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债务:本体与理 3700字_第1页
自然债务:本体与理 3700字_第2页
自然债务:本体与理 3700字_第3页
自然债务:本体与理 3700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债务:本体与理3700字摘要:我国现行立法对自然债务作了初步的规定。但是自然债务在理论上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本人在分析自然债务的根底上,对其进行类型化解说,并认为自然债务合乎法律的本旨,具有沟通法意与人情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债务、类型化、法意、人情

我国?民法通那么》第138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时效期间的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那么假设干问题的意见》第171条中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反悔的,不予支持。学理上认为这是我国对自然债务的规定。但除此之外,我国法律没有对自然债务的其他情形的规定,也没有关于自然债务的原那么性规定。本文拟对自然债务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自然债务概说

所谓自然债务是法律债务之对称。债作为特定当事人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依是否能够请求法律强制力之爱护,分为自然债务和法律债务,该分类体现了债与责任别离的理论。传统上,债权具有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和债权爱护请求权三种权能,在效力上分别体现为债的请求力,保有力和强制执行力。作为法律债务具有上述权能与效力,是一种完全之债,而自然债务之所以为自然债务而区别于法律债务,系因其欠缺债的局部权能和效力,故有学者称自然债务为不完全债务,并将自然债务定义为“失去法律强制力爱护,不得请求强制执行的债务〞。从该定义出发,自然债所欠缺的系为强制执行以获实现之效力。在英美法国家自然债务一般也称为不能强制执行之债务。在日耳曼法中,随着债务与责任的区别理论的兴起,将责任视为债的担保和实现的强制,使的债的关系明晰化,债并不必然负有此种担保或责任,故有自然债存在之价值。本文认为将自然债务定义为欠缺强制执行力之债,明确的区别了自然债务和法律债务,体现了债作为法律概念的本质即有效的受领给付。事实上,给付的请求和给付的爱护仅为实现给付受领的伎俩。由于自然债的权利人仍可以为受领并无须返还,所以其保有债之本质,故仍然称之为债;另一方面,自然债的权利人之受领系基于他人的自动给付而不可请求强制执行,故其作为债的权能和效力是欠缺的,故称其为自然债或不完全之债,以区别于法律之债。

自然债务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上自然债务以其无法律上的诉权而区别于法律债务。由于罗马法不辨别债务和责任,所以对于欠缺一般的法律要件的债务规定为自然债务。但是,随社会之进步,法治之开展,该种理论已为很多学者摒弃,认为自然债欠缺的并非诉权而是胜诉权。以时效经过之自然债务为例,法律债务因时效届满而毁灭,权利人丢失的并非诉权,而是胜诉权,其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只是由于原债务人取得永久之抗辩,使其权利不获实现而已。关于自然债务与法律债务,有学者认为,“在法律(国家法制定法)产生前无所谓法律债务,一切债务也只能是源于自然法的自然债务。自然债务乃是先在的,但制定法的产生使得一局部自然债被直接法律化,而未被法律化的自然债,那么因制定法法律债的存在,其自然性也非此前则纯正。法律债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然债的范畴内圈地,相较而言,法律债是封闭的,而自然债那么是开放的〞。所以,我认为,自然债与法律债之区别系因是否法定化,而所谓法定化关键在于赋予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以法律的强制爱护。所以,自然债系指强制执行力欠缺之债务。

二自然债务之本质

对于自然债务的本质,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一为法律义务贬降说。该理论植根于19世纪初之社会思潮。在19世纪初期,第二次法制浪潮在欧罗巴兴起,实证主义理念大行其道,人们追求形式理性,明确辨别法律与道德,认为法律与道德各有其适用领域,互不相扰。自然债务既然是法律上之制度,就应该是具有法律上之义务,当其效力缺失,不获保全时,系为法律上义务之贬降;一为道德义务升华说。该说源于19世纪末,这一时期,自然法理论再度兴起,人们不再沉迷于法律的形式理性而开始探求法律的价值理性,秉承古老的自然法理论,将法律视为自由、公平、正义的表现形式,法律出现社会化趋势,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内涵。“基于该种法律观,自然债务和道德义务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自然债受领效果的爱护,系为法律对合乎正义内涵的道德义务的之爱护。自然债务本质被视为道德义务之升华;后来有学者基于对前两种理论的批判和发扬,提出新的自然债务本质论,或曰“请求力在法律上的降低和受领力在道德上的升华〞,或曰“自然债务是债权人的请求力和债务人的履行义务在法律上的降低,同时也是债权人的保持力或受领力和债务人的履行效力在道德上的升华〞,两者虽然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无本质不同。

本文同意最后一种理论。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的不同调控伎俩,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在道德和法律中间存在一个中性的地带,从道德或法律的不同视角察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道德和法律本身又是水乳交融的,不能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看,从二者的相关性和区别论出发,在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之外可以存在一种事物与二者都有重合局部,但与二者又都不等同。自然债务恰恰是这样一种“事物〞。从道德角度出发,自然债务可以被视为道德义务的升华,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自然债务可以被视为法律义务的贬降。但无论单纯的从哪一角度察看,无疑都失之片面,唯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全面的把握自然债务的本质——道德义务的升华和法律义务的贬降。这并不是先前理论的简单相加,实际上体现的是对于法律与道德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在此,升华的是给付效果,贬降的是强制执行效力。

三、自然债务之类型化

法国民法采用了自然债务的概念。?法国民法典》第1235条规定:任何清偿均以有债务为前提,不欠债务而已为之清偿,得请求返还。对自然债务已为自愿清偿的,不得请求返还。

法国法上之自然债务包括父对私生子女之扶养义务、父母对女儿给予嫁资的义务、赌债等。德国法上虽没有明确的成认自然债务,但理论上认为以下债务应当属于自然债务:毁灭时效完成后的债务、媒介婚姻之报酬、父母为子女设定嫁资的义务、道德义务或礼仪上之义务、依调协或破产程序未受清偿局部的债务、赌债等。?意大利民法典》虽没有自然债的称谓,但学者认为自然债得到了法律的实质性标准,米拉拜利认为,“尽管自然之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却得到了?法典》的成认并在第4编第7章[9]中,将自然之债作为履行了不应当履行的给付进行了标准〞。他认为,意大利法律明确规定的“典型〞自然债务应当包括下列几种:1、因时效届满而毁灭的自然债务。2、信托。3、赌债。我国学者在分析自然债渊源和本质的根底上,提出了自然债的应有内容。比方,有学者认为,自然债务应当包括下列几种:1、养子女对生父母的赡养义务;2、对法律上无赡养义务的亲属予以扶养;子女对死亡之父母所负债务的自愿归还;债务人对对时效完成后债务的自动履行;3、对社会弱者的自愿帮忙和朋友间给予帮忙;4、紧急避险中受益人自愿补偿的受害人的损失。此外,有学者认为自然债的范围还应包括当事人约定无诉权的债务、关于无因管理的报酬的请求权;对约定无利息的借贷自愿履行债务、对无偿保管中轻差错导致的损害的自愿赔偿、对因意外事件导致的损害的自愿赔偿。综合国内外对自然债务范围的论述,结合我国现实,笔者认为我国的自然债务应当包括以下类型:

(一)因时效届满而丢失法律强制力爱护之债。

(二)子女对父母所负债务中超出其所继承的遗产范围之外局部的自愿清偿。

(三)对法律上无赡养义务之亲属所为的扶养。

(四)养子女对生父母的赡养义务。

(五)对社会弱者的帮忙。

(六)朋友间不要求对价的帮忙。

(七)紧急避险受益人对受害人的自愿补偿。

(八)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

(九)对意外事件导致的损害的自愿补偿。

(十)无偿保管中具有轻差错的保管人自愿给付保管的补偿。

(十一)约定无利息的借贷关系中借贷人对出借人自动给付的利息。

(十二)媒介婚姻之报酬。

(十三)赌债(限于不存在欺诈之情形)。

(十四)父母给予子女的嫁资。

(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