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Macroeconomics),早期叫做“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chool),是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危机之后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又称之为“货币主义Ⅱ”,是比货币主义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成为资产阶级的主流经济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与基德兰德分别获得了1995年和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节“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核心构成,它的产生是经济学的预期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一、从非理性预期到理性预期的演变1.静态预期2.非理性预期
3.外推型预期4.适应性预期二、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思在1961年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运动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卢卡斯指出,理性预期只是在有“风险”但不涉及“不确定性”的场合才有效。
理性预期假说的含义是:
第一,经济主体会充分利用在他看来值得收集的所有能够得到的公开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过去的,而且包括当前的;这意味着,预期的形成不光靠以往的经验,如果认为现实值得考虑的话,他还要考虑当前现实的情况。因此,理性预期是信息有效利用的预期。第二,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用有效率的方式对他们认为值得考虑的信息进行处理,直至使主观形成的预期值与客观的实际值完全一致。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的影响。直到10年多之后的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罗伯特·卢卡斯(RobertEmersonLucas,1937~)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把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ThomasJSargent,1943~)、尼尔·华莱士(NeilWallace,1938~)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做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分析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首先,它是由弗里德曼发起的“货币主义反革命”的深入。其次,它意味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或以微观经济学取代宏观经济学。最后,它也意味着经济学的数学化和计量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意外冲击的经济周期理论。由于这一理论未能得到1980~1982年期间美国和英国经济衰退的事实的验证,所以被以芬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1943~)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1940~)为代表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即以货币以外的实际经济因素为冲击源的经济周期理论所取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还包括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RobertJ.Barro,1944~)、查尔斯·普洛瑟、约翰·朗、罗伯特·金、艾伦·斯托克曼、塞尔焦·雷贝洛等人。第二节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一、市场出清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个核心假说,理性预期学派的持续市场出清假说比理性预期假说引来了更多的批评,也是最有争议的假说,因为它隐含着价格可以自由地迅速调整以使市场出清。二、劳动—闲暇跨期替代假说
劳动—闲暇跨期替代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用以解释总产量水平波动的另一个核心假说,它是建立在两个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设基础上,即(1)工人和厂商做出的理性决策反映他们的最优化行为;(2)工人(厂商)的劳动(产量)的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该假说认为,产品和劳动的供给者主要根据相对价格和相对工资的变化情况来决定产出水平和劳动—闲暇之间的替代。由于市场是充分竞争性的,所以价格和工资具有充分的弹性,它们的短期微小变化就能引起产出和就业量的显著波动。跨期替代假说的中心在于劳动供给。由于劳动的供给取决于个人劳动者如何将其时间在工作和闲暇之间进行分配的决策,所以需要考虑影响这种分配的主要因素。三、货币意外冲击模型、当发生价格水平意外时,即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值时,厂商和工人会把它当成是自己产品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从而导致经济中产品供给和就业量的上升。在没有价格水平意外的情况下,经济将保持在它的自然水平上。卢卡斯认为,经济中一般有两类干扰:一类是由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另一类是由生产技术条件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水平的波动。很显然,在决定增加或减少产量和劳动供给时,只有相对价格的变动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人们预期到的情况下,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而只会影响其名义量,这就是“货币中性”的含义。问题在于,无论是哪一类干扰都会首先表现在商品和工资的名义价格的变动上。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人们面临着“信号筛选”问题,即他们必须判断价格和工资的变动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这对经济当事人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卢卡斯假定厂商只对自己产品的价格或相近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敏感,而对其它产品的价格的了解在时间上滞后。当厂商发现自己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他需要判断这一变化时仅仅发生在自己产品市场上,还是所有的商品市场价格都发生了同方向同幅度的变化,也就是要对价格是相对变化还是绝对变化加以判断。这一判断过程是如此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厂商的下一步行为。事实上,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经济当事人提取正确的信号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判断很可能出错,从而把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相混淆,结果使产出和就业偏离了自然率水平。但由于人们形成了理性预期,这种偏离很快就会得到纠正,即使在短期内经济也处于其均衡水平上。意外的总需求冲击(主要是由于货币供给的意外变动造成)将引起市场价格的意外变化,这将对理性的经济当事人造成价格预期误差(不完全信息假说),从而引起厂商和工人对产品和劳动供给的调整(跨期替代假说),这将造成经济总量的波动,即产量和就业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自然率假说)。一旦经济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预期误差将迅速调整产品与劳动的供给(理性预期假说),由于价格与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市场持续出清假说),产量与就业将会迅速恢复到其长期均衡水平。在这种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总量受到的需求冲击被认为主要源于没有预见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因此它也被称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政策含义是政策无效论。卢卡斯根据货币周期模型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涨现象作出解释。按照货币周期理论,如果冲击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会观察到价格和产量的协同运动;如果冲击完全是意料之内的,价格仍然会变,但产量不会变动。假设冲击既有意料之外的成分又有意料之内的成分,那么价格和产量都会上升,只是价格会上升的幅度小于冲击完全是意料之内的情况下的幅度,而失业率下降的幅度小于冲击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幅度。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是不稳定的,它取决于货币供给增加后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成分的比例。卢卡斯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根据货币周期理论,在通货膨胀率长期以来较高而且多变的国家,由于人们预期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价格对总需求变动的反应将非常敏感,而产出的反应相对迟钝。相反,在通货膨胀率历来较低且价格稳定的国家,人们更容易把总需求变化视为相对需求的变化,所以产出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基于上述推理,卢卡斯比较了近20个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率各不相同的国家,得到了一些有利于货币周期理论的证据。萨金特、巴罗等人也以实际数据验证过货币周期模型。他们得出的结论也表明,货币周期模型在解释极端情况方面是很不错的,对于其他情况的解释却不甚理想。还有一些证据对该模型是不利的,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里根执政时期的实际情况。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如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的开创性贡献主宰着20世纪7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然而,到了70年代末,理性预期学派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些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与经济学思想史上的许多学说有着同样的命运,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者对他们的持续市场出清和不完全信息这两个假设提出了质疑。第三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受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冲击特别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冲击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恢复市场出清假说、构造均衡周期的另一尝试。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在对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继承了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重要假说,包括理性预期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以及劳动—闲暇的跨期替代假说等;另一方面,它又对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供给冲击特别是技术冲击代替货币冲击作为主导冲击的因素,进而得出“货币超中性”的命题。第二,不再关注有关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这就等于抽掉了形成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传导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因为这一假设在卢卡斯的早期货币幻觉模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们认为,理性预期的形成可能会受到不完全信息的影响,经济当事人仍然会面临着“信号筛选”问题。一、技术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归于实际因素或供给方的冲击,典型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冲击或技术冲击,这种冲击造成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以及劳动市场上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均衡位置的改变,从而引起总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化。冲击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假定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产量以长期增长率增长,没有随机的技术冲击。如果出现一种正的技术冲击,如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技术,那么就会出现如下的结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水平进一步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实际工资提高劳动供给增加就业增加。图7-3描述了这种情况。如果出现了负的技术冲击,相反过程的链条就会出现。二、总产量的随机游走纳尔逊和普洛瑟认为我们所观察到GNP的多数变化是持久的,因为在一次冲击之后,不存在产量复归到以前稳定趋势的倾向。他们称自己的发现为GNP以随机游走的统计过程演进。
纳尔逊和普洛瑟的研究对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变迁对生产函数的冲击是经常性并且是随机的,由此而造成的随机游走的产量轨迹将表现出类似经济周期的特征。而在这种情况下,波动是产量的自然率的永久性波动,而不是对其长期潜在趋势的暂时偏离。这一研究为经济波动由供给冲击造成的观点提供了重要支持,并且证明了均衡模型与总量不稳定并不是矛盾的。更重要的是,纳尔逊和普洛瑟的研究是对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挑战。
他们的研究表明,推动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经济力量是没有区别的,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的波动,因此,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它们指向同一个问题。
这就彻底推翻了宏观经济学家惯常使用的将波动与增长相分离的分析方法,抛弃了关于短期循环与长期趋势的常规区分。通过消除趋势和周期之间的区别,实际经济周期开始整合增长理论和周期理论,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整个体系的根本转变。三、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最著名的是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该模型将长期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结合起来研究,认为消费、投资、就业乃至产出的波动都是行为人对于真实冲击的最优反应,从而把经济周期的动态波动解释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冲击和劳动—闲暇跨期替代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个具体描述偏好和技术的参数,使得模型中那些由外生冲击引起的产出、消费、就业和其他经济变量与战后观察到的美国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拟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该模型假设了一个高度简化的完全竞争经济体系,只有一种产品,它由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生产出来的,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经济体系受到的惟一的冲击是外生的生产技术随机波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研究的是一个充分竞争和市场出清的封闭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分析了投入增长和产出增长的关系,剩余部分即“索洛剩余”被看成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包括了技术冲击初始推动力和传导机制。初始的推动力来自实际因素或供给方的冲击,如技术进步速度的改变或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这种冲击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从而形成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包括这样两个传导机制:劳动—闲暇的跨期替代和资本形成的时滞。传导机制之一是劳动—闲暇的跨期替代。如果存在正向技术冲击,则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劳动者必须判断这一技术进步有多大的可能是暂时的,有多大的可能是永久性的,他们面临着从噪音中筛选信号的问题。由于劳动者不可能获得有关供给冲击的完全信息,他们不能正确地筛选信号,因此会引发经济周期波动。如果劳动者预期冲击是暂时性的,现行实际工资相对于未来较高,他们就会选择增加目前的劳动供给,而在实际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这种以目前的工作代替未来的闲暇效应足以说明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是富于弹性的,从而实际工资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就业量和总产量的较大变动。如果劳动者预期冲击是永久性的,劳动供给不会增加,但消费可能会增加,这样,消费支出的增加就会把最初只对一小部分企业有意义的冲击传导到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上。传导机制之二是从投资到资本形成的时间间隔。如果生产者预期冲击是持久性的,他们将增加资本投资。而资本扩大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初始冲击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产量增加,并且在一系列相关的冲击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产量将会持续增加。当不再有新的冲击出现时,生产者才会发现,同保持稳定增长所需要的资本相比,他们持有太多的资本。这将使他们减慢投资的速度,直到资本折旧使经济恢复到稳定的路径上。在这两个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变量表现出高度的自相关。但是,一旦技术进步回归正常趋势路径,则产量、投资、就业等也都回到趋势路径,经济也就处于下降阶段。这样,技术进步加速或减速是经济繁荣或衰退的初始驱动力量,而传导机制的作用使得经济繁荣或衰退会逆转,从而使得经济波动呈现出周期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之后,它也受到了来自理论和经验验证两方面的批评。理论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该理论的冲击源和传导机制上。虽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仍然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做出了一些重要而持久的贡献。第四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含义:“规则胜于相机抉择”一、“政策无效论”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引申出来的第一个政策含义是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经济如果不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就会基本上是稳定的。从理性预期假说引申出来的政策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二、“卢卡斯批评”和最优目标的“动态时间不一致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不仅对政府干预经济表示基本不信任,他们还运用理性预期假说分析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经济政策的计量经济学基础,对该政策的效果和信誉表示严重的怀疑。他们重新表述了反对相机抉择政策的论点,进一步强化了弗里德曼对相机抉择政策的攻击。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卢卡斯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效果提出的著名的批评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关于最优目标的动态时间不一致问题。1976年,卢卡斯发表了《经济计量政策评估:一种批评》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使用大规模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的一贯做法,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因此而得名。卢卡斯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政变动对人们预期形成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当经济政策发生变动时,经济当事人将会按照新的政策约束调整其行为,这将导致经济计量模型的结构参数发生改变,也就会使原有的经济计量模型失效。由于政策制定者无法预见到新的经济政策对模型结构参数的影响,因此利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了《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一文。在该文中,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创立了一个基于政策制定者与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之间动态博弈的新古典模型。他们认为,如果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那么经济政策问题将会体现为政策制定者与经济当事人之间的动态博弈。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模型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技术课标的心得体会(8篇)
- 俄语专业生求职信
- 企业停电停水的应急预案范文(7篇)
- 中秋佳节致辞(8篇)
- 设计课件网站教学课件
- 谚语讲解课件教学课件
- 盲目从众课件教学课件
- 天桃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
- 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写要点
- 自建房屋建筑施工合同(2篇)
- 3.9.1 增强安全意识-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上课课件
- 2024年“泰山杯”山东省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广东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附真题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型铸锻件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07J901-1实验室建筑设备(一)
- 异地就医备案的个人承诺书
- YDT 4470-2023电信网络的确定性IP网络 控制面技术要求
-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幼儿机器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工厂冷库储存应急预案方案及流程
-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荆楚初中联盟八年级中考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 资源教室检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