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区通州区、启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由于木质结构尤为显著的脆弱性,对木拱廊桥来说,“水火无情”的形容十分贴切。根据建筑学者刘妍的研究,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也都经过重建,有的更是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不过,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鉴于木拱廊桥这样的古建筑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尤应通过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摘编自马晓澄、邓瑞璇《守护木拱古廊桥》)材料二:文化遗产记述着灿烂文明,传承着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可复制,不能重造。保护历史文物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对那些“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的历史文物,首先要保存下来,才能做好维护。当前,仍有个别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出现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现象,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的重要载体。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全年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同时,围绕文物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快速壮大,不断推动文物与市场融合,使其更好地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历史文物的热情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文物也只有揭开“神秘面纱”,更加可观可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价值。涵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必须把握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措施。文物保护事业,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当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科学编制“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这其中,既有长远的科学谋划,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些都为加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离不开这种根的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我们要继续珍存历史、珍爱文化、珍惜文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摘编自杨宝成《加强文物保护
涵养文化根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都经过重建,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虽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面临消防人员不易到达的难题。C.当前,个别地方出现的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做法,这不是对文物的保护,而是对文物的破坏。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B.如果詹长法提出的保护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将对我国文物保护起到极大推动作用。C.保护好文物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还能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D.要焕发文物新的生命价值,就应让它说话,揭开其“神秘面纱”,使群众能够观察、感受。3.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四川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活动,推出红军长征四川线路旅游项目。B.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到众藏文化艺术馆参加“汲取文化营养,传承文化根脉”主题活动。C.河北、辽宁等地为提升区域影响力,突显文化底蕴,展开了对“曹雪芹故里”的争夺。D.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文物,用三维数据展示文物细节和全貌,让民众零距离触摸文物。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结合材料提出你对保护文物的建议。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因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宿命”一词表明作者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史铁生看来,相逢看似偶然却有着隐秘的必然联系。B.“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两个“世界”分别指让作者失落的社会现实和让作者内心宁静的精神家园。C.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在表现作者因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愿望的遗憾之情。D.“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句,将“死”说成“节日”,体现出作者对“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领悟。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地坛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地位。B.第③段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既写出地坛历尽沧桑,又强化了地坛和“我”的关系。C.第⑤段作者大量引用自己小说中关于描写地坛“荒芜”景物的语句,意在表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才能。D.本文在描写景物和追忆往事中穿插了许多哲理性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能激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请简要赏析。9.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有着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他是如何在地坛的引导下逐步走出人生困境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二)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14.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同时期。②兜鍪:头盔,代指兵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何处望神州?”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引出登临地点和远望之景,从而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思。B.“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心中无尽慨叹。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表达了对孙权虽统率千军万马,却难以使东南战争平息的惋惜。D.全词通过三问三答,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层次分明,意境高远,令人心生悲怆雄壮之感。16.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孙权,请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物理学家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君子与普通人的比较表达了同样的观点。(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村落隐隐若现、炊烟袅袅升起的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3)同是写赤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________”塑造了周瑜的儒将形象,在《赤壁赋》中则借“________”塑造了文武双全的曹操形象。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慢下来,静下来。生活中,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看似①
的坚守,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畏于静默、不惮于寂寞中坚守,持之以恒,②
,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经典。正因为这种技艺和精神一代一代的③
,才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曾说:“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这里的“安静”,并非是事不关己、懒散拖延的工作作风,而应是以创新求突破、以苦练精技术的工匠精神。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工匠精神,就能更好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D.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七、名著阅读21.下列社会学概念,不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原创的一项是(
)A.文字下乡
B.差序格局
C.礼治秩序
D.无为而治22.《乡土中国》中提到“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下列成语不能体现“血缘”特性的一项是(
)A.乌鸦反哺
B.卧冰求鲤
C.结草衔环
D.舐犊情深23.《乡土中国》中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体现了一种乡土情结。下列诗句中最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C.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D.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八、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澎湃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激情;面对“怒涌的白云”“狂暴的太平洋”,郭沫若俯瞰地球,迸发着“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青春力量;面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闻一多化作红烛,燃烧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青春烈火……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激情岁月,青春亦是使命担当。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A
3.D
4.首先由万安桥失火案例引出关注文物保护的话题;接着分析木拱廊桥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阐述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方法,最后呼吁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的共识。
5.①大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②制定系统性文物保护政策,健全文物跟踪保护机制;③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④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民族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并没有指出木拱廊桥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都”字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四段“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可知是“多”位于偏远山区,选项以全概偏。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逻辑关系混乱,材料二最后一段“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可知“加强文物保护”和“涵养文化根脉”是并列关系,而这两者与“筑牢民族之魂”是目的关系,不是选项说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并没有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的相关内容。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加强文物保护”。A.属于开发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无关。B.属于传承文化的活动。与文物保护无关。C.属于夺名人故里,增强文化底蕴。与文物保护无关。D.属于丰富文物保护的措施。最能支持此观点。6.C7.C
8.①运用“滚动”“聚集”“压弯”等一系列动词,精当贴切地写出了露水逐渐积聚力量,最终坠地迸裂、发出光亮的过程。②“轰然”“万道金光”运用夸张的手法,显示事物虽然微小,却蕴含着强劲的力量,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感悟。9.①从看到地坛荒芜冷落,但又自在坦荡,获得心灵的安慰。②到感受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③再到领悟古园有着永恒的生命的律动,明白应积极乐观地“活”的道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表现作者因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愿望的遗憾之情”错误,划线部分文字只是客观地道出作者自己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并不包含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也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其作用是为突出下文的“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意在表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才能”错误,得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结论。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10.A11.B
12.D
13.①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②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14.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保。【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良有司”,偏正结构,贤良的官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C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C.正确。思想、方法;风尚。句意: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师说》表达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不齿”,不屑一提(并列);“乃”,竟然;“可怪”,令人奇怪。②“通”,通晓;“龃龉”,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结合“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概括出“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结合“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可概括出“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结合“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老道穷且能力不足”。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被黜远地,自身难保”。参考译文:(一)唉!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二)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15.C16.(1)相同点: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2)不同点:①《南乡子》通过对孙权不畏强敌、勇敢抗争的歌颂,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又蕴含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②《永遇乐》借无处寻觅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对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忧思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表达了对孙权虽统率千军万马,却难以使东南战争平息的惋惜”错,“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了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有着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精神。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南乡子》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斗不息,具有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九岁继⽗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七岁。作者在这里⼀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年少”却敢于与雄才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凡的胆识和气魄;⼆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势力不断壮大。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抗争,战⽽胜之,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能、懦怯苟安,蕴含这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用典。孙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此处用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经典案例
- 赚差价合同范本
- 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二章第二节《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学设计
- 工地钻孔合同范本
- 2025高考生物备考教学设计: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 6《拉拉手交朋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Module 4 短语句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定制风管销售合同范本
- 小学生代表开学典礼演讲稿
- 知识产权师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央企)
- 科技结合的小学种植园活动方案
- 2024小学语文课标培训
- 2024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练习2练习二附答案》教学课件
- 8.3 法治社会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小儿高热惊厥课件
- 四则混合运算100道(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智慧燃气安全监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 《鸿门宴》优教课件1
- 工厂用电安全培训课件(课件)
- 风电项目施工进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