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国培计划马宁概念式历史教学谈片_第1页
苏州大学国培计划马宁概念式历史教学谈片_第2页
苏州大学国培计划马宁概念式历史教学谈片_第3页
苏州大学国培计划马宁概念式历史教学谈片_第4页
苏州大学国培计划马宁概念式历史教学谈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楔子——

好课、历史好课、高中历史好课

例1:《启蒙运动》学案(一)条件:1、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的愿望日益强烈。3、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二)兴起:略(三)高潮:略(四)主张:核心——

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理性主义)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3、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

民主和科学

的美好时代。4、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

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五)特点:1、启蒙运动是一场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2、启蒙运动根植于科学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启蒙运动具有广泛、强大的社会政治基础。4、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提出了资本主义观念的基本原则,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无趣、简单劳动、无思维含量、可操控式的学案设计(填空划书;程序归纳—1、2、3;强奸人意—如核心主张、特点)问题:

高度的个人主义,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公开课)的顺利完成而忽略了学生,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陪衬和摆设,忽视预设与生成。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年,地点:

。◆学案设计要求:“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

一个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为中心两有: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三性:主体性、开放性、指导性◆学案设计避免:填空式:书本死的知识的抄录控制性: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服务程式化:不考虑班情、生情,千人一面,照搬照抄他闭症:把难以理解的难点展示在学案和前置作业上,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应重架构,促思考,有利于暴露学生的“潜意识”)

术?道?茶艺(中国)→茶道(日本)武术(中国)→柔道(韩国)

我的建议案——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美国的诞生》学案设计

1.美国独立战争中你对哪些大事印象深刻?请列一个大事年表。

2.列举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情?你感觉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书本最后讲到:“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这个结论,你能否理解我们给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作如下的概括:“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说说看。请思考:导学案“导”什么?知识还是能力?我认为简案比详案好,个案比全案好!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

例2:一位教师上《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一节时,按衣、食、住、习俗等生活内容,把学生分为四小组,各小组从当今报纸、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中挑选宣传现今社会生活的流行语进行竞赛,各组报出流行语后,要有一名同学总结生活流行语背后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化趋向。整节课几乎没有教材文本的解读。

某历史公开课:学生按座位前后组合,4人一组。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我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学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没有任何补充;有的小组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还有学生正在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教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同学们又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被要求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评价是”等等。

一位老师上《抗日战争》一课PPT层出不穷,80多个图表、文字材料。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问题:

过分关注“过程与方法”,盲目追求过程,求新求异,一味地迎合当下的所谓“XX模式”,课堂成了“游戏活动场所”。

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大量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如走马灯,一闪即过,学生看不完、记不了,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

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一堂课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课堂教学究竟采取什么模式较好?课堂教学活动如何组织才能体现新课改理念?

★听得多了,才知道这是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我很茫然。分组讨论就表示合作性、探究学习了吗?问题有没有被探究或讨论的价值?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这样的“探究”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教育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成本很高,效果不佳;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出现了一些新的负担;没有起到精讲多练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电灌”。……主动调查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根本就不是媒介素养特有的一个技能。相反,正是通过无限的媒体消费,才使得当今的年轻人失去了这些能力。……科学界中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数字原住民(借助于新媒体)获得信息的能力胜于老人或者那些从不用新媒体的人。

——【德】体奥·西堡:《信息化教育神话是否存在》

组内同质,组间异质or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真动or假动;群体or个体;单向or多向;口动or心动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余以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个性化的行走(1)讲究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处理。(2)思考对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运用。(3)形成对表达方式的个性化锤炼。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结构方式上,是从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性出发进行设计,还是从学生认知的顺序性?是直线推进式,还是螺旋上升式?在教学内容的叙述策略上,你是擅长条理清晰的单线条叙述,还是擅长层次分明的复线叙述?你长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还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你是善于化零为整、整体设计,还是善于化整为零、解剖分析?你是讲求广征博引、广泛联系,还是讲究对比分析、析同存异?在表达方法上,你突出的优势是语言表达,还是非语言表达?你的表达长于语言的基调、气势、节奏,还是词汇、语法、修辞?在板书设计上,有的善于使用提纲式,有的善用图解式,有的善用线索式,你善于哪一种形式?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例3: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背景:1、政治前提

2、经济基础

3、技术条件

4、市场条件二、成就:1、电的广泛应用

2、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

3、化学工业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进步三、影响:1、生产力

2、生产、生活方式:(1)生产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3)社会结构

3、世界市场

这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Ⅱ第五单元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直到最后五分钟,才涉及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联为一体,原因何在?”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想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其难度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草草收场。而课标是怎样要求的呢?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本单元的主线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本节课的重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促进因素,本课的重点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很显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的时候,未能真正理解课标,吃透教材。1.关于“好课”郑金洲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全景式描述:★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教”(以教论教)、学生的“学”(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与“学”)★教学要素评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结果过于精细,不便把握,且标准之间难免重叠。崔允

漷: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概要式描述:★教学过程评价——教师的教(教得有效)、学生的学(学得愉快)★教学结果评价——考得满意过于笼统,无法反映出教学过程的丰富动态性。叶澜提出“五个实”: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平实实在,可建模,可复制,可推广。2.关于“历史好课”将有意义的话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史趣)

看插图,秦始皇头上戴的冕有什么含义?将有意义的话题以“有争议”的方式呈现。(史证)

“落后就要挨打”吗?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吗?将有意义的话题以“有情意”的方式展开。(史思)为什么革命通常会导致暴力?如何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3.关于“高中历史好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足够的高远度和足够的深刻度:思想性起承转合都好,不能承受之重:主题性学生真正喜欢而不是专家喜欢:真实性

二、思维迁移视域下的

概念(主题)式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主题聚焦2.问题导向3.深度对话4.做历史5.思维批判1.主题聚焦(1)建模

核心概念(一单元或一课的题目)属概念属概念属概念属概念思想主题(2)策略【研究每一单元的思想主题,重视对主题问题阶段整体特征的把握】例4:《人文主义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单元架构(郭富斌)●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巨匠的精神风采;人的解放——挑战教皇的权威;人的智慧——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人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思想主题:走向科学理性欧洲人的自我救犊。●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文艺复兴;人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宗教改革;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启蒙运动;人应该过怎样的幸福生活——科学革命。思想主题:精神与物质——近代欧洲人不断创造着美好的生活。●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科学革命。思想主题:近代欧洲人的“解放史”,就是人的精神发展史。例5: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思想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足够的道路自信贯穿主线: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初探(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两类矛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体制创新(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放实践(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触及到每一节课的灵魂,不按部就班,要穿新鞋走新路】例6: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

◆本单元的靶向: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的探索

◆本课的核心概念:辛亥革命

◆本课的主题思想: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

◆本课的子目录(可以提取的相关属概念):

1、武昌起义(包括: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是否可以分解为:民主的政党、民主的革命纲领、民主的革命行动)。

2、中华民国成立(包括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是否可以理解为:民主的政府、民主的法律)。

3、民主的丰碑围绕主旨思想,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1、民主的革命活动(创建民主的政党、提出民主的纲领、民主的革命行动等)

2、民主的革命成果(民主的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常规做法: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的成立违规做法:1.背景2.过程3.结果4.影响(用老教材、老办法教)例7: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子目五四风雷:中国无产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因此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的领导阶级)第2子目中共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第3子目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但是,如果单凭它一个阶级的力量也不能胜利,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新的问题:统一战线、革命领导权)引向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从城市武装起义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探索。

(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例8: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题思想的选定

思路一:本课的主题(核心概念):民主政治与政治民主化主题思想:这一课题下的教学讨论,应使学生的思维围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话题而展开。(可能涉及的概念有:三大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国体与政体;民主党派;统一战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思路二:本课的主题(核心概念):民主政治与政权组织主题思想:这一课题下的教学讨论,应让学生的思维围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展开。

民主政治与政权组织: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新的巩固的统一战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新的政权组织模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新的民族政策。(可能涉及的概念有: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欧美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联邦制

)★而传统的做法是按照课文中的三个子目录分别讲解三大政治制度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不可能达到”三大政权组织形式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一思维高度。例9:《美国独立战争》主题思想的选定

主题(核心概念):战争与革命主题思想:战争起因于对现存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满,革命导致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剧变。筛选的关键概念:殖民压迫;波士顿倾茶事件;主要战役;独立宣言;共和政体的建立

主题(核心概念):战争与民主主题思想:独立、自由与民主的信念稳步推进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筛选的关键概念:启蒙思想;资本主义经济;重要人物;1787年宪法2.问题导向(1)建模事实事实事实事实

抽象概括(层次1、层次2……)

编写问题(设问式、个人问题)

主题思想(2)策略◆列举事实,抽象概括例10:•基本事实:1978年,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抽象概括(层次1):这种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抽象概括(层次2):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重要概念:生产关系与改革;人民公社旧体制与生产责任制。★层次1的抽象概括是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层次2是回答“怎么样”,当然还可以有层次3乃至层次4。处理这个环节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为了使列举的事实更直观、丰富、生动,可选取更多的例子,去寻找可迁移的思想。二是抽象概括必须按照复杂的程度梯级上升(即层次1到层次2、3是从次复杂到较复杂、复杂),次复杂的概括应是学生可以从学习内容中通过提取分析,并能够把两个或多个概念组成一个结论。要使思维达到较复杂的层次,使用超出书本的无定论的基本问题会有所帮助。◆立足概括,设计问题①编写问题的第一个方法是把基本概括变成问题,即变叙述式为设问式。例11:•基本概括:这种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基本问题1:为什么这种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基本问题2:为什么人民公社旧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对问题1做出回答,可以得出较复杂的抽象概括,“这种生产责任制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时的改革举措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问题2的讨论,可以引出如下思维概括,“必须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样,就使思维达到更深层次,能够引发可迁移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②变公众问题为个人问题。

个人问题就是“引导儿童将一个问题作为他自己的问题去认识,使他自动地去注意以找到它的答案”(杜威)。例12:资产阶级代议制

·问题1(公众问题式):什么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问题2(个人问题式):(1)你能说出英、法、美、日、德等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吗?归纳一下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2)你知道现在的英国国王地位如何?他(她)与议会是什么关系?概括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3)从历史概念的要素上来讲,有时间、空间、表现、结果、影响等等,每人从以上几个方面把握尝试给“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定义,写100字左右的短评。(4)提到“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个主题,你可能会想到哪些相关概念?你可以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把它们链接起来吗?(华盛顿、北美独立战争、启蒙运动、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等)揭示主题主题凡例

方案A(甄选事实)

方案B(超越事实)

互映述说论证3.深度对话(1)建模对话的三个层次(佐藤学

):第一维度:同文本的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第二维度:同他人的对话,形成人际性实践;第三维度:同自己的对话,形成存在性实践;★对话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引发学生同自己的对话(思动、情动、神动和心动),是建立在第一、二维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创造,把课堂作为学习者不断地表现与确认自己身份的场所,把学习效度高位定格于学生在特定场域中达到自我映射、自我反思和自我证明。

“A→B→C”表示主体自我探究以及内省的过程,其中A为“自我觉悟”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探究自己学习的兴趣、方法、态度、能力等等,比如学生在教学中同自己进行对话:“自己的理解有何问题?”。B为“自我映射”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探究与客体的适用性,包括与教师的教,与其它同学的学,与教材的内容等。C为“自我证明”阶段,证明自己的存在,即“明白怎么做”以及“怎么做更好”。

BAC人际学习环境境环习学性质物(2)策略

首先,教师要设计延展性问题,帮助学生经过他否定与自否定、他肯定与自肯定的互动,实现自我与他者的融合。如:革命总是政治性或社会性的吗?还有没有其它类型的革命?计算机革命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计算机革命的领导者是谁?他与政治革命的领袖有何异同之处?其次,教师可围绕传授的单元主题所设计的知识网节点概念,接下来教师的任务是根据节点概念的内部关系提出问题,组织对话活动,以促动学生的自我映射。见下例——例13:单元主题:启蒙运动主题凡例(网络概念):文化科学经济·人文主义·日心说·资本主义·理性·牛顿经典理学体系·市场·文学宗教哲学史学·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工场手工业·中国儒家思想·百科全书·私有财产·科学法则政治历史地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文化和冲突·国家地理·法国君主专制与革命·宗教、信仰·法律和法规·教会与教皇·思想解放·资源·英属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国民主革命甄选事实:关联项:文化——中国儒家思想;政治——中国民主革命超越事实(揭示主题思想):问题: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文化通过政治思想运动彰显其价值。述说论证:见下述说论证(意义对话):例14:对话1(与文本的对话):教材中的哪些史实能够说明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产生影响?启蒙运动对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民主革命促进作用是什么?对话2(生生对话):“文化通过政治思想运动彰显其价值”,重在突出文化影响力,启蒙运动思想家除了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本国及欧洲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文化通过政治思想运动彰显其价值”,也说明政治思想运动可以表达文化及其价值观,启蒙运动是如何表现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中国与之有何不同?对话3(自我对话):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衡量,启蒙运动反映的普世价值观是什么?请以其内容说明之。4.做历史

“做历史”是一种主题体验式活动,注重测评学生的事实理解力、建立观念的表现力和知识的迁移力。美国的PatrickRael“‘路线图’练习框架”和“美国全国历史日”等体验式活动注重以观念(思想)为思维导向展开问题设计,在比较、推理、评价中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1)建模问题◆什么?(分析调查…)思想主题◆为什么?(为了…)解决方案◆如何?(通过…来展示)(2)策略例15:以“路线图”练习框架为例○测试内容:二战德国的失败○测量因子:1.问题:⊙考虑到德军拥有长期的战术经验……等优势,盟国的空军怎能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不受损失地轰炸德国呢?⊙问题内在的前提:德国空军拥有几个优势,这些优势表明它有能力阻止盟军轰炸行动的效率,例如a.……b.……c.……(略)到战争即将结束时,盟国不知怎么使德军的这些优势无效并能轻而易举地轰炸德国的目标。2.思想主题:德国空军防御面临的局限使德国难逃失败的厄运。3.解决方案:

⊙主题的组成部分:a.取决于德国空军战斗原则和素养的限制;b.生产新式战斗机的严重不足。⊙建立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这样组织论文:(1)论文的第一部分将提出问题:

a.到战争即将结束时,盟军能不受损失地轰炸;b.德国空军力量的战术经验;c.精良的保卫国家的防御设施;d.德国飞机设备极其地好;e.德军飞行战术素养的发展。(2)然后论文将切入主题本身,或者问题的解决方案:a.生产的不足;b.素养问题;c.导致尽管优势明显却仍被击败的因素。5.思维批判思维批判,简单地说,就是判断一个思维(想法、说法)真不真、对不对、好不好。

思维批判意味着搜寻发展某个思维(观点)的其他证据、新事实,或者证实该观点,或者使它的荒谬和不相干更显然。它意味着在进一步的探究期间,观点被悬疑。“求真”是其最大特征。思维批判是评价一个人思维批判性水平高低的指标。它包括:清晰性(思想的意义能够被理解)、精准性(在必要的细节上非常准确)、相关性、深度(复杂的关系链)、广度(多个观点)、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等。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六大思维谬误

【价值风险】【语言腐败】【诉诸公众的“论证”】【在此之后,因是之故】【群体忠诚】【因信称义】【价值风险】

鉴于目前高中历史的专题体例,历史事实被置于主题之下,这样,该历史事实的价值判断就在主题思想的框架下被放大,其它价值被“缩小”乃至忽略。长此以往,会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此为“价值风险”。任鹏杰先生说,对于历史教育实践中的任何价值引领,每个参与者都必须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价值协商要减少臆断嫌疑,增强价值的现实说服力,唯有仰赖可靠的证据亦即历史事实,让“事实”与“价值”或者说“史”与“论”走到一起、合而为一。

例16: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中哥伦布发现所谓“新大陆”,西方世界普遍赞之为英雄壮举,但这对美洲大陆印第安人来说却意味着毁灭性灾难的开始。麦哲伦虽然对开辟新航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还应看到他充当了近代殖民主义的开路先锋。他在企图奴役菲律宾人民的战斗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试问:打开世界市场就必然要摧毁一族人群、殖民一个国家吗?!难道打开世界市场的重要性远胜于人权、国家主权?与殖民地人民失去生命和家园主权相比,任何积极意义,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如果说打开世界市场影响至今,那么,两个世界的价值冲突也同样至今犹存。

例17:再如,祖波夫《二十世纪俄国史》1917年3月6日(公历,下同),列宁从苏黎世向彼得格勒发电报:“完全不得相信新政府,一丝一毫也不支持…武装无产阶级才是唯一的保证。”“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p405)“1917年4月3日,列宁和一些政治流亡者,…回到彼得格勒。”(p127)“1917年4月16日,列宁一回到俄国便宣布了其著名的《四月提纲》…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p406)“俄国十月革命否定‘和为贵’等作用,主张并实行的是‘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p478)

请问:十月革命的暴力方式早有预谋?(无产阶级的阴谋、阳谋?)如何看待教材和教参中关于“七月流血事件”的定论: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方式已不可能,必须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语言腐败】

“语言腐败”的表征:

◆让学习者浮于历史事实的表面,拒绝历史事实背后的思想价值的辨认,空喊人云亦云的口号。(葛剑雄:中国人开辟了丝绸之路。恰恰相反,是外界为了能到中国来采购丝绸以及其他商品而开辟的,并不是因为中国主动推销商品而诞生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客观形成的,维护它的主要动力来自外界,而不是中国内部。

——《一带一路,大家三讲》)◆价值判断往往冠善名以恶行,名字很好听,但是其所做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导致“见识平庸”

。(比如“文化大革命”,革命是褒义词,革命就是好的。但我们看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这样的情况:凡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人和行为,就说他反革命,其实意思可能完全相反。)

“历史课堂存在的诸多语言腐败,导致思想僵化,导致智慧退化。其所隐藏着的危害,人们往往习焉难察。我们必须加以警惕!”

——张维迎:《语言腐败导致道德腐败堕落》例18: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的发现引发了工业革命……(其好处主要是)基于在生产商品和服务中机器能量取代了肌肉能量。”(克罗齐)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见人教版必修三63页“资料回放”)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一战中的坦克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鸦片战争;伊拉克战争……

至少,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是第一破坏力——

比如,不可逆转的生物族群的消退、环境破坏、流行性疾病等等。更值得警惕的是,科技离开价值观的精神引导,其破坏力触角就会伸向社会的更多方面,尤其会抹杀人性。(有毒气体、污水排放,毒西瓜,地沟油)科技是第一杀伤力——

科学不是万能的,很多科学的问题实质上是人自身的问题。比如“有限地球时代”价值观:1.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2.地球净化、容忍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在今天已成普遍的常识。可是在唯科学主义的信念(相信科学早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之下,这个常识竟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

例19:美国国家历史日1998年竞赛主题: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发明:冲击、影响、变化

建议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一些发明和理论能够得到发展并得到广泛接受?什么因素影响某个政府极力促进某一个特殊的发明?为科学研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新技术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代价是什么?某些被称为“科学”的研究和思想的确具有科学性吗?

【诉诸公众的“论证”】

诉诸公众的“论证”,指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是阐述支持论点的论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以该论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作为论点正确的理由。说简单了,认为大家都相信的观念、思想就一定是真的。在历史教学中的表现是,教师常常把某些结论作为“公式”强加于人,封闭学生的思想。

事实上,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与它本身有多少人赞同没有关系。既有可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有可能“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反例是,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托勒密的“地心说”。然而这无法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转”是最终正确的事实。

例20:经济基础总是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总是决定生产关系?

讲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人们常常瞩目于雅典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商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并力图将此说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似乎很难令人信服,同一地域与雅典地理环境相似的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建立的却是寡头政治,为何?何况,伯利克里时代后雅典进入了专制时期,这也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吗?如果说,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建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厦,那么,“简单地将古希腊民主制度与近代民主制度联系起来,我们从理论上就陷入困境: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很高水准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吗?如果这样,如何理解希腊民主制度的消失?”

雅典建立城邦时实行的是原始公社制延续下来的氏族贵族专制的政体,上层贵族掌握着国家政治权力,平民没有参政权,而那时雅典城邦已经建立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后来雅典逐渐由贵族政体转变为公民人人平等参政的民主政体,不是由于奴隶制经济基础导致的,而是平民不断发动反对贵族特权、争取政治权利斗争的结果。通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梯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等,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平民从开始没有政治权利,到有部分参政权,到最后才建立了全体男性公民平等参政的民主政治体制。

例21:再如,井田制(经济基础)与分封制(上层建筑)。周朝的井田制,是由于实行政治分封制的结果。这里,上层建筑的变化也不是由生产关系的变化所推动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制度的变化。

例22:再如,社会主义制度(上层建筑)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基础),更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一个典型案例。俄国无产阶级首先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上层建筑,然后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国也是按照这一道路来进行社会改造的。

教材上的内容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老师在课堂上补充对史料的运用不是为了印证教材的正确性,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以及反思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李宏图:《法国历史测评与教学扫描——兼谈比较中产生的思考》)例23: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1936年10月,《救国时报》发表署名“伍平”的文章,称‘陈独秀就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中共党史的研究者发现,陈独秀不仅没有拿日本人的钱,而且发表了许多抗日言论和主张。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相关注释中,“叛徒”的帽子连同‘汉奸’、‘反革命’等其他评价一同被取消了。……2002年出版的党史一卷正式将陈独秀的‘帽子’从‘右倾投降主义’换成了‘右倾机会主义’。两年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00周年的讲话时又进一步去掉了‘机会主义’四字。”这是目前为止中央领导人对陈独秀错误定性的最新说法。……区区几个字的不同,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差别。同样是‘右倾’,‘投降主义’是一个严重得多的论断,它意味着陈独秀需要为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而换掉这几个字,则是因为党史界已形成共识:陈独秀不能成为替罪羊,真正的指令来自莫斯科,所谓向国民党新右派退让的政策和主张,其实是共产国际、联共中央、苏联顾问、共产国际代表的决定。”(方可成,李惠普:《中共正修改的历史评价》)

试问:现在讲到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原因,还有多少教师在讲主要“是由于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这句话是欧洲一句著名的民谚,成为经验主义者的信条。指的是,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这个思维的谬误在于,“在此之后”是对事物现象变化的外在描述,而“因此之故”是对事物内在关系的判断。即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殊不知,有时候会看走眼的。

例24:如“两炮论”。在朱维铮教授看来,它误导了人们的历史认知。朱教授说:

按照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的通行表述,1840年即清道光二十年以前,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社会长期停滞,只因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得门户洞穿,迫使清帝国开放五口通商,也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然而半世纪来通过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表述模式不合历史实相。比如它的前提,所谓“落后必然挨打”,便经不起史实一驳,因为直到两次鸦片战争都落败的道光、咸丰二朝(1820—1861),中国的经济决不落后,无论社会总产出或人均产值仍稳居世界鳌头;政治结构也未必落后,主要由科举选拔造成的文官体制,仍然比俄德日等国的政体先进;至于文化,倘从传统机制仍能容受不同信仰而不失一统本色来看,也尚未解体,所谓“睁眼看世界”,正是继承中世纪列朝的悠远传统。

正因为这样,腰斩清史,将道光朝裂成两段,仿佛英国炮舰一轰,就将中国从中世纪打入近代,而中国走向近代化,纯由外来因素决定,这类说法突显的逻辑与历史的悖论,久已令人困惑。同样不合历史实相的,还有中国历史由近代转向现代的一种经典性表述,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且不说那逻辑同属外因决定论,就看晚清史昭示的事实:至迟在1899年,上海广学会《万国公报》,已向中国读者介绍过马克思的“安民新学”;至迟在1907年,同盟会的《民报》,已更全面地介绍过马克思的经济学和社会改造论;同年首出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报》,又译介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而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各种政党,内中又有仿照第二国际宗旨的社会党。这都表明,主导我们近代史教科书的“两炮论”,对于历史认知只能起误导作用。不消说要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就不能不对历史再研究。关于“落后就要挨打”,这里引出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当时落不落后?如果落后,落后在哪儿?

例25:朱教授认为“中国的经济决不落后,无论社会总产出或人均产值仍稳居世界鳌头;政治结构也未必落后”。厉以宁认为当时中国总体落后,“总量分析是不够的,结构分析比总量分析更重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有什么用呢?跟英国一比,中国的GDP结构远远不如英国。当时英国的GDP当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不一样,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再一个结构问题,人力资源结构,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英国多得多,可是结构不如英国。英国那个时候,1840年左右,英国的小学已经普及了,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中国呢?中国当时1840年绝大多数是文盲,中国有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目的是为了考科举,有几个懂现代的科学技术……?”——2012年12月16日厉以宁《十八大后的十年》的演讲”

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话题,而不是答案,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辩、思考。

二是落后是不是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隐含哪些价值危险?其一,“落后就要挨打”?此话出自被打者,就有奴性软骨病之嫌;此话如出自打人者,则是强盗逻辑。究竟想向学生传递哪一个价值观?其二,弱国不一定打败仗,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落后的一方打败先进一方的事例屡见不鲜,只注重强调中国的落后决定了战争的失败,而忽略统治集团的腐败,这种偏颇是很危险的。因为同样是晚清的反侵略战争,中法战争胜利了,但由于政府的腐败,“不败而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要给予认真客观地分析,要充分强调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应该是主要的因素。”(臧荣)

例26:我们不少老师上《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都立足于中国“落后”的事实,来验证“就要挨打”的结论,其逻辑是——

背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全方位落后→过程:节节失利、签订《南京条约》→结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然落败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赖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群体忠诚】

群体忠诚是一种任凭自己对某个群体的喜好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如一个人或球迷团队喜欢广州恒大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他就会认为裁判吹恒大队的犯规太多了,黑哨,偏袒对方。群体忠诚思维的特征有:盲目性、从众性、排外性、统一性。

例27:如“一分为二论”。我们强调看待历史问题要全面、一分为二,培养学生理性认识和辩证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这是对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一分为二”,否则就有盲目性和统一性的倾向。

请看一位老师是如何总结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因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接在一起的,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

困惑是——

首先,我们把义和团运动放在近代中国的大势中进行考察,近代中国之所以避免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各阶层、各民族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反侵略的斗争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和团“扶清”(联合政府)是一种策略,是为了聚力“灭洋”(反抗外国侵略者),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灭洋”这个口号引人入目,说明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对抗意识的强化,表现了民众的认识对反抗外来侵略的深化。其次,“对农民运动落后因素的否定,不应成为否定农民运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和作用的依据。……仅对历史现象做点缀式批评,全然不顾社会环境和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虽然可能得到同样断章取义或不求甚解的盲目应和,却于事实认知及问题解决无任何补益、增进”(郑翠武,逯慧娟:《历史解释与历史虚无》)第三,“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全民族都在外人压迫之下,若真只有少数人义和团不甘屈服,那更是全民族无上的耻辱了!……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

(陈独秀)

例28:再比如对梭伦改革中庸策略的评价我们的老师同样喜欢“一分为二”,而毛经文老师认为:“梭伦改革是一次具有国际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改革,可以作为后世改革学习的一个范本。……他在改革中用中庸原则协调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既改善了平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又保护了贵族的一些政治特权。……是社会成本最少也是最稳妥的改革方式。”(毛经文、曹军辉:《点亮改革史教学中的“大智慧”教育》)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方法,是不是值得今天的改革者借鉴?

【因信称义】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拒绝探究真相,任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可称之为规避性思维谬误。简单说就是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选择相信让自己心理舒坦的东西。

习惯于这种的思维的人总是先入为主,拒绝交流、沟通,拒绝讨论和探究事实真相、具体细节,极端化,片面化。

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足以颠覆人们认知已久的判断。

尹韵公教授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若知晓不多,请慎下结论。否则,你充满信心地提出一个论断,别人端出一个历史的细节,很可能一下子就把你打得半死不活。……假如你对历史的细节不敬,你受到的报复就是不可能在历史研究方面获得真知,很容易走上片面化或极端化的歧路。”

例29:以下几个细节,让我难以忘记——

之一:庚子和谈时,李鸿章全权负责其事,先令各省督抚就各条款的利弊提交详细报告,然后根据“疏节阔目”的办法,于事之可许着,慨然许之,不稍犹豫;于不可许着,断然拒绝,不在字句之间,逐点反复辩驳。张之洞却坚持在字句之间争得失,李鸿章叹道:“不意香涛作官数十年,仍是书生之见!”之二: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到北京,在车站一见来接他的张学良,便怒责道:“为何不打?”张学良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佩孚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就是一个死字!”之三:光绪帝曾对翁同和说:“康有为不免言大而夸,他的怀才不遇之感,在奏书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钱波、夏宇编《原来如此:1840—1949中国底本

这是一个以力传力的过程:历史的细节给予教师以力量,教师给予学生以思想!照本宣科,死抱着教参不放不是办法。

例30:比如,讲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位教师这样组织讨论——

师:“孔家店”指代什么?为什么要打倒它?有何进步意义?生:“孔家店”指儒家道德。因为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所以要打倒它。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师:很好!更准确地说是,具有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进步意义。师:“打倒”说明什么问题?局限是哪里?生:希望彻底,力度要大。局限性是……??师:口号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片面的。生:“打倒孔家店”这里指的是“打倒袁世凯”,并不是“打倒儒家思想”?师:……

这位教师的主旨是要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因为平时大家都是这样处理的,况且,教师教学参考书第213页上面给出的答案“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也是这样引导的。问题是,认识的辩证性有了,这是不是事实的全部?!请看下面的史料——

例28:

材料一:“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材料二:“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2月4日《甲寅》日刊)

事实是,陈独秀、李大钊以上所言,无非是想表达两个意思。其一,他们反对儒学被人利用而不反对儒学本身;其二,他们反对儒学定于一尊而主张思想自由。所以,他们所要打倒的也并不是儒学,而是儒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迷信。试问,教师如此草率地端出成论是不是德育浸润的草率与失当?

例31:“无暇东顾”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据教材叙述,一厢情愿的推导——

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短暂春天结束的原因是: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有迅速萧条。

结论: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一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教学、考试与理论、事实遭遇困境】

◆大家都是这么教的,考试检测经常考的,我只能给学生如此推导,告诉他们:“记住就行了。”(建议测验尤其是客观题不要再做这么无聊的题目了。)◆都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儿行不通了,只能说是个特例,“记住就行了。”◆事实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力,但其政治、经济势力并未减弱。同时,日本、美国乘机扩大对华侵略。”(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0版第p108)相反,“战争期间欧洲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与争夺不断增强。日本和美国乘机扩大了侵略范围。……主要动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结束主要是其后国内军阀混战,政治动荡”(高思超:《有关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分析》)近几年学术观点也都认为主要原因是内因,只不过各持一说罢了,如薛伟强认为“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议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教材的表述,简单地贴标签,下结论,要提供更多的史料,让学生去思考,归纳。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辨识中让学生的思维、思想火花的迸发。)三、结语(与大家共勉)

1.“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多斯惠)80-15=?

“教师在教学中总感到压力,不得不去‘覆盖’课本及课程大纲中大量的学科知识内容。这种知识覆盖式教学势必大大减少提供给学生用来解决问题和进行抽象思维的时间,也必然助长了教条式的授课方式,而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艾里克森)没有那一种教法可以通吃,也没有那一种教法一无是处。原则是开放学生的思想,而不是绑架学生的思想。历史课堂不在于你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教给了学生什么?哪怕就是一个方法、一点启迪、一种思维。(等不及、放不下、拿不准)

2.让教学变成研究,把反思进行到底。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行之不远,在于反思不深。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一位思想荒芜的教师。心理学中把一种称为“磨道效应”,即所谓“拉磨之驴,虽行千里,却依然在原地转圈,路走了很多,实际却并没有走出固有的圈子。我们可能总是埋怨自己的工作太忙太累太乏味,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之中。有的教师在教师这个职业走了很久,可十年中有九年都在重复第一年的工作和经验,因此尽管走了很久,但是始终走不远。

常熟市中学马宁2013年8月3.由于用力不够,用心不足,用脑不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