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分析
一、自动驾驶等级的定义:是出行方式革命的技术核心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进展,全球汽车产业也正处于深度变革期.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新的战略制高点,智能传感器和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则成为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制胜关键.智能驾驶领域的全球竞争,不仅是技术和产业的竞争,也是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及标准层面的竞争.一,智能驾驶的内涵与范畴智能驾驶的基本概念智能驾驶指的是利用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雷达等装置,融合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车与车,路,人,云等道路交通参与者进行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使汽车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自主控制等功能,最终实现以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更节能的形式替代人类操控机动车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能驾驶的时代正在来临,全球汽车企业和科技企业已展开时间和智慧的赛跑。面向这一时代机遇,车企采用何种技术战略,来打造智能驾驶产品竞争力和持续胜出?这是车企、也是作为产业合作伙伴,需要共同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新技术要取得商业成功,一般需要经历几个阶段:1)试点突破,技术成熟度得到验证,具备初步商用条件;2)新体验或效率提升,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或时间节约,开辟新兴市场;3)扩大生产规模,单位制造成本降低,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规模化利润。
自动驾驶是指通过电脑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总共分为L0-L5六个等级,自动化程度从L0-L6逐级递增。L0为无自动化,完全由驾驶员完成驾驶操作;L1为驾驶辅助,汽车可提供加速、刹车或转向保持等辅助功能,如定速巡航、车道保持辅助和自动刹车等;L2为部分自动化,汽车在特定情况下可自动转向、加速或刹车,如全速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主动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和限速识别等;L3为条件自动化,即汽车在特定驾驶场景下可以完成自动驾驶功能,如高速巡航、拥堵巡航等;L4为高度自动化,几乎可在所有情况下完成自动驾驶;L5的系统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参与驾驶。
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出行革命的技术核心。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onsumerElectronicsShow,CES)是全球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展览之一,每年1月于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举行。在2020年1月举办的CES中,汽车技术的三大热点主题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三大热点主题的共同点在于,预计未来汽车技术发展将完全改变人类出行方式,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会变成像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具备更加强大的娱乐和服务功能。车路协同服务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基础是自动驾驶。因此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出行革命的技术核心。只有将乘员从驾驶中解放,才能够让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技术更充分地服务消费者,改变出行体验。
L2级别系统渗透加速,L3级别车型呼之欲出。国内自主品牌如广汽乘用车、吉利、领克、长安、上汽、北汽都已经推出L2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的计划;新造车企业如小鹏、拜腾、蔚来、威马等都具备L2级别的量产能力。与此同时,通用、福特、丰田等海外中级车型也开始在中国进入L2级别的“备战”。在L3级量产搭载方面,已开始有少量量产车型面市,由于法规及各种其他因素暂未全面铺开。
主机厂群雄揭竿,纷纷发布各自的自动驾驶计划。国外车企大多在2016年左右已开始逐步导入L1/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国内主机厂起步较晚,均在2018年后才陆续推出搭载L2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车型。例如:2016年,宝马宣布与英特尔及Mobileye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汽车;2017年,戴姆勒宣布与博世达成了合作,目标是“在下一个十年开始之前”将L4和L5自动驾驶汽车引入城市地区;2018年,沃尔沃宣布与百度达成合作,联合研发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2019年,东风日产计划分阶段推进部署日产Pro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上汽也在2019年获得了国内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另外,多家国外知名车企推出了2020年的自动驾驶计划:特斯拉计划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Robotaxi,雷克萨斯计划引入AutomatedHighwayTeammate,博世宣布在2020年年中实现高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量产。
二、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智能驾驶供应链参与者: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
三层协同作用,处理环境信息,实现智能驾驶控制。感知层是依靠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对行驶路径、周边物体、交通标志等迅速感知。决策层是汽车通过ADAS算法/芯片、计算平台等对感知层输入信息进行处理、计算,并对路径和行为进行规划。执行层是决策层输出信息后,自动驾驶汽车执行输出指令,进行转向控制、油门控制以及制动控制
自动驾驶的技术环境要求:高精度地图、车联网、5G。自动驾驶感知层最重要的是对驾驶环境的精确感知,据NHTSA公布的数据,普通电子导航地图的精度在10米左右;到L3阶段,对地图精度的要求为0.5-1米;到L4阶段,对地图的精度要求将提高到0.1-0.3米;到L5阶段,对地图的精度要求将达到厘米级。车联网帮助汽车更好地与外界(包括车、人、道路、交通标志)沟通,是自动驾驶的基础。5G环境与4G环境相比,信息传输的速率提升了100倍左右达到10Gbps;时延降低了30-50倍到1ms;连接数提升了100倍左右达到1000000;移动性提升超过1倍达到500km/h,更契合车联网的需求,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冗余。
2、国内外厂商加速布局,打造汽车智能终端
感知层:采集并处理环境信息和车内信息。外资品牌松下、法雷奥和富士通占车载摄像头行业主导地位,CR3为41%自,自主品牌舜宇光学从镜头突围,镜头组产品全球市占第一,开始向模组渗透,行业产品呈从单目向双目转变、2D成像向3D跨越的趋势。2018年博世毫米波雷达全球市占率达19%,国际三大巨头合计出货量占毫米波雷达全球市场7成以上,华域汽车等国内自主品牌加快研发并开始量产,细分产品方面77/79Hz远程雷达逐渐替代24GHz产品近程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行业Velodyne全球领先,销量突破3万台,禾赛科技等国内初创公司技术实力不俗,固态雷达是激光雷达行业未来趋势。
决策层:利用芯片+算法制定控制策略,替代人类做出驾驶决策。决策层面利用微控制器(MCU)基于高精度地图、车联网技术规划最优行驶路径,起到决策作用。据测,2025年MCU全球市场规模将达88.6亿美元,行业龙头包括恩智浦、博世、电装等,国内德赛西威推出整套自动泊车系统。2019年特斯拉发布自动驾驶芯片TeslaFSD,提升自动驾驶安全冗余。HERE、谷歌、四维图新、高德等国内外企业纷纷入局高精地图,加速跑马圈地。5G加速车联网技术渗透,华为、均胜电子、德赛西威等供应商持续发力
执行层:反馈到底层模块,执行驱动、制动和转向任务。转向、油门、制动、照明等执行部件与系统布局参与者主要是由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展而来,通过研发进行产品换代升级智能化。制动系统发展路径为真空液压制动(HPB)到电子液压制动(EHB)再到线控机械制动(EMB),转向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博世加快执行层全面布局,配备了大众全系列,国内华域汽车实力强劲。
3、智能驾驶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可达千亿
智能驾驶发展分阶段规划,市场占有率对应提高。2016年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自动驾驶领域技术标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路线图中制定了我国自动驾驶汽车未来发展的三个五年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2020年是起步期也是关键
期,汽车产业规模需达3000万辆,驾驶辅助或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需达到约15%;到2030年,中国将力争实现拥有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规模3800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2018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要求:“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30%以上,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60%以上”。此外,还提及了一个更高目标:到2020年,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场景规模应用”。
中国作为汽车消费大国之一,在2018年,乘用车销量达到2514.8万台,同比增长了5.5%。预计在2020年可能突破3000万辆。同时,智能驾驶乘用车的渗透率也将由2016年的20%上升至2020年的61%,且更高智能驾驶水平的汽车占比也将大幅提升。据预测,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中国或将成为大的市场。
《2020-2026年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经营风险及竞争策略建议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截止2018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增长至893亿元,同比增长31%,市场渗透率达到47%。根据初步测算2019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未来4年(2020-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62%,智能驾驶乘用车的渗透率也将由2016年的20%上升至2020年的61%,且智能驾驶系统的级别会提升,更高智能驾驶水平的汽车占比亦将大幅提升。预测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中国或将成为最大市场
L4级自动驾驶有望陆续量产,全球渗透率预计提高。传统整车厂中,通用依托于旗下公司Cruise和Strobe的技术实力,自动驾驶研发进展领先。公司预计于2020年达到L4级别自动驾驶,并实现量产。大众集团预计于2020-2021年实现L4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并宣布将于2021年在中国投放搭载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电动SUV——IDRoomzz。宝马计划于2024年正式量产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实现高速路况和城市路段的自动驾驶。
根据BCG预测,到2025/2030年,全球部分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将达到12.4%/15.0%,全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将达到0.5%/9.8%。
4、购买需求强烈,性能安全亮点突出
消费者强烈需求推动智能汽车市场不断上行。我国汽车消费者渴望能够实现汽车自动驾驶过程中,自由的进行娱乐、进餐、睡觉、休息、办公等活动。根据普华永道2017年公布的数据,在我国汽车购买者中,非常渴望拥有自动驾驶汽车的比例超过85%,强烈的购买需求预示着未来智能汽车行情向好。另外,智能驾驶汽车在遇到事故时,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反应,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率,这一亮点也成为了智能驾驶汽车的又一新卖点。
5、智能驾驶的发展推动单车价值量提升
自动驾驶系统不断升级,单车价值量加速提升。L0及L1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作为嵌入式软件可以带来275到325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2级自动驾驶系统由多个自动化组合构成,可带来450到550美元的单车价值提升。L2+级别需要配备多传感器融合、控制算法、集成等软件,将带来750到12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3是自动驾驶系统成长的一个飞跃,可以实现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的完全脱离,可带来4000到5000美元的价值量提升,远高于L2级。
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次共同决定价值量提升。L1级别系统主要有盲区探测、自适应巡航和自动刹车等功能,只需配备前角雷达、后角雷达和前置摄像头,可以为感知层带来125-325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为决策层带来约15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2级别系统需要完成多个控制功能的融合,因此决策层必须搭载多域控制器,可以为感知层带来200-4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为决策层带来约2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3级别系统需要实现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搭载的雷达和摄像头数量增加,传感器类型增加,且有可能需要搭载前向激光雷达,可以为感知层带来1500-20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为决策层带来2300-26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为执行层带来100-3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
三、智能驾驶发展的必经之路:平台化战略
目前,我国智能驾驶行业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然而现阶段经常会出现网络攻击事件,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所以,当前在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时,怎样能够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现阶段在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的法规来约束自动驾驶汽车,尤其是在产生事故之后,无法认定责任,这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1、出路:智能驾驶的平台化战略
面对前路凶险,后有追兵的局面,汽车企业该如何在智能驾驶的领域实现突围呢?唯有平台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理由有三:
1)车厂需要聚焦功能软件开发,发挥对汽车功能的理解的优势,提供差异化的竞争力,开辟与新进入者斗争的第二战场。这就要求汽车企业需要转变角色,从采购者、集成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开发者,将汽车平台开发与自动驾驶功能开发解耦,将有效的资源和炮火聚焦差异化应用层平台开发,牢牢把控、定义汽车特性。
2)功能软件之外的基础软硬件平台,不能一蹴而就,也非车厂擅长,不是车厂要积累的能力。比如芯片能力、OS能力,暂时车厂还不能与科技、互联网公司一拼高下,应该避其锋芒,结盟深度绑定1-2家平台战略供应商,借力打力。平台战略供应商的市场目标是提供基础软硬件平台,定位是车厂的服务商,不会成为车厂的竞争对手。一个长期稳定可靠的基础软硬件平台战略供应商,将会成为与车厂的共生共荣的合作伙伴与同路人。
3)基础软硬件开发周期漫长,与当前快速迭代新功能、新特性的需求相冲突,必须摒弃原有非平台化模式,将基础软硬件平台与车型、功能软件充分解耦,这样才能推出自己一系列车型、迭代功能软件版本。基础软硬件平台从平台设计、芯片的选型、工艺、样板到测试,还有软件架构设计、OS适配、底层软件开发、过认证、测试,耗时、耗力巨大,必须从单车型的智能驾驶开发中剥离开来,这样才能适应快速的开发迭代的需求。此外,多车型共平台,也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