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19八年级的语文教案怎么写初中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的语文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的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四)再读,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明确: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五)品读,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六)拓读,学会运用作家郭沫假设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假设《玉兰和红杏》【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底,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微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七)布置作业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八年级的语文教案2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回忆全文,检查复习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个别读。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请个别学生来疏通。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教师点评:刚刚,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设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三、走进小石潭,我来说一说。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表达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提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学生讨论,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那么写情〕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设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四、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缺乏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提示:1、品词语。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2、品句子。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3、品情感。以“我从文中处,领会出作者的心情〞为题发言。4、品写法。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做示范(板书:寓情于景)(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这节课虽结束,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仅是个开始,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五、布置作业,我来练一练。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八年级的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重难点突破重点: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教法与学法教法: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2.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学法: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约5分钟)导入法一:出示勃朗峰的图片,介绍: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90米(2023年9月15日),它是西欧的峰。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等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去游赏。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板书课题:登勃朗峰)导入法二:板书课题及作者。师:本文的作者是美国小说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一个幽默幽默的人。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_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答复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答复:“那没关系,你电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这位幽默大师真是机智幽默啊!今天,他给我们带了怎样的惊喜呢?请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运用图片导入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趣闻轶事导入,可激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对作者的印象。二、初读课文(约16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投影)翌日(yì)尘埃(āi)络绎不绝(luòyì)辚辚(lín)焦炙(zhì)俯瞰(kàn)蠼峻(chán)独踞(jù)苍穹(qióng)纷至沓来(tà)霓裳(cháng)骤然(zhòu)皑皑(ǎi)拾阶(shè)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投影)(1)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2)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3)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5)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6)名副其实:副,符合,彼此相称。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7)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8)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9)拾阶:拾,轻步而上。逐步登阶。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演说家。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誉为“文学的林肯〞。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明确:①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登勃朗峰的过程。②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局部(第1~6段):描写作者登上勃朗峰的见闻第二局部(第7~11段):表达作者一行下山的经历。5.具体分析:(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梳理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学生在默读的同时进行圈点批注,探究答案:明确:早晨八点多,徒步上路,路上见到很多坐车的男女。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看到诸多美景。拾阶而上,看到巍峨壮观的勃朗峰及其周围的山峰。就地而坐,饱览美景,心有所悟。雇了马车,美餐畅饮。车夫车技高超,一路颠簸疾驰,先于其他人到达沙蒙尼,住进旅馆的上等房问。(2)第一局部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明确:这一局部作者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凉爽的树林,巉峻的岩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状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彩霞,瞬息万变的光影,无不令人神往。(3)第二局部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明确:第二局部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这一局部主要刻画了车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车技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夯实根底,因为语言文字是感情的载体。介绍作者,加深学生对马克•吐温的印象,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逐层深入把握学习重点,结合文章内容,由整体到具体,三、合作探究。(约18分钟)l.理解重点句子。①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乘坐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学生交流后答复:旅游,本就是置身自然、亲近山水。作为游客,应该尽可能脚踏实地,徒步而行,感受自然的魅力。而这些人乘车、骑骡,不但“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而且失去了旅游的乐趣和意义,岂不“可怜可悯〞!②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朗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学生交流后答:这段话要读得轻松、轻快。作者为自己感受到了旅游的乐趣而喜悦。“物有所值〞一词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对乘车、骑骡的人的含蓄嘲讽。③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刚空中的华美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学生交流后答:这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感慨:生活中美丽精致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终会破裂。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乐活当下。④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交流后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由于车夫的技术高超,他们才能够赶上并超过长长的游客车队,得以住进上等房间。作者对此欢欣庆幸并对车夫驾车的技术表示赞叹。2.归纳写作技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明确:作者写上山,用的是散文笔法,绘景抒情:通过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和变幻的光影,表现勃朗峰周围的奇妙景色,引出作者的无限感慨;写下山,用的是小说笔法,写人叙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幽默幽默,吸引读者。3.小结:本文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蜂的过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驾车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研读、揣摩句子含义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其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小结能有效表达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稳固提供导向性。四、对照梳理。(约6分钟)本文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为游记,但阅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同桌讨论并答复)教师归纳:1.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重在表现自然的赏心悦目,令人热爱与赞美;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重在表现自然的庄严神圣,令人敬畏与崇拜。2.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全文。本文运用变化的笔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感慨;再以小说笔法表达事件,刻画人物。细细读来,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那么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久久回味。这一环节,通过比拟阅读把两篇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鉴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19.登勃朗峰马克•吐温上山见闻:浓墨重彩绘景抒情表达多样下山经历:简笔勾勒写人叙事笔法多变八年级的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教学过程: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根底,习惯培养。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一丝不苟浩瀚2、多音字:着着陆高着儿着火调调动调动载三年五载载人3、重点词语积累: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根底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阔或繁多。娴熟:熟练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23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1、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2、划分文章结构:第一局部: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表达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第二局部: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第三局部: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冲动、幸福的场景。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着〞和“惊海天〞比照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4、研读第二局部,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而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当时紧张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读12-15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细读地18自然段,看一看本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运用了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的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尾钩牢牢地挂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遇到到第二道阻拦索的情形。〞滑行数十米“〞稳稳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遇到阻拦索后停下来的情景。本段在详略的处理恰到好处,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惊人的一幕。5、第三局部,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屡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衬托当时紧张的气氛、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第四步:拓展延伸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清楚;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作业:一课一练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八年级的语文教案5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新授课文: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二、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三、整体感知1、认识生字词。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2.说说作者几次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