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 (犯罪论)_第1页
复习课件 (犯罪论)_第2页
复习课件 (犯罪论)_第3页
复习课件 (犯罪论)_第4页
复习课件 (犯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

刑法——犯罪论——刑罚论

一、刑法的概念

广义刑法是指所有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渊源(即刑法的表现形式)有:(分类)1.刑法典

(刑法修正案)

几个?2.单行刑法《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3.附属刑法刑法典的附则部分?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狭义刑法指具有法典形式的刑法,在我国指刑法典与刑法典修正案。

第一编绪论二.刑法的性质与任务一、刑法是公法。二、刑法是实体法。三、刑法是强行法。四、刑法是国内法。五、刑法是司法法。刑法总则分则附则五部分十章1.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2.犯罪;3.刑罚;4.刑罚的具体运用;5.其他规定。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即《刑法》第452条,规定修订后的刑法典施行的日期以及修订后的刑法典与以往单行刑法的关系。

三、刑法的体系与解释1.刑法的体系

2.刑法解释立法解释: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文理解释:从刑法条款的语义出发阐释刑法规定的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按照立法精神,联系刑法产生的缘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对刑法规定做逻辑分析,从而阐明其真是含义的解释。四、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3.罪刑法定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P9-171.概念2.思想基础3.内容4.具体表现【引例】

2013年1月至8月,被告人李宁为营利,先后与他人预谋,采取张贴广告、登报的方式招聘男青年做“公关人员”,并制定了《公关人员管理制度》。李宁指使他人对公关先生进行管理,并在其经营的“金麒麟”、“廊桥”及“正麒”酒吧内将多名“公关先生”多次介绍给男性顾客,由男性顾客将“公关人员”带至南京市“新富城”大酒店等处从事同性卖淫活动。关于本案,辩护人提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同性之间的性交易是否构成卖淫未作明文规定,而根据有关辞典的解释,卖淫是指“妇女出卖肉体”的行为。因此,组织男性从事同性卖淫活动的,不属于组织“卖淫”,依照罪刑法定原则,李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法院认为,卖淫就其常态而言,虽是指女性以营利为目的,与不特定男性从事性交易的行为;但随着立法的变迁,对男性以营利为目的,与不特定女性从事性交易的行为,也应认定为卖淫。对卖淫作如上界定,并不违背罪行法定原则。

讨论:用罪刑法定原则理论,分析该案例。五、刑法的效力

1.属地2.属人3.保护管辖

4.普遍管辖地中国地

非中国地

人中国人非中国人利益本国利益

国际利益1.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犯罪()。

A、危害国家安全的,中国刑法才予以适用。

B、法定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适用中国刑法。

C、犯罪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才适用中国刑法。

D、无条件的一律适用中国刑法。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

A、A国刑法

B、B国刑法C、C国刑法

D、我国刑法我国领域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我国领域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不予追究。

军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追究我国领域以外我国领域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第一节刑法概述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犯罪我国领域以外各国在解决刑事管辖权上的主要原则:(1)属地原则——地域(2)属人原则——国籍(3)保护原则——本国利益(4)普遍原则——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领域领陆领水领空领陆:即国境线以内的陆地及其地下层。领水:即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领空:即领陆、领水的上空。(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2)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变通或补充的规定。(3)刑法施行后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4)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法律特有规定”的含义

关于属地管辖:只有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可以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普遍管辖:适用的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

2.刑法的时间效力1.生效时间2.失效时间3.溯及力(p24)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适用溯及力不适用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1.自1997年《刑法》修订至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A、一个单行刑法和七个修正案B、一个单行刑法和九个修正案C、两个单行刑法和七个修正案D、两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第二编犯罪论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或者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测试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不是犯罪

B、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C、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D、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一、关于犯罪的概念1.实质的犯罪概念2.形式的犯罪概念3.实质与形式相结合的犯罪概念二、犯罪的特征三特征说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传统学说2.根据《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一行为可认定为犯罪?()A、王某感到口渴,便摘取了路边瓜地的两个西瓜B、刘某吸食毒品的行为C、张某希望杀害朱某,便通过“扎小人”的方式诅咒朱某,朱某真的于某日死亡D、14周岁的田某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了人质3.张某拾得鸦片50克,并未上交反而自己吸食。根据《刑法》的规定,张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A、构成吸毒罪B、非法特有毒品罪C、因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D、因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构成犯罪4.11岁的小强窃取邻居数万元的财物,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该规定是犯罪哪一个特征的体现?()A、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D、罪刑法定

犯罪的分类

1.自然犯与法定犯也称刑事犯,是指在侵害或威胁法益的同时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

又称行政犯,是指侵害或威胁法益但没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

2.行为犯与结果犯。(教材p42)两种理解/标准:既、未遂的角度犯罪成立的角度3.侵害犯与危险犯。(教材p42页)侵害犯是指以造成某种实际损害为构成要件(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的犯罪。

危险犯是指只要有造成某种实际损害发生的危险就符合构成要件的犯罪。危险犯又可细分为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两种。4.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犯罪主体5.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量刑定罪6.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亲告罪即刑法明文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刑法》第98条规定:“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我国刑法中的

亲告罪:1.《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和诽谤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2.第257条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3.第260条规定的虐待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4.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立法原因有三:法益;双方关系;被害人名誉。1.下列犯罪中,告诉才处理的是()A.故意伤害B.抢劫罪C.重婚罪D.侵占罪

7.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结果情节5.下列哪种情况可以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A、甲希望乙乘坐飞机失事死亡,于是,出资赞助乙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死亡B、甲的女儿因被梁某强奸而自杀,甲悲愤不已,在梁某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途中,甲趁人不备将梁某砍死C、甲被情敌乙追杀,在逃命的过程中,甲失足跌入悬崖身亡D、甲在郊外打猎时遇见仇敌乙,便用刀将其扎伤,后甲见乙满身是血很是可怜,便背着乙去医院,赶到医院后,乙已经流血过多死亡6.根据《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犯罪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A、强迫职工劳动罪B、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C、非法搜查罪D、非法拘禁罪

构成要件符合性事-----不法----行为被法秩序否定

客观要件+主体要件

违法性:正当事由人------有责------行为人在规范上被谴责:罪过+其他

成立犯罪

犯罪论体系架构图

第一节犯罪构成的概念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能性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的有机整体。

18周岁的王某因为和李某不和,持刀将其刺死。【案例】“三阶层说”分析

第一步:王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一个人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符合。

第二步:王某的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经查,王某没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执行职务等违法性阻却事由(也称违法阻却事由,即阻却违法性的事由。阻却,即排除),因此具有违法性。

第三步:王某是否具有有责性?经查,王某精神正常,年满18周岁。因此,应当负责,具有有责性。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王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四要件说”分析

每一个犯罪都要满足法定的四个构成要件“主观方面、主体、客观方面、客体”才可以定罪。1.主体是某一犯罪所要求的犯罪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条件。案例中王某作为犯罪主体是完全行为能力人。2.主观方面是犯罪嫌疑人对犯罪结果的主观认识或追求的心理状态,如犯罪目的、动机;分为故意和过失两大类。案例中王某具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主观目的动机。3.客体是犯罪所破坏或侵犯的由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案例中王某非法剥夺了李某的生命权。4.客观方面是犯罪实际所表现出来的可以由外界判断的,多指犯罪行为或犯罪结果。即案例中王某实施了刺死李某的行为。

犯罪构成的分类(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分则性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总则性条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遂犯等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体系(通说)一个整体

两大类别四个要件诸多要素

行为客体危害行为、时间自然人主体犯罪故意保护客体危害结果、地点单位主体犯罪过失方法目的动机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第二节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种类:(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法益)。它具有以下特点:

⒈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⒉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⒊犯罪客体是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刑法理论上把犯罪客体根据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划分为三类: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直接客体

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某一种具体的法益。

简单客体(单一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害某一种具体的法益(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的法益(社会关系)。犯罪客体的分类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

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的事实特征。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⒈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这些事实特征必须是刑法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⒉犯罪的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对象等。

必备要件:危害行为“无行为则无犯罪也无刑罚”,

选择要件:危害结果、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⒊犯罪的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⒋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因素。二、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

指表现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⒈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静⒉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⑴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行为⑵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⑶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⒊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1.利用动物伤害他人

2.人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的行为3.犯意表示

4.人在睡梦中的行为(三)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⒈作为---“不当为而为”(1)概念:犯罪人积极地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2)表现方式:

①自身的动作

②利用工具

③利用动物

④利用自然力

⑤利用他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⒉不作为(1)概念:指行为人消极的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实施的行为,而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1)条件①行为人负有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前提条件)

义务积极义务消极义务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不作为义务义务的来源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其他法律规定刑法认可B、来自职务上或业务上的义务

规章制度规定刑法认可C、由于行为人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实际意义刑法认可D、行为人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刑法认可②行为人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这种义务

“没有履行”:行为人没有履行法律所期待的行为。

“能够履行”:行为人有履行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不能够履行”包括:

1.主观能力缺乏:技能、知识欠缺、生理缺陷

2.客观条件缺乏:受空间的限制、工具的缺乏③由于行为人不作为的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3)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①纯正不作为犯罪: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②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既可以由不作为的形式实现,又可以有作为的形式实现的犯罪。

三、危害结果(一)

概念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的损害,又叫犯罪结果。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狭义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二)危害结果的类型⒈以危害结果是否由危害行为直接引起为标准:

(1)直接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对客体所直接造成的损害。(2)间接危害结果:危害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所进一步引发出的危害结果。它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另一独立的中介。如被他人伤害后在治疗时医生又抢救不当而导致死亡。四、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概念: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二)理解⒈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具有客观性。⒉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⒊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有顺序的,具有顺序性。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具有规律性,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具有复杂性。第四节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一)概念: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二)分类:我国刑法规定了两类犯罪主体,即:(1)自然人;(2)单位二、自然人犯罪主体(一)

刑事责任年龄⒈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⒉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完全不负刑事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16周岁)教材p48页。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从轻或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18周岁)/75周岁(刑八修正案)注意:⒈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⑴实足年龄即周岁⑵“周岁”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⑶“满”从生日的第二天算起《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3.我国刑法关于辨认控制能力的规定(P49-50页)

(1)完全辨认控制能力16周岁并精神正常

(2)相对辨认控制能力8种

(3)部分辨认控制能力

(4)减轻辨认控制能力14-18岁

(5)限制辨认控制能力

(6)无辨认控制能力

三、单位犯罪(一)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指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负责人或者经单位集体讨论决定,实施了刑法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二)单位犯罪的条件1.单位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主观上出于单位意志,为了单位的利益。⑴单位意志包括:①经单位集体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是根据法律、法规或者本单位规章规程规定有权力决定本单位事务的组织所作的决定。②本单位负责人的决定。这里的负责人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及本单位规章有权决定本单位事务的人的决定。③其他人员决定,但事后被单位所认可。⑵为了单位的利益:犯罪所得利益单位共享。3.必须法律明文规定。(三)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罚单位犯罪的,实行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双罚制”是指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单罚制”是指只处罚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处罚单位。第五节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动机和目的。(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研究犯罪的主观方面,对于定罪量刑,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的主观方面纲要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主观附随情状认识错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犯罪的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含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直接故意

表现形式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如某甲将某乙从40层高的楼上推下,必然会导致某乙的死亡,就是直接的故意,因为人从40层高的楼上掉下,必然会死亡,而某甲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如某人欲开枪打死某甲,但是某甲身边有某乙,开枪打死某甲有可能将某乙打死,但是开枪者执意开枪,结果将某乙打死,在主观上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此,也构成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某甲欲杀死其妻,在饭菜中下毒,其妻有可能将饭菜分给小孩吃,但是某甲还是做了,结果导致其妻和小孩均中毒,对小孩则承担间接故意。2.行为人为实现一个非犯罪意图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上山打野兔,结果将野兔旁边的采蘑菇的人打死。3.在突发事件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时,往往因情绪激动而斗殴。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⑴都“明知”,即对危害结果都有预见⑵都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不同⑴预见的程度不同⑵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⑶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⑷主观恶性程度不同

三、犯罪过失㈠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㈡种类⒈过于自信的过失⑴概念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有利条件轻信③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技术设防错误的估计或判断①行为人对与危害社会的结果已经预见→明知②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⑵特征⒊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①都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②危害结果都出现了;③都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区别①对于危害结果的主观态度不同:故意自信的过失是由于轻信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采取的是放任的心理态度。②主观努力不同:间接故意从客观上没有努力去避免,而过于自信从客观上作了努力。⒉疏忽大意的过失⑴概念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⑵特征①行为人没有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该行为实际上存在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但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当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危害结果没有认识。②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这种可能性(事后分析)“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并且负有预见的能力。A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年龄、专业知识B客观条件:当时的环境。③行为人没有预见的原因是由于疏忽大意“疏忽大意”是指行为人由于过分注意某事而忽视了自己应尽的注意义务。对注意事项遗忘、错觉、粗心大意而忘掉或者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对注意事项没有想到。

④以致发生了危害结果

不可抗力⒈概念

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⒉特征⑴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⑵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和过失。⑶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⒊不可抗力与过于轻信的过失的区别

相同

①行为人都预见了危害结果的发生②客观上危害结果都发生了

区别不可抗力事件是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无法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轻信的过失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于没有果断停止不该实施的行为或没有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使本来能够避免的危害结果发生了。

模拟测试题1.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2002-2-5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

参考答案ABCD2.甲欲杀害妻子的哥哥乙,即在黑暗中埋伏在乙家门外。丙从乙门前经过时,甲误将丙当成乙杀死了。请问甲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吗?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吗?3.甲的妻子常年在外地,甲负责照顾儿子。他将4岁的儿子哄睡着后就溜出去打麻将。结果儿子半夜醒来发现爸爸不在家,就跑到阳台上去看,不幸从位于10楼的阳台上跌落摔死。甲在回答警察询问时说:“我想他睡得比较死,应该不会醒来”。请问甲对儿子的死亡是什么心态?4.甲是精神病人乙的父母聘请的护工,负责看管乙。但甲疏于看守,导致乙被乙父母的仇人丙推落池塘淹死。甲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吗?5.药剂师如果完全按照医生的处方发药而致人死亡的,他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吗?6.甲想让乙贩毒,但他知道乙胆小。于是告知乙:这是面粉。你把它假装成毒品卖给丙。咱们赚丙一笔钱。乙照办。经查,乙贩卖的确实是海洛因。请问,乙构成贩卖毒品罪吗?

7.张驴儿为害死蔡婆婆,前来向赛卢医讨毒药。赛卢医不给,后经张驴儿威胁,赛卢医终给。张驴儿的父亲孛老向蔡婆婆问病,蔡婆婆说身子不快,想吃些羊肚儿汤。于是孛老要窦娥去做。谁料汤里张驴儿竟乘隙放进毒药,恰好蔡婆婆因呕吐不喝,孛老喝尽,当场死亡。请问赛卢医需要对孛老的死亡负责吗?张驴儿对父亲的死亡是什么心态?对窦娥来说,孛老的死亡是意外事件吗?8.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下列哪一种?()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9、甲是某搬运站工人,在码头货运站承担短途货运工作多年,对这里的道路情况十分熟悉。一天突降大雨,甲与另一板车工人乙搬运货物去货场。行至路坡时,乙对甲说:“今天路滑,你的车没有刹车装置,我来帮你驾车下坡。”甲说:“没关系,我技术好!”说着便单独驾车下坡。终因车重路滑,控制不住车速,将1名行人撞倒,并轧断其双腿。对于事故的发生,甲的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A、属于意外事件B、属于间接故意C、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D、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10.甲(刑警)与女友在大街上闲逛,突然遭到仇人乙,乙当众辱骂甲,甲的女友觉得丢人,便转身离去。甲很生气,便掏出手枪瞄准乙。在甲还未决定是杀死乙还是吓唬乙时,手枪突然走火子弹击中了乙,乙当场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构成(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罪B、甲构成(间接故意)故意伤害(致死)罪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甲不构成犯罪,乙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A、李逵从老家回市里,在路上发现行人李鬼因突发心脏病倒在路边,心生怜悯,于是将李鬼抱上自己的汽车,准备送往医院。但途中又改变了主意,担心救人不成反被讹诈,于是将其抛弃在路边小树林中,致使李鬼因无人发现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李逵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B、高某将仇人何某打成重伤,何某躺在地上呻吟,流血不止十分痛苦。路人夏某见到此情形后,没有对何某实施任何救助,径行离开现场,6小时后,何某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夏某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表述中,下列何种说法是错误的?()

C、唐某早晨遛弯时发现路边有一个弃婴,十分怜爱,便带回家中。后发现婴儿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因无力继续负担婴儿的医疗费和奶粉钱,于半月后将婴儿遗弃在山中,该弃婴因冻饿而死。唐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薛某盗窃古墓葬时,将紧邻附近的杨某的农舍挖垮,置身于瓦砾中的杨某大声呼救,在能够救助的情况下,薛某拒绝施救,致房主杨某死亡。对薛某应以盗掘古墓葬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并罚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负刑事责任第三十条【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1.甲在十四周岁生日当天给爸爸的酒瓶中投了毒,但爸爸三天后才回来,喝完酒的当晚就死了。甲构成犯罪吗?2.甲今年15周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在绑架中杀了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因为绑架罪并不属于八种犯罪B.甲在学校多次欺负同学,要求两个同学每周交10元钱给他。甲构成抢劫罪C.甲从书包中抽出钢管,和三位同学一起将一个13岁的男孩打成轻微脑震荡,并抢走其价值800元的手机和身上仅有的16元钱。甲不构成犯罪D.甲盗窃得手后向门口逃窜。失主追上甲,甲将失主猛地推倒在地,致失主轻伤。甲不构成犯罪3.周某(男,1997年3月15日出生)。在2011年3月份之前实施过多次盗窃行为,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3,000余元。2011年3月15日,在其生日聚会时与邻座客人出现争执,因年少气盛,随手拿起酒瓶砸向对方头部,造成对方头部破裂并当场死亡,随即周某害怕杀人偿命便外逃1年有余。2012年7月,周某伙同王某(1996年5月1日出生)持刀抢劫了一名的士司机,经司机报案,2012月8日周某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捕,王某交代其在1年前还实行过抢劫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周某对2011年3月份之前的多次盗窃行为负刑事责任B、周某应当对2011年3月15日的故意杀人行为承担刑事责任C、周某与王某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D、对于王某一年前实施的抢劫行为也要一并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排除犯罪事由

含义:自然人直接针对危害现象或加害人实施的,旨在排除或者减少某种危害发生的自救行为。

特征:正当性

善意性

私力性

有利性

损害性种类

1.法定的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2.事实的排除犯罪事由执行命令、履行职务、医疗行为、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竞技行为、义务冲突等二、正当防卫

(JustifiableDefense)

1、概念刑法第20条第1、2款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一定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的理论基础

齐备要件(p64-68)

1.必须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这是起因和前提。所谓不法侵害,就是违反法律并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所谓实际的,就是不法侵害是客观存在的。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这是时机条件,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发制人。3.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这是对象条件。4.防卫的意图必须是正当的,这是主观条件。5.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是结果限度条件。特殊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含义: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质:当多种合法权益或一种重大合法权益遭遇现实的危险时,在无法全部保全的情况下,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最大限度的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

齐备要件

1.必须遭遇现实的危险,这是前提和基础。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危险。3.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这是与正当防卫的本质区别。4.避险行为必须针对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这是对象条件。5.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这是主观要件。6.必须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紧急避险不适用的人

《刑法》第21条第3款明文规定:“第1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思考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5.欧阳锋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刀追杀邻居洪七公,在躲避中,洪七公的手臂被欧阳锋砍伤,后欧阳锋将洪七公逼进一条死胡同里,洪七公无处可逃,遂拾起一块砖头掷向欧阳锋,致使欧阳锋头部受重伤。对于洪七公砸伤欧阳锋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正当防卫C、属于故意伤害D、属于防卫过当6.贾某同意赵某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赵某却砍掉了贾某的两个手指。对赵某行为性质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赵某构成故意伤害罪B、赵某不构成犯罪C、赵某构成过失犯罪D、此种情况构成被害人的承诺7.林某早上出门时在小区门口发现有人鬼鬼祟祟,仔细观察对方样貌后,发现其是被通缉的杀人犯高某。于是,林某准备趁高某不备将高某抓住扭送到公安机关,扭打过程中,为了制止高某的反抗,林某不得已将高某打成轻伤。对林某的行为性质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故意伤害罪D、正当防卫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SurveyoftheSuspendedSituationoftheIntentionalCrime)

1、故意犯罪的形态概念

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因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停顿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故意犯罪的一般发展过程:犯罪目的的确定为犯罪做准备实施具体犯罪并完成犯罪起意准备实行完成2.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类型(1)完成形态的犯罪犯罪既遂(2)未完成形态的犯罪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3.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模式(图示:简易模式)(图示:完整模式)某甲买毒药下毒药犯罪既遂杀死某乙犯罪预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可以比较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毒药失效某乙未死犯罪未遂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中止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未得逞倒掉毒药自动中止可以比较既遂犯从轻、减轻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某乙服毒送医院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的特殊形态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1.因为是熟人因此不好意思而放弃抢劫是犯罪未遂吗?2.在去杀人的路上看到秋风扫落叶,痛感“神马都是浮云”而放弃杀人是犯罪预备吗?3.鲁某生活窘迫,发现某大型工厂的工人下班必须经过某树林,于是鲁某于某日傍晚等候在树林里,想伺机实施抢劫行为,不想十分钟后天降大雪,鲁某耐不住寒冷就回去了。对鲁某的这一行为应如何定性?()A、犯罪中止B、不构成犯罪C、犯罪预备D、犯罪未遂第八章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二、共同犯罪的本质1.完全犯罪共同说:2.部分犯罪共同说:3.行为共同说:举例:甲隐瞒杀人意图,对乙说:“我们一起教训丙!”乙答应。二人在黑暗中共同对丙实施暴力后离开。丙身受重伤,抢救无效死亡。事后查明,甲起主要作用,乙起次要作用。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1.完全犯罪共同说认为,成立共同犯罪,要求两人客观行为完全相同,主观故意完全相同,触犯罪名也是同一罪名。

上述案例,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三项指标完全不同,所以不构成共同犯罪。

2.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两人客观行为完全相同、主观故意完全相同,只要有部分相同或重合,那么在重合部分成立共同犯罪。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又可以各自分别定罪。上述案例,甲、乙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存在重合(杀人的行为和故意包含了伤害的行为和故意),所以甲、乙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最后定罪时,甲定故意杀人罪,乙定故意伤害罪。

3.行为共同说认为,成立共同犯罪,只要求客观行为相同,对主观方面、触犯罪名不做要求。共同过失犯罪也成立共同犯罪,一方是故意、另一方是过失也可能成立共同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后,再按照各自罪过形式承担刑事责任。(25条第1款)

上述案例,因为甲、乙有共同行为,所以都构成共同犯罪,然后对甲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对乙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共同犯罪成立的要件

一,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并且具有犯罪主体资格和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二,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1.各共同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2.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尽管在具体的分工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个共同的犯罪目标将他们的个人行为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3.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与发生的犯罪结果具有因果联系。三,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以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式可分为任意的共犯和必要的共犯。1.任意的共犯: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能够由一人单独实施的犯罪,而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情况。2.必要的共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必须由数人实施的犯罪。包括聚众性犯罪和有组织的犯罪。二,根据共同犯罪形成的时间可分为事前有通谋的共犯和事前未通谋的共犯。三,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可分为简单的共犯和复杂的共犯。简单的共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直接实行某一具体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的共犯。1,各共同犯罪人实施的是相同的行为;2,各共同犯罪人实施的虽不是相同的行为,但属于某一具体的犯罪客观方面要件。复杂的共犯:各共同犯罪人并非都直接实行某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是有分工协作。1.不同的共同犯罪人分别实施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2.分别实行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3.分别实行教唆、实行和帮助行为。主犯

含义: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当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特征:必须是集团犯罪当中的首要分子,这是前提;必须实施了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种类:(1)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2)在某些聚众犯罪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犯罪分子;(3)在集团犯罪与聚众犯罪以外的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教唆犯

含义: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具体就是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意图的。(p93)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六条【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二十七条【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非共同犯罪的类型

1.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犯(共同犯罪)2.单方故意或单方过失行为共同造成的危害结果,不构成共犯3.两人以上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犯4.同时犯、先后犯不构成共犯5.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不构成共犯6.事前未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不构成共犯7.对他人犯罪行为以外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犯8.“资助型”犯罪不构成共犯转化罪

1.非法拘禁他人,用暴力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以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论处。2.刑讯逼供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以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3.聚众斗殴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以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4.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致人重伤的,以故意伤害罪论处。5.在盗窃、诈骗、抢夺中,使用暴力威胁,隐匿罪证,抗拒抓捕的,以抢劫罪论处。6.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

1.甲(男,9岁)与乙(男,18岁)准备去商店行窃,两人分工,由甲负责查看地形,乙负责准备犯罪工具,俩人商定了行窃计划。当晚,二人行窃时被值班人员发现,送至公安机关。对二人应该如何处理?()A、成立共同犯罪,由乙独立承担刑事责任B、不成立共同犯罪,由甲独立承担刑事责任C、按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理,并且乙为主犯D、按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理,并且甲为主犯2.刘某欲杀齐某,故意将装好子弹并上膛的真枪交给张某,欺骗张某说这是仿真枪,叫其向齐某瞄准开枪恐吓一下齐某,张某信以为真,便向齐某开枪射击,结果齐某中弹身亡。关于刘某与张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B、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张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3.甲乙共同实施故意伤害犯罪,得手后,甲离去。乙发现被害人丙掉落了一块劳力士名表,顿起歹意,将表偷走,对于偷拿手表案的处理()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B.甲构成未遂,乙构成即遂C.甲构成中止,乙构成既遂

D.由乙单独负刑事责任4.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A.主犯、从犯B.主犯、从犯、胁从犯

C.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D.组织犯、帮助犯

罪数形态,是指表现为一罪或数罪的各种类型化的犯罪形态。一、罪数形态的概念第九章罪数第一节罪数概述

罪数是指一人所犯罪的个数或者共同犯罪所犯之罪的数量。

行为标准说法益标准说犯意标准说构成要件标准说二、罪数判断标准

犯罪构成标准说为我国刑法学界通说

三、犯罪构成标准说的科学性1.实质的一罪,包括继续犯、法条竞合2.包括的一罪,包括连续犯、集合犯和吸收犯3.科刑的一罪,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