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1页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2页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3页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4页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走向胜利一、国民党在全国政权的建立

一、国民党在全国政权的建立

1927.9宁汉合流↓1928.2南京国民政府改组↓1928.12东北易帜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成为“宁汉合流”。宁汉合流:背景1927年7月以后,国民党内形成了宁(江宁,即南京)、汉、沪3个集团:

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上海,西山会议派以“中央党部”的名义进行活动。此外,还有粤、桂、晋等地方势力。宁、汉双方集中了国民党中最重要的一批领袖人物,又各自掌握着一个政府,拥有一支军队,割据着一大块地盘,因而成为最有分量的势力。宁、汉、沪各方利益集团,为争夺最高权力明争暗斗,但很快地在反共的基础上开始合流。他们为了实现“合作清党”、“统一党务”,进行了一系列酝酿和接触。冯玉祥从中牵线,与各方反复电商,于1927年7月20日提出解决宁、汉合作的具体办法。宁汉合流:过程汪精卫等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同意“迁都南京”。蒋介石、李宗仁、胡汉民等欢迎武汉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赞成各方“共同北伐”。8月上旬,宁、汉双方基本上达成了妥协。宁汉合流:过程9月17日,发表了《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宣言》,宣告国民党“统一”完成。9月20日,新产生的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在南京举行就职典礼。国民政府发表成立宣言,宣称:“本政府今后誓当竭智尽能,肃清共党,以拯同胞永脱布尔什维克恐怖之祸,而保持国民革命势力之统一。”实际上,宁、汉、沪3方合作很快又为新的分裂所代替,出现了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局面。宁汉合流:过程在“宁汉合流”基础上,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其后,国民党政府的军队继续北伐,于6月进驻北京、天津一带。

北洋军阀的奉系首领张作霖不得不退回关外,在退出的途中不幸被日本人炸死。东北易帜张作霖(1875.3.19-1928.6.4日张学良于同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自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在全国的相对统一的政权建立起来了,这本应该是它带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契机。但是,国民党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或者说是自己根本就没想抓住这个机会。

WHY?国民党的性质改变了国民党的性质改变了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不过,国民党是一个复杂的政党。它虽然被这个反动集团所控制、所领导,但有一部分领导人物不属于这个集团,而且受到这个集团的打击、排挤和歧视;它的不少党员、干部并不满意甚至反对这个集团的领导;在国民党及其统治的军政机关里,都有不少民主分子。国民党内部成员复杂化国民党党内部统一就是这个反动集团本身,也不是严密的统一体,而是派系林立,不断进行着明争暗斗,直到兵戎相见。

它的“统一”是表面的和不稳定的。即使在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在国民党内的主导地位之后,这个集团内部以及这个集团与其他集团尤其是与地方实力派之间,也仍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经济发展的短暂春天

在1928年至192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有过短暂的繁荣。1928年注册厂家就有250户,资本额达1.1784亿元。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以至文化教育事业等也在这段时间内有所发展。经济发展的短暂春天不过,在1927年反革命政变时附和过蒋介石的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民族工商业也并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所以,不久以后,这个阶级中有一部分因为自己的利益,开始逐步形成蒋介石政权下的在野反对派,他们对这个政权表示不满,但又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

他们发动了改良主义运动,想另找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也失败了。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不仅没有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路,还不改其本色的在中国的土地上极尽其所能的开展了专制独裁。国民党的独裁统治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全国22个省中,最多时20个省的主席是军人,另外两个虽不是军人也是受军人支配的。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各县民团统称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935年11月,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揭露:国民党在南京“奠都以来,青年之遭受杀戮者,报纸记载至三十万人之多,而失踪监禁者更不可胜计。杀之不快,更施以活埋;禁之不足,复以毒刑。地狱现象,人间何世?”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共具联保联坐切结”,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管、教、养、卫”。自1934年11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保长、甲长的主要任务:管教养卫“管”包括清查户口,查验枪支,实行连坐切结等;“教”包括办理保学,训练壮丁等;“养”包括创立所谓合作社,测量土地等;“卫”包括设立地方团练,实行巡查、警戒等。1939年9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增设副保长一人,规定保长兼任保国民学校校长和壮丁队队长,进一步强化保甲制度。1949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而被废止。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如左翼作家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就在1931年2月7日,被枪杀于国民党上海的龙华警备司令部。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回顾了与“左联五烈士”的相识与交往,无比沉痛的悲悼中国失去了五位好青年。

"现在,虽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天天的狂暴起来,进攻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天天的增加,然而革命运动依然天天的在发展。....因为民众已经觉醒了。"

——原载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要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

宋庆龄在当时说过: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国民党反革命活动成果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加入共产党成为最大的“犯罪”,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国民党反革命活动成果汪寿华烈士肖楚女烈士熊雄烈士陈延年烈士赵世炎烈士夏明翰烈士郭亮烈士向警予烈士在白色恐怖统治下,一些不坚定分子动摇了,他们纷纷声明脱离共产党、共青团;有的甚至公开“忏悔”,攻击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出卖党的组织和同志。

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国民党反革命活动成果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人民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战斗了。一些追求进步、向往真理的人士,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年逾半百的教育家徐特立、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以及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领导职务的贺龙、彭德怀等,都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但是,怎样坚持革命,即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秋-1928年底党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

“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思考:为什么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都认为应以城市为中心?

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笔记)毛泽东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井冈山会师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外,南昌起义余部—部分由董朗率领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会合,主要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到湘南农村,在那里开始探索上山打游击、开展农村革命的新的途径,后来也上了井冈山。“广州起义余部一部分也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农民会合;一部分后来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则从广州西北郊转入农村,后来参加了广西左、右江起义。客观环境迫使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革命者深入到农村区域去坚持革命斗争。到1930年初,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了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重要的根据地有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等。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二)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的。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土地革命

请同学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动农民,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思考:上述规定的意义和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

《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土地革命路线(1931)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二五减租;年利率一般为1分,最高不得超过1.5分;正租之外一切杂租、劳役和高利贷取消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政策:“五四”指示(1946)毛泽东与任弼时讨论土改政策

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意义第一,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被压迫的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第二,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高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生活。第三,最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翻身,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为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兴国县:

23-50岁翻身农民基本参加了赤卫队;16-23岁,参加少年先锋队;8-15岁,参加劳动儿童团。23万人人口,8万多踊跃参军,被编入主力红军的就有5万多人。长冈乡只有1600多人,当红军和调县以上工作的干部就达320人,占全乡青壮年男子的80%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意义翻身的农民参加革命武装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意义★淮海战役

动用民工543万人,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杜聿明在惨败后感叹:“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再也无法挽回来了!”

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前线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必然失败

第三党在1930年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具体方案与程序发行五十年长期土地公债,将最高额以外的私人土地和公共团体的土地收买为国有,而后分配给农民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必然失败

今日中国之土地,不患缺乏,亦不患地主把持。

——蒋介石蒋介石像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

王明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共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3)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讨论:遵义会议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党和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错误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又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犯错误的教训,“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使自己“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从而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坚持下来并推向前进的。

思考:两次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异同?做好准备,等第十章再讨论。

(二)红军长征胜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