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课件【知识精讲+重点突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1页
百家争鸣 课件【知识精讲+重点突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2页
百家争鸣 课件【知识精讲+重点突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3页
百家争鸣 课件【知识精讲+重点突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4页
百家争鸣 课件【知识精讲+重点突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解读主流思想是什么?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一、百家争鸣(开始形成)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三教合流的结果)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批判和继承)

第一课以下诸子百家中,()属于儒家。①孔子②老子③孟子⑦韩非子④墨子⑤荀子⑥庄子①③⑤考考你什么是“百家争鸣”?三教:儒、释、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的局面。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士”阶层的活跃。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014年曲阜祭孔大典一、儒学1、孔子的思想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孔林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孔府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没落贵族,生于春秋以述为作,好古敏求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狗”“大成至圣文宣王”生前如丧家之犬,死后获誉“至圣”,如何认识这样的反差?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仁”—“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行“仁”

的原则:“克己复礼”史料:子曰: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颜渊》(2)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史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西周时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周礼)(4)哲学思想:重人事,远鬼神(3)人性论:“性相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5)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孔子讲学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整理出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孔子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思考:为什么孔子的“仁”处处碰壁?(1)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4)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人性论:“性本善”2、孟子的思想“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3、荀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3)人性论:“性恶论”(4)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孔子拜访老子后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孔子请教老子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法则,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二、老庄之学1、老子(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2、庄子(1)道是最高的原则,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2)崇尚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3)“齐物”。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三、法家思想实践李悝商鞅理论①法、术、势②道家思想韩非子(集大成者)集权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如何评价法家思想?积极:(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消极:“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宗旨、核心思想:四、墨家的主张(4)尚同(5)节葬(6)节用(7)非乐(8)非命(9)尚力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音乐浪费时间资源,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否定儒家的天命思想,肯定人的个人努力肯定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哲学思想:(1)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辨别知识的“三表法”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2)逻辑学:①提出了“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类”“故”“辩”的逻辑学概念;②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作用: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儒道墨法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⒉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9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仁”和“礼”;德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仁义”“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变法革新课堂小结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主张性善论

B.都强调礼法

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都取百家之长课堂演练:C2.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

A.都是官办

B.都是私办

C.官办为主私办为次

D.私办为主官办为次

A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4.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