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汇总(复习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1.gif)
![药理汇总(复习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2.gif)
![药理汇总(复习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3.gif)
![药理汇总(复习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4.gif)
![药理汇总(复习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1da7a2fe397272e430fdaf92ef43225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环内酯类药物
(macrolides)
共同结构:具14-16碳内酯环共同结构。药物: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白霉素),阿齐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抗菌机制:作用于50S亚基,与P位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及mRNA移位,阻止肽链延长,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高,有明显的肝肠循环。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或耐青霉素者。毒副作用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静注易致血栓性静脉炎。不易发生菌群失调症。本类药物间有交叉抗药性。细菌耐药机制为外膜屏障作用、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和主动外排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
主要作用于G+菌、快速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沿用大环内酯类新大环内酯类
抗菌谱窄,包括G+菌、G-球菌、厌O2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效。抗菌谱增宽,抗菌作用增强。对G-菌作用活性强。
PAE明显。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增高,组织内药物浓度增高,T1/2延长。胃肠反应多。胃肠反应少。红霉素(erythromycin)
抗菌谱:G+菌,G-球菌:作用与PG相似但活性较弱。G-杆菌:对百日咳、流感、布氏杆菌、军团菌、空肠弯曲杆菌作用强。但对其它G-杆菌大多无效。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立克次氏等甚至阿米巴原虫、滴虫有效。红霉素体内过程:不耐酸,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强。主要经胆汁排泄。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血液)。红霉素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静注可致静脉炎。大剂量可致肝损害。临床应用: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白喉带菌、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致婴儿肺炎、结肠炎、弯曲杆菌致败血症、肠炎和军团病的首选药。耐PG的金葡菌感染及PG过敏者作为PG替代药。药物相互作用为肝药酶抑制剂。可拮抗林可霉素和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合用TMP可增强红霉素的抗菌活性。胃蠕动增强药。其他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乙酰螺旋霉素;2、麦迪霉素;3、吉他霉素。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体内过程: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液、组织、体液中特别是细胞内浓度高且作用持久。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不良反应少。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广而强。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的作用明显增强。临床用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幽弯感染。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衣原体、支原体肺部感染、衣原体、淋球菌等性传播性疾病、衣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和弓形体感染效果极佳。青霉素过敏者、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苷类抗生素的细菌感染也有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较药名T1/2(h)Vd(L/kg)
PAE(h)尿排泄量抗菌活性备注金葡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红霉素20.643.13.2短2-3胃肠道反应克拉霉素43.53.1-4.21.8-2.61.620-30对葡萄C、链C、肺炎C≥红霉素,但>阿齐和罗红胃肠道反应轻罗红霉素8-1623.1-4.21.8-2.6短ND为红霉素的1/2-1/4组织浓度>红霉素10倍阿齐霉素60>1001.7>10居中,抗流感B、淋C作用最强组织浓度几十-几百倍于血浓度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lincomycin,clidamycin
)抗菌机制:和红霉素相同,与细菌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使肽链延伸受阻而影响蛋白质合成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窄。G+G-
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相似,与红霉素竞争结合部位,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肽链延伸受阻而影响蛋白质合成。抗菌谱:对G+需氧菌作用强于大环内酯类。对多数厌氧菌、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有效。对G-杆菌、肠球菌作用弱或无效。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lincomycin,clidamycin
)林可霉素类的作用
体内过程:骨组织及其它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伪膜性肠炎。临床应用:一般不首选。用于敏感菌引起的骨髓炎、关节感染和混合感染。对金葡菌所致骨髓炎为首选。万古霉素(vancomycin)
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唯一有肯定疗效的抗感染药物。窄谱杀菌。抗菌谱与临床应用:对G+菌作用强,疗效确切。用于耐药菌的严重感染,MRSA、MRSE、肠球菌感染和伪膜性肠炎。由于肾毒性明显,一般不作为首选。不易产生耐药性。万古霉素(vancomycin)抗菌机制:结合细胞壁前体肽聚糖,阻断细胞壁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而杀菌。繁殖期快速杀菌。体内过程:口服难吸收。分布广不易透过BBB。不良反应:毒性大(耳、肾毒性和过敏反应)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肠球菌。MSSE-甲氧西林敏感的肠球菌。
值得高度警惕的细菌
药名MIC药名MIC头孢噻肟6株敏感,58株>128泰能8株敏感,其它均≥128头孢曲松7株敏感,58株>128庆大霉素4株敏感,56株≥128头孢吡肟3株敏感,62株>128多西环素全部敏感头孢呋新8株敏感,其它≥128米诺环素全部敏感头孢替安5株敏感,53株≥128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头孢唑啉6株敏感,56株≥128利福平33株敏感,33株≥128头孢替唑5株敏感,48株≥128司帕沙星4株敏感,其余均耐药氨曲南均≥128SMZco全部耐药,其中61株≥128
常用抗菌药物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n=67,mg/L)
替考拉宁(teicoplanin,壁霉素)分子结构,抗菌谱,抗菌活性,作用机制与万古霉素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万古霉素。
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
(polymycinBandpolymycinE)窄谱抗菌素,对G-杆菌尤其绿脓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机制:作用于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毒性大,肾毒性最突出(22.2%),神经毒性,变态反应,肝毒性。
杆菌肽(bacitracin)抗菌谱:与PG相似,对G+菌(包括产酶金葡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有效。G-杆菌耐药。抗菌机制:抑制胞壁合成(抑制脱磷酸化过程),同时也损伤细胞膜。全身用药肾毒性严重,仅限于局部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Antibiotics
药理教研室钱元恕
1.青霉素类(penicillins):窄谱青霉素: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2.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第一代头孢: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噻肟、曲松、他啶。第四代:头孢吡肟。
3.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泰能。头霉素类:头孢西丁。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单环类:氨曲南。
4.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他唑巴坦)。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青霉素-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1、阻碍细菌细胞壁基本成分粘肽的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选择性地与转肽酶(粘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粘肽的交叉联结。PBPs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点。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外膜通透性改变(changesinoutermembranepermeability)。
PBPs的改变(changesinPBPs)。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主动外排(activeefflux)。牵制机制(trappinmechanism)。细菌缺少自溶酶(autolysins)。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母核为6-APA,基本结构为β-内酰胺环。凡是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所致感染,青霉素均应被列为首选。除了青霉素G为天然青霉素外,其他青霉素类药物均为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类一、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G)
抗菌谱:对阳性球菌、阳性杆菌、阴性球菌、螺旋体和放线菌有效。
廉颇落荒白灰滩脑颇灵(链葡螺放白肺炭脑破淋)青霉素G的作用特点1、阳性菌敏感、阴性菌不敏感:阳性菌细胞壁粘肽含量50%,胞内渗透压高,敏感。阴性菌细胞壁粘肽含量10%,胞内渗透压低,不敏感,2、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对生长旺盛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3、除过敏反应外,对人毒性低。4、脓液和坏死组织对青霉素的作用无影响。5、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体内过程
(1)不耐酸,口服无效,半衰期短。(2)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进入CSF,组织分布广。(3)原形经肾排泄,由肾小管分泌多,合用丙磺舒可延长作用时间。
临床应用:对敏感菌引起感染常作首选
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蜂窝织炎首选单用。梅毒首选。肺炎球菌所致疾病可用。风心、先心、口腔、牙科操作为防心内膜炎可首选。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手术或操作时。丹毒
破伤风、白喉、炭疽等可作首选,但需加用抗毒血清。钩端螺旋体早期首选单用。放线菌病大剂量长疗程。
临床应用局部刺激。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由杂质引起,发生率0.7-10%皮肤过敏反应:发热、皮疹。血清病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生率5-10/10万。本类药物之间均有交叉过敏反应。其他:高血钾、高血钠。赫氏反应。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局部用药。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前皮试,三天不用或换厂家、换批号均应重做。不外带,不接受自带药物者注射。饥饿、劳累者不用,注射后观察15-30分钟。水溶液不稳定,室温放置可降解,需临时配制。备好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器械和O2。药物相互作用
不和抑菌药合用。不和氨基苷类抗生素在同一容器中共用。不和重金属合用。丙磺舒可提高青霉素的血浓度。
半合成青霉素分类
(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耐酸青霉素类(acid-stablepenicillins)。耐酶青霉素类(β-lactamase-stable
penici-llins)。广谱青霉素类(Extented-spectrumpenicillins)。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Theantipseudomonal
penicillins)。
耐酸青霉素类代表药物:青霉素V。特点:耐酸,可口服,但吸收率受进食影响。不耐酶。主要用于抗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对阴性菌无效。抗菌谱与PG相同,活性较PG弱。不用于严重感染。原形经肾排泄,主要经肾小管排泌。注意交叉过敏反应。
耐酶青霉素类药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耐酶青霉素的特点:耐酶不耐酸。抗菌谱相当于PG,活性不如PG,主要用于阳性菌。原型经肾排泄,丙磺舒可提高其血浓度。有交叉过敏。
广谱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特点:耐酸不耐酶。抗菌谱广:对阳性菌有效但作用不如PG。对阴性菌(包括阴性杆菌)也有效。对绿脓杆菌无效。氨苄西林临床用途:敏感阴性菌所致的三道感染、软组织、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胆道感染。和氨基苷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药物: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特点:
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广。对阴性杆菌作用强,尤其对绿脓杆菌有效。其作用不受病灶中脓液的影响。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特点:主要作用于阴性菌,尤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较强,活性>氨苄西林等。对阳性菌作用弱。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不敏感。药物:美西林、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各种重要药理特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杀菌剂。母核为7-ACA。结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用途和不良反应均与青霉素类相似。抗菌谱类似于广谱青霉素。本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对阳性菌、阴性菌包括阴性杆菌均有效。对酸和酶的稳定性比青霉素好。广谱,过敏反应少,毒性低。对耐青霉素的细菌感染仍有效。对头孢菌素耐药者用青霉素无效。
本类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
T1/2大多小于2小时。部分可口服,大多需注射。组织穿透性强:第1代:各种组织、胎盘、滑囊液、心包积液。第2代:血脑屏障、前列腺及上述部位。第3代:胆汁、眼房水、前列腺、BBB及上述部位。蛋白结合率大多在30-50%间。第一代头孢特点
药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抗菌谱:对阳性菌包括产酶金葡菌的作用为1-3代头孢菌素中最强,但弱于PG。对阴性菌效果差。酶稳定性不如第2-4代。肾毒性为各代中最强。
CSF中浓度低。
第二代头孢特点
代表药物:头孢呋新,头孢孟多,头孢克洛等。抗菌谱:对阳性菌作用不如第1代。对阴性菌作用强于第1代。部分对厌氧菌高效。对绿脓杆菌无效。对阳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于第1代。肾毒性不如第1代。第三代头孢特点药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抗菌谱:对阳性菌作用不如第1、2代。对阴性菌作用强。对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和厌O2菌有效。对β-内酰胺酶较高度稳定。CSF中有一定浓度。对肾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头孢特点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阳性菌、阴性菌作用最强。无肾毒性。
作用特点抗菌四特点:1.1-3代中,抗阳性菌一代不如一代。2.抗阴性菌和耐酶能力一代比一代强。3.抗绿脓杆菌1、2代无效,头孢他啶最强。4.抗阳性菌、阴性菌作用4代最强。
第三代头孢抗菌三强(克雷伯菌首选,军团菌病无效)1.抗厌氧菌:拉氧头孢强。2.抗淋球菌:头孢三嗪强。3.抗绿脓杆菌:头孢他啶最强。
药代动力学三特点1.透过三屏障:脑、胎盘、眼(4代最强);2.胆汁浓度高:头孢哌酮>>头孢地嗪;3.肾毒性第1代最强,第2代次之,第3、4代没有。
头孢菌素类的应用
(根据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第1代:注射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口服用于轻、中度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第2代:阴性杆菌所致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等。头孢菌素类的应用
(根据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第3代:新生儿脑膜炎、肠杆菌所致脑膜炎。阳性/阴性菌所致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肺炎、尿路感染等严重感染。头孢他啶为对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抗生素。第4代:可用于治疗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头霉素类(cephamycin)
临床常用头孢西丁(cefoxitin)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与第2代头孢菌素类似,对阳性菌作用不如第1代头孢。对厌O2菌(包括脆弱,拟杆菌)有效。对绿脓杆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应用:盆腔、妇科、腹腔等厌O2/需O2菌混合感染。
硫霉素类(thienamycin)
临床常用亚胺培南(imipenem)抗菌谱:对阳性菌(包括MRSA),阴性菌(包括绿脓,军团菌等)和厌O2菌均极有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体内易受肾去氢肽酶水解灭活,合用其抑制剂西司他丁(泰能)可延长其体内作用时间,抵消其肾毒性。不耐酸,仅少量进入脑脊液且感染时不增多。
拉氧头孢
(latamoxef,羟羧氧酰胺菌素)抗菌作用,活性与第3代头孢相似。对厌O2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
T1/2长。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凝血障碍,转氨酶增高。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噻肟单酰胺菌素,aztreonam)特点:窄谱:对阳性菌作用弱,对阴性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作用强,但军团菌,厌O2菌耐药。耐酶,耐药菌发展慢。主要用于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包括: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棒酸)。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特点: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弱。有抑酶作用,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合用有协同作用,使不耐酶抗生素的抗菌谱增广,抗菌作用显著加强。
思考题防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的措施是什么?简述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代表药物。试比较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如何正确评价一个抗菌药物。氨基苷类药物
抗菌作用:对需O2阴性杆菌呈强杀菌,对阳性菌(金葡菌)和结核杆菌有效。抗菌机制: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造成细菌胞膜缺损。为慢效杀菌药。氨基苷类药物耐药机制:产生钝化酶。细胞壁通透性改变。细胞内转运功能异常。作用靶位的改变。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多以原形经肾排泄。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氨基苷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耳毒性(Ototoxicity,前庭,耳蜗功能损害)。肾毒性(Nephrotoxicity)。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神经肌接头阻滞(Neuromusculaurjunctionblockage)。氨基苷类药物应用注意事项使用链霉素前应作皮试,过敏者不用。其它不用皮试。避免和肌松药、有耳、肾毒性的药物合用。避免长程、超量使用。小儿、老人慎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比较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肾毒性152346肾组织半衰期ND7410960ND4.6抗菌活性ND23415耳毒性前庭1542ND3耳蜗143225备注:1最大,6最小链霉素(streptomycin)应用为鼠疫、兔热病首选药。为第一线抗结核药,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布氏杆菌病,与四环素合用。感染性心内膜炎(与PG合用为首选药)。与PG或氨苄西林合用,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及术后感染。大环内酯类药物
(macrolides)
共同结构:具14-16碳内酯环共同结构。药物: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白霉素),阿齐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抗菌机制:作用于50S亚基,与P位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及mRNA移位,阻止肽链延长,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高,有明显的肝肠循环。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或耐青霉素者。毒副作用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静注易致血栓性静脉炎。不易发生菌群失调症。本类药物间有交叉抗药性。细菌耐药机制为外膜屏障作用、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和主动外排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
主要作用于G+菌、快速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沿用大环内酯类新大环内酯类
抗菌谱窄,包括G+菌、G-球菌、厌O2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效。抗菌谱增宽,抗菌作用增强。对G-菌作用活性强。
PAE明显。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增高,组织内药物浓度增高,T1/2延长。胃肠反应多。胃肠反应少。红霉素(erythromycin)
抗菌谱:G+菌,G-球菌:作用与PG相似但活性较弱。G-杆菌:对百日咳、流感、布氏杆菌、军团菌、空肠弯曲杆菌作用强。但对其它G-杆菌大多无效。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立克次氏等甚至阿米巴原虫、滴虫有效。红霉素体内过程:不耐酸,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强。主要经胆汁排泄。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血液)。红霉素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静注可致静脉炎。大剂量可致肝损害。临床应用: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白喉带菌、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致婴儿肺炎、结肠炎、弯曲杆菌致败血症、肠炎和军团病的首选药。耐PG的金葡菌感染及PG过敏者作为PG替代药。药物相互作用为肝药酶抑制剂。可拮抗林可霉素和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合用TMP可增强红霉素的抗菌活性。胃蠕动增强药。其他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乙酰螺旋霉素;2、麦迪霉素;3、吉他霉素。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体内过程: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液、组织、体液中特别是细胞内浓度高且作用持久。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不良反应少。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广而强。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的作用明显增强。临床用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幽弯感染。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衣原体、支原体肺部感染、衣原体、淋球菌等性传播性疾病、衣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和弓形体感染效果极佳。青霉素过敏者、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苷类抗生素的细菌感染也有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较药名T1/2(h)Vd(L/kg)
PAE(h)尿排泄量抗菌活性备注金葡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红霉素20.643.13.2短2-3胃肠道反应克拉霉素43.53.1-4.21.8-2.61.620-30对葡萄C、链C、肺炎C≥红霉素,但>阿齐和罗红胃肠道反应轻罗红霉素8-1623.1-4.21.8-2.6短ND为红霉素的1/2-1/4组织浓度>红霉素10倍阿齐霉素60>1001.7>10居中,抗流感B、淋C作用最强组织浓度几十-几百倍于血浓度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lincomycin,clidamycin
)抗菌机制:和红霉素相同,与细菌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使肽链延伸受阻而影响蛋白质合成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窄。G+G-
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相似,与红霉素竞争结合部位,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肽链延伸受阻而影响蛋白质合成。抗菌谱:对G+需氧菌作用强于大环内酯类。对多数厌氧菌、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有效。对G-杆菌、肠球菌作用弱或无效。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lincomycin,clidamycin
)林可霉素类的作用
体内过程:骨组织及其它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伪膜性肠炎。临床应用:一般不首选。用于敏感菌引起的骨髓炎、关节感染和混合感染。对金葡菌所致骨髓炎为首选。万古霉素(vancomycin)
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唯一有肯定疗效的抗感染药物。窄谱杀菌。抗菌谱与临床应用:对G+菌作用强,疗效确切。用于耐药菌的严重感染,MRSA、MRSE、肠球菌感染和伪膜性肠炎。由于肾毒性明显,一般不作为首选。不易产生耐药性。万古霉素(vancomycin)抗菌机制:结合细胞壁前体肽聚糖,阻断细胞壁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而杀菌。繁殖期快速杀菌。体内过程:口服难吸收。分布广不易透过BBB。不良反应:毒性大(耳、肾毒性和过敏反应)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肠球菌。MSSE-甲氧西林敏感的肠球菌。
值得高度警惕的细菌
药名MIC药名MIC头孢噻肟6株敏感,58株>128泰能8株敏感,其它均≥128头孢曲松7株敏感,58株>128庆大霉素4株敏感,56株≥128头孢吡肟3株敏感,62株>128多西环素全部敏感头孢呋新8株敏感,其它≥128米诺环素全部敏感头孢替安5株敏感,53株≥128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头孢唑啉6株敏感,56株≥128利福平33株敏感,33株≥128头孢替唑5株敏感,48株≥128司帕沙星4株敏感,其余均耐药氨曲南均≥128SMZco全部耐药,其中61株≥128
常用抗菌药物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n=67,mg/L)
替考拉宁(teicoplanin,壁霉素)分子结构,抗菌谱,抗菌活性,作用机制与万古霉素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万古霉素。
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
(polymycinBandpolymycinE)窄谱抗菌素,对G-杆菌尤其绿脓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机制:作用于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毒性大,肾毒性最突出(22.2%),神经毒性,变态反应,肝毒性。
杆菌肽(bacitracin)抗菌谱:与PG相似,对G+菌(包括产酶金葡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有效。G-杆菌耐药。抗菌机制:抑制胞壁合成(抑制脱磷酸化过程),同时也损伤细胞膜。全身用药肾毒性严重,仅限于局部应用。人工合成抗菌药TheSyntheticAntibiotics汕大医学院药理教研室钱元恕喹诺酮类药物分类
(classifficationofquinolones)共同结构:4-喹诺酮母核第一代:萘啶酸:现已不用。第二代:吡哌酸:用于14岁以下小儿敏感菌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第三代: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第四代:左氧氟沙星、莫昔沙星、克林沙星和曲伐沙星。氟喹诺酮类药物繁殖期、静止期双重杀菌剂。抗菌谱:广谱,G+/G-球菌均有效。
G+菌包括产酶金葡菌以司帕沙星作用最强。对G-球菌和杆菌中的大肠、痢疾、伤寒、流感、绿脓杆菌、淋球菌和军团菌、弯曲杆菌等有效。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厌O2菌等均有效。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细菌耐药机制:外膜通透性改变。主动外排。DNA螺旋酶变构,不再和喹诺酮类药物结合。体内过程:可口服,分布广、组织浓度高,T1/2较长,血浆旦白结合率低。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前列腺感染,盆腔炎症,骨、关节、皮肤、软组织,耳鼻喉科感染等有效,尤其G-杆菌所致的感染较好。现已取代氯霉素而作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第3、4代氟喹诺酮类药物14岁以下小儿不用,改用第2代的吡哌酸或其它药物。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600mg/天时少;>800mg/天时明显增多。过敏反应。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兴奋、精神紊乱。胃肠道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肝脏毒性。血液毒性。幼年动物软骨组织损害、关节痛。肝药酶抑制。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norfloxacin)吸收易受食物影响(35-45%),宜空腹服药。依诺沙星(enoxacin):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但明显减少茶碱体内清除。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环丙沙星(ciproflaxacin):
对G-杆菌作用强,包括军团菌、绿脓杆菌、弯曲杆菌、对耐药G+/G-菌有效,厌O2菌多数无效。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生物利用度38-60%。氟罗沙星(fleroxacin):
体内抗菌活性强于现常用的喹诺酮类药。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达99%,分布广,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多见。
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氧氟沙星(ofloxacin)抗菌作用与环丙沙星相似。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痰、尿、胆汁中浓度高,左氧氟沙星抗菌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少。
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洛美沙星:体内抗菌活性强于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但不如氟罗沙星。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而持久,T1/2长达7小时。司氟沙星:抗菌谱与环丙沙星相似,对MRSA的抗菌活性比环丙沙星高4倍,对厌O2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效。
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SulfonamidesandTrimethoprim
广谱、慢效抑菌药。对G+、G-球菌、G-杆菌,少数真菌、衣原体、原虫,放线菌有效。某些磺胺药对分枝杆菌,绿脓杆菌也有效。和TMP合用可增宽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
抗菌谱磺胺类药分类基本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全身应用:短效:磺胺异噁唑(sulfisoxazole,SIZ)中效: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磺胺甲基异噁唑(sulfamethoxazule,SMZ)长效:磺胺对甲氧嘧啶(SMD)、
磺胺多辛(SDM)用于肠道感染:柳氮磺吡啶(SASP)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外用磺胺药:磺胺醋酰(SA)、磺胺米隆。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磺胺类的基本结构和PABA相似,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合成。该机制经试验证实。
细菌耐药机制
通透性降低。合成更多的FH2合成酶。抗药株FH2合成酶结构改变。改变代谢途径,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
PABA合成量增多。耐药性:易产生,尤其药量不足或疗程过长。磺胺类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分布和排泄。代谢:有三种代谢形式。游离型:有活性。蛋白结合型:储库。乙酰化型:无活性但保留毒性。游离型、乙酰化型在肾脏的排泄情况和药物的尿溶解度、药理和毒理有关。药物在尿里的溶解度和pH成正比,碱化尿液可加大排泄。磺胺类药不良反应
肾损害。预防措施:大量饮水。碱化尿液。避免久用。监测尿常规。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反应。
CNS反应。消化道反应。肝损害。磺胺类药应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SD。
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鼠疫、局部外用。
甲氧苄啶(TMP)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与磺胺类药合用产生协同作用:双重阻断叶酸代谢过程。增强抗菌作用。减少耐药性。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坦啶),尿中浓度较高,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酸化尿液则作用增强。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吸收少,肠中浓度高,可用于治疗肠炎、菌痢,对幽门螺杆菌也有效。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拒绝商业性宣传。严格根据适应证。防止不合理使用:病毒感染无效。预防性应用须严格掌握适应证。肝、肾功能障碍者的合理用药。
联合用药适应证
病原菌尚未明确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严重混合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重症感染。需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更好控制CNS组织感染。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注重职业道德。避免大包围。作用于细菌同一部位者不合用。轻度感染用抑菌药,口服为主;严重感染用杀菌药,注射为主。首选毒副作用小的。经验性用药应考虑感染部位和抗菌谱。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意义
获得协同、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抗菌谱增宽。减少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第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利福平、氟喹诺酮类、杆菌肽。第Ⅲ类(快效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第Ⅳ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效应
增强作用(1+1>2):I类+Ⅱ类、II类+Ⅲ类、Ⅱ类+IV类。相加作用(1+1=2):Ⅱ类+Ⅲ类、Ⅱ类+IV类、Ⅲ+IV类、Ⅰ类+Ⅳ类。无关作用(1+1=1):I类+IV类。拮抗作用(1+1<1):I类+Ⅲ类。
国内某些大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二军医大长征医院1999年9月~2000年3月抽查全院床位数的1/3病历,抗菌药物应用率79.64%。手术前预防用药率100%。选择起点高、新、特、贵药排名靠前。送细菌培养和药敏的仅10.5%。
国内某些大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南方医院2001年一季度抽查8个科室(手术和非手术科室各4个)480份出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74.8%,其中手术科室90.8%。非手术科室58.3%。涉及药物56种。联合用药占60.3%。术后预防性用药时间偏长,人均10.3天。住院期间全程用药的,手术科室为22.2%,非手术科室为36.6%
一药连续用≥15天的占27.1%。治前送细菌培养的22.5%。
国内某些大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北京:某哮喘患者口服诺氟沙星长达数年。汕头:药房工作人员动辄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广州:“心理性”泌尿道感染长期服用氧氟沙星。抗结核病药
第一线抗结核药:疗效高,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初治和复治患者。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第二线抗结核药:疗效较差,毒性较大,用于细菌对第一线药物耐药或不能耐受第一线药物时。对氨基水杨酸、氨硫脲、乙硫异烟肼、环丝氨酸、卷曲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抗菌特点对结核杆菌有高度选择性,对其它细菌无效。静止期抑菌,低抑高杀。繁殖期杀菌。毒性小、口服方便、价格便宜。作用机理:抑制胞壁分枝菌酸合成,细菌失去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与其它抗结核药联用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异烟肼体内过程特点口服,注射均易吸收。分布广,脑膜炎时,脑脊液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穿透力强,易透入细胞内发挥作用。肝脏乙酰代谢失效:快代谢:t1/2=1.1,49%华人为此型。慢代谢:t1/2=3,白种人为主,占50~60%。异烟肼临床应用是治疗各种类型结核包括肺内肺外结核的首选药。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可单独应用外,均宜与其它第一线药物合用。对浸润型结核、轻症、病灶较小者和巩固期患者可单用,但一般应合用。对严重结核、粟粒性肺结核合结脑应加大剂量,延长疗程。异烟肼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贫血。神经系统反应:外周神经炎及CNS兴奋、精神失常、惊厥、中毒性脑病或中毒性精神病。与Vit.B6缺乏有关。肝损害:老人及快代谢型者,嗜酒者多见。变态反应。利福平高效,低毒,口服方便三优点。繁杀静杀,低抑高杀。抗菌作用:广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强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作用强对G+球菌(尤其耐药性金葡菌)作用强。G-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有效。G-杆菌如大肠、变形、流感、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沙眼衣原体有效。某些病毒、厌氧菌有效。利福平作用机制、体内过程机制:特异性抑制细胞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快而全。分布广,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和结核空洞。肝内代谢,诱导肝药酶,从胆汁排出,有肠肝循环。利福平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为抗结核治疗中最有效者。短程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于各型结核。治疗麻风病。耐药金葡菌感染及其它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利福平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少见肾损害。体液红染。过敏反应。诱导肝药酶。
乙胺丁醇(Ethambutol)
毒性小,抗药性产生慢抗菌作用:对繁殖期结核杆菌作用较强。对链霉素,异烟肼耐药的结核杆菌仍有效。细胞内/外均有抗菌作用。应用:主要与利福平或异烟肼等合用以延缓耐药性产生,单用也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最严重者为球后视神经炎。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体内过程:易吸收、分布广、穿透力强,可进入细胞内和脑脊液。机制:进入巨噬细胞内,转化成吡嗪酸,干扰细菌叶酸合成而杀菌。对静止期缓慢生长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微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强。应用:主要用于非典型分支杆菌和结核病的反复治疗。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不良反应:对肝脏毒性高(>3g,15%者出现)。非痛风性多关节炎。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
对氨水杨酸(
PAS)特点
仅抑菌且作用弱,单用价值不大。不易产生耐药性,即使产生也很慢。抗菌机制与磺胺类相似。与链霉素,异烟肼等合用可增强疗效,延缓抗药性产生,但不宜与利福平同时使用。吸收快,分布广,不易进入脑脊液及细胞内。毒性小,但不良发生率高。抗结核病药用药原则早期:最好是渗出反应期。联合:以异烟肼为基础,加上1~2种药物。适量。规则。全程。
难治性肺结核的病因和防治对策难治原因:对初治肺结核病人,只要结核菌对药物敏感,遵循化疗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五原则,90-100%可以治愈。
导致难治性肺结核的原因医源性:化疗方案不合理、治疗不彻底。单用,剂量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随意减量或停药。社会因素:流动人口多,居住密集,环境卫生差,易感人群多、医药市场管理失控、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经济,医生素质差。
■患者因素:
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害怕副作用,免疫功能低下,经济条件所限。
■其他原因:
原发性耐药,合并症多,误诊。
合理的有效化疗方案
初治/强化:
宜用四药联用,2HRZE(S)/4H2R2,2HRZE(S)/6HR组合药或复合药。
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S链霉素。方案前面的数字为用药月数,后面的下标为每周用药次数。
复治化疗:
初治病例因为疗程不足而复发,或因细菌耐药而致化疗失败需重新治疗。化疗方案的制定和疗程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如果初治时用的是联合,规律治疗,病灶曾明显吸收好转,但因疗程不足而复发者,结核菌耐药的几率小,用原方案治疗仍有效。
如果初治时用单用,不规则治疗,使结核菌产生了耐药,则复治时需要重新制订方案,撤去不敏感的药物。至少联用2种以上敏感药物,但保留异烟肼。
切不可以在无效药物联用的基础上只加一种敏感药,貌似联用实为单用,不久又对新加的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这样逐一加用,最后对所有的药物都产生耐药性,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复治病人的疗程不能按常规疗程而应该适当延长,待病菌转阴,病灶完全稳定后还应该至少化疗一年。成人和儿童推荐化疗方案
初治期继续期总月数药物月数药物月数肺和肺外结核HRZ(E)2HR46脑膜炎和脑结核HRZ(E)2HR1012化学预防H66HR33异烟肼耐药者R66*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抗菌药概述AntimicrobialAgents汕大医学院药理教研室钱元恕
抗菌药物是一类具有抗生活性,通过干扰生物生命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抑制或杀灭体内病原体而对人体基本无害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药物(含抗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肿瘤药、抗原虫药和酶抑制剂等)。
由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称为抗生素。人工合成的,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药物称为抗菌药物。
(1)抗菌谱。(2)抗药性的产生情况。(3)抗菌活性强弱?抑菌还是杀菌?(4)药动学特征。(5)毒性和副作用如何,是否可逆?如何评价抗菌药物
化疗(chemotherapy):对细菌及其它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或体内的恶性肿瘤所进行的药物治疗。化疗药物:对机体内病原体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肿瘤药。必须对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毒性,其杀灭病原体作用强而对宿主基本无毒或毒性很小;最好还能促进机体的防御功能,和抗菌药物联合作战以消灭病原体。
常用名词解释1.抗菌谱:每种抗菌药物一定的抗菌范围。2.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包括体内和体外。3.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在特定环境下孵育24小时,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用于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与年代、地区和菌种有关。4、MIC50和MIC90:一批试验中能抑制50%和90%受试菌株的MIC值。
MIC50和MIC90的计算方法浓度mg/L12864321684210.50.250.1250.060.03株数
(n)51213205241030615203438大肠杆菌总株数=232株
232×50%=116232×90%=208.8MIC50和MIC90的值越小,说明本地区大肠杆菌对某药的敏感性越好。单株菌的MIC值只对患者本人的用药有参考意义,而对判断地区性的细菌敏感度无意义。5、抑菌率:在设定某种抗菌药物临界浓度数值的基础上,统计药物在临界浓度时对受试菌的抑制百分率。6、抑菌药;杀菌药:根据抗菌活性分为抑菌药和杀菌药。仅能抑制而无杀灭作用的为抑菌药。既能抑制又能杀灭的为杀菌药。这种分类并不绝对。
7、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LD50和ED50之比:越大越安全但并非绝对安全。毒性小且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可能较高。8、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细菌和抗生素短暂接触,撤除药物后细菌生长仍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功能。已成为确定抗生素剂量和用药间隔的重要参数。
抗菌药物按照作用对象分类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第1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氨基苷类、多粘菌素。广谱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广谱青霉素、2-4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简述)
作用部位抗菌药物抑制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万古霉素、杆菌肽、磷霉素、异烟肼干扰胞浆膜的功能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咪唑类:如酮康唑、氟康唑等抑制蛋白质合成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甲硝唑、替硝唑类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阿糖胞苷、新生霉素、抗病毒药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
耐药性(抗药性)产生机制
(MechanismsofResistance)耐药性:多次接触抗生素后,敏感性下降,疗效降低或无效。一种病原菌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单药耐药。一种病原菌同时对两种及两种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称为多重耐药。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提高膜屏障作用。产生灭活酶:水解酶:β-内酰胺酶。钝化酶:将某些化学基团结合到抗生素-OH或-NH2基上。
耐药性产生机制
抗菌药物原始作用靶位结构改变,降低和抗生素的亲和力:PBPs量改变。产生缓慢结合的PBPs。诱导产生新的PBPs、产生低亲和力的PBPs或亲和力消失。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主动外排,为能量依赖性。代谢途径改变(仅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
耐药机制中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1、外膜通透性降低可以增强有效的酶灭活系统。2、β-内酰胺酶和PBPs有一定的结构同源性,两者各具对方的某些功能。3、主动外排只造成低水平耐药,但联合其他耐药机制则可大大增强多重耐药能力。
细菌耐药形成机制耐药基因:突变与转移(抗菌药物增加突变频率)耐药克隆的筛选: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细菌耐药的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医院
临床医师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因素体内过程:
抗菌药物的吸收:应了解各种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分布:吸收入血穿透感染组织的能力和血药浓度、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结合、炎症、主动转运机制和排泄途径有关。结合型药物没有活性。代谢:注意肝药酶活性的诱导或抑制。排泄:主要是肾脏和胆道。
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因素:
机体防御机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决定药物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生理功能。局部因素。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肾、神经系统、肝脏、精神症状、血液系统、胃肠道、其他局部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我国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抗菌药占门诊处方量的24%以上,比例最大。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住院病人抗生素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外科手术达95%,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根据药敏结果而选择用药的只占14%。我院某附属医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长达两周,同时使用7种抗菌药物。“抗生素滥用”的原因1.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太松。2.过度应用为主要倾向:重复用、大剂量用、长时间用、过多联合使用。3.对抗菌药物了解不足:
抗菌活性。抗菌谱。药代和药效特征。毒副反应。4.利益驱使。5.抗菌药物自由购买。6.非人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感染药物滥用的危害导致严重毒副反应。诱导细菌耐药产生、导致抗菌药物失效。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的负担。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严重毒副反应目前国内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有40%与抗生素相关。中国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听力残疾,而60%到80%的致聋原因与使用抗生素有关。湖北2002年统计显示:334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六成为抗生素所引起。
临床关注的主要-内酰胺酶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
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
碳青霉烯类酶(金属酶及2f组-内酰胺酶)产不同-内酰胺酶菌株感染治疗不同产ESBLs:首选碳青霉烯类、复合制剂、头霉素类等。头孢吡肟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高产AmpC酶:首选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产碳青霉烯类酶(主要是金属酶)一般避开-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抗生素时代已经来临?!与细菌对抗生素迅速产生的耐药性相对应的,是研究开发一种新抗生素时间的漫长。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通常花费5-10亿美元。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后抗生素时代已经来临?!全世界每年死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人数
50-60年代:700万
1999年:2000万美国1982至1992年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增加了20%,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83%。主要原因是感染了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的负担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药费增长>GDP增长。新、贵品种居多。减少或避免抗感染药物滥用的对策控制源头:加强药品开发生产管理。控制流通:纳入处方药物管理
《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控制应用。
真菌系真核生物,细胞膜上有固醇。外层无细胞壁,但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真菌感染一般分为两大类: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
浅表感染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脚)甲、口腔和阴道粘膜等,引起手、足、头、体癣等。治疗药物主要为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应用的咪唑类抗真菌药。全身感染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引起炎症坏死或脓疡,如白念珠病、隐球菌病等,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抗生素类: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非多烯类抗生素:灰黄霉素等。■唑类: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等。丙烯胺类:特比萘芬。嘧啶类:氟胞嘧啶。
真菌病分类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抗菌作用:
低抑高杀。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用。作用机制:
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类结合而使膜受损,形成孔道导致胞质外溢而抗菌.
临床应用: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静滴用于治疗各种深部真菌病的败血症、肠道、肺部和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不良反应
人体细胞含固醇类,因此两性霉素对人毒性大而严重,用药需慎重。静滴可发生寒战、高热、胃肠反应、头痛、眩晕等。滴注过快可发生惊厥、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长期应用:低血钾、肾损害、贫血。应用时要注意剂量,检察肾功能、血象和心电图。
抗菌作用及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而较弱,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对深部真菌有抑制作用。用于皮肤、口腔、胃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及肠道真菌感染。毒性大,不能注射给药。可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也可局部用于口腔、皮肤、阴道的念珠菌感染,但有胃肠道反应。制霉菌素(nystatin)
原理:其化学结构与鸟嘌呤碱类似,可与其竞争核酸的合成,干扰真菌DNA合成,从而抑制其生长,主要对癣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应用:头癣、体癣、叠瓦癣,手癣、足癣、指甲癣,其中以头癣疗效最好.可防癣菌继续侵入,但不能控制已感染的病灶,需连续用药直到受感染的角质层完全脱落,才能使感染完全停止。常需服用数月。临床已少用。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胃肠道反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最严重的是肝损害,白细胞减少等。神经精神症状:头痛、嗜睡、眩晕和失眠。偶有过敏和骨髓抑制。
灰黄霉素不良反应灰黄霉素体内过程特点口服吸收少但全身分布。
T1/2长达14~24小时。血清蛋白结合率高。一部分通过表皮排除。可与皮肤毛囊及指(趾)甲的角蛋白结合,防止敏感皮肤癣菌的继续入侵。唑类抗真菌药唑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酮康唑可作为浅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等。三唑类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酮康唑口服可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和表浅真菌感染。可局部用于治疗表浅真菌感染。其吸收和溶解需要胃酸参与,故食品、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可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多,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肝毒性。偶见内分泌异常,男性乳房女性化。
克霉唑(clotrimazole)
对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相似于灰黄霉素。对深部真菌感染相似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少。
伊曲康唑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和表浅真菌感染。为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少。丙烯胺类特比萘芬:活性高、毒性低、口服有效。在毛囊、毛发、皮肤和甲板处长时间维持高浓度。外用或口服用于甲癣和表浅真菌感染。不良反应少。嘧啶类抗真菌药氟胞嘧啶:主要用于隐球菌、念珠菌和着色菌感染。广泛分布于深部体液中,容易进入血脑屏障。不良反应多见。药物应用灰黄霉素浅部真菌病(手、足、头、体癣等)。制霉菌素深部真菌病如白念珠感染(霉菌性阴道炎、口腔感染等)。两性霉素B对白念珠菌和新隐球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常静注用于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克霉唑浅部皮肤真菌病。深部如阴道、肠道真菌病。酮康唑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无效者。浅部真菌病为主,如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对深部真菌病也有一定疗效。伊曲康唑深部、皮下和浅表真菌感染。为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特比萘芬浅表真菌感染氟胞嘧啶深部真菌病。
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抗病毒药病毒是一类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在RNA病毒中,有一组称为逆转录病毒,如HIV病毒,它可经本身含有的逆转录酶转录成互补的单股DNA,再转为双股DNA,环化后整合入细胞染色体,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细胞。病毒的特点
严格的胞内寄生特性。病毒复制时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许多功能。病毒复制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目前尚无有确切疗效的特效抗病毒药。抗HIV药
HI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抗HIV药物尚处于发展阶段。鸡尾酒疗法同时或序贯疗法可减慢发展到艾滋病的速度和死亡率。联合用药可发挥相加或协同作用,增强持续抑制病毒作用,延缓或阻断因H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诗歌抒情方式》课件
- 食品技术检测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 《不同肤色的人们》课件
- 《伍员之死》课件
- 《过敏性鼻炎专题》课件
- 青州贝隆花园大酒店收银培训课件
- 《轴的扭转》课件
- 《作业成本介绍》课件
- 幼儿教育中心教师聘用合同模板(二零二五版)4篇
- GB/T 45071-2024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
- GB/T 17145-2024废矿物油回收与再生利用导则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按首字母排列)
- GB/T 45006-2024风电叶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板材
- 妇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 《银行案件防控培训》课件
- 炎症性肠病共识2024
-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件第1章
-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飞舞的彩带》课件
- AR婚礼策划分析
- 餐饮人员责任心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