格执行各项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只有在熟悉和了解在焊接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安全等因素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消除和预防事故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保证焊工的安全和健康。

为什么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因为安全操作规程是事故的教训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它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如果因一时疏忽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发生事故,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而且还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造成个人终生痛苦及家庭的不幸。因此焊割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

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焊割作业属于特种作业的范畴,直接从事焊割作业的人员属于特种作业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焊工在独立上岗作业前,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作业。

培训的目的,重点是要提高焊割人员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安全操作意识以及预防各类事故的实际能力。因此,焊割人员应认真履行好安全生产的权力和义务,自觉做到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违反安全操作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到互相帮助、监护、监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以及不被他人伤害的“三不伤害”的原则;

第二章、电弧焊接基本概念

及其设备与工具

本章主要介绍了电弧焊接的基本概念、焊接设备的种类、结构与要求、电弧焊工具、焊接材料及基本的焊接工艺。第一节、电弧焊接基本概念电弧焊是利用电弧放电时所产生的热量作为热源,通过加热、熔化焊条和焊件并使之相互的熔合,形成牢固接头的焊接过程。因此,电弧焊是一种熔化焊接方法。

第二节、焊接电源在电弧焊时,对焊接电弧供电的系统称为焊接电源。又称电焊机。按输出电流种类的不同,电弧焊电源可分为交流和直流两种类型。如按其结构特点不同来分类,电弧焊电源又可分为弧焊变压器、弧焊发电机、弧焊整流器、弧焊逆变器等。第三节、电弧焊工具为了保证手工电弧焊的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保障焊工的操作安全,保证能获得较高质量的焊缝,应具有以下必须的工具和辅助工具。一、电焊钳电焊钳的作用是夹持焊条和传导焊接电流,是手工电弧焊的主要工具,而且直接关系到焊工的操作安全,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重量轻﹑夹持焊条牢靠﹑更换焊条方便等性能。在工作中还应防止摔碰,经常需检查焊钳和焊接电缆连接是否牢固,钳口上的熔渣要经常清除,以减少电阻,降低发热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常用的电焊钳型号有300A和500A两种。二、焊接电缆焊接电缆是连接焊接电源与电焊钳或(工件)的导线,其作用主要是传导焊接电流,故对焊接安全作用至关重要,许多的事故都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当而所造成的。因此必须符合下列安全要求:1、焊机的电源线是焊机与电网或电箱之间的一种连接导线,其电压往往较高,因此危险性较大,故其长度一般不宜超过2~3米。如确需较长时,应架空高2.5米以上并尽量沿墙布设,并在焊机旁加设专用开关,不得将线拖于地面。2、连接焊机与电焊钳或工件的焊接回路电缆,其长度一般以20~30米为宜,因为过长则会增大电压降并使电缆容易发热,而过短又会引起操作不便。3、其电缆应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绝缘层,并且要轻便﹑柔软﹑便与操作以及减轻劳动强度。4、在横穿道路时应加遮盖,避免碾压磨损等。5、所有电缆要有足够的导电截面积,以防止在焊接过程中过热而破坏绝缘层。6、严禁利用金属结构、管道或其它金属物体来作为焊接回路使用。7、焊接电缆应具有较好的抗机械性损伤能力和耐热、耐油和耐腐蚀性能等,以适应焊工工作的特点。三、电焊面罩及护目玻璃1、电焊面罩电焊面罩是为了保护电焊工面部和眼睛免受弧光伤害的一种劳动防护用品,同时,其还能够防止被金属飞溅物灼伤;减轻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呼吸器官的伤害。电焊面罩有手持式﹑头戴式及吹风式等几种形式。2、护目玻璃

护目玻璃,其作用是减弱电弧光的强度,过滤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能保护焊工的眼睛免受弧光灼伤,按光线透过率的不同,它分为不同的号数,其号数越大,颜色越深,一般9号﹑10号的护目玻璃,是用于100~350A的焊接电流使用。

第三章、电弧焊接发生事故的

原因与预防措施

本章主要讲解了电流对人体影响的因素,在电弧焊接时可能发生触电、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以及防止发生各种事故的安全措施。因为电弧焊是利用电弧的热能对金属进行热加工的过程,它所使用的电焊机﹑电焊钳﹑焊接导线及工件均是导电体,此外,焊机的空载电压均高于安全电压,如果发生焊接设备故障,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防护用品有缺陷,在电弧高温和弧光的作用下,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影响人体的健康,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就有可能会发生触电﹑爆炸﹑灼伤﹑中毒﹑辐射﹑火灾和高空坠落等事故。3、电磁场生理伤害:

是指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器官组织及其功能将受到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多汗、乏力﹑记忆力减退﹑多梦等症状;有些人还会有脱发、颤抖、弱视、性功能减退等异常症状;其次是出现较明显的心血管症状,如心律紊乱、心压变化、心区疼痛等;如果伤害严重,还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知觉。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是功能性的,并具有滞后性特点,即伤害是逐渐积累的,在脱离接触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但在高强度电磁场作用下长期工作,一些症状可能持续成痼疾,甚至会遗传给后代。

第二节、电弧焊接时产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一、电弧焊接时产生触电(电击)事故的原因

电弧焊接时产生的触电(电击)事故,有直接电击和间接电击两种。1、直接电击直接触电,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到了焊接设备的带电体或靠近高压电网而发生的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操作时,由于焊机受潮﹑绝缘老化损坏,手或身体某部位接触到了焊条、电极、焊钳或焊枪的带电部分,而脚或身体其它部位对地和金属结构之间又无绝缘防护,特别是在多汗、潮湿、狭小空间内焊接时,容易发生此类的触电。*

更换焊条时手触及焊钳口遭电击死亡

事故经过:

某船厂一位焊工,在船舱内焊接,因气温高而且通风不良,身上大量出汗,帆布工作服和手套已湿透,在更换焊条时手触及焊钳口,因痉挛后仰跌到,焊钳落在颈部未能摆脱,造成电击死亡。事故原因分析:

焊机的空载电压已超过安全电压,在焊工浑身出汗,帆布工作服和手套湿透的不利条件下,手一旦触及焊钳口,此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达到44毫安,能使人电击死亡。其次,在触电后,未能及时发现,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较长,使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受到严重损伤,所以经抢救无效死亡。安全措施:

焊机一般都应安装空载自动断电保护装置,尤其是在船舱﹑地沟﹑金属容器内,在触电危险性又较大的场所进行焊接作业,以及在高处或水下等容易在触电后发生二次事故(高处坠落或溺水)的场所进行焊接作业时,焊机则必须安装空载自动断电保护装置。焊工作业时,帆布工作服和手套等不应潮湿,否则,应及时更换。应针对不同作业现场状况和不安全因素,事先采取周密的安全措施,在船舱内焊接,不应一个人单独进行工作,应有人监护。(2)接线错误或调节焊接电流时,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系统不牢靠,手或身体触及接线柱、极板和绝缘损坏的电缆线引起的触电事故。(3)在高处作业时,触及或靠近高压电线而引起触电事故。事故的发生,通常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其往往是由若干个因素耦然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满足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下而产生的。因此,每排除一个因素,就可以避免一次事故的发生。用通俗的话来讲,也就是说事故不是不可以避免的。案例例如某单位有位焊工到室外临时施工点进行焊接作业,焊机接线时因无电源插座,便自己将电缆每股导线头部的漆皮刮掉,分别弯成小钩挂到露天的电网上。由于错把零线接到火线上,当他调节焊接电流时,手触及外壳,即遭电击身亡。这个事故有三个引发的因素:(1)临时施工点的电源不是由电工接通;(2)挂接时,错把零线当火线;(3)手触及焊机外壳。上述三个因素成了这次事故的必要条件。如果接线时由电工接通电源,就不会发生将火线接到焊机外壳上错误行为;如果焊工懂得电气安全知识,火线零线不接错;如果焊工手不触及焊机外壳(当然这种可能性较小),也就不会发生电击身亡事故。也就是说有这三次机会,如果他能把握住其中的一次机会,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焊工自己接通电源属于违章操作;说明企业在管理上混乱;教育不够。很明显,造成焊工自己直接接通电源的间接原因也很多,其实,只要处理好其中一个环节,也就不可能有焊工擅自接电源的错误做法。通过这个事故案例,我们都可以看到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是很多种,而事故案例并非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这都是在实际生产中发生的血的教训。只要我们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认真做到不违章作业,提高装置的安全度,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间接电击(空载电压触电)

间接电击,它是由于人体接触了意外的带电体而发生的触电事故。所谓意外带电体是指它在正常时候不带电,因为绝缘损坏或电器线路发生故障时才带电的带电体。比如说象漏电的焊机外壳﹑绝缘损坏的电缆等。发生间接触电的原因有:(1)人体触及到了漏电的焊机外壳或绝缘损坏的电缆引起的触电。(2)初级电组绝缘损坏,使初级电组带有初级电压,手或身体的某部位接触二次回路的裸导体引起的触电。(3)利用厂房的金属结构﹑管道或其它金属物体作为焊接回路而发生的触电事故等。二、防止焊工发生触电事故的

安全措施1、隔离防护焊接设备应有良好的隔离防护装置,避免人与带电导体相接触。焊机的接线端应装设在防护罩内,焊机电源线应布置在墙壁不易接触处,并应留有1米宽的通道。2、良好的绝缘

焊接设备和带电体,都必须有良好的符合标准的绝缘,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兆欧。

为了防止焊接设备的绝缘破坏,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焊接设备应在规定的电压下使用,其供电线路上应接有符合规定的熔断保险装置。(2)工作电流不得超过相应暂载率规定的许用电流,运行时的温升也不得超过额定温升。(3)焊机电源和控制箱应保持清洁。(4)防止焊机受潮,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5)注意保护焊机、手把、软线的外皮绝缘,使之不受到损伤

3、安装自动断电装置在焊机上安装自动断电装置,使焊机在引弧时电源开关能自动合闸,停止焊接时电源开关能自动跳开,以保证焊工在更换焊条时避免触电。4、加强个人防护如正确穿戴符合标准的工作服、绝缘鞋、手套等。在更换焊条或焊丝时,必须使用干燥的手套;在潮湿环境操作时,应使用绝缘橡胶衬垫;特别是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时,由于身体出汗后,工作服潮湿,身体不得靠在焊件上。5、保护接地当电源为三相三线制或单相制系统时,在焊机外壳和二次绕组引出线的一端,应设置保护接地线。保护接地的方法是用导线将焊机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其作用是当外壳漏电时,外壳对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电流通路,使电压降至安全电压以下或对线路进行保护装置动作,及时切断电源,从而有效地达到防止触电的目的。接地装置应使用自然接地极,如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铺设于地下的金属管道,严禁将氧气以及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及其液体管道作为自然接地极。对接地线的要求是接地线应采用导电性良好的整根导线,接地电阻不得超过4欧姆,如果超过此数值时,应采用人工接地极。其中间不得有接头,更不允许设置保险丝或开关;导线的截面积不得小于12平方厘米。6、保护接零当电源为三相四线制系统时,应安设保护接零线。保护接零的方法是用导线将焊机外壳与零线相联接,其作用是一旦焊机因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时,绝缘破坏的这一相电源与零线发生短路,它所产生的强大电流使该相保险丝熔断,及时切断电源使外壳带电现象立刻终止,从而保证人身设备的安全。对保护接零线的要求是接零线要有足够的截面积,在接零导线中不得设置保险丝或开关,也不得有接头;以确保零线的回路不中断。三、焊工发生电伤事故的原因

及安全措施1、发生电伤事故的原因(1)当焊接回路处于短路状态时,闭合电源开关。(2)正在进行焊接操作时切断电源。这两种情况都会在开关的接触点处产生电弧,引起电伤事故。2、电伤事故的安全措施

(1)禁止随意将焊接回路或在其短路状态时闭合电源开关,以免被电弧或炽热的熔化金属灼伤。(2)闭合电源时,操作要准确,动作迅速,并应在电源开关的侧面操作。(3)选用带有灭弧装置的电源开关。(4)按规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第三节、电弧焊接时产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由于电弧焊接是高温明火作业,操作时产生大量火花和金属熔滴,如果操作不当易产生火灾或爆炸事故。一、电弧焊接时产生火灾爆炸

事故的原因1、由于在焊接时所产生的金属火花和金属熔滴与附近的易燃易爆物品相接触后,发生的火灾和爆炸事故,而且在风力大时更为的严重。2、焊机等设备绝缘破坏发生短路而发生火灾事故。3、焊接未清洗过的不明油桶﹑压力容器,在有易燃气体的操作间内焊接时,也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二、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安全措施1、焊接处10米以内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工作通道宽度应大于1米,在高空作业时更应注意火花飞向。2、焊接作业处应把各种气瓶安置在10米以外。3、储放易燃易爆物的容器未经清洗严禁焊接。4、焊接管子﹑容器时,必须把孔盖打开并加强通风;严禁焊接带压的管道和容器及设备。5、焊接设备等绝缘应保持完好。6、严禁将易燃易爆管道用作焊接回路。7、使用各种气瓶时,应遵守劳动部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等。第五章、气焊﹑气割用气体

本章主要介绍了焊割用气体的性能﹑特点﹑用途以及危害性等。

第一节、氧气氧气不是一种可燃性的气体,但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性格活泼的助燃气体,它能使其它的可燃物质发生剧烈燃烧,并且能同许多元素化合以后生成氧化物。氧是人类呼吸所必需的气体,它在空气中正常氧含量约为21﹪,如低于18﹪的话则称为缺氧。高浓度氧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物质在高浓度氧的环境下燃烧速度极快,比在正常空气中的情况下要快得多,并且被烧伤的伤口不太容易治好,因此,在国内有许多将操作者烧伤致命的案例。由于乙炔和液化石油气等可燃性只有在纯氧中燃烧才能达到最高温度,所以必须选用高纯度的氧气,否则就会影响到燃烧效率和切割的效果。此外,高压氧气如果与油脂﹑炭粉等易燃物接触后,会引起自燃和爆炸。二、乙炔乙炔在标准状态下,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其比重要比空气轻;而工业用乙炔是一种未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因此带有刺鼻的特殊臭味,它主要用水来分解电石而获得,是一种危险的易燃﹑易爆气体。它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乙炔具有以下的几个特性:第三节、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工业的副产品,其主要成份是丙烷,约占50%~80%,其余为丙烯、丁烷和丁烯等。因其主要成份是丙烷,故习惯上又称为丙烷。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只要外加一定压力即变为黄绿色油状液体,它是一种无色有味的易燃易爆性气体。随着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用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气用于焊割时,它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液化石油气也可用于焊接有色金属。液化石油气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温度为2800度,其燃烧速度大约是乙炔的一半,如果要达到完全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比乙炔约大一倍。它与空气混合时的爆炸极限为2.3~9.5%;与氧气混合时的爆炸极限为3.2~64%;

第四节、液化天然气

天然气是一种无毒无味的气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在供气时加入了加臭剂,因此只要有少量的天然气泄漏,人们就会闻到刺鼻的臭鸡蛋气味。发现天然气泄漏时,一定要杜绝明火和电器火花,并迅速关闭天然气管道上的阀门,打开门窗,用扇子等工具驱散飘浮在房间上部的天然气,但千万不可开排风扇和脱排油烟机来消除室内的天然气,那样很容易因出现电器火花而引爆室内的天然气。第六章、气焊﹑气割用的

设备和工具本章主要讲解了割焊用气体设备、割焊工具的性能特点,各种气瓶的安全操作技术,焊割时的安全操作技术以及割焊工具的安全使用等。

第一节、气焊﹑气割用设备

一、氧气瓶

氧气瓶是一种储存和运输氧气的专用高压容器。其由瓶体和瓶阀组成,常用的氧气瓶容量为40L,

瓶内额定工作压力为14.7MPa,可储存6立方的氧气,瓶体外表面涂成天蓝色,并有黑色〝氧气〞字样,其检验时间为每三年一次。二、乙炔气瓶

乙炔气瓶是一种储存和运输乙炔气的压力容器。瓶内额定工作压力为1.47MPa,它一般分两次进行充装,第一次充气后应静置不小于8小时,再进行第二次充装。它是由优质碳素钢或低合金钢焊接而制成。主要由固定瓶帽﹑瓶阀﹑易熔塞﹑导流锥﹑多孔性填料﹑壳体和底座组成。瓶体外表面涂成白色,并有红色〝乙炔〞字样,瓶内装有浸满丙酮的多孔填料,充入的乙炔就溶解于丙酮之中并分布于细小的孔内,从而使得乙炔能够在额定工作压力以下安全的储存和使用。乙炔气瓶每三年应至少检验一次。三、液化石油气钢瓶

液化石油气钢瓶是用于储存和运送液化石油气的一种压力容器,为焊制钢瓶。其容量有多种规格,其中15Kg的是最常见一种。瓶内额定工作压力为1.6MPa,瓶体外表面涂成银灰色,并标明红色〝液化石油气〞字样。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其使用期未超过二十年的气瓶,需每四年检验一次;如是使用期超过二十年的气瓶,其检验时间为每二年检验一次。回火防止器是装在燃料气体系统上防止火焰向燃气管路或气源回烧的保险装置。其作用是在操作中发生回火时,回火防止器能立即切断乙炔通路,防止继续燃烧;并且利用泄压系统将爆炸性混合气体排入到大气中,防止其进入燃气管路或气源而发生爆炸事故。五、各种气瓶的安全操作技术由于使用单位对气瓶的介质了解不够,管理制度不严,使用不当,维护不周,操作疏忽等都有可能造成伤亡事故。因此,必须根据【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及介质性能和工艺规程,制订出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并教育管理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执行。

案例

某年冬天在某工地,一焊工上班用气割炬切割钢板,但乙炔气瓶阀发生冻结,该焊工把乙炔瓶卧倒,用干柴点燃后烘烤瓶阀,不久突然发生爆炸,幸好该焊工走开,附近没人上班,但现场被炸严重。事故原因分析:

乙炔气瓶阀发生冻结,该焊工把乙炔瓶卧倒,用干柴点燃后烘烤瓶阀,使瓶内乙炔气温度升高,同时乙炔气受热膨胀,使本身压力增加,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乙炔聚合作用转化为乙炔的分解爆炸,最终引起乙炔气瓶爆炸,此为一次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而造成的爆炸事故。气瓶的储存与管理1、储存气瓶的场所严禁动用明火和吸烟,不得靠近热源和避免日光曝晒。2、气瓶应放置整齐,并留有适当宽度的通道。3、气瓶应直立放置,并设有栏杆或支架加以固定,防止跌倒。氧气瓶卧放时必须固定,瓶头都朝向一边,堆放整齐,高度不应超过5层,禁止各种气瓶混放。焊割作业前的检查和安全措施

一般在焊割作业动火前常采用一嗅、二看、三测爆的检查方法。1、一嗅:就是嗅气味。因大部分危险品有气味,这就要求焊割人员对实际工作经验加以总结。如遇到有气味可疑的物品,应重新进行清洗。2、二看:就是对作业地点和周围环境及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查看,如查看设备防护用品是否完好,绝缘是否良好,清洁程度如何等。特别是对塑料,如:四氯乙烯等,这类物品必须清理干净,因塑料不但易燃,而且遇高温会裂解产生剧毒气体。3、三测爆:就是在焊割作业场所,特别是在容器内抽取一定的试样,用测爆仪对易燃、易爆、有毒气体进行测定,在确认无火灾、爆炸、中毒或窒息的危险后方可动火作业。应该说“一嗅、二看、三测爆”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虽然不是最完善的检查方法,但比起盲目动火,其安全性更好一些。四、一般动火的安全措施1、拆迁:在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应尽可能将工件搬迁至安全地带动火。2、隔离:也就是将需动火设备和其他易燃易爆物等隔离开,切断事故隐患。3、置换:将需动火的设备进行置换作业。即把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或水注入设备内,将设备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态介质全部置换出来。4、清洗:用热水、蒸汽或酸、碱溶液对设备进行冲洗、吹扫。5、移去危险品:将易燃易爆物质移到安全处。6、敞开设备,卸压通风,开启全部人孔阀门。7、加强通风:在有易燃易爆气体或有毒气体的室内焊接时,应加强室内通风;在焊割时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要采取局部通风。8、准备灭火器材:按要求选用相应的灭火器材,并应了解灭火器材的使用性情,确保安全。七、进入设备内部动火的安全措施

进入设备内部前,应首先了解弄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安全措施有:(1)切断电源,隔离设备上的的附件,如有污染物的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清洗、置换后方可焊割;(2)应有专人在外监护,经常保持联系;(3)加强通风措施,严禁使用氧气作通风源;(4)做好绝缘防护工作,焊割炬随人进出。八、焊补燃料容器的安全措施

焊补前可用酸碱溶液、热水仔细清洗,用水蒸气加热吹刷或用惰性气体进行置换,并经检测在安全系数范围内后,打开所有人孔阀门,使其通风,方可焊补。

焊补空汽油桶时发生爆炸

事故经过:某厂汽车队一个有裂缝的空汽油桶需进行补焊。焊工班提出来未采取措施马上就焊补有危险,但汽车队长说这个空油桶是干的,无危险。结果在未采取任何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甚至连加油口的盖子也未打开就进行焊补。当一位工人用手扶着汽油桶,焊工刚一施焊时汽油桶便发生爆炸,两端封头飞出,桶体炸成一块铁板,正在操作的焊工被炸身亡。事故原因:车用汽油的爆炸极限为0.89~5.16%,爆炸下限非常低。因此,尽管桶是干的,但油桶内壁的铁锈表面微孔吸附着少量残油,桶内卷缝里有残油和油泥,挥发扩散的汽油蒸汽很容易达到和超过爆炸下限,遇焊接电弧或火焰就会发生爆炸。加上能打开的孔洞盖子没有打开,爆炸时威力较大。此类操作属违章作业。安全措施:焊补或切割密封容器前必须打开所有孔洞盖板。且必须清洗、置换,用火分析合格,并经过批准后方可施焊或施割。九、带压不置换动火的焊接

安全作业

带压不置换动火是指含有可燃气体的设备、管道,在一定条件下未经置换,而直接进行动火焊补作业的一项操作技术。但由于它动火条件不稳定,故这项技术目前被国家有关安全规程所禁止,但实际上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往往为生产需要而必须采用这项技术。为确保带压动火的安全,必须采取如下措施。1、控制氧含量(1)

在焊补前必须进行容器内气体成分的分析,以确保其中氧的含量不超过安全值,使得可燃物质的含量大大超过其爆炸上限,从而不会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如氢的爆炸上限为75%,此时空气为25%,其中氧的含量为5.2%,取1/5的安全系数,则氢气混合气中含量安全值为1%。(2)在动火前和焊补过程中,要始终稳定控制系统中氧含量低于安全值。(3)安置氧气自动分析仪,并有专人监控。当发现系统中的氧含量增高,应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排除,如氧含量超过安全值时应立即停止焊补。2、正压操作(1)

在动火前和整个焊补作业过程中,容器必须保持稳定的正压,这是带压不置换动火安全工作的关键,以保证在裂缝处逸出来的可燃气形成一个稳定的扩散燃烧系统;也就是既正压又不猛烈喷火的原则。(2)

压力一般用U形压力计来显示,压力计接在被焊接的设备取样管上随时监测。3、控制动火点(1)无论在是室内或室外进行容器的带压不置换动火,都必须分析动火点周围滞留空间的可燃物含量,以小于爆炸下限的1/3~1/4为合格。(2)取样部位应充分考虑可燃物的性质(如密度、挥发性等)和厂房建筑的特点等正确选择。应注意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安全可靠时再动火。4、安全操作(1)焊接前要引燃从裂缝处逸出来的可燃气体,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燃烧系统。(2)焊机电流的大小要预先调节合适。(3)遇到动火条件有变化时,如系统压力急剧下降到所规定的限度,或氧含量超过安全值,要立即停止动火,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对策之后,方可继续进行焊补。(4)焊工及辅助作业人员要佩戴适用的防毒器材。十、焊割作业后的安全检查(1)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看有没有漏焊、假焊等现象,如有的话应立即加以补焊;(2)对受热的设备结构部分,必须侍其完全冷却后方可进行加料或进气,否则一旦遇易燃易爆物质而发生事故。(3)彻底检查有无火种,清理场地。第八章、焊割作业的劳动卫生第一节、电弧辐射的损伤与防护一、电弧辐射的产生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外层电子(电子云)等组成。原子吸收了射线的量子能,可能产生激发,即外层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轨道上去,甚至脱离轨道而电离。反之,当电子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就把多余的能量以射线的形式放出来——即辐射。在电弧焊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气体原子受电弧高温激发和电离,使电子发生跃迁,而电子回跳时便产生了辐射。二、电弧辐射的损伤

在焊接时所产生的电弧辐射中,主要有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三种辐射。1、可见光:电弧光辐射所发出的可见光比人的眼睛所能安全忍受的光线要强一万倍。过强的光线会造成耀眼、眩目,眼睛发花,甚至使视力发生变化。2、红外线:电弧光辐射所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会使眼球晶体混浊,严重的可导致“白内障”失明等。3、紫外线:电弧光辐射所发出的紫外线能强烈地刺激和损伤眼睛、皮肤,造成电光性眼炎、电光性皮炎等。在进行惰性气体保护焊时,其辐射程度更为严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使皮肤、眼睛受到损伤。三、电弧辐射的防护1、加强个人防护。在焊接时应穿戴好白帆布工作服、焊接手套、配有护目玻璃镜的面罩,严禁在近处直接观看弧光等措施来加以防护;2、设置防护屏。在固定的焊接场所设立防护屏或挡板,避免弧光的交叉影响;3、可采用耐火及吸收材料作室内墙壁的饰面,以吸收弧光,并尽量减少弧光的反射与折射;4、在工艺条件许可时,应保证有足够的防护间距;5、改革工艺,使焊工可在远距离施焊操作,以减少弧光辐射危害。第二节、粉尘有毒气体的危害

及防护

粉尘有毒气体进入人体的途径可分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等方面,而最主要的途径是呼吸道。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材料和母料金属在焊接电弧的高温下,发生激烈的冶金反应并伴随着产生强烈的光辐射、蒸发物和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高温蒸发物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冷却而成为烟雾状的固体微粒并悬浮在空气中,尤其是焊条电弧焊和Co2气体保护焊更为严重。焊工如果长期吸入了这些粉尘,就会导致发生焊工尘肺、锰中毒、金属烟热及慢性咽喉炎等疾病。一、粉尘的危害1、焊工尘肺

所谓尘肺病,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在焊工尘肺患者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多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等,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降低。经过研究结果表明,焊接烟尘中含的铁、锰氧化物或铁锰共存可能是促进肺组织纤维增生,导致肺纤维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各种高合金钢的迅速增加,使得焊接烟尘中的有害成份更为复杂,给焊工的健康带来了更大的威胁。从焊工尘肺的发病率来看,在70年代后期我国有关部门检查了3000多名电焊工,确诊焊工尘肺者占3.69%,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焊工尘肺最短发病工龄为7年,平均发病工龄为20~30年左右,而且北方比南方发病率高。这是因为北方天气寒冷,车间关闭门窗时间长,自然通风和换气条件差等所致。2、锰中毒

锰中毒是因焊割人员长期接触锰的烟尘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改变为主的疾病。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疲乏、失眠、四肢无力等自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帕金氏综合症和中毒精神病,锰中毒的发病很慢,大多在接触了3~5年以后,甚至可达20年才逐渐发病。近年来据有关部门检查统计表明,焊工锰中毒者极少,除专门从事高锰钢焊接的焊工以外,锰中毒已不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焊工职业病。但国家标准中规定:凡诊断为锰中毒者,包括已治愈的病人,不得继续从事高锰钢的焊接作业。3、金属烟热

金属烟热是因吸入新生的金属氧化物所引起的典型性骤起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数增多等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常在接触金属氧化物烟后数小时内骤起发病。其症状首先是头晕、疲倦、乏力、胸闷、气急、关节痛、以后发热、血白细胞数增多,较重者伴有畏寒或寒颤。患金属烟热者,一般不需特殊药物治疗,较重者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经适当休息,痊愈后可继续工作。4、慢性咽喉炎焊工慢性咽喉炎的发病率也很高。这主要与烟尘中所含的碱性物质及刺激性气体有关。二、有毒气体的危害

1、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