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心理健康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第七讲: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的矫正没有耐心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做作业时,一会儿玩一玩自己的小玩艺儿,一会要吃这吃那,很难专心致志地做完一件事。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这种“没长性”的毛病伤透了脑筋。造成孩子没有耐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例如,父母一方严厉,另一方溺爱。如果是三代同堂,老年人更容易偏袒小孩子。这样某一位家长提出的要求,由于其他人的干预而不能执行,当然不利于孩子耐心地做事,或者根本不去做事。
2.家长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有的年轻家长,脾气比较急躁,动辄摔东西,打骂孩子,一不顺心就大声叫嚷,这样的家长如何去要求孩子有耐心呢?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的,而家长往往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
3.过于溺爱孩子,给了他们太多的选择机会。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从孩子们的玩具箱和衣柜就可以证实这个问题。结果孩子对于困难和挫折缺乏耐受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4.过多地支配孩子,造成孩子没有主见,依赖性强,没有机会专心于自己喜爱的活动。结果孩子既无自己的兴趣,又对成人的意见感到不耐烦,造成内心困扰不安。
耐心是一个人意志力的表现,它能帮助人控制情绪,忍受挫折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总是感到欲求不满时,常常会表现出不耐烦。有无耐心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不能持之以恒的孩子坐不住,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事常半途而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等等,因此,家长应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性。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一致,至少当着孩子的面应该如此,有分歧应在事先或事后协商好。尤其是老年人,要对他们讲清偏袒带来的不良后果,做好他们的工作。第二,家长对孩子不要有求必应,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地拒绝。例如,孩子非要买一个价格昂贵的玩具时,或非要吃一大堆冰淇淋时,而你对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的话,可以采用置之不理的方法。第三,对于孩子的进步和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例如,有的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家长要求他等一会,也许今天他能坚持5分钟,明天可能坚持7分钟,要表扬他的耐心,并告诉他为什么要等待,因为要学会考虑到别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第四,对孩子的物质满足要适当,不要过于饱和。有的家长给孩子吃遍了山珍海味,玩够了所有的东西,但当你问孩子觉得幸福快乐吗?对什么感兴趣?他茫然地摇摇头,因为他要什么就有什么,需求饱和了。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一次只给孩子玩一、两件玩具,这样他反而专心、有兴趣。
第五,不要轻易地中断孩子的兴趣,更不要让唠唠叨叨的责备填充孩子的生活。孩子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了,才可能沉下心来钻进去,因此,不要剥夺他们的这种执着,这是耐性的基础。第六,对于任性、调皮、不耐烦的孩子,可以让他去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因为他遇到比自己还不讲理、不耐烦的小孩,自己会马上变得有耐心。这是一种“角色扮演法”,让孩子从这个游戏中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发展其社会性。
上面这些具体原则,可以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耐心,这些行动要比口头理论难得多,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打架骂人
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学会骂人,再大一些,就会动手打人。这是他们最原始的攻击方式和情绪发泄方式。一两岁的孩子也会有意无意地吐出一些骂人的词语,但这时大都是无意识的。到了三岁之后,就是有意识的了,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孩子在这方面的恶性发展,帮助他们培养文明的举止,使不满情绪由合理的渠道渲泄出来。孩子打架骂人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1.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模仿学习来的。曾有一个家庭有一对双胞胎,母亲性格比较急躁,但她比较偏爱老大,因此对老大态度温和,而对老二经常打骂,结果,老大以后对待小伙伴自勺态度也比较和睦,而老二则常常侵犯别人。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自身行为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2.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矫宠的结果。有些家长,尤其是老年人,面对唯一的后代,非常溺爱,有时孩子哭闹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说:“别哭了,打爸爸(或打别人)!”有时孩子在发泄不满时打家长,家长并未严加制止。这些行为都鼓励、助长了孩子的打骂行为。孩子的打骂对象最初往往是家长,如果家长默许了,他们会在外面也为所欲为。3、哭闹曾是孩子表示不舒服的标志,而打架骂人则是孩孑攻击别人和渲泄不满的手段。曾有人做过一项研究,一组儿童在幼儿园时期,严格控制他们的冲突产生,经常将快要打起来的孩子劝解开,让他们打不成。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则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为,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组儿童却不怎么打架了。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他人来渲泄,如果一味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要压制。
4、打架骂人是孩子之间冲突的表现,往往关系越近的小、伙伴,发生冲突的频率越高,因为关系越密切,对对方的要求也越多,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时,就会用最直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一些原因是有些孩子想用拳头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里有不痛快的事就到学校去发泄;有些则是因为在外面受到挫折而在家中乱发脾气。
不管是怎样的原因,如果孩子到了7岁以后还经常发生打架骂人现象,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矫正了,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讲究文明用语,不要随便口吐脏话和动手打人,更不要将自己的气往孩子身上撒,对待孩子也要尊重、讲民主。有的家长惯用“坏小子”、“讨厌鬼”等来骂孩子,孩子不仅学会了这些骂人的话,也会变得相信自己就是这种人,而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破罐子破摔。其次,对孩子的打骂他人行为不要过度反应。有的家长听到孩子骂人时,会气得尖叫起来,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让他们下次仍然尝试这种让大人生气的表现方式。当然,面对孩子的打架骂人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要严肃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应向受欺负的孩子道歉等等。第三,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生气时,不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可能会选择脏话。那么,家长和老师要教孩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孩子问:“如果别人骂我,我该怎么办?”告诉孩子可以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不和你玩了。”或者说:“你再这样,我要告诉大人了。”等等,让孩子学会讲理,而不是骂人。
第四,适当地采取惩罚方法。一般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情绪都比较激动,用“隔离”、或“排除在外”的方法,使孩子的冲动冷静下来,然后再对孩子讲道理,这时他们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家长的话。第五,对孩子的进步表现进行奖励。有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表现老实时一言不发,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当孩子打架骂人时才去关注他,这样,有些孩子为了寻求大人的注意,就故意捣乱。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好的表现及时表扬,孩子就了解了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人高兴。老师和家长还可以用图表、笔记本记录孩子的每天进步,不要对孩子要求十全十美,一次错都不能犯。只要有进步就应奖励。总之,家长和老师既要注意自身的模范作用,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孩子引导到正常发展的道路上来。
偷窃
在童年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拿”别人东西的现象,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同,因为儿童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概念,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发展,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但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不是深恶痛绝,狠揍一顿,就是装作没看见,放纵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极端的处理办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变成“偷盗狂”。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应如何处置呢?首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一般来说,儿童的“偷窃”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这个主要是指对食物的需要,当孩子饿的时候,他会禁不住地拿别人家里或商店里的东西放到嘴里,他对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还搞不清楚。这个时候即使家长打他,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2、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时别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小孩子看到了非常喜欢,可是自己家里又没有,于是“拿”过来玩一玩。
3、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小孩子都希望成为大人们注意的中心,有些家长在孩子表现得乖时没有任何反应,而当孩子出错时则会特别关注,这时孩子会觉得很兴奋。尤其是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当看到家长气急败坏时,他们会暗自窃喜。孩子的偷窃行为也会出于这些原因。
4、出于报复心理。当孩子受到家人或小朋友的某种伤害后,压抑的愤怒情绪会使他想办法报复别人,他们会采用拿走别人珍爱之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5、无意识的行为。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尚不能分清楚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占有,认为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的。这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家长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最好的东西常常最先考虑孩子,结果造成了孩子“拿所欲拿”的心理。当然,孩子的“偷窃”行:为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但对于矫正孩子行为的问题,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完全没有所有权的概念,成人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他也同样可占有他所要的东西。因为,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内,所以,这样的随意行为也无关紧要。随着孩子交往世界的扩大,他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和事接触,这时孩子开始形成“这是我的”概念,但还未形成“什么是别人的”概念,也就是这一阶段最容易发生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家长应在尽可能早的时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例如,家长拿孩子的玩具时,要向孩子打招呼,并得到允许;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事先打招呼。孩子的衣柜和玩具箱要和家长的分开。有一种游戏叫作“贴标签”游戏,即将属于各人的物品贴上各人的名签。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其次,让孩子通过合理手段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孩子喜欢别的孩子的某个玩具,但家长一时又不能买给他,不要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而是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来“挣”钱,去买玩具;或将压岁钱存起来去买他喜欢的东西。要和孩子讨论接受礼品是别人主动送给他东西,而未经允许去拿别人的东西则是不对的。
第三,要让孩子理解拿别人东西后别人的感觉。当发现孩子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孩子让他亲自将东西还给主人,向主人道歉。让孩子自己想想别人拿走他的东西时的感觉。第四,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千万不要打驾、鄙视孩子,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讲清楚道理,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还要设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例如,孩子偷吃了别人或商店的东西,可以惩罚他几天不能吃这种东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同时,对于孩子拾金不昧的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最后,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则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能让大家都瞧不起他,又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家长有分寸地用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对于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偷窃习惯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采用厌恶刺激的方法来治疗这种异常行为。厌食
儿童的厌食症除了一些生理原因,如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和各种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失去母爱、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家长教养方式不得当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这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被称为神经性厌食。儿童的神经性厌食主要表现为对食物不感兴趣,吃得很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喂食,则会引起呕吐。由于儿童不好好吃饭,结果造成体重骤减、面黄肌瘦、皮肤干躁发黄,还会出现贫血、低血糖、体温下降、脉搏减缓、血压降低,严重的有四肢发冷、7K肿、精神萎靡等。造成儿童神经性厌食的原因是复杂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厌食问题常出现在以下类型的家庭中:父母离异、生病、死亡;家长过分关注体重和相貌;母亲不接受自己的形象和家庭角色;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与家长关系过于亲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等等。孩子的人格特征也是影响进食行为的因素之一,如完美主义、自卑、虚荣、注重外貌和体型,性格反复无常、爱幻想等.年龄越大的孩子,性格因素的作用就越大。
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的不当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厌食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进餐时的气氛往往会影响他们的食欲。气氛愉快则食欲好;气氛不佳,则食欲不振。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别的地方反而吃得很好的原因。母亲在孩子吃饭时横加干涉,是破坏愉快气氛的重要原因,干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命令型——“吃呀,吃呀”。2.恳求型——“再吃点儿吧”。3.说教型——“吃饭要有吃相”。4.催逼型——“快吃,快吃”。5.威胁型——“不吃就不让你玩”。另外,有些家长纵容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边玩,这样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专心吃饭。孩子吃饭时,大人们都盯着他,他意识到进食是威胁大人的一种手段,吃饭慢能换来成人对他的注意和关怀,慢慢地就形成了厌食的习惯,家长越是急着让他吃,他越是不好好吃。家长教育方法的不一致也给孩子造成可乘之机,例如,爸爸妈妈正在要求孩子把饭吃掉,爷爷奶奶却说:“吃不下去就算了。”
零食太多也是造成儿童厌食的原因之一。
当发现孩子厌食并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后,可以与心理医生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同时,家庭治疗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吃饭时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大多家长特别喜欢吃饭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停地问孩子这个菜吃不吃,饭够不够,或不断地催促他吃,专门把好菜挑出来让孩子吃等等,这些做法适得其反。家长应该主要谈论自己的事,成人之间可以谈论饭菜怎么好吃,并互相推荐,这时孩子会产生兴趣,并产生“你们不让我吃,我偏吃”的心理,主动进食,对于孩子主动吃饭、不用大人管、吃得又快又好的行为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其次,成人不要喂孩子吃饭,并且不给孩子吃零食。有的孩子在大家吃饭时玩,不好好吃,大人吃完了还要喂他,久而久之,养成了吃饭拖拉的习惯。家长应该在别人都吃完,而孩子吃不下时,不要硬逼他吃下去,而是把他的饭收起来,并告诉他:“我想你现在不饿.先把饭菜放在碗橱里,你什么时候饿了就自己拿出来吃。”此后,大人也不要经常问他饿不饿,如果孩子真饿了必然会要求吃东西的,这时,不要给他吃零食,而是给他吃自己未吃完的饭菜。
第三,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可以冷淡他,不满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发脾气、哭闹,家长不要去哄他,而是走开不理,让他逐渐知道,不好好吃饭不能得到大人的注意和关怀,而好好吃饭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慢慢地,他就养成了好的进食习惯。第四,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要一致,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迁就孩子,否则各执一词,无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第五,对于孩子不爱吃饭的行为,不要哄骗许诺,也不要威胁,这样越发使孩子将吃饭当作有利武器。大人可以对孩子采取“饥饿疗法”,他不想吃,就不让他吃,等他饿了,则会吃平时不爱吃的饭菜。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而饿坏了身体,身体内部的需求因人而异,也会自动调节,不要把孩子当成机器,只要生理上一切正常.至于比其他孩子吃得少一点儿也没有关系。第六,家长做饭要注意营养搭配和吸引力。同样是面食,如果每天都吃疙瘩汤,孩子当然不爱吃,可以做成面条、面片、面鱼儿等等,孩子就会感兴趣。配菜时,家长不要把大鱼大肉都堆在一起,而是有荤有素,搭配得当。否则孩子对于营养的摄取也不平衡。第七,要让孩子多活动,运动可以帮助消化,消化得好,吃饭才香。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做体力活动。口吃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又被称为结巴,表现为不断重复开头的音节,拉长中间的某个字,讲话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短语都可能不断地重复。儿童在2—5岁学说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和流利地连接语声和词语,造成说话不连贯,这是言语发展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现象会逐渐消失。据统计表明,学龄儿童真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50~80%的儿童不用治疗而自动痊愈。口吃延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的有1%。男孩的口吃比女孩子几乎多4倍。口吃儿童除了在言语上有不流利的表现外,有的还会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挥舞胳膊和呼吸急促等动作和现象。但是,口吃者在唱歌、讲外语、齐声朗读时并不口吃。虽然大部分儿童口吃会自愈,但仍有一部分儿童口吃者形成了口吃的习惯,如不及时矫正,就会变成儿童生活中的障碍。因为儿童上学后,言语交往不断增加,但因为口吃而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影响到与同伴的交谈,就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抱怨和嘲笑。那么,这种儿童会为口吃而内心痛苦,更加少言寡语,回避集体活动,性格也变得孤僻、害羞、胆怯、自卑。有时又易于激动、敏感、多疑、焦虑,还有睡眠不佳和食欲不振的表现。
造成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然而,心理社会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死亡或离去、家庭关系恶劣等情况下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时,极易造成儿童的口吃。父母的心理特征也会对儿童的言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要求尽善尽美、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很少给孩子温暖、态度严肃等。幼儿的言语重复或不流利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时如果其他人刻意地去纠正他、模仿他、讥笑他,甚至严加指责批评,反而会强化儿童的口吃。儿童越是担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时问长了就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
父母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口吃的毛病呢?
首先,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口吃现象不要过度紧张和关注。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成真正的口吃者的,在一开始出现口吃现象时,成人的反应很重要,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时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去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笑他的讲话不流利,也不要中断他的讲话,或替他说完,也不要去议论孩子的口吃问题。总之,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偶然口吃现象要作出没在意的样子,过一段时间,口吃现象也许会自己消失,因为孩子的言语能力在发展中,不要揠苗助长。其次,家长和老师要给儿童树立榜样,说话要轻松、缓慢、平稳、明确和规范,孩子会逐渐地受到言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用比较简短易说的句子对他们说话。第三,教孩子掌握流利说话的技巧。阻碍儿童流利说话的问题主要是紧张和不会调整呼吸。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教孩子放松咽喉、肩膀、胸部和腹部。放松方法是这样的:放松腹部,让孩子平躺在床上,收紧腹部,让它变得很硬,然后慢慢从l数到l0,吸气,然后边呼气边说“放松”,逐渐放松腹部。如此做几遍,其他部位的放松也类似。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暗示法,生物反馈的方法帮助孩子放松。
调整呼吸是帮助孩子掌握讲话时的换气技巧。口吃者一般都是呼吸短促,不均匀,讲话时喘不过气来。先教孩子学会呼吸,大人把手放在孩子的胸部和腹部,让孩子用嘴吸气,感觉腹部鼓起来,然后慢慢地自然吐气,每天练习几次。然后教孩子在讲话前吸一口气,边呼气边讲话,从短句子练起。教孩子在发生口吃、讲话中断时,先吸气,然后再讲下去。第四,模拟一些容易引发孩子口吃的场景,减少孩子的紧张心理。一般孩子会在单独朗诵时发生口吃,回答老师问题时也容易紧张,那么,平时要在家中做类似的练习,多给孩子锻练的机会,练的机会多了,自信心会逐渐增加。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的家长和老师利用学习弹乐器的方法,教孩子掌握节奏感,结果说话能力也随之提高。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吃手指和咬指甲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统计,发现90%的正常婴儿有吃手指的习惯,5%的4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6岁至ll岁儿童中有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孩子的这种吮吃手指的行为从出生6个月就开始了,到l岁半至2岁时最为常见。有的孩子会有吃手绢、吃被子角的替代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讲,有人认为吃手指是由于没吃饱而将手放到嘴里以宽慰自己,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有一口欲期,这一时期以满足口唇刺激为满足,除了吃奶之外,孩子会把手放在嘴里吸吮,以获得一种愉快感。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吃手指则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内心矛盾、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一般来说,孩子吃手指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是有少部分儿童会长时间地保持这种习惯。这样的行为会造成受刺激部位局部软组织增生。若持续到恒齿长成后,又会影响下颌的发育,发生变形。另外,吃手指也会把手上的病菌带入体内,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
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对待儿童吃手指的习惯呢?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可以不用去管他,这是这一时期的正常行为。但是,要经常保持孩子手的清洁卫生,以免病从口入。对于年龄超过四、五岁、仍有吃手指习惯的孩子,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矫正。首先,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温馨、友爱、安全的家庭环境,不要动辄训斥、惩罚孩子,也不要无故拒绝孩子,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紧张不安,他们会用吃手指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安慰。老师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尤其对于内向的孩子,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其次,家长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吃手行为,一发现孩子吃手,就去拉他的手,甚至打骂孩子,这样表面上孩子暂时停止了吃手,但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严重地吃手。而且,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如果家长能够不刻意纠正具体的吃手行为,而是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和学习活动,多与小伙伴们交往,慢慢地,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外界事物上去。
第三,孩子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吃手,而是某些时候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例如,有的孩子在家时不吃手,到了幼儿园有时就爱吃手,原来是他不合群,在幼儿园里很孤独。还有的孩子是在面对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吃手。因此,家长要找出孩子吃手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想办法消除它。另外,还有一种与吃手指相似的儿童行为问题:咬指甲。大约10一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最多见于ll岁至l3岁的儿童。这种儿童大部分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易于分心、不太顺从的孩子。与爱吃手指儿童的性格有明显不同。当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一方特别无能,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因而出现紧张焦虑状态,这时就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也有的儿童是模仿别人的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它很有可能伴随孩子进入青年和成年时期。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克服咬指甲习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因为孩子咬指甲的根本原因是心情紧张,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掌握放松自己的有效方法。例如,用深呼吸放松练习法来训练孩子手和脸部肌肉的放松,每天练习一段时间。其次,孩子在咬指甲时处于无意识状态,应让孩子了解到咬指甲的害处,对比他的手指与正常孩子的手指。他的手指甲被咬得变了形。同时,和孩子~起分析他在什么时间最容易咬指甲,是在看电视时,还是在做作业时,这样使孩子产生改正坏习惯的自觉意第三,孩子咬指甲的时间往往是手上没有东西时,那么,家长可以在他容易产生咬指甲行为时,让他们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捏橡皮泥、玩拼板玩具、做飞机模型、集邮等。小孩子看电视时可以要求他手里握着东西。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不咬指甲,则要奖励他的进步。不论是吃手指还是咬指甲,矫正起来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抽动症
抽动症主要是指经常地眨眼睛,抽动肩膀,晃动头,咂嘴巴,皱眉头或其他各种动作,是一种经常性的不规则的下意识动作,也是一种神经性习惯,多见于6至12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造成抽动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紧张、面临压力或家长的唠叨。曾有一个17岁的高中生,无法控制自己的全身抽动,内心十分痛苦。经咨询分析发现,其母亲从小管教十分严厉,整天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稍不如意就要数落一顿,造成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人本来在紧张或有压力时,会条件反射地出现抽搐现象,当放松之后,则会恢复原状。但是,如果孩子处于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下,则可能将这种暂时性的行为“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性行为,甚至可以延续到成年时期。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当他抽搐时,家长就会关心地问这问那,或者要求他别这样,孩子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不好的习惯。还有的儿童是模仿别人做鬼脸,以至经常出现面部肌肉的抽搐。如果儿童的抽搐比较严重,还伴有怪叫或污言秽语,则需要到医院去做精神障碍检查,并进行治疗。
如果孩子无精神障碍,也无器质性的损伤,则需要家长和老师对这种行为习惯进行矫正。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抽搐习惯,矫正开始得越早越好。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缓解紧张状态。由于儿童抽搐通常是由紧张造成的,因而家长和老师不要给孩子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例如,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解决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解决环境适应上的障碍等,用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压力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逐渐产生应付困难的能力。其次,当孩子紧张时,教孩子用放松法来摆脱困境。不要刻意去关注孩子偶然出现的抽搐行为,要从紧张源原因入手来解决问题。第三,年龄小的儿童是无意识地抽搐,那么要增强他的自我意识,例如,让他用镜子观察自己抽搐时的样子显然不好看。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一般能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因为同学们会笑话他的样子,他自己也想克服,于是拼命控制,结果越控制越严重。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学会不在心理上控制它,用放松练习来取代它。第四,用“矫枉过正”的方法来克服抽搐习惯。例如,有的孩子习惯眨眼,让他不断地快速眨眼,直到肌肉发酸。爱抽肩膀,就让他不停地抽动,到最后累得动不了。当然,不能让身体受伤。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肌肉的疲劳来减少孩子的抽搐。第五,做与抽搐动作相反的动作,使肌肉反方向紧张。例如,与眨眼相反的动作是睁大眼睛。每天这样练习一段时间,用本子记录练习后抽搐的次数,如果有进步,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另外,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家务劳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在放松的环境下,孩子的抽搐行为会大大减少。揪头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习惯动作,尤其在他们双手闲下来时就可以观察到,有的喜欢吃手,有的喜欢玩小手绢等。曾有一位9岁的小姑娘被家长带来咨询,她的头上像斑秃一样,几乎没有长头发。原来,她的习惯动作是揪头发。只要一长出新头发,她就不停地揪,以至外出都要戴帽子。她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习惯呢?经了解,她的家长均忙于经商,无暇顾及她,她在单调乏味时,通过捻头发来自我抚慰,一开始只是偶尔的下意识动作。但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家长的注意,母亲经常冲着她大声叫嚷:“别再揪了,你看你的头发全没了!”可是,她却控制不住自己,越来越厉害。原来,她是在以此引起家长的注意。一个人在青春期之前,自我意识还未建立起来,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也很薄弱,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不良习惯。
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揪头发的习惯呢?
首先,发现孩子有比较严重的捻、挠头发的行为时,要去医院检查,看是否是头皮有病,或者是因为多动症,确诊之后才可以对症施治。其次,家长对孩子偶尔的揪头发行为不要特别关注,以免引起他的逆反行为,而是要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恰当之处,如对孩子关心不够。给孩子压力太大,让孩子处于紧张不安之中等等,那么,家长首先要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孩子的行为也会随之有相应的改变。第三,学习放松是克服习惯性行为的有效措施。训练孩子做全身肌肉的放松,着重手部肌肉的放松。每天要定时训练。第四,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和后果。让孩子坐在镜子前,让他观察自己揪头发时的样子。让孩子看自己的头部照片,意识到揪头发的后果,并与正常人的头部照片比较。让孩子自己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容易产生揪头发的行为,列出表格,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习惯。第五,让孩子在容易揪头发的情境下,双手做其他活动,如打球、拼装图案等等。看书时手里握着笔,看电视时把手放在口袋里或压在大腿下面。总之,尽量让他的双手有事做,将注意力移向外部世界。第六,可以给孩子戴帽子,或将头发剪短,以此来阻止他的揪头发行为。第七,当孩子能控制住自己不揪头发时,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还可以用图表上画小红星的方法来记录孩子的进步。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其实更需要成人的关心,家长应该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做游戏,这样孩子心理上的许多情绪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洁癖洁癖是指过份爱整洁的习惯,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有些家长会为孩子的邋遢而苦恼。也有些孩子却过分地讲究卫生,洗手要洗好几遍才放心;桌子上东西不整理好就难受,每天要花好多时间在整理和清洁工作上。儿童的洁癖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孩子两岁之后,家长会督促孩子洗手、洗脸、刷牙、收拾东西,而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自己也特别注意清洁,他们会过分强调卫生的重要性,逼着孩子反复洗手,不要碰脏东西等。这种态度和做法会给孩子强烈的暗示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神经质倾向、敏感内向的孩子影响更大。在这些影响作用下,孩子仿效父母的行为,渐渐形成固定的习惯,不这样做就难受,身上稍有些脏就得洗换,吃饭时反复不断地用手绢擦嘴,等等。洁癖虽然不会给人带来大的危害,但它会影响行动效率。使孩子关注细节而忽略主要的事情,影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使人变得更敏感、胆小、完美主义,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更严重的会发展成强迫性行为。
要预防和矫正孩子的洁癖行为,首先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爱整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不要对清洁状况过分苛求。孩子能在饭前便后洗手就行了,不用在一天中只要手一摸东西就去洗。衣服只要基本干净,看得过去即可,不要一有点儿脏就大喊大叫,顽皮好动的孩子衣服有些脏是正常的。家长应了解到,物极必反,太讲究干净了,孩子的身体免疫能力反而会下降,各种病菌对于没有抗体的“清洁”肌体会长驱直入。其次,要找出孩子洁癖的原因,有时孩子是得到一种错误的信息后,产生了洁癖。例如,有个医生的孩子听人说爱滋病极易传染,防不胜防,她吓得不敢上公共厕所。还有的孩子是由于受到惊吓而产生了洁癖,例如,一次一个虫子不小心掉到孩子脸上,孩子吓了一跳,以后老认为脸上脏,对洗脸特别在意。当了解了孩子产生洁癖的原因后,就可以向孩子解释一些现象、概念和理论,给孩子提供科学的知识,消除孩子的误解,这样孩子的行为就会改变。
第三,让孩子学会控制行为而不控制情绪。例如,孩子对某种事情产生非干不可的想法和愿望,这时不要克制这种想法,越克制越冒出来,而是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去做它,这时可以做放松训练,也可以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慢慢地,孩子自己也会发现,没有按原来想的去做,也没有什么恶果,自信心就逐渐增加了。第四,教孩子改变思维方法,过去孩子认为整洁卫生十分重要,每天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这方面,现在要告诉孩子收拾桌子和学习哪个更重要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先做主要的事情,然后再考虑其他次要的环节。第五,要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和奖励。给孩子列个作息计划时间表,按照时间表的安排来完成应该做的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占去时间,如果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应给予奖励。如果孩子的洁癖比较顽固,则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找心理医生来治疗。残害小动物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虐待小动物,有的是弄死一条蚯蚓,有的则可能弄断小猫的尾巴。他们觉得这样做非常刺激,好玩,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儿童虐待小动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1、孩子虐待动物是因为模仿成人的行为。如果家长对待动物、他人,包括孩子,态度恶劣而无爱心,那么孩子也会学习到这种残忍,尤其是那些经常挨父母打的孩子,也会经常打小动物。家长的一切行为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2、孩子虐待动物是发泄内心的不满。当孩子内心有委曲、挫折感时也会想办法发泄出来,比他更弱小的就是小动物,于是,小动物成了替罪羊和出气筒,但他们不敢去虐待大的凶猛动物。
3、儿童有时是出于好奇而无意间残害了小动物。例如,冬天给金鱼缸里加热水,把猫的爪子尖和胡子剪掉,把动物放到洗衣机里洗澡等等,这些都是出于孩子特有的求知欲,要看这样做动物会怎样。
4、孩子也有可能是变态心理,比如妈妈打了她,她就想报复妈妈,找妈妈的宠物下手,让妈妈伤心,以解心里的委曲和仇恨。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纠正其行为,将来要变成一个刻薄、无情、复仇心强的人,造成人格缺陷。怎样培养孩子的仁爱善良之心,矫正残害小动物的恶习呢?
首先,家长要善待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打骂,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作为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力和尊严,人和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家长爱孩子,孩子也会学到爱,这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也应用适当的方法来教育他,而不要恨他,更不能用不人道的方法来体罚他。其次,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或看动物图片展览,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心态。同时,要给孩子讲科学的知识,让孩子了解动物的习性,正确地喂养动物。第三,教孩子把内心的苦闷和压抑用合适的方法渲泄出来。例如,和家长谈心,外出散步,做放松练习,做一些体育锻练活动等。家长生气的时候也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简。第四,用适当的处罚方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例如,有的小孩喜欢揪小动物的皮毛,家长可以揪孩子的头发一会儿,让他体验受害者的痛苦感受。也可以用于活的方法来惩罚他,例如,小孩子虐待了小狗,则让他每天给狗换便盆,直到他答应改正为止。让孩子适当地吃一点儿苦头,他就会慢慢地产生同情心。第五,当孩子有善待小动物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例如,如果孩子帮助给小动物洗澡,则可以奖励孩子一份奖品。第六,教孩子和动物友好相处。有时小孩子不懂如何和小动物玩,当然也就产生不了兴趣,这时家长要教他如何和小动物做游戏,告诉他你对动物好,它就会高兴,才会和你玩。相反,如果你去伤害它,它还会反抗你,咬你,所以,大家要做好朋友才对。如果孩子仍有故意残害动物行为,家长应请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专门治疗。遗尿症
当孩子4岁之后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昼夜经常不自主地排尿,造成尿裤子或尿床,这就属于遗尿症,是一种排便习惯的障碍。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膀胱括约肌的发展迟缓,或从未形成控制膀胱收缩的能力。有10%的这种儿童有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如先天性膀胱括约肌发育不全、尿道炎、糖尿病、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智力低下或癫痫发作等。继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但后来由于心理原因又出现不能控制排尿。如紧张情绪、言语障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学习困难等都可能给孩子造成紧张情绪,引起一种生理上的反应。如果一年左右没有遗尿,后来又遗尿的应属于继发性遗尿症。遗尿症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缺陷和躯体疾病、睡眠障碍;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受到惊吓、突然改变环境、失去母爱、过度疲劳、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讨厌孩子尿床、家庭关系不和、管教不一致,学校恐怖症等等,这些紧张刺激都可能引起和加重遗尿现象。如何解决孩子的遗尿问题呢?
首先,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正常的遗尿现象时,要到医院请泌尿科医生检查,如果是生理因素、躯体疾病造成的,要考虑用药物治疗。还可以用让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膀胱容量,并训练他们适当地憋尿,以训练他们的控制力。当小孩尿尿时,可训练他们时断时续,以体验对括约肌的收缩。其次,对孩子的遗尿千万不要嘲笑,这样会加重他的自卑感,打击他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对孩子不尿床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奖励。第三,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焦虑、紧张压力,教孩子学会放松训练,尤其是睡前,听轻松的音乐,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第四,对于任性逆反的孩子,可以采用惩罚的方法,例如,让他自己洗尿湿的床单。但是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要羞辱孩子。
第五,如果孩子是因为睡得太沉而造成遗尿,可以采用在床垫上安警铃的方法,这是一种效果比较好的行为疗法。在孩子的床垫上,放上能吸水的床单,装有打孔的金属片,下边安装电路通向电铃。当孩子尿湿了床单时,电路就通了,电铃响起,将孩子唤醒,并抑制膀胱括约肌收缩,停止撒尿。此时,膀胱里仍留有尿,家长立即让孩子起床上厕所,然后要求他自己换床单,上床睡觉。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治疗方法,当膀胱积满了尿,多次结合警铃的响声,就形成了惊醒和抑制排尿的条件反射。为了保证这种装置产生效用,可以要求孩子睡前多喝水,通过多次这种方法训练后,儿童就能逐渐形成在膀胱尿满时自己醒来去厕所的行为。如果孩子能自己起来,不让警铃响,就要及时表扬,强化正确行为。如果能连续两周不尿床,就可以不用这个装置了。用这种方法训练4~8周后,儿童就不再尿床了。如果孩子有特殊的心理问题可以请心理医生配合解决。儿童孤独症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造成了孩子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一起嬉耍,不能共享快乐;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四合院,使家庭与家庭之问产生了屏障和距离;有些家庭,夫妻双方都献身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接触和交流……,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独生子女心理上的“孤独”,甚至造成“儿童孤独症”,不仅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家长身心等方面造成沉重的负担。
儿童孤独症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又有哪些行为表现呢?
儿童孤独症多发病于3岁以前,有些症状在婴儿期就可以发现。例如,正常婴儿当大人逗他玩或见到亲人时,都会表现出兴奋,做出要求抱的姿态或亲热地扑向大人,如果大人不理睬他的要求,他则会哭闹。但是,患有孤独症的婴幼儿对人情感淡漠,没有什么情绪反应,既不能凝视大人,也没有要求抱的动作;把他抱起来时,身体僵直,不会依偎在大人怀里。婴儿若在4个月时出现这种表现,就可能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当儿童稍大一些时,喜欢孤独地呆在一旁,坐着不动,久久凝视空间,时而独自发笑,很少与人交谈和来往,对声音和疼痛的刺激不敏感,反应迟钝,常见有刻板的身体运动。例如,老是摇头、摆肩或旋转身体等。言语障碍表现为整天缄默不语,偶而说话则是非交谈言语和无意义的词。他们对某些无生命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把它们收集起来或以奇特的、刻板的方式摆弄它们,如连续不断地敲打或旋转某个东西,或塞拔瓶塞、拨弄电灯开关等。他们喜欢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总想保持环境不变,并把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一旦发现丢失、移动或有人改变其常规,则会叫喊、激动、大发脾气等。
从表面上看,儿童孤独症似乎与儿童弱智很相似,但实质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弱智是指智力缺损,智力功能低下,只能发挥有限的能力。而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是有智力功能的,但由于心理障碍而无法发挥出来。例如,他们会讲话,但从不讲话。另外,儿童孤独症患者常常在某个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例如,他们有特殊的记忆力,他们能及时发现东西被人移动,也能重复早先别人讲过的话。而这些记忆能力在弱智儿童身上则没有或极差。由此看来,家长和老师不能用儿童的行为是否听话、省心、乖等来衡量孩子的心智是否正常。有些貌似听话、不闹的孩子,可能正是不符合正常发育的孩子。所以,对于比较调皮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也不能一味地管教和压抑,而应科学地去区别。造成儿童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呢?孤独症儿童一般长得英俊健康,手指灵巧,动作敏捷,没有什么躯体疾病,脑电图正常。由于儿童孤独症多发于发达国家和知识层次较高的家庭中,因而,该病又被称为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文明病”。该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成人忙于工作,使孩子的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父母没有经常与孩子交流,也未及时教给其社会行为,使长期处于单调环境中的儿童易于用重复动作或其他方式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少数是由于胎儿期发育不良,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对儿童孤独症怎样预防和辅助治疗呢?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至今还未发现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还是可以产生明显效果的。常见的治疗除了药物外,主要是耐心的心理治疗。通过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孩子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正常的行为能力。在孩子幼年期,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的营养、生理发育、学习能力等,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有的家长误认为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给予的一切刺激,实际上,即使是新生儿也会对母亲和周围人的情感和态度主动作出反应。例如,婴儿会对母亲喂奶时不同的情感和动作作出不同的反应:当母亲喂奶时没有温柔地注视或紧抱婴儿,孩子即呈现呆板的表情,有时会停止吮奶;当母亲喂奶时亲热地抚摸着婴儿,孩子会凝视母亲的脸,同时愉快地摆动手脚。这些都说明婴儿出生后需要丰富的情感刺激,并能够与母亲或哺育他的人建立感情联系。
如果在儿童早期生活环境中了解到孩子的情感需要,并能及时给予满足,为其提供丰富多采的环境刺激,那么,孩子就会聪明、活泼可爱,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强。相反,在单调环境中抚养的儿童,例如,整天让孩子躺在床上或站在童车内,只是到时间给他喂饭,既不逗他玩,也不与他讲话,结果,这种儿童会变得情感淡漠,精神萎顿,对环境中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对新奇刺激缺乏反应。他们的智力水平也低于正常儿童。刺激和发展儿童智力和心理活动的办法,首先以家庭为基础,要训练和教育家长,特别是母亲,要给孩子以丰富的情感,经常吸引他对外界刺激的注意和兴趣,安排一些能促进儿童言语和动作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其次,托儿所和幼儿园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去激发儿童的智力发展,老师要多与儿童接触谈话,组织各种活动,如游戏、讲故事、表演歌舞、逛公园和动物园等,激发孩子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兴趣。总之,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电视、游戏机就万事大吉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成人全身心的关注和投入。睡眠障碍
婴幼儿比成人有更多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夜惊、梦魇、梦游。孩子的睡眠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睡眠习惯问题主要是由于成人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例如,每次入睡要摇拍着孩子,造成孩子不这样就睡不着;成人没有规定孩子的作息时间,放纵他玩或看电视,使他神经过度兴奋和紧张造成各种睡眠障碍;还有的家长没有限制孩子看恐怖电影或录相,造成孩子惊恐不安,也会在睡眠中反映出来。下面让我们分别分析儿童的睡眠障碍及解决方法。
1、失眠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可能出现失眠,但原因各不相同:例如,半岁之内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生活规律不科学,没有喂饱或尿湿了尿布没有及时换,也可能是体内缺少某种元素,母亲的过于逗弄或冷淡,当然还有躯体疾病等。9个月的孩子失眠可能是由于出牙不适,夜间频繁地把尿,离开母亲由他人抚养等原因。1到3岁的儿童失眠多与好动、贪玩有关,孩子不愿睡觉,玩不够,也有的是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较大儿童的失眠可能是神经官能症或人格障碍的表现,有精神障碍或用脑过度的孩子也会出现严重失眠。对于儿童失眠症的治疗,首先要查明原因,设法消除这些致病因素,改善休息环境,失眠症状就会迎刃而解。尽量不给孩子服用安眠药物,以免产生药物依赖,加重症状。对于大一些的儿童,还可以采用放松法、暗示法,训练孩子放松神经和肌肉。按摩脚心的方法也是传统医学中医治失眠的良方。2、夜惊夜惊是指儿童睡眠时产生惊恐反应,常见于4到7岁的儿童。表现为儿童入睡一段时问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惊惶失措,哭闹叫喊,面部表情痛苦焦虑.呼吸急促,出汗,有时瞳孔放大。有的儿童会从床上跳下,激动奔跑,抓住人或物叫喊求救,当时不能辨认周围人,有时还会出现幻觉。夜惊发作一般持续10分钟左右,过去之后仍能平静入睡。儿童清醒后不能回忆起发作时的情境。儿童的夜惊现象主要是由于突然离开母亲,或受到严厉批评,睡前看令人兴奋紧张私和恐怖的电视、电影或录相等。因此,睡前要避免给孩子造成恐怖和不安情绪.让孩子在松弛、愉快的情况下入睡。3.梦魇梦魇是发生在睡眠的一种惊恐反应,多见于8至l0岁的儿童。它与夜惊不同,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来或得不到帮助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梦魇时的儿童有防御性的身体运动,大声呼喊、哭泣着醒来;醒后能叙述梦中经历的事,能表达他的恐惧和焦虑的体验.并能认识周围人物。无幻觉,也不出汗,发作时间2至3分钟,但由于极度惊恐.醒后难以入睡。当家长发现儿童出现梦魇表现时,可唤醒孩子,把孩子搂在怀中,轻轻拍打他的后背.安慰他,让他说出心中的恐惧。在睡前。家长要避免孩子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讲一些令人愉快轻松的事.不要做剧烈运动。4、梦游大约有l0—l5%的儿童曾经梦游过,多数孩子长大后不再梦游。梦游是人在睡眠中起来走动的现象,它与心理问题或情绪波动有关,实际上与做梦没有关系,因为人在做梦时不会出现梦游。梦游有家族遗传的倾向。大部分梦游是发生在入睡后l至3小时之内。当时儿童睁眼凝视坐起,但目光呆滞,好像什么也看不到,然后下床行走,一般他不会碰到物体或危险事物,有时还能做复杂的家务劳动,行动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上床入睡。事后不能回忆自己做过的事情。有人认为梦游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特征。精神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卧室某些地方安装铃铛,当孩子梦游时,铃声会唤醒他。还可以在大门上安装可以锁上的铁门,以防孩子梦游时走出去。另外,睡前的放松训练对孩子的睡眠是很有好处的。如果孩子的梦游问题比较严重,比如时间长,出现频繁,则应求助于专业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多发病于l0岁之前,发病率为3—20%,男孩多于女孩。
多动症的儿童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主要特征。这种儿童在婴儿期就表现出与正常婴儿不同的好动、不安宁、喂食困难、易哭、难以入睡、易醒、或者是睡得很死,难以唤醒。他们较早就能站立行走,并经常乱摸乱翻,到处闯祸。上学后表现更是不能安静坐下来超过5分钟,手脚不停地干这干那,注意力不能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在课堂上经常违反纪律,做小动作,或是和别人发生冲突等。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的顽皮好动是不同的,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无组织无目的的。而在运动场上,他们的表现却属一般。有人用“永动机”来形容他们的不能控制的好动。
其次,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儿童突出的、持久存在的表现,他们经常缺乏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在玩玩具时常常是一分钟热度,从来没有耐心将一个活动做完。他对大人讲的话也常常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似乎什么也记不住。做作业时除非大人在旁边监督,否则做一会儿就去干别的了。他们只偶尔在一段时间里对一件事情不分心,如受到大人的关注,或在黑板上解题时。第三,多动症儿童的另一个特征是冲动性行为。他们的行动先于思维,不经考虑就行动,例如,在街上乱跑时不考虑是否有车,在教室里会突然喊叫或乱跑,排队时没有耐心等候,经常违反纪律。让他们做作业时,他们会不加思考地解答问题。他们读书不专心,任务不能好好完成。第四,多动症儿童的其他不良行为表现有好打架,好顶嘴,不顺从,倔强,违抗,霸道,恃强欺弱,好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纪律性差等。他们情绪不稳,爱惹事生非,所以,老师和家长都对他们感到棘手。第五,多动症儿童的另一表现是学习困难,虽然,他们没有智力问题,但是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时这方面能力强,另一方面的能力却很差。因此,他们常常需要特殊辅导。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另一原因是由于身体感觉处理或统合的障碍造成的,又称为感觉统合失调,这样的儿童不能辨别上下左右,常常写错偏旁部首,不能识记字词,不会做计算。运动系统不协调,不会用剪子,不会系扣子,拍球拍不好,动作笨拙。言语发展也有障碍。对于这样的儿童需要特殊的训练。造成多动症的原因很多,幼儿先天体质缺陷,铅中毒,食物过敏,放射作用,轻度身体器官异常,还有心理的紧张刺激,感觉统合失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多动症。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常见以下几种方法:
1、药物治疗。包括兴奋剂药物,如右旋苯异丙胺和利他林;镇定剂药物,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还有维生素。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进行。
2、行为治疗。主要针对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能力差。采用图表记录和奖励方法,来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上课时如果乱跑,不守纪律,则在当天表格上涂个黑圈;如果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听讲,不做小动作,则可以记个红星,一周后统计有几个黑圈和红星,积累到3个红星时可以奖励一次,以后累加,到l0个红星时则可以有更大的奖励。为了得到奖励,孩子会努力积累红星,好的表现也会慢慢多起来了。家长和老师不要老盯着孩子的不良行为,要注意对他的任何一点好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3、感觉统合治疗。主要采用滑板和网缆游戏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统合身体感觉,并同时做出适当的反应。让孩子把身体放在滑板上滑行运动,以此来刺激大脑感觉组织接受感觉信息能力的提高,并产生与之相协调的动作。另一种是把孩子放在网缆中,悬挂在杆上摆荡,让儿童在这种摆荡中感觉运动和旋转,从而刺激前庭平衡功能。此外,儿童在滑板上和网缆中运动,其体内的感觉信息和组织,也随行动而改变,并且为大脑处理信息过程建立起一个用语言表达感觉和能够阅读的基础。身体的移动也提供了手和手指的活动基础,使患儿能够正常地写字和使用工具等。从驾驶滑板而得来的前庭和本体感觉的信息,能帮助儿童的触觉恢复正常。这些感觉信息使孩子减少了夸张的活动,也使神经系统去做更有目的的活动。临床实验结果已证明,这种训练方法对儿童注意力集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需要耐心和细心,并且愈早愈好。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指发生于儿童期(14岁以下)的严重精神障碍或病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思维、知觉和情感的障碍。与他人的不正常关系及不恰当行为表现。儿童常见的精神病有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躁郁症等,婴儿孤独症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下面着重介绍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躁郁症。
1、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较成人低,年龄愈小,发病率愈低。国外研究报道,精神分裂症中有l~5%起病于儿童期。国内有关调查表明,l5岁以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占2%,以17,至14岁为最多,男性比女性多。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明。心因性因素论认为母亲和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失调是致病的原因,有研究发现患儿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与正常儿童家庭不同。有些儿童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除此之外,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遗传成份,约10%的患儿双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另外,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性格大多具有孤癖、胆小、怕羞、敏感、主动性差等特征。
10岁以下的儿童患者,以缓慢起病为多,早期症状常表现为行为迟钝、胆小恐惧、孤独、与亲人疏远、言语逐渐减少、好哭闹,或奇特的动作及强迫行为。
年龄大的儿童患者可能会急性起病,而且病程倾向于发作性、间歇波动。早期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如头痛、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怕见人、不愿上学,生活懒散及恐惧紧张等。少数儿童表现为顽皮、不守纪律、在外游荡或其他不良行为。随着疾病发展,症状越来越明显,儿童精神分裂症主要临床表现为①主动性逐渐减弱、孤癖退缩、对周围事物兴趣减少、往往伴有怪异及刻板的动作,或兴奋不安。②言语和思维障碍,如言语减少或缄默,言语含糊不清或有模仿言语。年龄小的儿童患者日常行为常受病理性幻想所支配。年龄大的患儿,可伴有联想障碍,内容离奇,常有不系统的,不固定的妄想,以被害、罪恶及疑病妄想为常见。③情感贫乏,对亲友冷淡或敌对,情感不协调,无故恐惧和焦虑不安,或有自发的情绪波动。④幻视、幻听及感知综合障碍较为常见,幻视多是形象的恐怖性内容,年纪小的患者以幻想性幻觉为突出。⑤智能活动一般无障碍,但幼年发病者,往往不适应困难,学习成绩不良,生活自理能力差。起病年龄越小,对精神发育影响越大,预后也越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本病的疗效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成人患者相似,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家庭治疗的配合也很重要。2.儿童躁郁症儿童躁郁症的发病率比儿童精神分裂症低,仅0.4%的患者起病于10岁以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家族遗传史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儿童躁郁症的基本症状是:情绪高涨或低沉,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言语增多或减少。躁狂状态时常常表现为喜悦自得,好殴斗,惹事生非,顽皮或恶作剧,引人注意,行为放荡,不守纪律,常伴有睡眠障碍,而思维奔逸及感染性则不明显。抑郁状态时反应迟钝,软弱无力,焦虑恐惧,兴趣减少,厌食,学习困难,不愿上学,责备自己,常有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以及植物神经系症状。仅少数患者有自杀企图。临床类型以躁狂症最多,抑郁症次之,躁郁症交替发作最少。儿童躁郁症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半月至一个月,年龄大的儿童也有持续数月至一年的。一般预后较好。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家长应如何预防孩子患精神病呢?
儿童精神病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原来家庭的遗传,使孩子有患精神病的倾向,加上后天环境中的恶性刺激、挫折和压力,造成精神病症状表现出来。二是家庭中有较多的冲突、不和谐,子女与父母沟通困难,关系很不愉快,造成孩子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因而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儿童的精神障碍并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一开始的表现更多的是对环境适应不良,与他人关系不和谐。如果家长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和帮助孩子,而是更加严厉地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结果使得亲子关系更为紧张,进而加速了疾病的恶化。家长应该给孩子从小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即不骄纵孩子,也不苛求孩子;即不给孩子劣性刺激,又要让他逐渐增加心理适应力。总之,培养孩子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和谐相处对于预防精神障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现了一些早期异常症状,则要及早找心理医生治疗。儿童神经症
儿童神经症,即儿童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轻于精神病的精神障碍,它与精神病不同的是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只是在程度上不同于正常人,而不是性质上不同。神经官能症患者一般能知道自己是病态,也能主动求医,并能与现实保持一定联系,他们没有精神病患者表现的那种脱离现实的奇特行为和思维障碍。儿童神经症发病率不高.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主要类型:1.儿童焦虑症这种神经症的主要症状是焦虑,儿童急性焦虑发作时常伴有莫明的恐惧,并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如气短、心悸、出汗、头晕、呕吐、腹泻、肚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慢性焦虑患儿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降低及睡眠障碍,尤其以易醒和梦魇为突出。焦虑症常发生于自幼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强烈和敏感的儿童,他们在一般性的紧张环境下就容易引起过分的焦虑。当孩子出现焦虑反应后,一般会受到父母特别的爱护和注意,因而儿童为了取得父母的特别照顾,往往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挫折或不满意,就容易产生这种反应,久而久之儿童就发展成过分担忧、胆小、逃避现实、不接触外界、好幻想的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又成为诱发焦虑反应的原因,因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儿童焦虑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如果家庭环境恶劣的,也可以住院治疗。心理治疗中要强调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不要过分呵护孩子,要允许孩子有机会接受适当的锻练,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意志力。2.儿童恐怖症指外界的刺激并不一定能引起一般的惊恐反应而有些儿童却出现了极度的恐惧。儿童不能解释为什么恐惧,也不能摆脱或控制它。为了回避惧怕的情境,患儿会产生一些不符合现实的行为。例如,有个小学生因为怕虫子,就不愿去参加野外夏令营。儿童常见的恐怖症有学校恐怖,表现为孩子不愿去上学,有时还伴有颤抖、呼吸急促、腹泻、恶心、头痛和睡眠障碍。学校恐怖会影响孩子获得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儿童恐怖症的对象还常常涉及到动物、传染病、死亡、昆虫、黑暗和噪音等。儿童恐怖症常见于小学四、五年级的儿童,女孩比男孩多见。他们一般无智力缺陷和违反社会法规的行为。这种儿童的家长大多过于溺爱和袒护孩子,以致形成儿童的依赖性和胆小脆弱的性格。还有些家长本身就有胆小的问题,孩子学习模仿到这种恐怖反应。对于儿童恐怖症的治疗应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和放松训练。例如,孩子怕虫子,可以先让孩子看虫子的图片和照片,当产生紧张情绪时就进行放松训练。然后给孩子看虫子标本、放在容器中的虫子、远远地看到虫子,最后移近看虫子。这样一步一步地锻练孩子对虫子的不敏感,摆脱对虫子的恐怖。3.儿童强迫症指儿童有某种非想不可的观念或非做不行的动作,于是他反复去思考一个根本不用去思考的问题,或去干一件超出合理范围的事情,自己欲罢不能,因为这样的思想和行动能暂时消除他的焦虑。例如,有个9岁男孩走路时非要踏到砖缝才行,有个8岁女孩总觉得手脏,反复洗手。另外常见的强迫症临床表现还有反复计数,如走路时,一路计数电线杆、楼层、台阶、窗户等;看了电影,不停地回想其中的情节;穷思竭虑地想一些无意义的事;反复检查作业等。儿童强迫症患者的家长多是对孩子要求过份严格,造成孩子紧张、刻板、拘谨、过严要求自己、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对儿童强迫症进行治疗时,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允许孩子犯错误,多鼓励,少批评。对儿童强迫症的治疗多采用行为疗法,对严重者采用住院和药物治疗。预后较好。4.儿童癔症儿童癔病发作常见于10至15岁,女孩子多于男孩。患儿大多具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任性和易接受暗示等特点,在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由精神刺激引起发病。临床表现以情感爆发为常见,在幼年,患儿发作时常表现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大闹、四肢乱动、憋气以至大小便失禁等。年龄大的患儿则哭闹、冲动、拔头发、撕衣服、躺地打滚,以至四肢抽动等。发作时常有过度换气,发作的时间和场合常与周围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出现意识障碍、肌肉痉挛、抽泣样呼吸、类舞蹈动作以及晕厥发作也比较常见。儿童癔病发作一般都有诱因,例如,父母精神异常,父母关系异常,对孩子态度生硬或过分放纵,严重的情绪反激等。曾有一个13岁女生,父母婚姻不和谐,父亲对孩子粗暴严厉,母亲对孩子宠爱放任,造成孩子性格敏感、依赖性强、任性。以前她曾在考试中受过重挫折,以后,每当考试之前,就在家中大哭大闹,不愿去上学。有时还会产生头痛,腿疼等躯体症状。对于儿童癔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经典的方法是暗示法。家庭成员的配合非常重要,家长不能袒护儿童。当孩子发作时可以置之不理,孩子发现哭闹没有作用,自己就会停止。对于儿童诉说躯体不适,除了应有的检查外,不要过份关注。对于在团体中发生的癔病流行,要将处于支配地位的首发病者隔离,以消除集体中的紧张情绪。5.儿童神经衰弱儿童神经衰弱多发病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原因是精神因素、躯体疾病或学习负担过重。主要症状表现为:一方面,兴奋增高,易激惹,不能忍受声光刺激,急躁,好发脾气,或出现莫明的恐惧或兴奋不安,大多有躯体症状,如头昏、心慌等,还有睡眠障碍;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抑制性提高,疲乏无力,情绪不稳,反应迟钝,忧郁,注意力分散,记忆减退,学习成绩下降,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治疗方法与成人相似,以心理治疗为主,辅助药物,预后良好。联系方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明日大厦609房间电话:6513292865281604信箱:+YODsi7)WLBqf5&TJyod2$RGwla0ZPEtj8)XMBrg5*UKzoe3$SHwmb1#PFuj9-XNCsh6(VKApe4%SIxnc1!QFvk9+YODsi7(WLAqf5&TJynd2!RGvla0ZOEti8)Wwla0ZOEtj8)XMBrg5*UKzoe3$SHwmb1#PFuj9-XNCrh6(VKApe4%SIxnc1!QFvk9+YODsi7(WLAqf4&TJynd2!RGvla0ZOEti8)WMBrg5*UJzod3$SHwmb0#PEuj8-XNCrh6*VKzpe4%SIxmc1#QFvk9+YNDsh7(VLAqf4&TIync2!RGvla+ZODti8)WMBqg5&UJyod3$RHwlb0ZPWMBqg5*UJzod3$RHwmb0#PEuj8-XNCrh6*VKzpe4%SIxmc1#QFuk9+YNDsh7(VLAqf4&TIync2!RGvla+ZODti7)WMBqg5&UJyod3$RHwlb0ZPEuj8-XMCrg6*UKzpe3%SHxmb1#QFuk9-YNCsh7(VLApf4%TIxn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教版江苏省无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美宝莲口红课件
- 校园风景 课件
- 西京学院《造型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1.2植物细胞第一课时
- 初二下收心班会
- 西京学院《机械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阳光下的影子
- 西华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刑事诉讼法学》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慢性病的心理预防及调适护理课件
- 煤矿安全检查工课件
- 2024年银行考试-招商银行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
- 2024肺栓塞指南解读2024
- 造价-人员配备方案1
- 中学教代会代表选举办法
- 医院药房二维码溯源管理
- 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 青岛市特殊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办事指南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百校联赛”一等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