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设计2_第1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设计2_第2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设计2_第3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设计2_第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设计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1、面向高中新授课2、学生准备:①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②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版)中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一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广义上来说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也将有助于必修三第四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节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本节内容在高考考纲要求较高,考的较频繁。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针对本校提倡的“先学——后批——自纠——点评——反思”教学流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教学案中的“自学质疑”板块已有较好的把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其中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相对肤浅,仅停留在表象,对改革开放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认识不够深刻。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五、设计思路(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有20分钟的精彩展示,由学生根据课前板书的内容展开讲解交流占用20,其中教师穿插提出1-2个思考题、变题进行讨论占用10分钟,最后有5分钟的课堂小结。(2)从教学安排上来说,上课前,预学案学生提前完成,教师及时审阅初步了解学情状况;课堂上,学生精彩展示细致书写并配以适当讲解达到自己说的出,大家听得懂,接着,提供部分思考题、变题让全体学生积极抢答达到及时巩固升华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课堂反思总结;课后,学生完成本课时的巩固案和下一课时的预习案。(3)从内容安排上来说,分三大块:第一块,问题情景(课件);第二块,交流展示(预习案);第三块,巩固提高(思考题、变题)。六、教学目标【内容标准】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七、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拓展思维课前:学生完成预学案,教师及时审阅[设计意图]历史教学立足于问题处理,一方面,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案批阅反馈的信息,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从而提高课堂讲解的实效性。[师生活动]教师:由课代表转发教学案学生:独立完成预学案部分,并及时上交(自学)教师:及时审阅,做好反馈后返还学生学生:领取教学案,相互讨论做好订正(互学、群学)[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后,主要会有如下疑难问题:1、交流展示第一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有同学对“两个凡”的观点认识不清?应该是左倾错误的延续!2、交流展示二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改革怎么改,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改革要把握的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同学会忽略掉)。3、交流展示三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到底该从那里开始?理由是什么?4、交流展示第四题中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学生要联系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予以解答。(二)课堂:教师设计问题串,学生互动交流[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组好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师生活动]教师:问题1.给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幅图片,问何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教师:问题2.(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为什么?学生:······教师:问题3.(幻灯片)(视频)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歌曲谱写的背景是什么时间?【导入新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下面进入第一个子目的学习。(三)课堂:学生精彩展示,教师实时点评[设计意图]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学生的内驱力是教师的艺术所在。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让学生不仅会写而且会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身的角色转换到听众的位置并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师生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内容,学生有序讲解。学生:·······教师: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背景:在徘徊中前进1、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2、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教师:问题2:如何认识“两个凡是”的方针?学生:······【史料】:1977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继续延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实质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认为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正确的,从而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这为全党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也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问题3:该讨论召开的目的和结果怎样?学生:···(1)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2)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3、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四)课堂:教师善于变题,学生随机应变[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深度应该逐层推进,注意将学生思维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达到智慧火花的碰撞。教师能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师生活动]教师: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这些政策有何表现?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记忆这些知识点?学生:(阅读P52第一段,快速总结)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文革:“阶级斗争为纲”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教师: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学生:历史意义: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伟大历史性转折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三个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学情预设]既完成预学案上习题之后,多媒体投放1个变题供学生解答,主要问题预测如下:(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几次转移?学生:···师生:共同总结···1、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一系列进攻敌人中心城市的起义先后失败,工作重心进行调整由城市转入乡村,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在武装夺取政权道路。2、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展,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作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转移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的中国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现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二、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教师:问题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改革怎么改,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学生:···教师(幻灯)改革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3、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教师: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学生:···(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教师:问题3:想一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史料一:“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文明网guidedownload史料二: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和农业的落后造成社会不安定,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史料三: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鲁中晨报》2004年8月史料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史料五:邓小平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下去调查。到一个农民家里,遇见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坐在稻草堆上。旁边生产队队长向老头子介绍,这是省委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头一听万书记来了,一下站起来,身上一丝不挂。万里当时很奇怪:“你们两个小姑娘怎么也待在家里啊?”生产队长讲她们也没有裤子穿。

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万里感觉到我们就连这样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我们有愧。……1、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师: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农村困境、基本国情、农民首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问题4: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怎么理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学生:···1、前提: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农民获得生产的自主权与经营权。2、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③全面推广:1983年幻灯:安徽小岗村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严宏昌关廷珠关友德严立苻严立华严国昌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关友昌严学昌韩国云关友江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申教师:问题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何意义?教师(幻灯)【资料一】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76年产粮亿公斤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资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学生:···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教师:问题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几次变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师幻灯:……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由于计划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等方面原因,……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供不应求,一些质次价高、货不对路的产品滞销积压,……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师:问题1:请结合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学生:政企不分,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师生总结: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2、开始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内容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影响: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过渡: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史料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史料三: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的谈话师:问题2: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生思考:原因:①历史的经验教训:……②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自力更生。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幻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曲《春天的故事》师:问题3:“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二)对外:开放(自主阅读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最大)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③198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