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织物的舒适性一、定义
狭义:在环境-服装-人体系列中,通过服装织物的热湿传递作用经常保持人体舒适满意的热湿传递性能。
广义:除了一些物理因素外(织物的隔热性、透气性、透湿性及表面性能)还包括心理与生理因素。
导热干热对流热传递性能辐射湿热湿蒸汽传递舒适性湿传递性能液态水传递冷暖感皮肤接触舒适性刺痒感二、描写舒适性的三大要素环境:气温、相对湿度、气流、辐射服装:功能特征(隔热性能、蒸发性能、换气作用)结构特征(厚度、重量、表面积)人体:新陈代谢、体表温度、蒸发三、舒适性的研究对象
服装内小气候
服装中的热湿传递
服装和服装材料与舒适性有关的物理特性
第一节
织物的透通性1.
织物的透气性1.1定义:织物透过空气的性能。
1.2机理:当织物两边的空气存在一定压力时,空气从压力较高的一边通过织物流向压力较低的一边。1.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夏季服装用织物,透过气性好,则服装穿着具有凉爽适意感;冬季外衣用织物,透气性小,则服装中具有较多的静止空气,具有防风保暖效果。1.4测试及其指标:织物透气性用织物透气仪测试,织物透气仪有定压式和定流量式。简单介绍定压式织物透气仪测试原理。
织物透气性一般用织物透气量表征,即织物两侧在规定的压差下,单位时间内流过织物单位面积的空气体积:
Q=V/(A·T)
Q:织物透气量(L/m2·s)
V:T秒时间内通过织物的空气体积(L)
A:试样面积(m2)
织物透气量Q值越大,织物透气性越好。1.5影响织物透气性的主要因素织物透气性主要取决于织物中空隙的大小和多少。而织物中空隙的大小和多少与纤维性状、纱线性状、织物结构、织物后整理有关。2.
织物的透湿性2.1定义:织物通过水汽的性能。2.2透湿机理和透湿途径:织物透湿的实质是水的气相传递,当织物两边存在一定相对湿度差时,水汽从相对湿度高的一侧传递到相对湿度低的一侧。
织物传递水汽的途径有:a)水汽直接通过织物空隙传递b)水汽被纤维吸湿,由纤维将水汽从高湿空气一侧传递到低湿空气一侧2.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人体由于新陈代谢,时刻通过皮肤表面蒸发水汽散热,如果这些水汽不能及时通过织物排出,就会在皮肤和织物之间的形成高湿热区域,使人体感觉闷热不适。对于内衣,尤其要具有良好的透湿性。2.4测试及其指标:织物透湿性一般用透湿杯法测试,表征指标为织物透湿量。2.5影响织物透湿性的主要因素织物透湿有一部分是通过织物的空隙进行的,因此对这部分透湿的影响因素可参考前面透气性部分;纤维的吸湿性:纤维吸湿性好,织物透湿性好苎麻纤维吸湿好,且放湿快,透湿性优良,是理想的夏季衣料合成纤维吸湿差,透湿性差,作为夏季衣料穿着闷热丙纶纤维吸湿差,但具有很强的芯吸效应,透湿性好,可作夏季衣料中空合成纤维
透湿性改善
环境温湿度:环境温度升高,透湿性提高
环境湿度增加,透湿性下降3.
织物的透水性3.1定义液态水从织物一面渗透到织物另一面的性能。3.2织物透水的机理和途径:织物透水的实质是水的液相传递,即织物两边存在水压差是,水从压力高的一面向压力低的一面传递的过程。织物透水有三种途径:
a)纤维吸湿作用
b)毛细管作用
c)水压作用3.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一方面,织物应该阻止来自外界的水到达,如雨水等,即织物应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另一方面,当人体表面出现汗液湿,应尽快使汗液通过织物排出。理想的织物是既能防止外部水进入,又能保证人体的湿气能及时排出,即具有防水透湿效果。3.4测试与指标透水性常用静水压试验测定。指标为织物表面出现水滴时的静压水柱高度(cm)。3.5防水透气织物的机理和实现的途径机理:水滴的直径(100-3000微米)远远大于水汽直径(0.0004微米),通过一定的加工使织物表面的微孔只让汽滴通过而不让水滴通过。实现的途径有:带微孔树脂薄层的层压织物超细纤维制成超高密度织物第二节
织物的保暖性
定义:指织物包覆热体时的温度保持能力.织物保暖机理
织物保暖的实质是:织物两面在温度剃度的条件下,从温度高的一面向温度低的一面传递热量的过程。
织物包覆在人体上时的热量传递主要是通过传导和对流进行。与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关系织物的保暖性主要与寒冷或低温环境中的穿着舒适性有关。织物保暖性越好,服装在寒冷或低温环境中的穿着舒适性越好。指标:(1)导热系数织物表面温差为1oC时,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热流量.织物导热系数小,织物保暖性好.(2)绝热率T无织物包覆时热体的散热量(Q0)与有织物包覆时热体散热量(Q1)之差对无织物包覆时热体散热量之比的百分率.T=[(Q0-Q1)/Q0]]´100%绝热率T大,织物保暖性好。指标:
(3)热阻温差为1oC时,热能以1W/m2的速率通过时,为一个热阻单位。织物热阻大,保暖性好。
(4)克罗值(CLO)在室温为21oC,相对湿度<50%,空气流速<10cm/s条件下,人体静坐保持舒适状态时服装所具有的热阻叫做1克罗值。克罗值大,织物保暖性好。测试:恒温法保温性测定仪平板法恒温差散热法图17-32.5影响织物保暖性的因素纤维直径:纤维直径小,纤维表面捕捉的静止空气多,保暖性好;
纤维的性状:如中空纤维所包含的静止空气多,保暖性好;
纤维回潮率:纤维回潮率高
,织物保暖性差;
纤维弹性:弹性好,包含的静止空气多,织物保暖性好;纤维本身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小,织物保暖性好.织物结构:织物厚度:厚度大,保暖性好;织物表观密度:织物表观密度与织物导热系数关系图;第三节
织物刺痒感织物刺痒感产生的原因实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刺痒并不是过敏反应引起的,而是由于织物上突出于织物表面的纤维对皮肤的神经末梢进行机械刺激所致。在这种刺激下,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抓挠,导致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引起发炎。织物刺痒感的检测方法对刺感的研究大致有3种方法:主观检测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和纯客观的方法。织物刺痒感消除的方法针对毛织物和全麻织物,生产厂商一般采取软化织物提高织物柔软度或最大限度降低织物表面的毛羽。减少毛羽数量和毛羽长度的方法有:烧毛,减毛,毛羽倒伏,上胶、包缠纱。柔软织物的方法有:如碱或液氨变性处理,稀无机酸减量处理,水洗、砂洗。最近普遍采用的柔软剂处理,纤维素酶处理,则主要是增加纤维表面的光滑性,钝化毛羽头端。第四节
织物的抗静电
织物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
:摩擦作用使纤维表面积聚静电荷
纤维为电的不良导体织物静电现象对穿着舒适性的影响引起灰尘附着、服装纠缠肢体产生粘附不适感;较高的静电压甚至可对人体产生电击感。合成纤维织物静电现象严重。静电性能指标电荷量Q静电电位比电阻:一般用表面比电阻指标,表面比电阻>5´1012W时,积聚的电荷不易散失,容易产生静电现象。静电半衰期:半衰期长,容易产生静电现象防止织物静电的主要方法1抗静电纤维。通常把标准条件下(相对湿度历%,20℃)达到这一比电阻水平的纤维称为抗静电纤维。2导电纤维
金属纤维(不锈钢纤维、铜纤维、铝纤维和镍纤维等)、碳纤维和有机导电纤维。3防静电纺织品织物用抗静电整理剂整理;以提高织物吸湿性为目的的纤维接校改性、亲水性纤维的混纺和交织;混纺或嵌织导电纤维。第五节织物的防钻绒性防钻绒性:织物阻止羽绒或羽毛从纱线缝隙间钻漏的性能。在规定条件作用下的钻绒根数。将试样制成袋状,内装一定质量的羽绒,放在装有硬质橡胶球的试验机回转箱内,通过回转箱的定速转动,将橡胶球带至一定高度,冲击箱内的试样,达到模拟羽绒制品在服用中所受的各种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调研物理试卷(含答案)
- 期中学情评估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电子政务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1章 电子政务概要;第2章 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第3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 2024年飞机经营租赁合同:租赁飞机的航班计划与运营管理
- 2025年羟丙纤维素项目合作计划书
- 市政给排水拉管施工合同
- 医疗器械采购招标指南
- 停车场服务质量保证承诺书
- 体育场馆幕墙安装施工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培训课件
- 苏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模拟试卷 3套(含答案)
- 《项目管理》完整课件
- IB课程-PYP小学项目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上市央国企数智化进程中人才就业趋势
- 2024-2030年中国苯胺行业现状动态与需求前景展望报告
- 英雄之旅思维模型
- 钉钉数字化管理师中级题库
- 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
- 2024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学课件
- 2024年秋新沪教牛津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6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