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与电影专题研究2_第1页
西方文化与电影专题研究2_第2页
西方文化与电影专题研究2_第3页
西方文化与电影专题研究2_第4页
西方文化与电影专题研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化与电影专题研究冯岭第三章

英美历史简述英国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10个世纪间,英国历史先后经历了撒克逊、诺曼、金雀花、兰开斯特、约克、都铎、斯图亚特、汉诺威、撒克逊西考伯格、温莎王朝,总计62位国王,其中6位女王。第一节英国历史一、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1、黑斯廷斯战役2、诺曼王朝时期的王位争夺战3、金雀花王朝时期的王位争夺战4、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5、玫瑰战争(1455~1485)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冬狮》里的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勇敢的心》里的爱德华一世《圣战骑士》里的黑太子爱德华《战神亨利五世》兰开斯特王朝劳伦斯奥·利弗的《理查三世》·约克王朝电视剧《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伊丽莎白一世《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斯图亚特王朝《维多利亚与艾伯特》汉诺威王朝《爱情与王位》爱德华八世·温莎王朝《国王的演讲》乔治六世·温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温莎王朝二、英国历史的特征特征之一是它的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早在中世纪,英国议会就已存在。到了19世纪,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又复辟了,但王党分子企图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的反复斗争,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建立并逐渐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比起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来,具有巨大的进步性。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桥英国在近代时期,具有较大的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环境。19世纪革命时,摆脱了专制桎梏的人民,意气风发,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性。伦敦河畔照片英国历史发展中的另一个特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就比较薄弱。伦敦皮卡迪利广场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不严格,阶级之间没有严格固定的界限,阶级之间的流动性较大,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英国泰晤士河1925上述这些特点,使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具有相对的弹性、灵活性;在英国近代历史上,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往往通过小的变动即可调整,不致蓄积起来,爆发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除了17世纪革命时期的内战之外,在近代英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暴力斗争事件。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思想界和政党政治中,主张和平渐进,反对暴力革命的理论和政治纲领、政治势力,也特别强大。英国皇家卫队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政治局势;阶级关系的流动性、灵活性较大;学术思想的自由;对科学技术发明的鼓励,加上其他自然条件等因素,使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它不但在经济上和生产技术上引起巨大变革,而且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在生产技术上,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英国城堡不过,我们说,近代英国的政治比较民主、自由,只是与欧洲大陆及东方各君主专制国家相对而言。实际上,在英国,主权在民的民主进程始终未能贯彻到底。英国的书报检查制度虽然在19世纪末即已废除,并且在以后也未再恢复,但是揭露和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家,仍不断遭到迫害。英国议会大楼三、从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思潮解读英国历史演进实质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欧洲历史上的文艺思潮,诸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往往能在整个欧洲大陆铺展开来。其中,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大思潮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文艺复兴高举回到希腊的大旗,以人文主义著称;浪漫主义呼喊回到中世纪的口号,高扬人道主义精神。英国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两大思潮的影响并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果,将这两大思潮的发展推向顶峰。白金汉宫(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中世纪的反拨中世纪的英国,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所左右。人们的出生、婚配和死亡都必须履行宗教仪式。人们虽然听不懂拉丁语经文,却本能地表现出谦恭、虔诚、驯服和理解,甚至主动反省自己的言行。而“教会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态,借助于宗教象征物和世代相传的礼器,借助于墓地、圣殿、圣徒遗物与十字架,以及教堂的宗教仪式,对教徒施加影响”

。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英国的教堂建设迎来了高潮。仅在一个世纪之内,英国就修建了97所大教堂,若加上各地星罗棋布的教区教堂,教堂总数相当惊人。同时,为了获取政治庇荫,教会还致力于神化和辅佐王权。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成了中世纪英国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在封建政权的倡导下,从国王到维兰(即农奴),从政治生活到社会生活,基督教神学思想渗入了中世纪英国社会的上上下下。然而,“只有宗教的民族是不幸的,那由信仰所激发出来的巨大冲力,由于绝对化、不能受到任何怀疑力量的消解,只能最终伤及其自身”

。在英国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宗教禁欲主义盛行,现世幸福被否定,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兴趣大减。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天生就是有罪的、肮脏的,人的一生就是赎罪的过程。因此,中世纪被后世认为黑暗的代名词。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思想,它强调现世的善与美,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显然,人的地位被提升了,情和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神学压抑后第一次得到了解放,而“人类的身体也正如古典时期一样被认为是令人倾慕的对象”。(二)浪漫主义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反拨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社会相对安宁与稳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拉开了帷幕。英国在金融业、手工业、棉纺织业、冶铁和采煤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发展。工业革命虽然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解放和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人性所固有的光辉,在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下,逐渐黯淡。这时,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开始怀旧,怀念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怀念充满人情味的浪漫传奇和民间故事。1798年,随着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的发表,浪漫主义运动在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声中兴起了。与文艺复兴时期回到希腊去的口号一样,浪漫主义的口号同样也承载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浪漫主义运动将人们从对物质的过分迷恋中唤回到对自我价值、自我情感的肯定与热爱中。这是对工业革命的一种反拨。(三)探究英国“神”“人”“物”互动的历史本质透过对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思潮实质的发掘与探究,不难发现英国社会历史演进的脉络。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过于强调神的反拨,而浪漫主义是对工业革命时期过于强调物的反拨。假设理想社会中神、人、物三者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相同,则中世纪对神的过分强调,工业革命时期对物的过分强调,都使得人性在这两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势必要对之进行变革。因而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思潮便应时而生,对社会结构进行了调整,反拨和削弱了中世纪对神的过分崇信和工业革命时期对物的狂热追求,以帮助人们找回自我,回归人之本性。纵观英国历史,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出现都绝非偶然,而是对当时社会走向极端的适时反拨,它们同样强调人性的回归,但后者较前者更全面、透彻。它们揭示了英国历史演进的实质,即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漫漫求索之路。一、历史简述(一)殖民地年代144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为探索通往亚洲的海道,横渡大西洋,偶然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从此,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主义者,陆续来到北美。英国人在16世纪向北美洲的东南部开始“探险”活动,但对北美的大批的殖民侵略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即独立战争前夕,英国在北美已占有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东达整个大西洋沿岸,西抵密西西比河的广大领土,成为北美的最大殖民者。由于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居民的共同经济生活得到加强,英语已成为共同的语言,一个新的民族一美利坚民族终于形成。第二节美国历史(二)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美国建国伊始,经历了多种曲折。1776年独立前,美国是英格兰的13块拓殖地。在殖民地时期,每块殖民地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都受欧洲影响。欧洲移民因在旧大陆有不同的人生遭遇和各种政治背景,他们为追求新生活而移居美洲,给殖民地带来了变革现实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冲破欧洲旧思想束缚的革命理想在殖民地传播得特别迅速。再则,移民们饱尝昔日旧大陆的各种压榨,来美洲追求自由、平等是他们的强烈愿望。但是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压榨,打破了移民们的美梦,双方的冲突终于引发了1776年的独立革命,催生了《独立宣言》。签署《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片段(三)独立战争1、战争的起因: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英国殖民统洽者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英国要殖民地在政治上完全接受英国的殖民者的统治,在经济上完全服从宗主国的利益,完全成为它的附庸。下列具体事例足以说明英国殖民者与北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抗争过程:英国采取压制殖民地的措施,颁布“航海条例”、“糖税法”、“印花税法”和“驻兵条例”等,使英国和殖民地矛盾更加尖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殖民地各阶层人民抗英斗争持续不断。如:17“年夏季,殖民地人民相继成立了群众性的革命团体—“自由之子社”和“自由之女社”。革命热情空前高涨,1773年12月波士顿的“倾茶事件”揭开了抗英斗争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2、战争的经过:殖民地人民先后召开了两次大陆会议,共同商讨对付英国的办法,有效地组织人民,进行反英斗争。终于在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表达了美利坚民族要用革命的方式来重设一个新的国家的决心,也是作为美国“独立”的标志。但真正的独立是经过5年的艰苦斗争才实现的。中间经过1777年10月的萨拉托加大捷,使独立战争扩大为国际性的战争,终于在1781年9一10月弗吉尼亚约克镇的决定性战役中,迫使英军投降,战争以殖民地人民胜利而告终。1783年9月英国正式承认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战争3、战争的意义:推翻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使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去除了封建残余,从而解放了美国的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在国际上,它推动和影响了欧洲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其它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运动。(四)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也称美国内战。和独立战争一样,是美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被称为美国的“第二次革命”。1、战争的起因: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矛盾的结果。独立战争后,美国北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部占统治地位的却是奴隶制经济,这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其中黑奴制的存废成为当时矛盾的焦点。当时美国工人、农民和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都坚决反对罪恶的奴隶制度。2、战争的经过:南北战争从1861年4月开始,从当时北部和南部的力量对比来看,北部的力量显然比南部大得多,但由于北部林肯政府一直采取妥协政策,初期又未提出解决土地和废除奴隶制问题,广大群众尚未发动起来。南部则蓄谋已久,在战争开始一段时间中,军事力量上占了优势。直到1862年林肯政府为了争取民心,于5月20日颁布了“宅地法”和9月22日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战争,于1865年4月3日护攻占了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南北战争终于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林肯3、战争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是两种制度即奴隶制和自由劳动制之间的斗争,性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延续和深入。战争粉碎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叛乱活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它废除了黑奴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表现南北战争的《冷山》表现南北战争的《众神与将军》表现南北战争

的《盖兹堡战役》(五)废奴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林肯领导下,废除了奴隶制,取得了不但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意义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步走向完善。19世纪后半叶始,美国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就经济而言,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是美国经济独立发展的过程,期间实现了关键性的工业革命和农业现代化,由此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无不与在这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社会运动相联系。(六)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为实行瓜分蜂而进行的峨冬.它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灾难,却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大战期间,欧洲交战国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叔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量的减弱,给美国扩大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输出造成了众机会,战争使美国加工工业生产增长了32%。一战中初出茅庐的美国军队(七)30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在20年代出现过短时期的相对稳定时期。到1929年终于爆发了美国历史上空前深刻和持久的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急需变换执政十多年的共和党政府,以便调整策略,渡过危机。因此当1932年大选时,由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总统。罗斯福(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指1939年至1945年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卷入了这场战争。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经济又得到了巨大发展。大战期间,美国大陆本土远离战场,打着“中立”和“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旗号,大做军火生意。在二、三年内,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黄金流入美国。以后,各国黄金外汇耗尽,美国国会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这些都使美国垄断组织大发战争财,捞取了1100多亿美元的暴利。《巴顿将军》二、统一而又多元的社会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多样性是她的显著特点。美国是一个由复杂的移民组成的新国家。短时间内的民族大融合,在北美洲形成了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移民们在长期的移居生活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进取心极强的品格,这也是后来美利坚民族的精神。独立战争以后,虽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利坚民族的文化还是多元的,统一的美利坚国家之内的各民族之间的区别依然存在。他们各居一处,按照各自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存在着。一方面,各民族集合体在政治倾向上、宗教上、生活习俗上存在着冲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族际混血、族间融合也进行着。所以说,美国是许多民族集合而成的统一体,但有些民族仍保持本民族的一定特点及一定程度的亚文化,这构成了美国国家统一而社会又呈多元化的特征。白宫三、西进运动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西进运动的即将完成,美国西部经历了显著的发展。西部也在以自己的姿态向美国展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同时,西进运动也在大众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山飞渡》(一)西进运动简介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美国西进运动是美国国内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是美国拓展西部疆域,开发广阔西部的过程,也是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美利坚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疆域东至阿巴拉契亚山,西至太平洋沿岸的广大地区,面积约相当于美国国土的三分之四。这场史无前例的开创性事件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西进运动的意义虽然已过去的一百多年,西进运动对美国社会和民族性格仍产生巨大的影响。1、西进运动充分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并在美国文化的形成中将其发展。2、西进运动培养了移民们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3、西进运动加强了美国人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的性格。4、西进运动对美国人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来自欧洲的扩张主义就是其中一种,只不过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美国人所信奉的“天命运论”就给他们的扩张行为找了个极有力的借口。因此,无论他们如何扩张,都被说成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在传播文明和民主制度。(三)边疆理论特纳提出了“边疆理论”。特纳是西部运动史学的创始人,他使西部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的年会上以《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为题的报告宣告了边疆学说的形成。他在这篇报告中指出:“以前研究美国制度史的学者们过分注意寻找日耳曼根源的问题,而对于美国本身的问题却注意得十分不够”;为了解决美国制度的根源问题,应当把学者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美国的“边疆问题”上来,因为“只有把实现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大西部,才能真正理解美国的历史”;“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地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这就是特纳提出的著名的“边疆理论”。《太阳浴血记》特纳认为西进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人不断扩张领土,征服自然的进取精神是美国社会的发展动力。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加之以“天定命运论”为借口,扩张过程中队印第安人的屠杀,对环境的肆意破坏等西进运动的“副产品”则被完全忽略和掩盖。第四章

西方价值观一、个人主义的众多解读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主义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原则。表现为自由散漫,自私狭隘,一切利害关系均以个人为中心作为判断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个人主义实质上是以个人为本位和目的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由初期的反封建进步作用逐渐演变为对社会和个人具有危害性。第一节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还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会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破坏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因而为共产主义道德所不容。除了这些在理论界占主流的观点外,有的学者还从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个人的自由和起码的自主地位,便没有自由市场经济;没有以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为特征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便没有市民社会。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的时代是个人的时代.(theAgeoftheIndividual),因此市民社会在很大意义上是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因而鼓吹个人主义是唯一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应全面吸收个人主义,以个人主义新道德取代集体主义旧道德。当然,也有的学者对个人主义持保留意见,主张抛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应区别对待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并在理论上对此作了相应的澄清。《毕业生》二、个人主义的思想谱系个人主义观念萌发的历史和演变而言,现代个人主义理论的谱系则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即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古希腊服饰早在古希腊时期,随着人们从对宇宙发展过程的探究转向人类自身生活,个人的主体意识也在智者关于普遍道德规范(包括法律在内)合法性的讨论中悄然萌发了。在自然与“习俗之于事物起源和价值规范意义的矛盾中,自然,即符合人的自然本性,逐渐获取了人心,个人的独立判断取代了旧有的习俗”,人(个人)变成了世间万物的尺度。古希腊遗迹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世俗文明在宗教阴影下的不断壮大,中世纪连续统一的时间进程被打碎了。在挣脱了历史强加在各民族心灵上的枷锁后,等待了千年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无论在精神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充满了自由、激情和幻想的年代。一股源自于佛罗伦萨的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个性、自由和尘世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意大利,并逐渐蔓延到了整个欧洲。智者普罗泰哥拉的思想连同雅典时期的所有特征更为深刻而明显地展现了出来,理性与情感,个人与社会,自由与平等再次占据了人类主体内在反省的中心,整个欧洲似乎一夜之间又重新回到了古代希腊。当人们尽情的将自己放纵在尘世的自由和幸福中时,一场因兜售通往天堂的赎罪卷而直接引发的意义更为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它不仅超出了改革者原有的设想,甚至出现了原本不希望看见的一些结果。如果说文艺复兴以一种狂欢的形式唤醒了沉睡在人们心中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个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么,宗教改革运动则以一种更强大、更深刻、更进入自身内质的方式在个体灵魂的深处真正确立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米开朗琪罗

《大卫》从此以后,欧洲文明史便目睹了一系列抬高个人的学说,洛克、斯密、卢梭、康德、密尔、马克思、萨特这些闪亮的名字无不紧紧地与个人的自由、尊严、平等和解放联系在了一起。三、个人主义的理论内涵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上的信仰,其本身就涉及到了一种价值体系、一种有关人性的理论、以及对某种宗教信仰、政治信念、社会经济体制等在内的一般态度和倾向。其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命题:(1)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人所经验到的(但不必然为人所创造);(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存在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3)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当作他人谋求利益的手段。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只是个人的集合体,每个人都是自我约束、自我包容且理论上自足的实体。”让-保罗·萨特(法国哲学家)首先,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把握人与世界关系以及存在状态的方法论而言,认为“我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至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其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为我们描绘了如下一幅社会图景:第一,政府是建立在公民同意基础之上的(从早期个人与政府的契约形式演变为后来个人自由选择中的连续性的同意),正是这种来自公民的同意赋予了政府权力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第二,政治代表只是个人利益的代表,而不是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社会职责或社会阶级的代表。第三,政府的目的在于使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的利益得以实现,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并明确反对政府干涉或反对个人的利益和需要,侵犯或废除个人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彻底否定政府强制性权利的必要性,而是希望把这种权利限制在特定的领域中并期望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亚当·斯密(苏格兰经济学家)再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简单而言就是对经济自由的一种信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最后,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意味着“道德、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的源泉、道德评价标准的创造者是个人让-雅克·卢梭

(法国著名思想家)四、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任何一种理论都以某种社会学为前提,或多或少地体现于现实社会世界中,个人主义也不例外。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势态,并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矛盾的不断展现以及宗教内部约束力的式微和文化批判的展开,特别是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冲击,曾经饱受人们颂扬的个人主义亦陷入了众多的困境之中。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社会事实乃在于:“当代社会处于进入社会组织化王国的分歧点上:一方是一个所有目标皆为既定并且不可能受到理性仔细审察的社会组织化王国;另一方是一个一价值的判断和争论为其核心因素的人格王国,但其中的问题又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社会解决。”在这种消除了操纵的与非操纵的、个人特性角色与社会大众角色分歧的社会关系之间,个人与群体、社会的关系再次出现了紧张,个人主义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显示出了某种病态。由于上述困境的出现,人们往往认为个人主义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经衰落了,甚至已将其视为一种历史的过去或文化的终结,进而对其采取了彻底否定性的批判。但这样的态度并不能消除以下的事实:第一,个人主义并非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其自身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演变,有着与西方文化发展共时性的特点。如果说现今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发生了某些变化,那只能说它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个人主义都更加丰富多样起来。卡尔·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第二,正如前文所述,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自两希文明开始便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整个历史当中。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风俗习惯的传承,个人主义早已融入了人们的血液并体现于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更不用说这样一种文化已在各个层面被机构化和法律化了。五、多元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对比(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的主体性,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因此在个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权力、竞争、个人成就以及情感的公开表达,主张个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和勤奋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取得财富、进步、地位和成就,往往以个人成就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鲁滨逊漂流记“个体主义”这个术语最早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根源——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应,西方的个体主义源自基督教精神的理性原则及对个人自主的追求,根植于以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美国总统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提出,要维护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也反映了个体主义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collectivism)。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表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中西方在政治、教育、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文化艺术等领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1、文学影视西方文学偏向于通过赞颂个人弘扬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突出表现个人的英勇果敢,追求自由,执著于个人梦想,早期有《伊利亚特》、《奥德赛》,后有《唐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双城记》等等。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学体裁,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学取向。作为新派武侠小说代表的金庸先生,在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小说《神雕侠侣》中,借大侠郭靖之口,道出了他对于“侠”的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人的武功再高,如果不回到百姓之中,为国家为人民做善事,那么也不配称之为“侠”。而“侠”的概念正反映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唐吉诃德》2、生活方式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追求独一无二的生活,大多数西方人不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一辈子,更不会永远住在一个城市。而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人们多数安分守己,偏向于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定居在一个城市,力求家庭和睦,邻里融洽。3、问候方式西方人重视个人空间,强调保护个人隐私,见面极少谈及私人问题,如:Howareyou?Fine,thanks,andyou?Couldn’tbebetter.相比较,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了没?”“去哪啊?”如果对方家里有了特别的事,还要问及表示关心,如“你母亲的病怎样了?”4、婚姻家庭观念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家和万事兴”,所谓“和”即一家人和睦融洽,相互包容,有时需要牺牲个人以保证家庭和睦繁荣。西方的家庭成员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居住。5、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强调内省和“悟”,所谓“枪打出头鸟”,中国人忌讳把自己的见解、立场即刻表露出来,讲究“藏锋”,即使异于常人,也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而西方人则认为个性应该表露于形,才能让人了解,才能凸显自我价值。6、饮食习惯在中国,人们多数情况下会围坐在一起,共享一席,饭菜大家分着吃,饭桌也多为圆桌,以制造一种和谐、团圆、共趣之意。而西方习惯各人点自己的食物,一份食物也仅做一个人的分量,结账的时候多为AA制,体现出西方人重视个人平等自由,尊重个性的价值取向。一、美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观尽管美国仍是个包含着极大差异的国家,美国人因多民族、多文化而带来的各个方面的不同也很难截平取齐,但是,对社会目前发展水平的认同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使多数美国人汇聚到主流文化中来,顺应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生活方式。这些人便是以美国中产阶级为代表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第二节美国价值观艾伦在《美国社会》一书中把美国人传统的基本价值观念归纳为六个方面:(一)个人主义。这是美国生活方式中最根本的观念。它的含义是相信每个个人都具有价值,都应按其本人的意愿和表现来对待和衡量。在家庭中,孩子也应受到作为一个个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和对待。成年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对自己的遭遇,不论好坏,也由自己负责。美国人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同自私自利还有所区别。他们把自私自利也视作不良品性,但对个人主义则视为当然。在社会实践中,固然某些表现个人独立性、创造性、负责精神和个人尊严的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可以不涉及自私自利的思想。但在其他方面,当个人主义被过分强调到排斥其他与之矛盾的价值观念时,便很难同自私自利截然区分了。(二)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价值便必然同时也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这一价值观念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表现在各个方面。这同他们的先辈移民新大陆的历史背景有关。(三)平等。美国早期殖民者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和低层阶级。他们并不倾向于严格的阶级区分。当时欧洲的世袭传统和等级观念虽然影响仍在,但美国人对之已逐渐淡薄。加之美国作为新开辟的天地,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辛勤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丰足的远景,更促进了要求平等的观念。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的各种法律和规定,是对每个人都有效的。平等不只在于享有自由权利上,也在于承担责任和义务上。(四)竞争。在美国,从小学教室到工作单位,从企业经营到总统选举,处处都在竞争。学生上学,要力求学业成绩超过别的同学,才能得到奖学金或其他鼓励。公司里的小职员,即使是打打字或归档文件的,也要力求干得比同事们出色,才有希望晋升或加薪。商品也一样,只有物美价廉,才能胜人一筹而打开销路。如果在竞争中对此不经心,人和物都可能被淘汰。(五)勤奋工作。美国早期的先驱者开拓荒原建立国家,依靠的是辛勤劳动,使丛野荆莽在几百年间变成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人们从维持生存到改善生活,靠的也是勤奋工作。每个人勤奋的后果,不仅替自己带来利益,也给所生存的社区带来利益。因此,要想过更好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处境,必须更加勤奋地工作,这是一个植根很久的观念。(六)讲究实际。美国人在判断事物时,多半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从事某项事业,先要看是否办得成、行得通,是否合算,是否有效益。还要估计各种可能性,好的坏的都考虑到,没有任何避讳。从这一观念出发,办事便比较注意效率、注意节约,不花费无谓的钱,也不浪费无谓的时间。计划方案或总结报告都要求尽可能简要,繁文缉节大为减少。二、其他基本价值观念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当然还不止上列六种,还有一些观念也受到普遍重视,例如:个人的隐私权(Privacy)。按照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又如,个人主动性(initiative)也被认为是获致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品质。从上小学时起,孩子们就被鼓励不仅要学会本领还要显示本领。任何事情,凡可以出头争一争、露一手的,都应“当仁不让。三、价值观念的调整和变化美国在六七十年代时,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有了很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的出发点已不是为了取得成就,而是为了求得个人的发展;其手段也不是勤奋工作和个人奋斗,而是群体参与和合作;其态度已不是清教徒式的而是着重物质欲望,要求满足眼前需求。克制和纪律逐渐为自由表达所代替,乐观的实用主义变成了略带悲观的虚无主义。对传统、习俗、权威、秩序,凡有异议就提出批评和抗议。一、追求自由和平等早期的美国移民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等级制度和束缚来寻求自由,毅然地来到一片完全未知的土地重新开始建立家园,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其性格和观念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他们都深深相信在这片土地上只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达成自己的梦想。影片《加勒比海盗I》就清晰地表达了普通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第三节从原版英文电影解读西方文化价值观二、倡导个人奋斗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当代的美国人,就像他们的祖先,具有美国式的理想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又是非常实际的人,表现在对于死后生活的关注远不如重视现实生活的质量。美国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努力改进生存条件,从未想过等待上帝来拯救自己。美国人以其乐观的精神观察和看待命运,那就是做命运的主宰。美国人不轻易接受厄运,认为厄运并不是上帝的旨意。他们靠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改善生活的质量。正如影片《阿甘正传》(ForestGump)中,阿甘用自己的实例告诉世人,“人生是一盒巧克力”最后的莫希干人三、崇尚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所有美国人崇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此处的“个人主义”应被解读为一个褒义词,它蕴涵着自力更生、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等意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影片,尤其是美国电影中司空见惯。英文影片《花木兰》突出的就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四、独特的宗教价值观上帝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阿甘正传》讲述的是一个弱智青年甘·福雷斯特精彩而不平凡的人生故事,此片虽充满世俗生活气息,但却时不时渗透出独特的美国宗教价值观。五、难舍的英雄情结英雄类电影是好莱坞影片的代表,从早期的“第一滴血”系列(FirstBlood)、“夺宝奇兵”系列(IndianaJones),一直到“虎胆龙威”系列(DieHard),“007”系列(007)。虎胆龙威一、《圣经》中折射出的基督徒婚姻观基督徒认为婚姻是由上帝设立的。当他创造了男人后,发现“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世纪》),所以他“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创世纪》)。那个女人便是夏娃(Eve)。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是神圣的,是上帝赋予的。为了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详述:第四节西方文化的家庭婚姻观米开朗琪罗·《圣经·创造亚当》(一)自由(Liberty)与我们文化中传统婚姻观不同,基督徒们认为在婚姻上他们应当有自由选择权,即,可以结婚也可选择单身,可以不论对方的年龄甚至性别来随心地挑选伴侣。此外,婚姻的“自由”还意味着夫妻双方在婚后有选择是否生育小孩的自由。起初,《圣经》中赋予了婚姻双重目的:繁衍与双方身心的满足。没有生育小孩被看做是可悲的,甚至是一种耻辱(见《创世纪》),但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越来越看到耶稣对婚姻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再定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