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练习_第1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练习_第2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练习_第3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练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练习1.秦汉以来,使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的是()A.汉武帝的“贤良对策”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C.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D.“三纲五常”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家学派遭到打击。答案:B2.汉武帝的“举贤良”政策,符合了()A.土地兼并的需要B.统一国家的需要C.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D.教育的需要思路解析:汉武帝这一政策是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而这一政策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答案:C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思路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政治思想,“大一统”为政治实践,思想为政治服务。答案:C4.下列关于汉武帝建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打破豪强垄断教育的局面B.有利于文化的传播C.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僚D.实质是加强思想专制思路解析:B、C、D三项都是汉武帝建立太学和地方学校的作用和目的,就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间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答案:A5.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不包括()A.兴办太学B.规定用儒家经典为教育课程C.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D.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思路解析:C项主要是教育措施而不是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答案:C6.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A.春秋B.西汉C.唐朝D.明朝思路解析:西汉武帝时,国家建立太学和地方学校学习儒学,儒家经典从那时起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答案:B我综合我发展7.“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外儒内法思路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在于理解题目的含义,强调了“本”与“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答案:C8.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思路解析: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请回答:(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浅释材料三的内容是什么?(3)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是什么?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思路解析:本题所引的材料是有关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三位不同思想家的观点。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第(1)问要跳出材料的话语,用自己的历史语言阐释。第(2)问把材料三的内容,只要说清楚、明白即可。第(3)问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但题目已规定了答题的出发点,所以要紧扣题目规定,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去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黄宗羲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专制君主以人民的死亡和离散为代价取得地位和权力,并美其名曰“为子孙创业”。此后专制君主滥用权力以满足其淫欲,导致民不聊生,却认为理所当然。所以说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3)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