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_第1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_第2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_第3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_第4页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溟精测】(总分卸分,测试时间制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處,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推广犬面积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蛮干家"特点,故C选项正确。揭露斯犬林的错误,不属于“蛮干家3故A选项错误。扩犬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1■本现了改革家,故B选项错误。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犬地方权力,也只符合改革家,故D选项错i!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要考虑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故B选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3.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TOC\o"1-5"\h\z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和口号,带有明显的冒进色彩,不切合实际,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鳥社会主义的方向,故④可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①②B.②③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1953〜1956年,④发生在1928年,故可排除含①④的选项。故ACD都排除。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故②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答案】D【解析】试題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拟匚两项错误,吕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歩。故D选项正确o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下表反映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年份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增长率3.2%2.8%2.4%-4%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长期争霸,不重视科技的发展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故③错误,故BCD都错误。当时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导致经济下滑,故A正确。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8.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答案】C【解析】试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團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故c选项正确。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AE选项错误。斯犬林也没有导致苏联解体,故D选项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只是批评了斯大林。所以答案选B项。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題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加大投资。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炭展体制有问题,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A项错i吴;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幵始,故E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到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C项正确;中国^大跃进^在力世纪页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犬紙进^运动,故D项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A项正确。B、C两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2.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放松了中央对企业的控制,加犬了地方自主性,这冲击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已于旧硏年完成,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廿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是20世纪70年代末,D项错误。故选C项。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08642024Jr^vz_^Jr^v/^_eSx08642024Jr^vz_^Jr^v/^_eSxrtwzrtwz□苏联

園世界li>53195K1963196S1973197819S3(年份1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1953年上台:1964年下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材料三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4分)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4分)材料三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4分)【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而“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3)如何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