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六)散文阅读
叙事散文
一、[2023·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22分)老圣人赵长春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唤作“老圣人”。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了……”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原载《百花园》2023年2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2.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3.说说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4分)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二、[2023·广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3分)一碗米粉①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③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⑤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⑥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⑦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⑧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⑨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⑩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返回途中,我的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4.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2分)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3分)三、[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密密的针脚赵宜辅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的了。②我给母亲去过,说市场上的羽绒被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③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缝纫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有残留着的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⑥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烦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那份心心念念的牵挂。⑦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光滑的被面,抚摸着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⑧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⑨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擦拭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开心了、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永远是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⑩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第1期,有改动)1.请简要分析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3.按要求赏析语言。(6分)(1)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3)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选文的主题。(2分)6.文章以“密密的针脚”为题有何妙处?(3分)四、[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弄堂里的春光陈丹燕①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会觉得很遗憾。下午,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往的车子,这就是上海的弄堂了。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②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在小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店面里,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寄信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这在弄堂里,人们是见怪不怪的。小店店主,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算得上阅人多矣。③走进上海人的弄堂,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进商店、饭店、酒吧、公园,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④平静舒缓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褥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如果你仔细地看,就能认出来这是今年流行的式样。头发如瀑的美女,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正在后门的水斗上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堂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胶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伪劣鞋子的奸商。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发生的事情。⑤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被上海人重视以及喜爱着。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19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那种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的生活就出现了。⑥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地造了800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里的生活。⑦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⑧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油纸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年代,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的老人,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激进,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⑨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选自《文摘报》2023年4月29日,有改动)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3分)本文的行文思路为:——叙述描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议论描写上海弄堂里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弄堂里的春光”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4分)3.作者为什么要写“买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头发如瀑的美女”穿着的“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3分)4.第④自然段的画线句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弄堂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6.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什么感情?(3分)五、[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十五岁的月亮刘柠柠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②正是晚饭时间,教室里只剩我一人。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我烦躁不安,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被拒绝了。③执拗而任性的年纪,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看着班主任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饭,想在自家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④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食堂前面的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点。⑤有同学回教室了,我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和勇气,冲出教室,站在走廊栏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⑥我很幸运,栽在花坛里。我得意地爬起来,朝站在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一个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⑦就这样,我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回家的路。为了早点到家,我就近走山路。六七里山路,我一直走到太阳落山。一轮白月亮挂在天幕上,模模糊糊的,似乎离我很远。⑧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油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她坐在我面前,摸摸我的额头,柔声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⑨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我站在门口,只看见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父亲并不是驼背。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⑩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啪!”我的脸重重地挨了一巴掌。从小到大,我挨打的次数屈指可数。打我一巴掌后,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流泪不是因为被打后感到疼痛,而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逃学在我看来,是一些学习成绩差、表现很不好的学生才会做的事,是一件让人深恶痛绝的事。而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经常被老师夸、被同学羡慕。这一次,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一个不能被原谅的坏孩子。屋外几声狗叫,有人来了,父亲出门前丢下一句话:“赶快吃饭洗澡,等会儿我回来送你回学校!”母亲去喂猪了,我一个人站在厨房里。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曾经温暖的家变得陌生无比。温柔的母亲与慈祥的父亲,都变得冷漠无情。在他们眼里,我已经一无是处,还会被他们赶出家门。我伤心至极。“这个家容不下我了。”十五岁的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赶回学校。月亮真好,又圆又大,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镶嵌在夜空中。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越来越近。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我不想被他们发现,拐进小树林,蹲在灌木丛里。过了一会儿,父亲和大表哥骑着自行车从我眼前经过,大声唤着我的名字。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揉揉有些发麻的腿。很快,我走出了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冰盘似的月亮照在水里,越发显得恬静而饱满。我忘了身上的痛,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闪闪发光。来到学校,我不敢去教室,就回到寝室。放学后,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儿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胡乱答了几句。然后班主任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他说,我父亲等着他回。第二天早上,我上早自习时看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个人,蓬乱的头发,眼窝深陷,一双旧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这是我父亲。他把一罐头瓶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爸爸!”——一句堵了我一夜的最简单的话,在我心里上下左右打转,停在嘴里,又被我咽了回去。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嚅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亮。(选自《中学生阅读》2023年3月刊,有删改)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本文标题为“十五岁的月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2分)3.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1)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2)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亮。5.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2分)6.十五岁的“我”因老师拒绝请假而逃学,因父母的责骂而离家,这种做法可取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抒情散文
六、[2023·蚌埠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4分)敬畏柴草崔向珍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的炊烟是最暖人的,特别是傍晚时分,夕阳余晖将尽,百鸟争相归巢,千家万户的炊烟和天上的云朵一起袅袅飘香。柴草的味道渗透进每一寸褐色的土地,经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累积沉淀,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氤氲着绵延不绝的糯香,那种醇厚绵长的味道,被春风吹得漫山遍野都是,在夏雨浇灌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秋霜覆地时扯起乡愁,冬雪飘飞时驱赶寂寞。②柴草是炊烟的源头,从五六岁开始,我就跟着哥哥去野地里捡拾柴草。童年的村庄四周基本没有多少荒地,柴草奇缺。树林里的树木是不可以随便砍伐的,亭亭的芦苇必须留着编织盖房用的苇帘,我们只能用镰刀割一些青草,一捆捆背回家里晒干备用。刚割下来的青草很沉,哥哥总是给我捆一小捆,给自己捆一大捆。两捆青草哥哥都放在高一点的土坡上,我们双膝跪在土坡前,两条胳膊分别穿进捆草的两根绳子,一直把绳子拉到肩膀上,双手扶地支撑身体,咬牙用尽全力艰难地站起身来,手握对向肩膀前的绳子减轻勒痛,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③我喜欢的柴草是红荆条,但是村庄附近比较少,偶尔发现几丛,就提了镰刀拼命砍削,有一次用力稍偏,镰刀正好落在右脚的骨头上,尽管鲜血染红了脚背,我依旧不管不顾地砍柴。我一瘸一拐地背着一捆红荆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后,急忙向我跑过来,蹲下身背起我去看医生,泪水糊满了她的脸颊。④有时候赶巧了,我和哥哥去树林里读书的时候,捡到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枝,我们高兴得像是捡到了宝贝,蹦蹦跳跳地拖回家,一路上尘土弥漫,如同粗中有细的张飞,用马尾巴上拴着的树枝在长坂坡后的树林里拖起尘土满天。⑤秋收的时候,所有的庄稼秸秆全部运回家中,堆成一个个幸福的柴垛。庄稼收完了,父亲会抽时间下洼割柴草。做教师的父亲一般都是周六下半夜起来,母亲烙上几个饼,灌上一大葫芦开水,父亲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和叔叔大爷们顶着满天繁星一起出发,在漆黑的夜色里一路上磕磕绊绊,六七十里路程正好走到天亮。他们急急忙忙地吃完饭,就挥起镰刀开始割草。挥汗如雨地割到太阳当头,把柴草装到车子上,捆得结结实实。车子两边绑了木棍,增加柴草装车的宽度,而高度不能超过父亲的眼睛,那样会阻碍视线。⑥吃过午饭,父亲他们就踏上回家的路,路上歇息一两回,晚霞即将隐去的时候,疲惫的父亲推着满满一车柴草回到家中。我经常站在夕阳裹满金光的村头,像期盼一个得胜的将军凯旋般迎候父亲归来。⑦父亲推回来的柴草,经常有一串串金黄喷香的小野果和密密麻麻的小野豆,我们把小野果摘下来,稀罕得要命,一颗颗计划着吃,那是贫困童年里秋天唯一的水果。那些小野豆,母亲仔仔细细地摘下来晒干抽打,在风中扬去皮屑,背到碾房里磨面后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喷香的小窝头,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⑧捡拾柴草的日子,已经随着故乡的远离化作了永远抹不去的缕缕乡愁。有时候看到路边或者垃圾堆里的树枝和青草,心里会生出许多的酸楚,因为我无比敬畏这些曾经滋养了我生命的柴草,如同敬畏食物和书本一样,我把它们深深地珍藏在心底。1.文章②~④自然段依次写了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分)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3分)那些小野豆,母亲仔仔细细地摘下来晒干抽打,在风中扬去皮屑,背到碾房里磨面后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喷香的小窝头,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敬畏柴草”的妙处。(5分)七、[2023·杭州西湖区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一切都好杨林静①坐在办公室里,终日研究各类报纸杂志,使我成了一个稍有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的胆小鬼。②翻墙入室啦,撬门别锁啦,充斥在报纸角角落落诸如此类的恐怖消息,令我觉得整个世界就像一张危机四伏的网。家居四楼,窃贼翻墙入室基本不可能,焦点问题在于门。入住新居时,首先将防盗门安装妥帖。不料,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久,便听说小偷儿们开这类防盗门已是易如反掌,他们的万能钥匙所向披靡,防盗门形同虚设了。③我毅然决定更新换代,安装新式防盗门。原来的防盗门拆卸不便,依然保留,两道门,铜墙铁壁的样子,很有点拒人千里之外的意味。可是,想到那股安全的温暖,就把一切顾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④此后,重门深锁,不必担心江洋大盗,我怡然自得地做着逍遥神仙。这时候,我真是对那扇门感恩戴德。⑤可是,母亲把我给她的那串钥匙丢了,她把我的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丢了!⑥那天母亲打来,小心翼翼地问:“你那里有没有我的钥匙?”我说:“没有,丢了吗?你怎么能丢了钥匙?”母亲忙说:“你别着急,可能没丢,我再找找!”可我怎么能不急,我从小就没养成冷静的习惯。5分钟后,母亲又打来:“钥匙找到了,别担心了!”我知道这是谎言,母亲知道我把门看得有多么重要,如果不是找了千遍万遍,她是不会打来问我的,而千遍万遍找不到的东西,不可能在5分钟里又找到了。⑦我又陷入无边的疑惧之中。那一串钥匙,开防盗门的、开卧室门的、开书房门的,齐全得不能再齐全了,如果小偷儿们捡到它,到我家来真是畅通无阻了。每到夜晚,我的想象力便得到天才的发挥,外面稍有动静,我便毛骨悚然。可是,我一次也没有听到过我所想象的钥匙在门锁里转动的声音。我听到的,往往是门铃声。按门铃的,总是母亲。自从丢了我的钥匙,母亲便常常莫名其妙地在晚上赶来。我知道,她再也睡不成一个安稳觉了。⑧多少年了,母亲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为我们“安置防盗门”。我们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命里的每一道门坎,都有可能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她是如何心力交瘁地把握着为我们打开平安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母亲的大半生都像在夜深人静时猛然惊醒的我一样,为每一点风吹草动而心惊肉跳,她的黑发,就是这样一寸一寸地染成雪白!⑨每次,我打开门,母亲都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我又忘带钥匙了,真是老了,什么都记不住了!”我笑笑,不忍心揭穿这个谎言。母亲进得门来,四处走走、看看,见一切如故,才暗暗地长出一口气,坐下,“一切都好!”她在心里默念着,不知不觉念叨出了声。我说:“是的,一切都好!”在静静的月光一泻千里的夜里,我知道,“一切都好”,这是母亲所能听到的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也是我能给母亲的最珍贵的回报。⑩那串钥匙永远找不到了,我已经习惯了夜半门铃声,不再为一点风吹草动心惊肉跳。而且,我相信,生活的阴影永远不可能靠近这扇被爱的光明覆盖的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我终于对匆匆赶来的母亲说:“钥匙丢了就丢了吧,您别老惦记着了,半年多了,不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吗?”母亲脱着雨衣,有瞬间的错愕,转而又笑了:“钥匙是让我丢了,现在没发生什么事,以后也不会有事的。”“是的,以后也不会有事的,我们永远会一切都好!”“一切都好!”母亲念叨着,慢慢坐在沙发上,被雨淋湿的头发往下滴着水滴……(文章有删改)1.第⑧自然段中“安置防盗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1)那天母亲打来,小心翼翼地问:“你那里有没有我的钥匙?”(2)母亲脱着雨衣,有瞬间的错愕,转而又笑了:“钥匙是让我丢了,现在没发生什么事,以后也不会有事的。”3.有人认为文章的前四段可以删除,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一切都好”?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4分)八、[2023·滨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世界还很年轻刘丽丽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跟亲戚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画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水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地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里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选自《中学生阅读》2023年第7期,有删改)1.第①自然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6分)(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的角度)(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谈谈你对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2分)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3分)5.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3分)
哲理散文
九、[2023·齐齐哈尔]阅读《低头见花》一文,回答问题。(9分)低头见花包利民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珠,又似回首时,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逢。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绿交融于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景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如此,就足够了。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1.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2分)2.结合语境,品析第④自然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4.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3分)链接材料A.杨绛: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选自《老王》)B.梁启超: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选自《敬业与乐业》)十、[2023·东营]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根赋刘增山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昐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啊,好难刨下的根!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裸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3分)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分)→平静→→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3分)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4分)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3分)参考答案一、1.春分立蛋,保护老碾盘,爱管闲事(讲老理),善用古墨(或用古墨治病,用古墨静心),饭前喝白开水。[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第③段开始说: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下面就开始介绍这些“不同于他人”的事,一直到文章的第段,从中总结答案即可。2.示例一:太好了,孩子们对立蛋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们的好传统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大人不感兴趣,但是我会坚持做下去的。示例二:春分是个好机会啊,立鸡蛋让孩子们的心好好静一下,现在玩这些游戏的人少了,但孩子感兴趣,传承就有了希望。[解析]本试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能力。笑是心理满足高兴的外在表现,这里,“老圣人”笑了是因为看到孩子能立起鸡蛋,这是对孩子行为的赞美,也是看到这一传统后继有人的欣慰,围绕这样的主题,组织答案皆可。3.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墨治病的神奇疗效,语言简洁活泼,表现孩子病愈后的轻松,表达了对“老圣人”智慧(或者传统文化)的赞叹。[解析]本试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就好了”这个词出现了两次,这是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根据语境,这是在用古墨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好了”说明古墨有效果,也表达了对“老圣人”的赞叹之情。4.在作者眼里“老圣人”是一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读书人,用他的道德智慧,改善乡风民俗,德才兼备,含有对老圣人的敬佩之意,在袁店河语境里,“老圣人”只是指年纪大,读书出不来的人,具有嘲讽的意味。[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文章的开头写道,“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而文章的“老圣人”的行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和继承,所以说有些委屈了他。5.结构上,“老碾盘”使情节更加紧凑,串联了老圣人所做的事,是行文的线索。内容上,“老碾盘”代表着乡村的历史和传奇,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蕴上,是表现了圣人道德与智慧的重要物件(表达对像“老圣人”一样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的赞美)。主旨上,呼吁充分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表达对漠视传统文化的担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是老圣人故事中的主角,从文章内容“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来看,体现了村民对老圣人的尊敬;“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体现了老圣人对于村里道德教化的良好作用。从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即可。二、1.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语意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应阅读全文,另外要善于把握关键语句概括主要信息。如浏览全文即可知道文章中的主人公是父亲,要“我”陪他去桂林。抓住文章第④自然段插叙十五年前的故事,明白父亲坚持去桂林的原因;而抓住文章第⑥~⑦自然段写父亲多次寻找卖米粉的老板,以偿还米粉钱。最后,根据以上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即可。2.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着的人。(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品质理解把握情况。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了解人物主要活动,再抓住关键词句来帮助概括。如“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执着;“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诚信、感恩;“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重情重义等,只要抽取关键词就能作答了。3.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句是人物刻画,因此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认出”“快走”“握住”等动词,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说”是运用了语言描写。从这些动词和语言中两个“可找到你了”,写出了父亲多天来寻找店主,今天如愿时激动和喜悦之情。最后,加以概括即可。4.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开篇用了两段写“父亲坚持去桂林”“不去西双版纳”,这让读者产生悬念——父亲为什么要坚持去桂林,一定有什么故事在里面。这自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后文告诉读者父亲去桂林的目的——还米粉钱,因此,前两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5.示例一: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示例二: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文中的老杨看出父亲丢失钱包的窘态,不仅不收钱,还邀请父亲再来吃他的米粉。[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启发思考。谈自己在文中获得的启发思考和感受,要注意观点必须符合题目要求——要从得到的启发和结合选文内容两方面作答,其次要把文章中心换成“我”的角度进行阐述;第三要注意联系自己实际的问题。如,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十五年”未忘记自己的承诺,这启发我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当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回答。三、1.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病痛和对种棉花的坚持;结构上,为下文表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看句段写了什么,结构上主要看其在文章行文、主题表达方面有何效果。本文第①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从头发的角度写母亲的衰老;第二句写母亲腰疼但还坚持种棉花;第三句用母亲的话交代种棉花的原因。文章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起、铺垫。2.十年前,母亲为女儿缝制出嫁的棉被。[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概括内容的方法是:有中心句的找中心句;无中心句的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然后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主要内容。第③~⑤自然段叙事的主体是母亲;第③自然段叙述十年前母亲要为女儿缝制嫁妆;第④自然段描写缝制的情景;第⑤自然段写“我”的感受。第③段概括了这三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本段,可提取出内容要素“母亲”“缝棉被”,又因为这几段是插叙,所以把时间词写上。3.(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母亲的手比作干枯的树皮,写出了常年操劳农活和家务的母亲的手粗糙和变形,表现了母亲为了女儿不辞劳苦,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疼惜和感激之情,语言生动形象。[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答题格式:修辞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此句的描写对象是“手”,为了突出“手”的特点,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词是“像”。比喻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母亲的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常年操劳的结果;站在女儿的角度看母亲的手,其感情是感激和心疼的。(2)这个句子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缝制棉被动作的娴熟和神情的专注,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形象。[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答题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从句中的“神情很专注”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从“擦”“顶”等动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要分析动作和神态的特点,抓句中的关键词“娴熟”和“专注”即可。母亲缝制新棉被如此专注和用心是因为对女儿的一腔爱意。(3)“倾泻”一词本是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用在句中指大片阳光从窗棂投射进屋子。这个词写出了秋日午后阳光的充足和温暖,烘托了“我”出嫁前夕母亲为“我”缝制棉被时“我”内心的喜悦温暖,语言生动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答题格式为:词义+句义+写出的内容+语言特点。结合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所写的是晴朗秋日的午后,那时的光线是很暖和的,也是很充足的,就像瀑布从高处的窗口流入屋内;而文中的“我”即将做幸福的新娘,心里满是温暖和喜悦,所以这个词不仅写出了光线的充足,还可见“我”心中的喜悦温暖。4.勤劳、能干、慈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方法为:①摘录出文中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②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语句,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文中“那份浓浓的爱”“那般慈爱”“大爱就是无言的”等短语直接揭示了母亲的慈爱;母亲坚持种棉花的行为可见其勤劳,缝被子时的娴熟可见其能干。5.本文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牵挂、浓浓的爱,抒发了女儿对温暖母爱的珍重和感激,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概括。写人记事类散文概括主题的方法为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和含义深刻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暖”“爱”“牵挂”等揭示了主题。6.“密密的针脚”是指母亲为“我”缝制的被子上的针线的痕迹很绵密,这个标题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手工缝制被子时的细致用心和劳苦,用缝制被子这件小事和被子上密密的针脚这个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与品味。分析标题的妙处,要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标题表现的内容、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标题中“密密”一词揭示了针脚的特点,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四、1.写上海的弄堂很多,描写弄堂概貌介绍上海弄堂的形成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先要在已有内容的提示下找准要填内容的准确起止段落,再概括文段内容。2.空间顺序。文中词句:门楣上、里面、毗邻的小阳台、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后门的公共厨房、底楼人家、后门的水斗等。[解析]此题考查写作顺序。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从文中多处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可看出。3.因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人光鲜体面背后的上海生活——弄堂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真实、安详实用,作者写“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能为表现和突出弄堂生活的特点服务,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有表现力。[解析]此题考查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要为写作目的服务。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弄堂生活“真实”“安详实用”的特点,这两个细节恰好能体现;另外从文末的“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也能看出。4.画线句从听觉、嗅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弄堂的生活。这样写的好处是能立体地表现弄堂生活的特点,使描写的弄堂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解析]此题考查描写角度及作用。描写角度是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散文中常常用到,它能使描写更生动、丰富、逼真。从文中的“音乐”“炖鸡的香气”“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仔细地看”等词可见运用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进行了观察感受,这样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上海的弄堂,对声、色、味都有了体会。5.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弄堂比作血管,写出了上海的弄堂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赏析。赏析时要写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文中的比喻词“像”和本体“9000多处弄堂”、喻体“血管”可知,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9000多处”“分布在全上海”又可见数量之多、分布之广。6.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喜爱,对上海弄堂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赞赏之情。[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二:找文中抒情句,直接分析感情;如果没有直接抒情句,则分析文章中的记叙、描写句,体味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五、1.“我”因为想家请假被拒,冲动之下逃学。最初“我”并未认识到错误,甚至因为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淡愤而离家返校,并在途中躲到小树林中以“报复”来寻找自己的父亲。但最终“我”被父爱感动,及时醒悟,认识到错误,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成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细读文章内容,抓住中心事件进行概括,要写出事件的发展、高潮和结果,即写清楚前因后果。2.“十五岁的月亮”既指在十五岁那年“我”逃学时见到的那轮圆月,同时也借月亮时而隐约恍惚,时而又圆又亮、恬静而饱满,比喻十五岁的“我”任性、易冲动,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了“我”对自己十五岁时冲动、倔强、要强、任性行为的思考,以及对父爱的感念。[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既要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要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十五岁时逃学的经历,“我”因想家逃学,因父母的反应而负气离家返校,父亲的做法虽有待商榷,但那时的“我”的确是既倔强任性、又冲动,就像那夜“我”见到的月亮一样,一直在变化;“我”最终因悔悟而流泪就像碎裂的月亮,这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父爱的感念。结合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暗示当时的“我”倔强、冲动的特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逃学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埋下伏笔,开篇点题,点明中心等。文章在首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我”当时在特殊年龄的性格特征,为后文“我”的逃学,以及负气离家返校埋下伏笔,这样的写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叙述。结合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4.(1)因为父亲的责骂而生气,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劣后果,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自尊与要强心理充斥内心,让“我”流下了害怕和委屈的泪水。(2)听到并看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内心充满了愧疚,为自己的任性而悔悟,同时也感动于父亲对“我”无怨无悔的付出,最终流下了后悔之泪和感动之泪。[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1)句联系上下文可知“我”不是因为父亲打得疼痛而哭,而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因为一次逃学父亲骂“我”不争气,而“我”也开始否定自己的过往,这表现了“我”当时的气愤、害怕和要强的心理。(2)联系上文可知,“我”从别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了父爱,从父亲的行动中认识到了错误,由此为自己错误、任性行为流下愧疚泪水,这也是因父爱而流下的感动之泪。5.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劳累了一天后又身负过重的枯树枝时疲惫的样子,表现了父亲的勤劳,以及作者对他如骆驼般任劳任怨品质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句子着重描写了父亲劳累一天后身背枯树枝时的样子,再联系上下文可知,父亲是很勤劳的,而且作者把父亲比作单峰骆驼也表现出他对父亲如骆驼般索取少、付出多的任劳任怨的品质的赞美。据此分析,进行概括作答即可。6.示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我”执拗和任性、易冲动,给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首先“我”在没有征得老师的同意下逃出学校,让老师担心,这也是不尊重师长,不遵守纪律的表现;随后,“我”因父母的责骂而偷偷离家返校,并且为了赌气不理会前来寻找的父亲,让父亲担心并寻找了一夜,这也是不对的,这些任性的行为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给家长和老师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学会感念父母、师长的恩德。当然,在成长中,我们不是不可以犯错,而是要在犯错后知道因何犯错,并从中汲取教训,获得成长的力量。[解析]作答时,要注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作答。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六、1.“我”与哥哥去野地里割青草,并吃力地背回家;“我”砍红荆条时误伤了脚;“我”与哥哥捡到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枝,高兴地拖了回家。[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第②段写“我”与哥哥去野地里割青草,并吃力地背回家;第③段写“我”砍红荆条时误伤了脚;第④段写“我”与哥哥捡到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枝,高兴地拖了回家。2.运用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跑”“蹲”“背”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的脚被砍伤时的焦急和心疼,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本题的角度是“跑”“蹲”“背”这一系列的动词,表达效果是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的脚被砍伤时的焦急和心疼,感情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3.“温暖”的意思是“使感到暖和”。这里是说母亲把父亲割回来的柴草上长的小野豆磨粉蒸成喷香的小窝头,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温暖”一词流露出作者对柴草的感激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温暖”的意思是“使感到暖和”。分析句意可知,母亲把柴草上长的小野豆磨粉蒸成喷香的小窝头,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温暖”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柴草的感激和敬畏之情。4.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柴草有关。④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柴草的敬畏及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以“敬畏柴草”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敬畏柴草”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柴草有关;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柴草的敬畏及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七、1.“安置防盗门”具体含义是指母亲在孩子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等生命的每一道门槛中所给予的帮助,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同时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抓住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后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该词具体含义在后文:“我们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命里的每一道门坎,都有可能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她是如何心力交瘁地把握着为我们打开平安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既指出了含义,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2.(1)反映了母亲因钥匙丢了,怕女儿知道后的担心与自责。(2)“错愕”“笑”神态的变化,既反映了母亲得知女儿不再介意丢失钥匙的惊讶,也反映了母亲得知女儿走出“生活的阴影”的开心与喜悦。[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分析人物心理要结合前后文,(1)在描写母亲丢钥匙之前,作者描写了自己是如何担心“小偷儿”的心情,此处用“小心翼翼”写母亲丢钥匙后的心情,可见母亲担心女儿忧虑,同时也自责自己为什么不小心,丢了钥匙让女儿担心呢!(2)是写母亲雨夜来看女儿,女儿说“钥匙丢了就丢了吧,您别老惦记着了,半年多了,不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吗?”之后,“错愕”写出母亲对女儿说出这句话的惊讶,“笑”则是为女儿不再被“小偷儿”的事搅得寝食难安而高兴。3.不可以删去。①丰富文章内容。文章的前四段内容解释了“我”成为胆小鬼的原因,也交代了“我”为了使自己安心,安装两道防盗门的事情,写出了“我”对防盗门的重视。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母亲把防盗门钥匙弄丢而晚上来“我”家按门铃的事做铺垫。如果删去,直接写第⑤段的内容就会显得有些突兀。[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观点“不能删去”,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写出作者的担忧的原因,结构上为后文写母亲丢钥匙和夜晚多次来“我”这里做铺垫,从而推动情节发展。4.①“一切都好”,是母亲所能听到的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也是“我”能给母亲的最珍贵的回报。②点明文章主旨,体现的是一位母亲听到女儿一切安好时的高兴与欣喜,体现的是母亲对女儿的爱。③与文章题目相照应。④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主旨,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一切都好”既是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照应了文章标题,推动了情节发展。“一切都好”是女儿对母亲说出的最美好的语言,母亲听到之后说“一切都好”,表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放心,这就体现出母亲对女儿的爱。八、1.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意。题目要求写出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作答时要能够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寻答案。根据上下文,不难看出,第②自然段是回答此题的核心所在。“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公家发的她信不过”,综上即可得出答案。2.(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那块地”像“毯子”,显然是比喻;“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显然可见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可知土地的荒芜,从而可知母亲开荒的艰难,以此来表现母爱的伟大。(2)“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题目,则需要先写明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作答。很显然,“竟然”,突出的是“我”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3.成功(幸福)是坚持(奋斗、努力)出来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作答时,一是了解语句的基本含意;二是联系语境揣摩潜在的意蕴。“好东西”,显然是指“成功”“幸福”之类的抽象意义;“熬”,则是指“坚持”“奋斗”等。4.①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②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③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④朴实而睿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⑤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注意题干中“结合文章内容”的要求,意为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合同3篇
- 2025版煤炭物流仓储一体化服务合同模板4篇
- 2024珠宝销售合同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代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销售合同信息共享与部门协同办公2篇
- 2025年度XX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水处理合同3篇
- 2024水电站电力输出及销售合同协议
- 2025年度环保型厂房出租与能源管理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龄上限劳动合同规范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风景名胜区草坪修剪与修复合同3篇
- MT/T 199-1996煤矿用液压钻车通用技术条件
- GB/T 6144-1985合成切削液
- GB/T 10357.1-2013家具力学性能试验第1部分:桌类强度和耐久性
- 第三方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述评,国际商法论文
- 第5章-群体-团队沟通-管理沟通
- 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量表(RABQ)附有答案
- 深基坑-安全教育课件
- 园林施工管理大型园林集团南部区域养护标准图例
- 排水许可申请表
- 低血糖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 计量检定校准技术服务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