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_第1页
第八章-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_第2页
第八章-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_第3页
第八章-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_第4页
第八章-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第八章

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道德目录第一节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第三节临终关怀的伦理道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第一节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一、死亡标准的演变(一)传统的死亡标准——心肺标准1.传统的死亡标准心跳、呼吸停止2.传统死亡标准遭遇挑战“植物人”死亡标准的演变传统的死亡标准:心肺标准——呼吸心跳停止生命之终结,人之不存;即医生确定的血液循环立即停止及由此导致的呼吸心跳等身体重要生命活动的终止之时。——《Black法律辞典》死亡标准的演变传统死亡标准遭遇挑战布须曼人爬出浅墓,人“死而复生”心脏暂时停止跳动:CPR复苏现代人工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机维持呼吸,出现“植物性生命”

1967年换心、现代技术下换肺伦理思考案例某社会科学院清史专家因昏迷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他妻子在联合国工作,赶回来看望他,他毫无反应。妻子回去前对医院说,她丈夫去世后通知她即可,后事由单位料理。患者每年所需医疗费用约为20个教授一年的工资。八年后患者死于肺炎。讨论与思考患者是否已经死亡?能否撤除生命维持措施?由谁来做此决定?使用短缺医疗资源维持他们的生命对其他患者是否公正?第一节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一、死亡标准的演变(二)脑死亡标准1959年法国“脑死亡”1968年美国“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1976年英国脑干功能不可逆终止为脑死亡1980年我国李德祥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死亡标准的演变脑死亡标准脑死亡(braindeath)是全脑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功能。1968年,哈佛标准(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2)自主呼吸停止(3)反射消失(主要诱导反射)(4)脑电波平坦(等电位)凡符合上述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多次检查,结果一致者,即可宣告死亡。排除体温过低、镇静剂或其他代谢原因导致的可逆性昏迷;对婴幼儿的脑死亡诊断必须慎重。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准确地、科学地确定死亡有利于维护死者的尊严有利于开展器官移植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准确地、科学地确定死亡有利于从人的本质特征去确定人的存在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存权生死区分生命物质系统生与死的临界点Braindeath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维护死者的尊严作为“社会人”已经死亡,没有生存价值,可以宣布死亡,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有利于开展器官移植供体需求增加关键在于非常新鲜的器官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对家庭而言,增加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扰乱了家属原有的生活的工作规律。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公正合理分配。脑死亡的立法现状脑死亡标准在医学界是得到了广泛认可,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脑死亡标准。脑死亡作为判断标准,直接以立法承认的只有10多个国家,如芬兰、美国、德国等。我们国家没有脑死亡立法。脑死亡的立法质疑有悖人道主义原则剥夺了病人的生命权加重家属的情感负担脑死亡判断的隐蔽性死亡观死亡是神的安排,无法摆脱,恐惧,对永生的追求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坦然面对死亡,追求有意义的一生和坦然心态面对死亡的降临。第一节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三、死亡观与死亡教育(一)东西方文化的死亡观1.中国传统的死亡观2.西方的死亡观3.现代的死亡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死亡观承认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死亡充实人生价值,无憾迎接死亡破除迷信,正确看待死亡减轻身心痛苦,平静进入死亡

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第一节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三、死亡观与死亡教育(三)开展死亡教育1.死亡教育的概念2.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3.死亡教育内容4.死亡教育对象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一、安乐死的含义及分类(一)安乐死的含义安乐死一词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为好死之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痛苦死亡,安然去世;二是指患不治之症,非常痛苦,帮助其实现愿望的一种临终处置。狭义的安乐死局限于患不治之症,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广义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健康”原因给予致死、任其死亡和自杀。安乐死是一种死亡过程中的良好状态和达到此状态的方法,不能理解为死亡原因。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一、安乐死的含义及分类(一)安乐死的含义中国学者经认真讨论后为安乐死下过这样的定义:“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

安乐死的目的避免死亡时的痛苦折磨,代之以相对舒适和幸福的感受,即改善死者临死时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死亡时的尊严。

安乐死的对象(1)不可逆的昏迷(2)患绝症,倍受折磨的痛苦,本人强烈希望死去,家属也同意的。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一、安乐死的含义及分类(二)安乐死的分类按照安乐死的执行方式来分:1.主动安乐死2.被动安乐死

(二)安乐死的分类1.主动安乐死指病人或家属鉴于病情已无指望,采用药物或其他手段主动结束生命的处置。也叫积极安乐死。又可分三种:(1)自愿的,自己执行(2)自愿的,他人执行(3)非自愿的,他人执行(二)安乐死的分类2.被动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是指在认定治疗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停止使用延续生命的器械或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疼办法听任病人自然死亡。也叫消极安乐死。被动安乐死不仅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以及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表示赞同,而且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也一直应用着,因此人们对其争议不大。主动安乐死,是对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的一种直接的、旨在仁慈地提前结束生命的行为。主动自愿安乐死,是指被无痛苦结束生命的人,在头脑清醒时有这样的要求。人们谈论的安乐死主要就指主动自愿安乐死。主动的非自愿安乐死,是指重病者或濒临死亡者没能力作出安乐死选择,他们被无痛苦的结束生命完全是出于监护人对患者意愿的诠释。包括对患有严重残疾的儿童的处置和撤消对植物人水和营养物的维持。

你认为主动和被动安乐死有无本质区别?道德哲学家认为无本质区别,它们的动机都是相同的,两者都属于有意,但又是无可奈何的行为。杀死和让其死在道德上是相同的。公共政策学家认为存在根本区别。(1)被动安乐死,患者死于疾病;主动安乐死,患者死于另一人的行为。(2)主动安乐死排除了纠正误诊的可能,而撤消或终止治疗,还有发现、纠正误诊的可能。

对于被动安乐死和主动安乐死,英国上诉法院的马斯蒂尔法官在布兰德事件判决后说:“法院曾不得不在道德和法律的迷宫里寻找一条路。撤掉使一个人艰难地维持生命的支持措施,同采取以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为目的的积极措施有重大的区别,后者仍然是谋杀。”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一、安乐死的含义及分类(二)安乐死的分类按照病人同意方式来分:1.自愿安乐死2.非自愿安乐死

是安乐死,还是被安乐死?安乐死1986年6月23日,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因肝硬化晚期腹胀伴严重腹水,被送往汉中市传染病医院。看到母亲痛不欲生的惨状,王明成和妹妹要求主治医生蒲连升对其母亲实行安乐死,并在处方上签名。这是中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件安乐死开始走近我们的生活,并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2003年1月,王明成因胃癌复发住进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二院。癌细胞在腹腔内转移扩散,导致肝功能衰竭,肝腹水严重。6月9日,王明成向医生递交了一封请求安乐死的信思考题一:是安乐死吗?陈莉是苏北淡庄村村民。她于1985年与杜海芝结婚,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并育一子。1993年7月,杜海芝不幸被发现患有肝癌。陈莉到处求医,然而虽然积极治疗,但杜海芝的病情越来越重,已经到了无法救治的晚期。杜海芝多次想自杀,他曾经把菜刀、剪刀藏在枕头下边,也曾经企图用腰带上吊自杀,但都被发现而未成功。晚期癌症的疼痛使杜海芝不堪忍受,他多次请求早点结束这一切,请求早死。1994年1月3日的晚上,杜海芝不断陷入昏迷,于是陈莉用棉被蒙住了杜海芝的头,用皮带套着他的脖子,洗衣板抵压着他的喉咙,不久杜海芝便死去。1月15日陈莉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被逮捕。经审理认为陈莉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但由于死者的疾病不可医治,病人本人也有早死的请求以及这一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较小,因此,依法从轻处罚,判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思考题二:是安乐死吗?

美国——“死亡天使”

1993年8月5日,一位30岁的密执安州的建筑工人H,他有妻子和一个两岁的女儿,他被带进一辆白色的大轿车里,这辆停在底特律郊区的一座公寓楼后面,65岁的退休病理学家JackKevorkian住在那里。Kevorkian将呼吸器面罩套在H的脸上,将面罩上的一根塑料管子连在装有一氧化碳气体的圆柱体上。“死亡天使”(续)Kevorkian将一根线放在H的手上,线的另一端是个夹子,夹注塑料管,不让一氧化碳气体流动。H猛拉这根线,使夹子松开,然后,吸入流进面罩的一氧化碳。20分钟后,H死了。H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退行性神经障碍。“死亡天使”(续)他全身麻痹,甚至不能吞咽,不能吸水,他的唾液会进入他的气管,使他窒息。他极度痛苦,去找Kevorkian,要求他帮助结束生命。在1993年7月1日制作的录像带中,H说:“我要结束这一切。我要死。”

Kevorkian答应帮助他。H是1990年以来Kevorkian协助自杀的第20个人。1999年4月13日,Kevorkian被裁定犯有二级谋杀罪安乐死实施的操作原则客观性原则医学上公认患绝症、濒临死亡且痛苦不堪的人自主性原则病人有寻求安乐解脱的诚挚意愿即使有家属意见亦必须保证不违背病人意愿目的性原则必须出于同情和帮助出于对病人死亡权利和个人尊严的尊重。安乐死实施的操作原则专业化原则由孰知相关法律法规的资深医学专家、法学家及伦理学、社会学专家组成的审批委员会审批由专职的安乐师来依法实施法制化原则安乐死的申请、受理、审批和执行必须接受法律的全程监控。安乐死的条件患绝症且濒临死亡病人提出病人被难忍的痛苦所侵袭病人有寻求安乐解脱的诚挚意愿程序上有医师(两名医生和一名精神科医生)认定和家属同意执行者必须有合法授权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一)安乐死的历史演进1.史前时代的安乐死2.中世纪的安乐死3.近代的安乐死

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一)安乐死的历史演进16世纪西方乌托邦的倡导者托马斯-莫尔认为,痛苦难忍、救治无方的病人应该允许利用药物无痛苦地自杀。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威廉姆郑重其事地提议,医生不仅可以使用麻醉剂缓解病人的疼痛,而且可以将此作为结束人的生命的手段。

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一)安乐死的历史演进1936年英国成立有许多社会名流参加的自愿安乐死协会,并几度提议立法,但未获通过。1974年澳大利亚和南非成立安乐死协会。1976年以后,丹麦、瑞典、意大利、法国等国相继成立安乐死协会。

197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一次安乐死国际讨论会;1980年,“国际死亡权利联合会成立”。在美国,医生亲自给病人注射致死剂量药物要定为一级谋杀罪;如让病人能达到自杀的目的而提供方便,就要被定为二级谋杀罪。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曾于1995年5月通过一项《垂危病人权利法》,但该法生效不到一年就被废除了。

美国对是否允许安乐死讨论的赞成人数

年份

1947197319831997赞成数

37%51%63%74%纳粹德国的“安乐死”20世纪初,德国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接受了“人天生不平等”和“优生学”的理念。1938年一位德国的父亲写信请求希特勒,允许杀死他畸形的儿子。希特勒为此授权制定一个儿童安乐死计划。1939年希特勒启动屠杀成年残疾人计划,后又扩大到精神不正常的成年人,最终演变成对犹太人、斯拉夫民族的大屠杀。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将20多万人投进了纳粹帝国的“安乐死中心”,以安乐死为名而行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之实。安乐死声名狼藉。安乐死的立法2002年4月1日,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依照法律,医生没有决定患者安乐死的权利,他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否则将受到起诉。对这一法案有87%的荷兰人表示支持。其要点是:(1)病人确实患绝症(2)安乐死决定出自病人的完全自愿(3)在实施安乐死之前,医生必需将病情详细告诉病人(4)病人提出安乐死请求后,医生至少征求一个同事的意见(5)医生要向法院写一份报告

2002年5月16日,比利时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我国安乐死立法现状中国传统思想里就有乐生、重生,甚至长生不老的观点,再加上现在虐待老人事件仍层出不穷,担心安乐死被用于他途,对主动安乐死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1989年,卫生部在研究七届人大代表建议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后答复:“安乐死”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死亡类型,它既是一个复杂的医学、法学问题,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制定“安乐死”法规目前条件尚不成熟。1994年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和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都有代表联名提案,建议就“安乐死”立法。1996年,上海市人代会上24名代表提出“建议制定上海市实施‘安乐死’法规”的议案。反对安乐死立法的声音2003年广东有政协委员在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出:应对无可救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实行“安乐死”。但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该委认为,对任何未经法律处死的生命,人为地加以结束,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安乐死’的立法权属于专属立法权,地方不能就此立项”。民众关注安乐死事件病痛折磨着的患者唯一的愿望?

生命,象风中之烛如此脆弱

4月1日,九名尿毒症患者联名投书当地媒体,请求有关部门准予安乐死:“我们是身患肾衰竭、尿毒症的病人,多年来我们靠每星期进行2-3次血透治疗来维持生命。疾病折磨着我们的肉体,沉重的经济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急切恳请政府建立有关法律、法规,联系有关医院,准予我们安乐死。如能得到协助,我们愿将尸体捐献给医疗事业以表感激之情。”

贵阳市年仅22岁的晚期肝癌患者李林也发出了“谁能帮我安乐死?”的呼救。毕业不久的李林于1999年4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并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介绍“他的肝癌类型是不能手术切除的,它是弥漫性的肝癌。”不堪病痛折磨的李林此时唯一的想法是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首先想到了安乐死。1999年10月底,病床上的李林背着家人,用朋友的手机拨通了一家媒体的电话,发出了死亡请求。

思考与讨论

2001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调查》节目于21:15-21:55播放了“死亡可以请求吗”的节目。节目记者赴西安采访了几位不堪病痛折磨、难以继续支付医疗费用而请求安乐死的尿毒症患者及其家属;又赶到贵阳调查了两年前一位年仅22岁的晚期肝癌患者李林请求安乐死而不能的情况。

戴安娜.普蕾蒂案英国贝德福德郡的42岁的戴安娜.普蕾蒂于1999年被诊断患上了运动神经疾病。这种不治之症使患者逐渐丧失肌肉和语言能力,最后死亡。普蕾蒂神志清晰,但呼吸功能日益衰退,颈部以下已经瘫痪,语言交流能力基本丧失,每日靠鼻饲进食。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后,便向法庭提出,希望其丈夫在协助她结束生命后能免予刑事处罚。戴安娜.普蕾蒂案法庭于2001年8月判决普蕾蒂败诉,如果她丈夫帮助她结束生命,他将面临长达14年的监禁。3名高等法院法官于10月18日做出一项判决:无论情况如何特殊,至少在当今的英国,谁也没有权利预谋死亡。

陈妍,女、9岁,品学兼优,发育正常。1990年3月6日上午11时许,陈妍在铁路边“做好事”时,被迎面开来的列车惊吓,跌倒在铁轨上,被火车轧伤。于11时30分急送医院,诊断(1)失血性休克;(2)有上下肢不全断离;(3)II级脑外伤。医院立即进行抢救,施行了上下肢断离手术(即截肢术)。因受伤位置较高,均没有保留大关节(即右侧膝关节和肘关节)。

25天以后,陈妍病情基本稳定,并在住院期间练会了左手写字。3月21日夜陈妍突然死亡,经公安机关侦察核实:陈妍死亡是其生母为彻底“解脱”女儿,以重金许诺该医院护士张某某所为。3月21日夜间,护士张某某将患儿同房病友支使到阳台上,仅在患儿母亲的陪同下,给陈妍快速静脉推注西地兰0.25mg后,又推20ml空气于静脉血管中,遂形成空气栓塞,致使陈妍死亡。请用安乐死的有关伦理原则分析此案例?

陈妍案例讲评:

1、本案属于特殊情况下,针对特殊对象借用安乐死手段发生的特殊杀人案。2、本案虽涉嫌金钱收买、合谋故意杀人因素而诉诸法律,但在死亡过程及执行问题上,仍不失为一起非自愿的(间接)安乐死行为,达到了无痛、安乐的结束生命之目的。第一、严把安乐死的实施对象,仅局限于符合条件的病人;第二、作为促死手段,只是决定病人死亡时是痛苦还是安乐而参与死亡过程;第三、在充分的医学鉴定基础上,一定是病人和代理人同意;第四、有利于生者特别是家属利益;第五、安乐死必须立法,并严格履行法律和社会监督制度,以防滥用。本案例提示在安乐死问题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二)安乐死的立法趋势1.实施安乐死的要素安乐死的对象安乐死的实施主体安乐死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二)安乐死的立法趋势2.安乐死的实施程序申请程序告知程序审查和通过申请程序安乐死的执行备案程序

安乐死的其他问题

安乐死的决定权原则上只有本人有权决定,如本人已经无法决定时,必须通过法律程序。国外通行预嘱方式,即本人在清醒时预先立下自愿安乐死的书面决定。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三、安乐死的伦理分析(一)支持安乐死的伦理依据1.有利于体现人道主义精神2.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3.有利于维护生命权4.有利于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5.有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三、安乐死的伦理分析(二)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1.违背生命神圣原则2.有悖人道主义精神3.有悖医生的职业道德4.为不法之徒提供机会5.引发家庭和社会矛盾6.亵渎“自由意志”7.阻碍医学的发展

安乐死的伦理冲突(一)医道与人道的冲突“救死扶伤”历来被从医者视为天经地义之事,是医道、医德的体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于那些生命垂危、倍受病魔折磨的患者,是仍以现代科技手段维持其生命,眼睁睁看其受苦,还是以安乐死帮患者提早结束痛苦,在安详、宁静中与世长辞更人道呢?反对安乐死的理由:1)造成伦理原则冲突,观念混乱;2)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角色混淆;3)容易使患者产生医务人员草率医治不负责任的忧虑,削弱医患间信任合作的基础。(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西方传统价值观中,一切皆由上帝安排,包括个人的生命。“生命属于上帝,人不能自由主宰生命,否则就是犯罪。”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孝亲、重生、讳死。报载一位老人,其老伴70多岁患肺部肿瘤并转移到骨部,瘫痪在床,整天哭叫难忍。医生也无良策,痛剧了就打止痛针,但效果越来越差,只好改用杜冷丁,吃麻醉药,以求一时的宁静,老伴醒来时便哭叫,说这样活着还不如死。目睹老伴的情境,老人心中很痛楚无处述说,便投书报社,他说:时人近又兴起关于“安乐死”之议论,我也同意此说。但身临其境,面对患难与共的老伴,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又怎忍心断然处之!现代观念主张人道主义,并十分强调个人自主原则。既然人有生的权利,就应该有选择死的权利。安乐死可以解脱病人的痛苦,得以尊严的死去。你是否认为传统观念就是落后的,应该予以破除?西方学者认为,单纯地强调个人自主,完全出于个人的目的或价值观,难免有“为自主而自主”的无聊意义。人们应该把个人自主建立在良好的生活目标的追求和灿烂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上。深层次的自主性应该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更好地负起道德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中,实际上也蕴涵着很可贵的生命意向与精神,是值得我们发掘与弘扬的。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也影响着人们在行事时总是要先考虑家人的感受与利益,充满着浓郁的家庭亲情。(三)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

生命价值论相冲突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生命是无价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通常把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生命,反对任何形式侵害生命称之为“生命神圣”。从医学角度看,生命质量就是人体器官、组织、系统的功能是否健全,特别是意识活动功能的存在和健全的程度。生命价值更多的指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能否作出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极度低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去设法维持其生命?当一个人生命垂危无法就治,已经失去对他人为社会贡献的价值时,是否还要继续让他艰难地活着,去拖累他人,并增加社会卫生资源的无益支出?你如何看待生命神圣和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间的关系?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四、尊严死及其伦理分析(一)尊严死1.尊严死的概念自然死、有品位之死2.尊严死的立法

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四、尊严死及其伦理分析(二)尊严死与安乐死的区别1.决定的方式2.客观利益的存在3.实施的方法4.死亡的时间

第二节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四、尊严死及其伦理分析(三)尊严死的伦理评价1.介于积极抢救治疗与安乐死之间的折中的方法2.是一种新的死亡观,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及权利的尊重3.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第三节临终关怀的伦理道德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与特点(一)有关概念1.临终(dying)又称濒死,指由于各种疾病或损伤导致人体主要器官功能趋于衰竭,无生存希望,各种生命迹象显示生命活动趋于终结的状态。

临终的期限日本:预计存活2~6个月的病人美国:存活6个月以内的病人我国:预计存活2~3个月的病人其它国家:病人的生命垂危,需要住院直到死亡,平均天数为17.5天为标准。临终的期限日本:预计存活2~6个月的病人美国:存活6个月以内的病人我国:预计存活2~3个月的病人其它国家:病人的生命垂危,需要住院直到死亡,平均天数为17.5天为标准。临终关怀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指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病人提供缓解痛苦,维护其尊严,使其安宁的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并对其家属提供生理和心理关怀的全面的社会卫生保健服务。

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临终关怀的发展Hospice,“济病院”“死亡医院”,始于十二世纪,朝圣中途休息驿站,教会医院人道主义1879年,都柏林的一位修女玛莉‧艾肯亥(MaryAitkenhead)将其修道院主办的HOSPICE作为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病患之场所,以爱心照顾他们。1905年时,伦敦市另一家修女办的圣约瑟安宁疗护医院(St.Joseph'sHospice)也改变方向为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病患临终关怀的发展现代临终护理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桑德斯。1967年,英国伦敦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