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
快书简介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汉族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自赵震以后,又出现高元钧、杨立德和刘司昌等名家,他们推动了山东快书艺术的发展。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起源承继发展艺术特色代表流派代表人物传统书目目录历史起源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刘茂基说: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赵大桅说: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济宁,他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后来演变成为山东快书的鸳鸯板。傅汉章说:清道光六年,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将全书传给了表侄傅汉章,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孔林前春秋庙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承继发展解放前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从地域角度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省内:由鲁西南地区扩及全省的许多城市、集镇,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就留下了山东快书艺人的遗迹,特别青岛地区,当今山东快书高、杨两派创始人高元钧、杨立德都在此地一举成名。省外: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见到了山东快书。
解放后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由此其听众大为减少。50年代初期,山东快书开始向全国发展,在这过程中高元钧起了相当大推动作用。1950年3月,他从上海北上开拓山东快书新的流传地区。先到天津,后在北京落脚。高元钧主持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主要由军队选送人员参加学习。学员分布之广,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于是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山东快书在台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早在50年代初期,杨立德的弟子张天玉就到了台湾。张天玉擅长多种曲艺形式,曾在电台演播山东快书,自称“山东铁板快书”,所演多是长篇大书。如《武松传》、《济公传》等,颇受欢迎,不少人“一闻乡音而鼓舞”。艺术特色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由于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且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代表流派山东快书艺术流派最初有高元钧、杨立德两大流派;后来崛起的刘司昌也自成一派。高派:流传广、影响大、门生多、成就高。其表现特色为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杨派:艺术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长的气派,俏皮和细腻。他注意吐词的功力,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自成一家,称为“杨派”。刘派:精髓在于现实主义的深化,表现为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此外,刘派博彩众长,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刘派还将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使之面貌一新。代表人物赵震(约1825-1900),亦称赵老震,早期山东快书艺人。曲阜焦沟人。其徒吴洪钧、王玉玲、徐五子及徒孙马玉恒均有较大影响。高元钧(1916-1993)高派代表人物。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宁陵县和庄村人,7岁随兄流落江湖卖唱,14岁拜名家戚永立为师,1946年夏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会,次年又应邀赴上海参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汉等左翼作家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压迫、反内战”的示威演出。他在全国、全军范围内培养并扶持了一大批人数可观的山东快书创作与表演人才,对山东快书发展做出了贡献。杨立德(1923-1994),杨派代表人物。山东省利津县城里杨家胡同人,生于快书世家。父亲杨逢山、叔父杨逢歧皆是山东快书艺人。1928年随叔父学艺并得到于传滨、邱永春等前辈艺人的传授。1953年先后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1957年曾参加山东省首届曲艺汇演荣获一等奖。刘司昌(1928-1994),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派代表人物。北京市人。一生创作、表演了山东快书一百多段,主要有《红大院》、《捞铜牛》等。孙镇业
(1944-2010),跟随高元钧学艺原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艺术指导、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人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长.传统书目《东岳庙》又名《武松赶会》,内容写武松自少林寺学艺回家,不顾兄长阻拦,独自到东岳庙除恶的故事。民国十四年前后,山东快书艺人于传宾、周侗宾、傅永昌最终将《东岳庙》扩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中篇作品。之后,高元钧、杨立德等人也将《贴报单》吸收到自己的唱词中,并各有发展。《景阳岗》又名《武松打虎》,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岗武松打虎》。《狮子楼》又名《阳谷县》、《怒杀西门庆》,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情节有所发展。1944年,傅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