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_第1页
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_第2页
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_第3页
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_第4页
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讲

渐进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认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教学重点: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实质与特点;认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教学难点: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改革内容。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着改革的方式。

内容提要第一节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第二节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与矛盾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东欧国家越南俄罗斯中国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一、过渡问题的产生

1.传统体制的问题和弊端(1)物质利益第一与否定物质利益的矛盾,导致动力缺乏。(2)经济运行的硬预算约束与实际软预算约束的矛盾,导致效率低下。(3)计划和信息不充分的矛盾,计划成为马后炮。(4)现代经济的运行需要自主经营企业与他主经营企业的矛盾。(5)现代经济发展和运行需要一个企业家阶层与缺乏的矛盾。(6)现代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与传统体制粗放式发展的矛盾,导致无效益的增长。(7)现代经济发展的开放性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封闭性的矛盾。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程

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东各国开始改革;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转型经济和转型经济学的出现是以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政治上的剧变和90年代初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标志的。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二、两种经济转型方式

1.经济转型(过渡)的不同含义(1)生产力转型说如: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2)宪法制度转型说(3)资源配置转型说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转型的性质和含义转型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变化,即社会转型。转型经济学所说的转型,是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2.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划分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变迁的规模与速度而言。通过逐步深入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的办法实施改革称为渐进式。渐进改革的理论支持来自两个理论:演进经济学和保守的政治哲学。

人类社会经济体制是一个“信息处理”的机制。人们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社会变迁只能是演进的过程。如同“攀着石头爬山”社会的变迁如同登山。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3.萨克斯的“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激进式改革的依据是“不能两步迈越壕沟”。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休克疗法”(不局限于治理通胀)的主要内容:1)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2)放开价格,取消价格补贴;3)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4)取消经济控制,打破行业垄断;5)实现私有化。核心内容:稳定宏观经济(必要条件),经济自由化(核心)和私有化(基础)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休克疗法则体现了激进民主派实现经济转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其基本内涵是:在实行全面的自由化,特别是全面放开价格的同时,实行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把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减少政府预算赤字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产业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均应让位于或服务于货币紧缩政策,处于次要地位。在这种方法的炮制和推行者看来,这是经济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的惟一有效途径。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从表面来看,休克疗法只是一种方法问题,只是一种局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它是激进民主派整个社会经济转轨指导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休克”这种极端手段,尽快和尽可能彻底地打碎旧制度,尽快建立起他们所向往的资本主义制度。总之,它集中体现了激进民主派社会经济转轨的政治目的和意图,是其整个经济转轨模式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萨克斯为俄设定的“休克式改革”方案内容:

自由化价格自由化“三化”经营自由化对外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国企改革私有化稳定化—抑制通胀,稳定物价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4.苏东选择“休克疗法”的原因1)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各国采取激烈的措施,尽快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2)这些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几十年的经济改革的失败使人们对渐进式改革失去信心。3)西方国家的影响与压力。5.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一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1月至1992年5月是全国推行“休克疗法”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6月至1992年12月是“休克疗法”受挫,进行政策调整阶段。第三阶段:1993年未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进改革阶段。第四阶段:1994年1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一个经济革新方案,正是摒弃激进的“休克疗法”,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6.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1)“小私有化”即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截止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不超过100万卢布的国营商店、旅馆、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可以通过拍卖直接出售企业资产,或者通过竞争式经营,或者以投资招标形式出让企业和租赁企业资产。

(2)“大私有化”国有工业部门的私有化,即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或者截止到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将其改造为开放性股份公司,然后向私人出售股份来实施私有化。其他企业,即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在100万卢布以上,5000万卢布以下的中型企业,既可以拍卖也可以实行股份制。

7.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后果(1)经济长期衰退,国力下降。1990年代,俄国连续7年经济负增长,GDP累计下降约40%,其中工业下降46%。2005年俄经济总量不到中国的1/2。工厂设备和基础设施陈旧,无钱更新。10多年来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从原来250万下降到80万。高技术制造业衰退,在世界民用科技型工业品市场所占比重不到1%,经济结构偏向采掘工业,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原材料和电力支持经济增长。

(2)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私有化过程中,很多国企经理与官员勾结,将企业产权无偿或低价转让,国家至少损失1万亿美元。流到国外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是侵吞国有财产的赃款)至少3000亿美元。据统计,私有化期间社会财富损失约1.7万亿美元,相当于1996年GDP的4.2倍、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

(3)贫富分化加剧。在私有化过程中极少数人暴富,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下降了50-70%。国企“大拍卖”后的1996年,4%富人的收入甚至高于80%低收入人口的总和。没有任何一个中、东欧国家,在转轨期显出如此高水平的收入不平等。见下表

1俄罗斯的收入不平等状况(1996年10月)

组别

人口比重(%)

国民收入比重(%)

该组人均产出(美元)

第5组

39.0011.364第4组

40.0023.2129第3组

17.0023.1302第2组

3.9739.42,100第1组

0.033.022,100

(4)寡头势力膨胀。俄罗斯私人股份银行从1991年起就放开,少数人利用金融力量廉价收购国有大企业、侵吞国有财产、迅速聚集财富形成金融工业寡头,这是俄国私有化的突出特点。22家大型私人企业控制了俄罗斯大型工业生产企业总收入的40%,就业的40%以上。1996年总统大选后,金融工业集团经济势力急剧膨胀。最著名的是“七巨头”,他们控制了国家金融、工业和媒体(拥有3个全国性电视台中的两家,报纸杂志更不在话下)。总统通过寡头的资金和媒体的支持巩固地位,寡头则得到政权的保护和支持,甚至被安排到政府关键岗位。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曾说俄国的民主就是“有钱人说了算”。

总之,“休克疗法”在使俄罗斯迅速走向资本主义的同时,导致俄罗斯经济萧条、政权软弱、社会秩序混乱、国际地位下降。普京指出:“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

8.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

(1)强化国家权力普京1999年末就任俄总统以来,顺应民心,调整了叶利钦时代的一些错误政策。他在各场合表达了新政府的执政理念: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强化国家执政能力,平衡社会矛盾,平息政治纷争,实现强国目标。

①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取得显著成果。

②削弱地方势力,制止分离倾向。叶利钦时期因政治需要赋予各联邦较大的自主权,普京上台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联邦区,制止了地方分离倾向。

③结束寡头政治。普京上台后,首先打击了金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媒体汽车大亨别列佐夫斯基,迫使他们逃亡国外。随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矿业大亨波塔宁被起诉。2003年政府以经济罪名逮捕了试图干预议会选举的大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2005年将其判刑,并开始对一些石油公司和银行重新实行国有化。这标志着“寡头政治”的终结,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④国家重新控制媒体。现在,政府已经控制了俄3家最大的电视台、70%的广播电视和80%的报纸。⑤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2001年底,普京支持议会的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左、右两翼反对派均失势。

(2)“个案私有化”:强调公正,保持对战略企业的控制普京在不同的场合,一方面公开承认过去的私有化政策有失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的事实要予以追究;同时又表示,不会重新国有化,必须建设更好的行政体系与市场经济配套。他并表示,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改革进行下去。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有两个特点。

一是强调程序公正,国家加强了对私有化的管理和监督,在企业股份进行拍卖前,俄联邦资产关系部要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提出私有化建议,对出售企业的理由和时间进行论证。限制黑箱操作和贱卖。同时规定,议会、地方政府和外国人不得参与竞购国有股权。

二是保护战略性企业。普京曾多次签署法令,禁止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实行私有化,以维护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2001年政府财政预算案第100条中,对可进行私有化改革的企业进行了限制,规定凡法定资金超过限制数额的“超级企业”禁止拍卖。这项禁令引起了主管私有化的机构(国有资产部、俄联邦财产基金会)的不满,称这是对私有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并游说杜马议员,要求取消这一禁令。

(3)打击寡头势力,实行石油能源工业部分国有化在2003-2004年的议会选举和总统换届期间,普京政府通过打击寡头势力赢得了选举,并重建了国有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加强了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使俄国政治经济形势显著好转。

在众多石油企业中,尤科斯公司是俄国最大的私人石油企业,控制了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7%。2002年俄石油产量增长7.7%,尤科斯产量增长了17%。2003年8月,政府批准尤科斯与私人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国内第五)合并,尤科斯成为俄国第一、世界第四(或五)大私营石油公司,占全国石油开采量的29%,石油储量远超埃克森美孚。资产总值超过400亿美元。

尤科斯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拥有个人资产80多亿美元,2003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入全球十大富人榜。

他是公认的亲美派,其财团中的美国背景使他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他积极和各派政治力量拉关系,培养代言人,向杜马三大反对党提供资金支持,还表示要向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提供资助。在2003年底议会选举和2004年总统大选前夕,霍氏联合大亨们计划在议会内组成自由派的多数派,要“推选自己的总理,霍氏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霍氏还声称将于2007年退出商界,暗示要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

2003年7月,检察机关逮捕了尤科斯的大股东列别杰夫以示警告,10月25日总检察院逮捕了霍氏,以“诈骗、逃税、伪造公文、侵占他人财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罪名对他提出刑事诉讼。这一行动截断了议会内反对党的财源,阻止了寡头的代理人在选举中兴风作浪,削平了国内最有势力的寡头集团.从此普京彻底告别了“寡头干政”这个叶利钦时代的政治遗产。

尤科斯事件后国家恢复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动员能力和政治行动能力,成为抓住机遇、振兴经济的关键步骤。从2004年起,俄政府调整了石油能源政策。第一、加强中央对能源控制权:2004年,议会批准实施新的资源管理方案,剥夺了州一级地方政府控制当地能源资源的权力。第二、提高石油税收。

第三、限制石油企业的外资比重:2004年11月,俄罗斯拍卖Lukoil7.59%的国有股权,被美国一家公司高价收购。此举引起议会和媒体的争论。2005年,普京要求起草法律草案,限制外资在俄国重要产业的比重。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与特征

1.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实质: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改革的方式。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代。具体来讲又以下要点: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3)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4)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以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以及经济过渡的根本性质。

小岗村农村改革

1984年建国35周年游行队伍中的农民方队中的彩车“联产承包好”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2.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a.没有严格意义连续不变的改革目标;b.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c.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模式进行;d.通过双轨制改革进行;e.没有改变任何主要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f.是一个实验的过程;g.有着巨大的地域差异。

3.从地方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来看渐进式改革得以推进的原因这样一种改革方式尽管在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启动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等级规则与产权规则的冲突,或者说政治与经济的冲突,从理论上说它在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方面存在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实际上,不仅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而且持续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是解答这一难题的可行思路。潜在制度收益诱发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试点权——垄断租金地方竞争——经济发展——吸引资金——投资环境——体制创新与潜在制度收益——招商引资为获取制度创新的优先进入权:1,“戴帽下达”;2,竞争试点权;3,“变通”与“暗中模仿;4,自发制度创新,突破进入壁垒。

地方政府的自发制度创新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的事后追认地方政府通过突破进入壁垒获取制度收益的能力与其谈判实力有关,而这种实力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体制环境有关。在给定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常采取以下途径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1)“先做不说”即,只要文件没有禁止做但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事,地方政府先进行自发的试验,从而避开中央政府对进入权的管制;(2)“做了再说”即,地方政府通过自发的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后,就通过专家、媒体、名人等环节向外宣传,以取得社会的认同;(3)领导题词或批示即分别邀请领导来视察并题词,取得上级领导的个别认同;(4)“先上车,后买票”即地方政府自发从事的制度创新最终获得中央政府的认可。

中央政府最终是否会容忍和追认地方政府从事的自发制度创新活动,除了取决于其谈判实力外,还取决于在地方政府为追求潜在制度收益而逐渐改变的制度结构中,中央政府从中获得的收益是否大于维持对进入权管制的成本。这验证了所谓的“无名氏”定理,即当统治者发现臣民们更多的自由能激励更多的财富,并且给统治者增加了的财富可以抵消统治者放弃独裁所增加的不安全感时,臣民的自由便会经双方约定而增加。地方政府为了在与其他地方的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资源,刺激本地的经济发展,除了要求上级给予优惠政策外,也具有通过自发的制度创新构建一个相对有效率产权结构的动机,并期望通过有效的产权保护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与内资的流入,其结果是激励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生产性利润,使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且扩大了地方政府的剩余分享额。这种地方政府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事实上推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不仅没有导致政治与经济的尖锐矛盾,而且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四.中国改革的不同派别最主要是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代表人物:程恩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的纷争的1.经济改革中的价值判断与目标选择(1)经济转型目标体制的选择社会主义性质;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2)经济转型的方式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经济转型的具体过程国企改革的关键并非是产权改革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制度。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2.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下的改革目标与方式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指导(1)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实施国有产权私有化(市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私有产权制度)(2)公有制效率必定低于私有制效率(原因在于缺乏产权激励,公有制不能构成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3)产权改革中所出现的国有企业流失以及相应出现的贫乏分化属于正常现象,是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3.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下的改革目标与方式力图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马克思经济学的新综合与创新。提出“四主型”的市场经济:公有制主体;劳动主体型分配;国家主导型市场结构;自立主导型开放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性质和道路

五、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1.中国经济改革的初始条件

a.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不能短时间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b.原有经济体制的特点。(农业人口多,是新市场的重要力量)

c.政治体制、社会习惯的因素。(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有过渡的空间)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性质和道路

2.改革决策者对宪法制度的态度

3.传统文化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综合主义的目标选择;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权威主义的控制手段)

第二节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与矛盾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①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

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③局部推进与总体协调;

④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

⑤改革、稳定与发展;

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矛盾

1、未完成的改革任务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2、保持社会稳定3、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怎样认识“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孟买共识”

“华盛顿共识”——约翰·威廉姆逊教授“北京共识”——乔舒亚·库珀·拉莫教授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在会议的最后阶段,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经过讨论,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10个方面:(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在拉美的推行和效果:国有企业私有化收入分配不公民族企业陷入困境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拉美国家主要经济与社会指标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时期1986-19981976-19961978-19951984-1994人均GDP(1980)6506449925205758人均GDP增长率0.01.03.72.4人均收入增长率-1.00.23.81.1基尼系数初期0.4170.5950.5020.491末期0.5010.5910.5440.549“华盛顿共识”虽然成为全球主流的发展理念,但仍不免遭遇其他思想的挑战。主要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欧洲价值观”,二是“后华盛顿共识”。“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但是,近二十年来,欧洲福利社会型的资本主义在与美英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欧洲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整体向“华盛顿共识”靠拢,因此“欧洲价值观”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软弱乏力的。近年来,更加有力地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因此,“后华盛顿共识”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然而,无论是“欧洲价值观”还是“后华盛顿共识”,他们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挑战还都远远不够。比较起来,因为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作后盾,“北京共识”才最有可能对“华盛顿共识”形成新的强有力的挑战。由于中国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25年来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而这一模式逐步被世界所认可。从2004年5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库珀·拉莫(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的文章——《中国已发现自己的经济共识》,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拉莫认为,“北京共识”有三个原理:把创新的价值重新定位,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积极维护国家版图完整和利益;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拥有4000亿美元外汇工具.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提出,中国经济成就可以确立为一种模式,它体现为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累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经济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概括地讲,世界各国学者达成的“北京共识”是:(1)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由一个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任何由外部强加的发展模式都注定是要失败的。(2)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兼容性,努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它可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协调起来。(3)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4)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使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发展加以结合;(5)强调发展的积累性、渐进性,通过累积效应发展自己等。拉莫把限制政治自由,追求市场经济的中国发展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将其摆在西欧发展观念(华盛顿共识)的对立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这场争论愈演愈烈。去年4月,剑桥大学国际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斯蒂芬•哈尔珀在同名书中预测说:“中国式权威主义不会像西方所期待的那样,朝着自由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将与西欧自由民主主义形成竞争格局,成为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模式。”“北京共识(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是否存在?围绕该问题,争论愈演愈烈。有趣的是,在欧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该模式,而在美国的华裔学者则持反对立场。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本月初在韩国翻译出版的《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一书中断言没有中国模式。在2009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国营企业民营化和“入世”后的出口繁荣。他指出,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应追求重视自由、人权、民主等普遍价值的小政府。他警告说,如果像现在一样坚持国家主导模式,在未来四五内中国将陷入严重危机。他还说,中国应借鉴所谓的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波斯顿大学教授皮特-伯格在美国时事杂志《美国利益》3、4月号中发表了归纳争论的论文。伯格在题为《自由共识(TheFreedomConsensus)》的论文中分析说:“中国的发展模式独特(unique),这毋庸置疑。中国领导人固守长期发展战略,让外国投资者产生信任,从而实现了稳定的快速增长。”他还说:“但印度、巴西、南非的发展事例告诉我们,权威主义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长期来看,北京共识最终也将被纳入自由共识。”2010.11月6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弟子姚洋在北京大学“北京论坛(2010)”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就“北京共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说有所谓‘北京共识’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国政治经济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姚洋说。首先是“实用主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当中检验真理。第二是相较于政策的“纯洁性”而言,更加注重政策的“有效性”,“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着老鼠就是好猫”。这些制度可能不纯洁,但可达到一定目标。乡镇企业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明晰,却发挥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双方的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制度框架下,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如价格双轨制、地方财政分权等,都属于这种中间状态的制度。就单个制度而言,它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