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解析_第1页
《庄子》散文解析_第2页
《庄子》散文解析_第3页
《庄子》散文解析_第4页
《庄子》散文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庄子》《庄子》思想内容简介与文章特色《逍遥游》简析一、庄子生平与《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期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共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骈姆、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认为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则不是庄子学派全部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是人生哲学,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内篇七包括:1、逍遥游:闲情逸致、逍遥自由的交游。人要达到确定自由的境界要与外物无待。无己,无功,无名。2、齐物论:“物论”即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庄子认为客观事物不分彼此,是齐同的,因而应放弃一切对立。这是作者无为政治与游世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3、养生主:养生之道,支配养生处世的基本原则。安时处顺,生死如一。4、人间世:人间社会。认为有用有为必有害。5、德充符:道德完备的标记。确定听从天道的摆布,任随万物的变更。6、大宗师:天道为万物之宗,万众之师。彻底忘怀世俗功利礼乐才能达道。7、应帝王:回答帝王如何治天下问题。否定仁义法度之治,提出淡泊无为的思想。二、《庄子》思想内容简介(一)《庄子》哲学思想的中心:道。1、“道”指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本质。道能产生天地、驾驭鬼神;但又无有形象,不行言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行受,可得而不行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不行闻,闻而非也;道不行见,见而非也;道不行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2、“道”又是“一”的同义语。常用来称述事物的总体性、同一性。庄子认为客观事物不分彼此,是齐同的。同一性是恒久和确定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相对的、一时的、易逝的。庄子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起源于“气”,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气”是形成物质形体的原始材料,而最大的“气”又是“阴”与“阳”,阴阳交媾就会形成物体。既然事物都源于气,各种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结蒂其本质却是同一的,没有差异的,所谓事物间的对立与差异,全是人为划分的结果。千变万化的世界总是一大整体,归结起来即“万物皆一”。从同源引申为同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行,方不行方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生死、祸福、物影、梦觉、是非、美丑、大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应任之自然,随之变更。3、“道”是规律和自然的同义语。道主宰一切。自然之中皆是道。道是永恒固有的,人应循道而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知北游》)4、“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物我两忘,去我顺物,超然物外,物我交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一起存在,万物与我合为一体)”(《齐物论》);“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安闲自得、不受任何束缚,即超脱于人世之外,生活在无所作为之中)”(《大宗师》)。(二)《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相对论相识。1、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天与地、日与月、动与静、明与晦、生与死、消与长、男与女、雄与雌,就是最一般的阴阳相对相生的概念。2、认为事物的运动变更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安危相易(变更),祸福相生(依存),缓急相摩(寿夭交接),聚散以成(生死形成)”(《则阳》)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秋水》),即《老子》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认为得和失是无常的,生和死是变更不定的,变更并不是消逝,而是转变成另一种形态。如此,就不会为得失、生死所困扰,就能培育安时处顺的心怀,活着适然,死得平稳。3、认为从“道”的总体性、同一性的角度看,宇宙万物虽千差万别,但又是齐一的、无区分的。遗忘物我之别,就能达到自由之境。由此,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否定与回避了斗争性。《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jù,惊疑动容)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物化”:事物自身的变更,万物互变,非变不行,物我不分,自然与人合而为一。)“庄周梦蝶”的含义:①物我融合。人假如能打破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②人生如梦。人生的难以把握与难以认清,产生虚幻之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③后世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的一个重要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李白《古风》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感时》唐/齐己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终与狐狸为窟穴,谩师龟鹤养精神。可怜颜子能消息,虚室坐忘心最真。

《春夕旅怀》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卢挚[双调·殿前欢]《庄周化蝶》酒新,一葫芦春醉海棠洲,一葫芦未饮香先透,俯仰曹丘,傲人间万户侯。重酣后,梦景皆虚谬,庄周化蝶,蝶化庄周。曾瑞[中吕·山坡羊]《蝶梦叟》虚名休就,眉头休皱,终身更不遇机毂(ɡǔ),抱官囚,为谁愁,功名半纸难能够,争如漆园蝶梦叟。

4、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行能的,任何认知都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因而认知只能是相对的,不行能有客观划一的标准。所谓是非之争没有价值。《庄子》全书多次举例说明时空的无限性、事物变更的不定性以及认知主体的局限性,从而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掩盖了相对关系中的确定性因素,导向不行知论。例……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覩矣。”(《秋水》)(三)《庄子》的政治主见和社会志向1、“绝圣弃智,天下大治。”认为仁义等道德准则和礼法制度不过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qùqìe)篇》)“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2、主见无为,回到远古。“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摆脱一切名利追求的游世思想。1、人生苦痛的缘由:世俗价值观对人的精神熬煎与压迫。人生的苦痛不仅在于常受到莫名的损害,或在灾难中丧生,自己无法保全自己;而且在于精神奴役。精神奴役是由追逐外物引起的,如富贵、名利、权势之类。追逐外物的过程总是使人忧虑惊惶,人与人勾心斗角,乏累憔悴。这种精神奴役使人生处于永无休止的熬煎中,且无可逃遁。人往往被环境驱迫着追逐外物,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成为对每个人的确定指令。这种驱迫没有选择余地,又无处不在,人被其支配无从抗拒,无法停留。〖《琵琶记》真乐在田园,何必区区公与侯?(蔡伯喈)/你为甚十年窗下无人问?只图个一举成名天下知。你若不锦衣归故里,谁知你读万卷书?(张太公)〗2、解脱人生苦痛与避祸自保的方法:(1)“外天下”。超越外在各种因素的诱惑与影响,如功名、利禄、富贵、声誉等。无已,无功,无名。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哧!’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哧我邪?”(《秋水》)庄子认为世人在追逐这些身外之物时会迷失本性,丢失自我,只有免于外在价值所牵引的人,才能求得精神的独立自主,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达到“道”的境界。(2)“外生死”。“视生如梦”、“视死如归”,平稳面对灾祸和死亡。人要突破自身形骸的拘限,并消退一切智能活动和成见,培育死生如一的心态。“离形(消退贪欲)去智(抛弃智巧、伪诈)”,淡情寡欲,不计生死,无人(不依恃他人),无我(去我顺物),无为,使自己心境达于空明的境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dúlóu),…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3)学会“无用”。“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养生主》)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山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人世间》)“人皆养子望聪慧,我被聪慧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洗儿》)(4)游戏人间,听天由命。庄子认为,人生乱世,首先要学会“无用”以自保,另一方面“无用”也不能自保,说明免祸自保并不完全取决自己。因而应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以黑暗的方式活着,这就是“支离疏”(《庄子/人间世》)的方式,在人世的黑暗背景中过一种不细致的生活。无所谓原则,也不要自尊,与世俯仰,同流合污。以从身躯到品质都残缺不全的样子与残缺不全的世界周旋。这是一种愤世嫉俗的心情,对贤邪不分的现实的嘲讽与敌意。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子曰:‘杀不能鸣者。’……(《山木》)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人间世》)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秋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三、《庄子》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影响

(一)庄子的出身庄子身逢乱世,对乱世之中个人所遭遇的种种苦痛的体验和感受,是庄子思想的起点和精神根源。庄子原是宋国贵族,但宋亡,其身分亦失,由此感到人生富贵功名朝不保夕,从前功名已成泡影,感到人生的虚无,人无法抗拒命运。最终认为贫富、贵贱本质上是同一的,无所谓贵贱、贫富,幻想与四周万物浑然一体,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庄子何以能够对话王侯将相:实乃楚庄王后代》(杨义2013/4)庄子用力劝告自己和世人渐忘一切,逍遥游世,以有意做出的玩世不恭表达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恨意,这是一种与现实世界激烈对抗的精神。庄子的厌世心情也是一个败落贵族家庭的子弟很简洁有的性格,平民诞生的士人不会一点向上奋斗的热忱都没有就干脆走向哀痛的厌世主义。只有在社会剧变或残酷的政争中败落的贵族后代,才会有这样悲观的性格倾向。(二)时代背景社会变革,诸侯纷争,斗争频仍,“成则为王败则寇”,庄子看到当时的社会和个人成败、贤与不肖都无是非标准,又无法找到出路,从而根本上否定一切,对生活失去信念,看破红尘,用悲观厌世的宿命论来解脱内心的苦痛。对现实生活的悲愤与无望。(三)对后世的影响从主动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忱愿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供应了哲学动身点。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实践的自由,供应的只是躲避社会冲突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特殊是魏晋时代,经过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和三国时的纷乱,士大夫目睹社会的黑暗和残暴,但又无力变更现实,于是就用庄子的无是非、无成败、无生死的虚无主义和鄙弃功名的消极主义,对封建政治进行消极抗拒、蔑视和嘲讽,以表示自己与当权者的不合作,表明自身的高洁。后代读书人也大抵如此。四、儒家和道家的区分儒道互补,是两千年中国文化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林语堂《老子的才智》:“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时,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的灵魂。”“道家是中国的神仙哲学。孔子的学说既适合做官的阶级,也适合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孔子的学说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道家的学说适合于那些愿披发而行吟、蓬头跣足的人。”于丹《庄子心得》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由天空;儒家教我们担当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儒家要求人担当,道家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1、儒家是入世的,人生观是主动进取的,“知其不行而为之”;道家是出世的,人生观是消极退避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圣贤之人是以好听的道德言谈以及纯净高尚的形象来自我显示,以求成为人们注目崇仰的对象,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是虚伪的。伯夷饿死首阳山不食周粟,只是为了高洁的名声,这种为求名而死的做法和盗跖求利而死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从而主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唯有超然绝尘,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而人生的意义也在于此。2、儒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则说“国亡,不足以丧吾存。”“士不行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出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3、儒家在人格志向上,强调对人格和个体价值的敬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道家则推崇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种浪漫自由是一种摆脱世俗功利心境的超脱精神。4、儒家在政治志向上,是秩序井然的等级社会,讲礼法和教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花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道家学说呼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和教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五、《庄子》文章的特色(一)《庄子》的艺术特点最重要的是寓言。擅长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司马迁:“其著述十余万言,太抵率寓言也。”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秋水》)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人间世》)《逍遥游》的主题:逍遥自由地遨游。鄙视凡俗,追求自由。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需与外物“无待”。“无待”的关键在于“无己”,遗忘自身的存在,任乎自然。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无待”,从而才能得到确定的自由。手法:寓言故事。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神人形象,说明:“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靠。鲲鹏与宋荣子、列子,对于大道也未到家,与学鸠相比,虽然有大小的差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的,远未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必需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更)以“游无穷”(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确定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常人之所以达不到逍遥游,是因为有包袱,有所依靠、有所追求,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重。要成为一个“游无穷者”,就必需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这才是一个自由人,得到确定自由。1、大鹏与蓬间雀的寓言故事:以古书为证,不避重复。鲲鹏的壮游:高大宏伟“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鹏追求自由,憧憬天池的自然之境,高飞南迁,令人赞美,但也须凭借外力(风斯在下)“有所待”。大鹏与尘埃皆有所待。蜩、学鸠的讪笑:受相识主体的局限,蜩与学鸠无知浅薄、见识渺小(之二虫又何知),无远大的志向与对自由的追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奚适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抢榆枋时则不至、翱翔蓬蒿之间),也不行能飞上九万里高空。(1)说明大者有待,小者有限,皆不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2)讽刺学鸠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感叹有宏大志向的人不被世俗浅陋之人理解,甚至受到讪笑。(3)鲲鹏的象征意义:硕大无比,威力巨猛,高大伟岸的化身,象征着主体追求宏大高远的志向、追求自由的精神(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世以“鲲鹏”为意象的诗词: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更有鲲鹏。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红楼梦》薛宝钗《临江仙/柳絮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匀整。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故事:圣人无名。(1)许由不愿接受尧所让的天子之位,毫不企羡做天子的声名。对于弃世守道者,天下多余无用(深林与河流,对于鸟来说,不过一枝、不过满腹)。说明君不足贵,权不足惜。(2)人常为名利而挨累受苦,因而应舍弃虚名,不为名累。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功名。(3)庄子欣赏的是“日月出矣”“时雨降矣”的无为而治;而“爝火不息”、浸灌不止,则是人为而徒劳的。3、肩吾与连叔对话的寓言故事:神人无功。(1)神人是庄子逍遥志向的完备体现与道家精神的化身。神人美貌、纯净、宏大,“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物莫之伤”。它一切无待(不食五谷),与物齐同(旁礴万物以为一、不溺、不热),逍遥自由(游乎四海之外),自然无为(不以天下为事)。(2)反对圣智,主见无为,亵渎圣贤:“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自得的圣贤面对神人亦自惭形秽:“杳然丧其天下焉”。3、惠子与庄子对话的寓言故事:无己、无功、无为才是通向自由的途径。(1)大瓠与不龟手之药:物各有所能,各有所用,应顺乎自然,随其所用。用法不同,结果不同。小用不如大用。讽刺惠子目光短浅,不会用大。(2)狸狌、斄(lí)牛的对比:狸狌自以为聪慧机灵,但机关算尽太聪慧,反误了卿卿性命。所谓有用,不过是捕鼠之用,且为蝇头小利而劳碌送命,毫无意义;成为他人的鹰犬与爪牙,更加可悲。斄牛志向远、本事强、品德高,视名利如腐鼠,不屑为之。俗人却讪笑它不能捕鼠。(3)大樗(chū):超凡脱俗,绝世独立,无所可用,才能获得确定的自由。无用才是大用,无用才能逍遥。(二)《庄子》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是形象生动的譬喻。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阐述玄奥的哲理。很多譬喻既生动形象,又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外篇/秋水》(庄子辞相)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