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宋明理学 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宋明理学 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宋明理学 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宋明理学 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宋明理学材料:另类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社会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2.儒学危机: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没有构成体系,没有对人的的生老病死提出解释与安慰,缺乏治心手段1.社会环境: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三教图》清·丁云鹏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处处留痕——三教合一孙悟空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2016年9月8日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2.儒学危机: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没有构成体系,没有对人的的生老病死提出解释与安慰,缺乏治心手段1.社会环境: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3.三教合一,相互渗透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重挑战。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问题探究

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016年9月8日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目的宋明理学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2)朱子理学:朱熹(1130—1200)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张:(南宋)(一)程朱理学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思考:什么是天理?根据材料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主要观点:(1)世界本原——理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三纲五常个人——人性3.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把伦理道德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故事:《父子关系》友问:老爸和儿子怎么相处呢?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即使老爸错了,也不要反对,这就是孝。”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2)朱子理学:朱熹(1130—1200)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张: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道德的终极源泉(南宋)探究学习(一)程朱理学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七:思考:当人性和天理产生对立的时候,如何取舍?(3)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2)朱子理学:朱熹(1130—1200)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张: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道德的终极源泉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南宋)探究学习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3.主要观点(2)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穷究一切外在事物的理,从而获得知性,强调不断学习(用以考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认识天理即封建伦理的目的)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2)朱子理学:朱熹(1130—1200)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张: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客观唯心主义)其他主张见教材

(南宋)程朱理学的观点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方法论: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道教)(佛教)(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外。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影响:程朱理学★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材料二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5、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思想主张: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发明本心(1)陆九渊心学: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5、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2)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小故事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材料四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5、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2)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强调内心反省,“致良知”(思想核心)、“知行合一”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内心反省陆:发明本心王:致良知(二)陆王心学宇宙观:认识论:陆王心学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阳明心学)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依据教材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走理学之路一、兴起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1、含义:2、形成的历史背景: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5、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2)王阳明心学: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故事一:《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朱子说:“对,天生的。”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陆王心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2016年9月8日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扇枕温衾

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二十四孝”—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美丽”的三寸金莲重男轻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