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_第1页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_第2页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_第3页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_第4页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前1060年~前1046年)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⑴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⑵充满神权色彩(神权和王权相结合)⑶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二、封邦建国1、背景:前1046年西周建立2、目的:保证周王室强大3、分封对象4、影响:扩大势力,天下共主

王—侯—卿,大夫—士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降族注: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1、目的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大宗小宗(概念、关系)4、作用5、推行工具:礼乐制度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仗,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练习1、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A、夏朝时期B、商朝时期C、西周时期D、春秋时期2、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最有可能是

A、周王B、商王C、秦王D、夏王3、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根本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4、西周宗法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嫡长子继承制D、由原始社会的父权家长制转化而来5、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特点

C、用规范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BDCB6、对商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内外服制度是商王管理地方的基本制度

B、商朝和各方国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方国联盟是有较近的血缘关系的部族集团的联盟

D、从商朝率民事神到西周敬德保民反映了社会的进步7、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全面实行分封制

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8、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CBB第二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春秋:旧统破坏2、战国:变革图强3、一统天下:商鞅变法—秦强—统一(前221年)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制3、地方:郡县制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细密严苛的法律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概念注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地位的不可逾越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侵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③确立中央、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DAC4、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倾向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5、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三公九卿制B、国家统一C、皇位继承制D、权力高度集中6、以下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历史的是

A、群雄割据,战火连绵B、大夫夺权,国君称王

C、社会混乱,历史倒退D、各国变法,富国强兵7、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A、建立空前统一的大帝国B、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C、创建郡县制,废除分封制D、促进文化、经济发展8、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①郡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皇位继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

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BDCCA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西汉王国问题和七国之乱⑴王国问题的产生⑵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发展弊:东汉后期政局动荡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中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安史之乱割据形成生产破坏,灾祸人民

2、五代十国分裂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发展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宋朝建立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杯酒释兵权⑵收精兵⑶削实权⑷制钱谷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和平方式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设“三衙”、枢密院,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通判

3、作用⑴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发展。⑵消极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剧边患危机“三冗”,财政危机练习1、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使疆域得到了扩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2、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藩镇割据的延续扩大D、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3、北宋三司使的权力是

A、管理军事B、掌管财政C、掌管行政D、监察百官4、西汉王国问题与藩镇割据问题同属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统一与分裂的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④封建军阀割据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④D、①②③CCBD5、宋太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其主要策略是

A、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以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C、以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D、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6、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在于

A、加强对中央的控制B、控制地方

C、限制宰相的权力D、巩固同姓诸侯国的需要7、“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刺史制度B、推恩令C、中外朝制度D、封国制8、关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掌握兵权入手B、分化节度使的权力

C、重用文官D、军事布置上守外虚内BBBD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2、演变内容:三省、六部关系:相互牵制,互为补充作用:提高效率;分相权,强皇权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户部、盐铁、度支)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极度削弱元——一省制(中书省)宋二、中枢机构变化和皇权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⑴原因⑵结果:皇权发展到新高度直接:胡惟庸案1380根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的必然趋势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形成)仁宗始:权力渐重,地位上升(票拟,批红)2、明朝内阁制的形成二、中枢机构变化和皇权加强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⑴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⑵军机处设置及职权雍正⑶作用及影响练习1、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3、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DBD4、君主专制空前发展的标志是

A、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B、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

C、康熙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D、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军机处5、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拥有对草拟的诏令封驳审议权的是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吏部6、自秦以后,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

A、三公九卿B、皇权C、内外朝D、三省六部7、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级别不高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DBBD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知识导航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独大2、演变宋:二府三司制,再分相权元:一省制----中书省,二、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三、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内阁:参与商讨、拟定,皇帝决策军机处:跪受笔录、提高效率,皇帝决策复习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结合2、3、4课内容从中央、地方两个层次进行归纳1、秦:中央皇权至上、地方郡县制2、汉: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集权3、唐:三省六部制4、宋:中央集权强化,中央二府三司,收地方政权、兵权和财权6、明废丞相、设内阁7、清设军机处5、元朝:中书省一省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一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400)⑴特征:出现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⑵毁灭:前14002、迈锡尼文明(前16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⑴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泥版文书⑵毁灭:前12世纪→黑暗时代(贫穷封闭300年)二、城邦制度㈠古希腊城邦

1、城邦兴起:前8世纪~前6世纪概念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二、城邦制度㈠古希腊城邦

2、古希腊城邦殖民运动⑴条件:自然条件,发达航运及商业,强大海军

⑵原因

⑶结果:促进了希腊城邦的发展,形成多中心的希腊世界早期:本邦条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被迫移民后期:为掠夺财富及奴隶二、城邦制度㈡古希腊城邦政体1、形式及特点君主制君主个人专制,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很小,基本没有贵族掌握政权,公民在公民大会中权利有所上升少数贵族掌权,公民在公民大会中没有权利非法取得的个人独裁统治,公民在公民大会中有一定权利公民掌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贵族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2、意义(共同点:都有公民大会存在,都体现希腊城邦公民政治这一特点)练习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君主制B、贵族制和民主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D、君主制和僭主制2、地理环境决定了哪一活动对希腊人有重要意义

A、航海业和海军B、海外殖民扩张

C、商品生产D、海外贸易3、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B、全体成年国民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BBD4、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的是

A、适宜于农耕的土地B、众多的岛屿

C、航海业和海军D、地域的扩大5、以下属于古希腊城邦特点的是

A、由氏族制度发展而来B、具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C、是最高统治者把土地、人民分授而建立的诸侯国

D、虽有多种政体类型,但必须服从最高统治者,以确保隶属关系6、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发展有突出影响,直接表现在

注:希腊城邦是独立的奴隶制城市国家,其体现的更多的是民主政治特色①古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②海外殖民的兴起③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④形成若干类型的城邦政体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CAA第二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标要求: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雅典民主制的确立1、向民主制方向演化:贵族制取代君主制2、迈上民主国家的轨道:前594梭伦改革⑴背景⑵措施3、民主制的最终确立:前509克里斯提尼改革废除债务及债务奴隶制设民众法庭确立新选举法划分公民等级陶片放逐法、五百人会议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及体现1、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1、优越性2、局限性3、雅典民主制实质:奴隶主阶级专政手段,狭隘民主(古代特权公民集体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民主的创举多数人参政群众监督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供集体管理新形式创造民主运作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仅对公民群体而言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练习1、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的是

A、戴克里先B、梭伦C、克里斯提尼D、屋大维2、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民众法庭B、公民大会C、五百人议事会D、元老院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平民的民主B、贵族的民主

C、奴隶主的民主D、国民的民主4、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就其民主的范围,指①公民②外邦移民③奴隶④他国公民

A、①B、①②C、①④D、①②④CBCA5、“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对上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B、雅典民主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C、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6、下列民主运作方式,起源于古代雅典的是①差额选举制②任期制③议会制④比例代表制⑤人民代表大会制

A、①②⑤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7、以下有关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造了一系列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B、其选举方式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BDC、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D、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盛时期的到来C第三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从共和国到帝国㈠共和国建立:前6世纪君主制贵族共和制

1、主要机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2、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3、共和国实质: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

㈡走向帝制

1、背景

2、元首制确立:前27年,屋大维,确立个人独裁

3、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统治284(贵族共和国)统治范围扩大,旧政体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内战频繁实质:君主制二、古罗马法律㈠《十二铜表法》—开端

1、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2、内容

3、作用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约束贵族,按律量刑是罗马法的渊源㈡查士丁尼法典—完善

1、背景:巩固统治,稳定秩序,纠正法制混乱

2、内容

3、影响:是罗马法的完备及总结P30~31二、古罗马法律《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练习1、罗马共和国的国家决策机构是

A、执政官B、元老院C、公民大会D、元首2、罗马完成由共和制到帝制的过渡的标志是

A、奥古斯都集军政、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

B、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统治

C、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D、四帝共治现象的出现3、《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原因是

A、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斗争下颁布的

B、法典给平民一定的好处

C、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必须按律量刑

D、它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BBC4、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B、《查士丁尼法学总论》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D、《十二铜表法》5、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一般地说是源于

A、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辨论B、古罗马共和国的陪审法院

C、古罗马的“保护人制度”

D、罗马法中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6、罗马共和制的实质是

A、君主专制B、人民主权C、贵族的专政D、个人独裁7、在罗马共和制下,元老院的决策原则包括①政事共商②皇帝裁定③元首总揽④少数服从多数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CCCC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一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必要性: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过程3、意义:英国由人治转向法治1215《大宪章》限制王权孟福尔创立议会雏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1689《权利法案》(内容、意义)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英国早期内阁制度:国王控制内阁行使行政权2、责任内阁制形成⑴过程:⑵原则: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P353、发展:⑴两党制逐渐形成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权力增大首相掌握内责任内阁制形成内阁权力,协调各部门工作辉格党自由党工党托利党保守党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3、发展:⑵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P36⑶民主化趋势发展:1832议会改革练习

1、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A、改变了社会性质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处死了封建君主D、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2、17世纪初,英国议会积极要求限制王权,坚持

A、《权利法案》B、《大宪章》C、《王位继承法》D、《人民代表法》AB3、《权利法案》的根本意义在于

A、否定贵族权利B、创立议会

C、确立了议会主权D、导致国家性质变化4、以下有关内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两党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B、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C、内阁成员若对首相不信任,首相就得辞职

D、首相无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5、1688年英国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发动光荣革命的结果是

A、防止军官叛乱,稳定政局B、向封建势力妥协

C、建立了较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D、镇压人民运动注:《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英国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BC6、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D、《权利法案》的通过7、《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事成为一种制度

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8、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是在

A、光荣革命后B、内阁制形成后

C、1832年议会改革后D、19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后DDC第二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课标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一、美国联邦制的创立

1、背景:邦联制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2、创立:1787费城制宪会议1787年宪法⑴联邦制原则⑵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⑶民主原则

3、完善:宪法修正案(必要性)

1787年宪法标志着继民族革命成功之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也标志着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所在。二、联邦制的巩固

1、背景:州权主义盛行

2、巩固:⑴美国内战:北方胜,州权主义彻底失败⑵宪法第13、14修正案通过三、两党制

1、形成萌芽:1787年宪法颁布之后正式形成1828民主党1854共和党成因:与美国总统选举关系密切2、发展:两党基础变化3、作用:操纵政选练习1、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初期建立的国家结构是

A、松散的州际联盟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D、紧密的中央集权联邦制2、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不包括

A、行政权B、立法权C、司法权D、外交权3、最能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性的是

A、成立了共和国B、总统、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C、三权分立D、最高法院要宣布法律违宪4、以下与美国的两党制无关的是

A、自华盛顿始,美国的总统选举就受到两党控制

B、有不同的传统与群众基础C、政治选举是两党争夺的战场

D、是美国分权制衡的重要部分ADDA5、美国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可以

A、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B、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C、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D、自行任命联邦法官6、下列关于美国建立联邦制初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B、国家主权属于联邦C、州权主义观念渐趋消亡

D、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7、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是

A、两党制的发展B、美国的独立

C、统一与稳定D、1787年宪法的实施8、开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时代的是

A、美国的成立B、启蒙思想的影响C、制宪会议的召开BCCD、两党的争夺B第三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课标:知道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一、共和制的初步确立

1、封建帝制

2、君主立宪制

3、共和制:1792、9、22法兰西共和国成立⑴大革命前的法国: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⑵革命的必然:封建专制及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789年8月《人权宣言》1791年9月: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二、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斗争

1、第一帝国建立

(1804~1815)1799、11雾月政变拿破仑军事独裁1804帝国建立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专政2、第二共和国(1848~1852)

1815波旁王朝复辟1830“七月王朝”建立1848二月革命共和国建立

3、第二帝国(1852~1870)

1848、12波拿巴当选总统

1852、12共和国帝国

1870普法战争败垮台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9)2、1875年宪法⑴内容:政体(总统制共和政体)⑵意义:标志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练习1、下列不属于法国第三等级组成成分的是

A、资产阶级B、贵族C、城市平民D、农民2、《人权宣言》最积极的意义是

A、实现人的自由平等B、宣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

C、赋予公民政治权利D、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王权BD3、根据1791年宪法的规定,法国成为

A、君主专制国家B、共和体制国家

C、君主立宪制的国家D、帝制统治的国家4、1792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将革命向前推进一步,主要表现为

A、处死国王路易十六B、废除了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C、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D、取得了瓦尔密大捷5、标志着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事件是

A、1791年宪法B、1792年国民大会正式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C、1875年宪法D、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6、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享有行政权B、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C、不能连选连任,有任期限制D、在参议院赞同后可解散议会CBCC法国近代政体的演变法兰西王国843—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七月王朝1830--1848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反复、艰难的曲折过程第四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课标: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1、统一背景⑴封建割据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⑵封建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政治进步2、统一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3、统一进程普奥——丹麦1866普——奥1870普——法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4、性质:“民族统一运动”+“资产阶级革命”5、影响实现民族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改变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封建残余严重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1、德意志帝国成立:1871凡尔赛2、帝国宪法1871、4(政体、权力)标志容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建立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3、统治特点⑴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⑵强烈的军国主义倾向三、一战后的德国政体1、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1919、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魏玛宪法完成了德国由皇帝专权的君主立宪制到议会民主制的转变,使德国人民享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三、一战后的德国政体2、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⑵建立:1933、1希特勒组阁⑶影响:形成二战策源地历史:专制主义传统与军国主义传统凡尔赛体系复仇主义情绪经济危机中,魏玛政府措施不当法西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⑴原因练习1、19世纪中期推动德意志统一的因素不包括

A、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

B、德国的经济基本上连成一体

C、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D、各邦人民要求统一的革命运动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专制主义色彩B、军国主义色彩

C、确立君主立宪制D、议会有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3、之所以称魏玛共和国是“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根本原因在于

A、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B、共和国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基础

C、魏玛宪法没给人民以民主自由D、旧官吏控制共和国政权DAB4、下列与德意志的统一不符的是

A、早在18世纪末,进步人士就提出了统一的主张

B、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封建割据

C、统一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问题

D、统一后德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5、在德意志帝国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民主势力B、红衫军势力C、军队D、议会6、下列现象与德意志帝国没有关系的是

A、成立于法国凡尔赛宫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具有军国主义传统D、皇帝“统而不治”7、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共和政体程度较低的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DCDD专题小结一、资本主义国家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保留君主,但君主仅为国家象征,“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为权力中心保留君主,君主受宪法限制,但君主拥有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方面的广泛权力废除君主,议会为权力中心,总统为国家象征,总理掌握最高行政权废除君主,总统为权力中心,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拥有广泛权力英国最典型,二战后的日本等1871~1918德国1889~1945日本现代德国、以色列、意大利等美国最典型,较鲜明体现了三权分立的特点二、英、法、美、德的近代资本主义政体

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2、政体及标志:

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议会限制

美国:联邦共和制(资产阶级共和制)。1787年宪法颁布后建立了联邦共和国

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德国:君主立宪制。1871年宪法的颁布规定实行二、英、法、美、德的近代资本主义政体

3、认识⑴政体形式各异,共同特征是实行代议制度,即议会民主制,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⑵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三、比较英美政治制度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三、比较英美政治制度的异同

2、不同点⑴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①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②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③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⑵美国:总统制共和制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三军三、比较英美政治制度的异同

2、不同点⑵美国:总统制共和制②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③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能否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一课鸦片战争课标:列举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一、战前中国: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小农经济英国:资本主义,开拓市场贸易逆差鸦片走私灾难禁烟驰禁严禁1839、6、3,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比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进行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外交坚船利炮装备陈旧落后,军纪败坏军事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政治腐败: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激化政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经济落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经济世界中国总体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二、《南京条约》及战后中国1、鸦片战争

(1840、6~1842、8)根本原因: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直接原因:禁烟2、《南京条约》⑴内容:(通商、割地、特权)⑵影响:(主权、市场、进程)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及战后中国1、第二次鸦片战争⑴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大侵华权益⑵过程⑶结果(目的)1856、10~1858、6

第一阶段(占领天津)1859~1860

第二阶段(占领北京)1858、6《天津条件》(俄、美、英、法)1860、10《北京条约》(英、法)2、战后中国半殖民程度加深总理衙门和洋务运动练习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3、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是

A、广东B、福建C、浙江D、江苏4、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指

A、英军B、法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DCBC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D、利用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部分官绅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西方“长技”B、推动王朝中兴

C、实现“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现代化起步7、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B、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利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利8、下列与《南京条约》无关的是

A、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使中国迈入近代化C、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D、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BBAB

9、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提出了全面修约要求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10、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中国为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以下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南京②天津③厦门④重庆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BCB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洪秀全一、太平天国的创立1、背景⑴西方对华侵略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⑵自然灾害使尖锐的阶级矛盾激化(重因)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供了可能条件)2、创立:1851、1、11广西桂平金田起义二、天国兴衰1、兴盛⑴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

(1853、3)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⑵太平军的北伐西征1856

全盛⑶《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1853、1859①核心:土地制度②基础: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③思想: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进军天京北伐形势图太平军西征形势图在靖港战役中被太平军打败的曾国藩欲投水自尽“中宵念此,魂梦屡惊”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形势图天王府模型太平天国天王的宝座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洪杨韦石①逼②杀④杀③责⑤疑⑥走⑦灭思考:你能分析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吗?根源是什么?它能避免吗?2、衰败⑴湘军等团练武装的形成⑵天京事变1856.9.—11.

盛衰⑶太平天国新的领导集团形成⑷《资政新篇》的提出洪仁玕⑸失败:1863~1864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内部腐败,重大战略决策失误)②主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③重因: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性质:是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㈢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与双重任务:2.作用:

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拜上帝教组织的发展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是太平太国运动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包含宗教迷信和农民革命思想两个方面。透过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可以看到它既有提倡平等的一面,又有反清、反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评价“拜上帝教”?没有安定的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是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等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⑵内容:⑶评价:⑴目的:①进步性:②局限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评价革命性:局限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思考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没有。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上,该纲领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挽救危局:1、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2、任用洪仁干主持朝政,并提出了《资政新篇》。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1852年创建湘军,1854年始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分两路,他居一方指挥,分三路围攻天京,1864年7月陷天京,太平天国亡。后从事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1870年任直隶总督。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1865年署两江总督。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长期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他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开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用海关税购军火、军舰,建立北洋水师。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包括《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玉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太平军与英军作战3.重建领导核心

⑴新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⑵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①是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②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方案。4.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英、法军队支援,湘军兵分三路,围困天京。㈡太平天国的衰败:1.湘军、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2.天京变乱(1856年)合作探究:

同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㈡原因:

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⑵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㈠特点:⑴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㈢失败的原因: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级制度、天京变乱;⑵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㈢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与双重任务:2.作用:

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开始:1851,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北伐全盛:1856,西征、东征盛衰转变:1856年的天京变乱1859年,《资政新篇》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前后14年天国兴衰(1851——1864)永安建制突围北上攻占武昌定都天京颁布纲领达到鼎盛盛极而衰资政新篇北伐西征最终失败意义特点1.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级制度、天京变乱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启示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思考:联系史实,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练习1、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自然灾害严重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2、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清政府“借师助剿”B、天京事变

C、太平军北伐失败D、安庆失陷3、《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DBD4、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

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B、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方案

D、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5、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真正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6、拜上帝会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A、宗教迷信严重B、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渴望平等平均D、拜上帝会有创造精神CCB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描绘理想社会轮廓

B、都提出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C、都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D、都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在于

A、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峰

B、正式建立同清朝对峙的政权

C、太平天国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D、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立国规模AB从甲午战争到

八国联军侵华课标:列举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⑴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发展⑵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2、经过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借口:“改革朝鲜案”爆发:1894、7丰岛海战陆战:1894、11旅顺大屠杀海战:1894、9黄海决战,北洋舰队惨败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3、结局:1895《马关条约》4、甲午战争的影响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⑵战后中国展开救亡图存运动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危害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⑴兴起:19世纪末⑵口号:扶清灭洋⑶评价:a、沉重打击帝国主义,被迫放弃瓜分中国b、小生产者的盲目排外,方式错误,观念落后2、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1、9⑴起因:义和团运动⑵结果:a、1901、9签订《辛丑条约》

b、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辛丑条约》⑴经济上给中国人民加重负担⑵政治上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练习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有①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②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③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④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D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3、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由海上登陆进犯津京

C、战争期间清朝皇帝都离京出逃

D、战后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4、19世纪末,位于长江流域最西部的通商口岸是

A、重庆B、沙市C、汉口D、九江CAA5、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D、列强办厂的特权6、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今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辛丑条约》C、洗劫北京城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DBB

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以外国列强为斗争对象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

9、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盲目仇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10、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DDD第四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1、背景⑴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控制和掠夺⑵清政府内外交困,实行新政(变法、编练新军、预备立宪)2、条件准备⑴组织方面: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①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相继出现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东京政党形成三依据:纲领、组织、领袖(宗旨)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2、条件准备⑵思想方面:革命派与保守派的论战,扩大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及影响⑶军事方面:革命党的一系列起义,促进革命时机成熟1907安庆起义(徐锡麟)1911、4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1、概况:1911、10、10熊秉坤、金兆龙2、结果:(政府、都督、国号、政体)3、影响: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1、中华民国建立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南京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3①内容上: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②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③政体:内阁制④目的:约束袁世凯的权力2、帝制的终结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912、3任临时大总统原因:帝国主义支持;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妥协退让;个人有利因素及两面派手法(新政有功、不完全守旧、有政治经验及政治资本)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2、帝制的终结⑵清帝退位:1912、2宣统3、辛亥革命意义练习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中国同盟会2、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发生于

A、武昌起义后B、宣统帝下诏退位后

C、黄花岗起义后D、中国同盟会成立后3、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是

A、三民主义B、三大政策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约法》DAC4、下列不属于同盟会成立条件的是

A、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B、《民报》等刊物的创办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下列与武昌起义无关的是

A、率先发难的是徐锡麟和秋瑾B、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C、使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D、有较好的群众基础6、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兴中会成立C、同盟会成立D、武昌起义7、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B、反满兴汉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BABD8、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没有提出反封建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DA第5课五四爱国运动课标: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华侵略2、巴黎和会1918⑴实质:帝国主义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⑵中国外交失败(弱国无外交)“二十一条”1915、1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二、发展过程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第一阶段⑴爆发及口号:1919、5、4北京学生运动二、发展过程

2、第一阶段⑵特点:青年学生走在反帝爱国斗争前列

3、第二阶段⑴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⑵运动中心:北京上海⑶高潮:“三罢”斗争(广泛性)4、结果⑴卖国贼被免职6、10⑵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28三、五四精神

1、内容: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2、五四运动的意义:“三个运动,一个开始”(核心)(追求真理,勇于解放)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练习1、巴黎和会的实质是

A、处置战败国B、维护世界和平

C、重新瓜分世界D、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领导阶级不同B、奋斗目标不同

C、前途不同D、指导思想不同3、五四运动中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实现的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内除国贼

C、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青年学生B、工人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CADB5、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A、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B、上海工人罢工

C、上海的“三罢”斗争D、罢免三个卖国贼6、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

C、勿作五分钟爱国心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7、《上海学联吿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应归于

A、学生罢课B、商人罢市

C、工人罢工D、工商学的联合斗争CAD8、“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对这一口号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以民主和科学为救国理论

B、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C、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愿望

D、正确指明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斗争出路9、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之处的是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DD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准备——空想社会主义兴起

1、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2、概况⑴圣西门(法)——实业制度⑵傅立叶(法)——和谐制度“法朗吉”⑶欧文(英)——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1、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马、恩

2、内容:⑴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2、内容:⑵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⑶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⑷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意义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1、背景国内: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临时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人民武装,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国际:马克思主义影响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2、性质:新型的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权3、巴黎公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4、巴黎公社的失败⑴主观: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⑵根本:当时法国无产阶级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⑶主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公社寡不敌众5、意义练习1、被认为“工业社会”最早预言家的是

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D、莫尔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正义者同盟的成立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3、下列不属于巴黎公社实行的措施的是

A、由直接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B、实行义务教育

C、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工

D、公社委员会具有高度的自决权4、巴黎公社的性质是

A、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C、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D、第一个工人团体ACDB5、《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在于

A、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B、是第一个共产主义运动纲领

C、第一次指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D、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6、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是指

A、工业资本主义相对薄弱B、独立工人政党尚未成立

C、阶级矛盾尚未激化D、第一国际未起领导作用7、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主要思想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A、英、法、美B、英、美、德

C、法、美、德D、英、法、德DAD第二讲俄国十月革命课标: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一、革命前的沙俄(革命背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而一战使沙俄各种矛盾暴露出来。爆发的主观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阶级基础)

沙俄的各种矛盾:无产阶级同垄断资本、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劳动农民同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沙俄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沙俄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二、二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1917-3-8(俄历2-23)

推翻沙皇专制,两种政权并存2、列宁《四月提纲》指明社会主义革命方向3、七月事件革命和平发展时期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及意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