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2.宋代职官与宰相制度的特点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①不领省职,谏议②无言责,起居③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④,门下罕除常侍⑤,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解读】《宋史》是由元脱脱领衔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宋代历史的基本文献之一。这条资料表明:①宋代虽然继承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但有很多变化。②三省长官为虚衔,“不预朝政”,不再是宰相。③其他职官的官衔与实际职务多数不一致。台、省、寺、监的官员全都派遣去管别的事;三省、六曹(六部)、二十四司,通常又由他官来主持。三省、六曹(六部)、二十四司等等的长官即使在京,如果没有特别的命令,也不能管本部门的事务。④决策权归设于禁中的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⑤门下省的长官退出决策机构。【注释】①给事:指门下省掌封驳的给事中。②谏议:指设于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谏官──谏议大夫。③起居:指设于门下省的起居郎与设于中书省的起居舍人,掌记皇帝的言行。起居郎与起居舍人所记的皇帝言行,时称“起居注”。④舍人: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⑤常侍:中书省与门下省都设有散骑常侍,与司谏、正言等同为谏官。23.论宋代枢密使的渊源唐末诸司使,内臣①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解读】这条资料表明:①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②枢密使是皇帝心腹之臣。最初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后改为士人担任。总之,他们是皇帝的心腹、亲信。③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④枢密使的设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⑤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仍互相依赖。【注释】①内臣:此处指宦官。24.论宋代的决策机构宋初,循唐、五代之制①,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解读】这条资料表明:①宋代设枢密使是沿袭唐末五代制度。②枢密使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③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④枢密使的设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⑤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仍互相依赖。【注释】①循唐、五代之制:沿用唐、五代制度。25.宋代二府为决策机构材料一(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①大臣合议蠲减。──[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材料二熙宁初,置局修敕,诏中外言法不便者,集议更定,择其可采者赏之。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解读】上述两条资料表明:①宋代虽说枢密院与中书(此指中书门下政事堂)对掌文武二柄,实际上枢密使也参加有关赋役制度以及法制问题的决策。②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实际上是宋代的决策机构,军国大事多由枢密院与中书“二府”决定。【注释】①二府:此处指枢密院与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政事堂。26.宋代给事中罕有封驳材料一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九八《司马池传》材料二今谏官不闻廷争,给事中不闻封驳,左右史①不闻升陛轩、记言动,岂圣朝美事乎?──[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九三《田锡传》【解读】材料一、材料二都表明:①宋代虽然尚沿袭唐制,也设给事中,但基本上形同虚设。②赋予给事中以封驳权的本意,是对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形成牵制。【注释】①左右史:此处指起居郎与起居舍人。27.元代的职官制度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①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解读】上述资料表明: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在中央,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③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注释】①黜陟:黜指降,陟指升,合指升降。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28.两汉的察举制材料一(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二月诏:“御史大夫昌①下相国,相国侯②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③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④,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⑤。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下《高祖纪》材料二(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

179,十一月诏):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前元十二年三月诏):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⑥,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材料三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

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材料四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⑦,未必贤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⑧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⑨、孝廉,皆自仲舒发之。──[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材料五建初元年(76)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⑩。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材料六阳嘉元年(132),太学新成,诏试明经者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京师及郡国耆儒年六十以上为郎、舍人、诸王国郎者百三十八人。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材料七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解读】葛洪自号抱朴子,是东晋道教的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担任过咨议参军等官职,其著作也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问题,对研究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七条资料大体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过程。汉初的任官主要是靠军功、任子、赀选等。任子是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官。赀选是规定资产达到一定标准的才能做官。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步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所谓“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比起世卿世禄制、任子制与赀选都是历史的进步。但察举制也有许多弊病。东汉末,许多所谓的孝廉,实际上是矫情饰行欺世盗名,名实严重不符。【注释】①昌:周昌。②相国酂侯:萧何。③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④为之驾:备车而礼送之。⑤署行、义、年:附上籍贯、家世、年龄等资料。⑥云无应令:这里指没有孝悌、力田、廉吏之人可应察举之诏令。⑦訾:财产。⑧魏其、武安侯:指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⑨茂材:汉代史书避东汉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⑩阀阅:门第。雄:东汉顺帝朝尚书令左雄。灵、献:东汉末的灵帝、献帝。台阁:指尚书机构。贡举:此即指两汉的察举制。29.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材料一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①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

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②,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

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岁月迁讹,斯风渐笃,

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材料三毅③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乃上疏曰:“臣闻:

立政者,以官才为本,官才有‘三难’,而兴替之所由也。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也。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④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疏奏,优诏答之。后司空卫等亦共表宜省九品,复古乡议里选。竟不施行。──[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四⑤以魏立九品,且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下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六《卫瓘传》【解读】《宋书》是南朝梁沈约编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东晋南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晋书》是唐初房玄龄领衔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以上四条资料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弊端。曹魏初期,立九品中正制只是因应东汉末年战乱,人口大量流动,原先的乡举里选制度难以进行这一特殊情况的权宜之计,后来遂成定制。初立九品中正制时,仍贯彻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不看门第,对人物的评品随其言行道义而升降。到后来,大小中正多为士族所把持,变成不论贤愚,专凭门第(亦即本人及其先做官的官位)结品。衣冠士族,除非门第破落,照例是高品(二品);庶族寒门,即使德才兼备,照例只能是下品。品评的凝固化,也就完全失去对士人的劝励作用,变成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工具。刘毅、卫瓘都是西晋的当权人物,他们对九品中正制做如此激烈的抨击,说明九品中正制之弊非常明显。【注释】①魏武:指曹操。②冯藉世资:冯通凭,世资指门第。③毅:刘毅,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④计协:意见相同。⑤瓘(guàn):卫瓘,亦晋武帝时人,时任司空、侍中、尚书令。30.唐以后的科举制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①,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于理体②,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秀才一人,俊士十四人,所试并通,敕放选与理人官③;其下第人各赐绢五疋,充归粮,各勤修业。自是考功之试,永为常式。至开元二十四年,

以员外郎李昂与举子矛盾失体,因以礼部侍郎专知。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④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⑤中矣!”──[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材料三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⑥,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⑦试。……(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李知贡举,取宋准以下十一人,而进士武济川、《三传》刘睿材质最陋,对问失次,上黜⑧之。济川,乡人也。会有诉用情取舍,帝乃籍终场下第人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皆召见,择其一百九十五人,并(宋)准以下,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等寻皆坐责。殿试⑨遂为常制。帝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⑩、《玉篇》,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又定令: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定高下,复令封之送覆考所,考毕然后参校得失,不合格者,须至覆场方落。……凡策士,即殿两庑张帟,列几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阙外,翌旦拜阙下,乃入就席。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材料四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

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

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魏源《默觚下·治篇九》,《魏源集》材料五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

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

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材料六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与刘成禹对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解读】《唐摭言》是晚唐进士王定保撰的笔记散文著作,记唐朝进士应举登科杂事甚详,是研究隋唐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宋史》是元朝脱脱领衔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材料一、二、三叙述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官的一种制度,它起于隋,盛于唐,至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宋代确立了殿试制度,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均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