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想了解楼兰为什么会放弃环境尚未恶化的,葱岭河一一孔雀河三角洲,我们需要先来看看,楼兰的地缘位置到底有多么的重要。从大方向上来看,疏勒河、孔雀河(或说葱岭河)、车尔臣河,已经为楼兰描绘出了一个三线相交的枢纽位置。从东而来的汉帝国使者,在沿疏勒河西进,绕至罗布泊东岸时,理论上可以选择溯孔雀河而上,走塔里木盆地北沿继续西进;也可以向南,沿车尔臣河至塔里木盆地南麓,开辟丝绸之路南线。虽然从楼兰而下,沿车尔臣河渗透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一种选择。然而对于汉帝国来说,楼兰所承担的中转任务,还是以北线为主。也就是说,试图溯孔雀河而上的旅者,才会选择经过楼兰。至于准备走南线的人,则会在即将到达玉门关时,转而向南直接插至阿尔金山北麓,然后一路向西,紧贴山麓进入昆仑山的山前绿洲带。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帝国在兴建玉门关的同时,又在它的南部同时修建了阳关的主要原因。当然,自阳关而下丝绸之路南线的战略意义并不止于此,只不过这个悬念要等到张骞回程时来揭晓了。尽管汉帝国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南线,实际绕过了楼兰的控制区,但这并没有拉低楼兰的地缘价值。因为对于楼兰和塔里木盆地来说,汉帝国并非是唯一的强力渗透者。相比已经在准噶尔盆地形成均势的匈奴、乌孙两国,汉帝国其实算是一个后来者。而这两个游牧国家,尤其是匈奴同样对控制塔里木盆地诸绿洲感兴趣。对于乌孙来说,要是没有汉、匈这两个强大的对手,他们应该很自然的会将塔里木盆地北缘,作为渗透目标。而如果要独霸塔里木盆地,尤其是北部地区的话,楼兰也同样会成为乌孙势在必得的目标。乌孙人可以选择的路线,是先从尤尔都斯盆地顺开都河而下,控制焉耆盆地,然后再沿孔雀河东进,最终控制楼兰这个战略要点。当楼兰被乌孙控制之后,沿车尔臣河渗透塔里木盆地南缘,就将成为乌孙人的下一个选项了。在历史上,乌孙人也的确曾经试图通过多个山口,试探性的渗透过塔里木盆地,然而在汉帝国和匈奴两位强邻的身边,这些尝试都没有取得成功。反倒是强大的匈奴,利用上述路线而对塔里木盆地东部诸绿洲,保持了强大的压力。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匈奴人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为控制塔里木盆地而选择的战略基地,设在水草丰美的焉耆盆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既可以对塔里木盆地东部绿洲保持威慑,迫使他们臣服于匈奴;又可以打消乌孙与之争夺塔里木盆地的想法。如果汉帝的介入,匈奴在准噶尔盆地一一河西走廊两线出击的情况下,即使不能尽得塔里木盆地,最起码也能控制盆地的东部。根据历史记载,为匈奴经营准噶尔盆地的部落,为匈奴“日逐王”部;而河西走廊的西段,则为“浑邪王”的领地。当浑邪、休屠王部,从大月氏人手中得到河西走廊;而日逐王部又渗透到焉耆盆地时。匈奴帝国即使没有再进一步成为塔里木盆地的主人的想法。他们也一定会将楼兰作为征服对象。因为这样的话,匈奴右翼的日逐王、浑邪王两部就可以通过开都河——孔雀河——疏勒河通道连通,为帝国的西部疆土封口。对于楼兰来说,这种地缘格局意味着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臣服于匈奴(对抗是绝对没有机会的)。至于说到底归属于日逐王部管辖,还是浑邪王部领导,倒不是问题。这个问题,自有大单于去协调、分配。对于必须寄人篱下的选择,楼兰人内心深处肯定是不会满意的。也许这个时候,他们会希望有更多的选项。然而当这个问题真的成为选择题后,楼兰人会发现。有时候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最起码你不用纠结,不用害怕站错了队。让楼兰人纠结的选项不是别人,正是汉帝国。在汉帝国征服河西走廊之后,楼兰也成为了帝国进一步控制西域的战略要点。对于试图通过塔里木盆地,打通丝绸之路的汉帝国来说。即使不准备染指包括焉耆盆地在内的“东疆盆地区”,也必须控制楼兰这扇塔里木盆地的东大门。以理想状态来说,匈奴和汉帝国也许可以以焉耆盆地南沿的“铁门关”为界,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问题上,理想终究是理想,游牧民族如果肯把自己圈在草原上,汉帝国也就不用费尽心机来凿空西域了。为了抵御匈奴对丝绸之路的干扰,汉帝国在战略上仅仅止步于塔里木盆地是不够的。最起码整个东疆盆地区,都应该成为丝绸之路的缓冲。而如果匈奴人想切断丝绸之路,将汉帝国阻隔在罗布泊以东地区的话,他们也同样不会满足于控制东疆盆地区。争取楼兰倒向自己一方,才能有机会同时切断南、北两线的丝绸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吐鲁番盆地在内的博格达山周边地区(博格达地缘图),以及焉者盆地、葱岭河一一孔雀河三角洲地区,都成为了双方拉锯的焦点地区。两大帝国在自己所处区域的长期拉锯,使得拉锯区内的绿洲国家都有些不堪其扰。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疆第一大国“车师”被汉帝国一分为四(战略意义在东疆部分已经分析过了);而尽得塔里木盆地之水的楼兰,最终选择了主动南迁。将自己的都城和那片肥美的三角洲,交由汉帝国直接经营。楼兰的这种选择,对于汉帝国来说也不算是件坏事。直接控制、屯垦这个片绿洲,意味着帝国在控制丝绸之路北线、抵御匈奴渗透这件事上,将有更高的效率。至于接下来汉帝国还会怎么做,他们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还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布局,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不管楼兰故国在公元四世纪,到底是因为何种原因成为一片沙漠,它在汉帝国经略西域时,都是一片难得的沙漠绿洲。如果汉帝国选择在楼兰设置统辖西域的“都护府”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帝国虽然在楼兰南迁之后,占据了这个战略要点。却并没有将西域都护府设置于此。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楼兰的地缘位置,不足以保障帝国在西域的全部利益。以楼兰的位置来说,固然可以南北兼顾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但对于帝国来说,南、北两线却并非所有同等的地缘价值。由于匈奴、乌孙这些游牧大国,都位于天山北路,北线所承受的压力,远非南线可比。如果经略西域的中原王朝,希望控制整个塔里木盆地,将游牧民族阻隔在草原地带的话,经营重心最起码不能脱离天山南麓(北线如果得保,南线自然也就无忧)。在地缘压力由北而至的情况下,楼兰的地缘价值更多体现庇护南线安全上。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军、政中心置于楼兰,实际意味着在执行“弃北保南”的保守战略。也就是说,无论塔里木盆地北线的绿洲小国,是否名义上还声称接受中原王朝的领导,他们实际上都更多的处于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了。这种情况在后来的东汉后期、魏晋,乃至十六国时期,中央之国受内乱之扰无力完控西域时,便曾经出现过。只不过,那时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不是级别更高的“都护府”,而是“长史府”了。既然开山南麓,是汉帝国经营西域的重心所在,那么我们下一步,就顺着孔雀河一—葱岭河的水流,去考察一下究竟都有哪些绿洲,能够成为帝国在西域的支点。事实上,这也是张骞脱离匈奴控制之后,所选择的西逃路线。当张骞从楼兰境内出发,沿孔雀河向天山南麓逃亡时,他遇到的第一个国家,应当是尉犁。在西域诸国的版图上,这是一个人口近万的中等规模国家(汉书所记录数字)。当然,单纯提这样一个古国名,绝大部分人并不会有太大印象。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究竟有哪些地缘标签与之相关联。从地理关系来看,尉犁与楼兰可以称得上是“共饮一江水”的邻居。只不过,后者处于孔雀河下游;而前者则位于孔雀河中上游地区。相比下游因河流断流而消失的绿洲,尉犁国所处的上游地区要幸运的多。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在它有故址上看到两个县、市(地)级的行政区一一尉犁县和库尔勒市。当然,对于这种定位,可能会有关注新疆行政区划的朋友提出异议。因为在四个月前(2012年12月29日),在库尔勒的西部又诞生了一座新的县级市铁门关市。与库尔勒、尉犁两级行政区域的设置一样,铁门关市也是依附于孔雀河而生的。不同的是,决定这座城市命运的地缘因素,并不是孔雀河,而是一片叫做“库鲁克塔格”的干旱山地。在之前的解读东疆盆地区的内容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这条山地。从地理结构上看,库鲁克塔格属于天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并与天山主脉以及可以称得上是主脉延伸的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哈尔里克山,一起合围出了“东疆盆地区”只不过库鲁克塔格的运气实在不好,平均两千米的海拔,本身就没有什么机会,在这片干旱的陆地形成积雪甚至地形雨。而横亘在其北部的天山主脉,更象一堵墙一样,封堵住了西来的水气。库鲁克塔格山的恶劣环境,也影响到了它本身和山地两侧的地缘结构。不仅焉耆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部,不可避免的因无水可补而戈壁化(也就没有绿洲了);它的南部,也同样没有办法,为罗布泊洼地的蓄水作出贡献(孔雀河也因此无支流)。如果不是博斯腾湖拥有大纵深的集水区,并因此而有多余水量溢出形成孔雀河的话,库鲁克塔格以南直至车尔臣河地区,应当早就是一片恐怖的无人区了。而这也肯定会影响到张骞的西行路线,以及汉帝国在西域的布局。不过,上天没有完全抛弃库鲁克塔格以南地区。即使在孔雀河下游断流,罗布泊无水河补的今天,孔雀河依然能为古尉犁国的领地支撑百万人口(库尔勒市也是仅次于乌鲁木齐的全疆第二大城市)。并且,由于孔雀河源出博斯腾湖的的缘故,干旱的库鲁克塔克山地中,也天然的形成了一条河谷通道一一遮留谷。而这条直接连接焉耆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通道,毫无疑问的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并因此而会为军事家所关注的焦点。在汉帝国入主西域之前,遮留谷的军事、交通价值,肯定就已经被周边国家所发现了。至于它的南部入口,到底是什么时候被称为“铁门关”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无论对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帝国,还是今天的红色中国来说,铁门关之于整个塔里木盆地的门户价值,都没有改变。而无论古今,扼守它的重点,也都不在于在这个谷口所在,部署多少军队。既然这是一条具有战略价值的通道,那么也就必须有战略级别的计划相对应。这个计划以及随之产生的地缘影响,在古典时期被称之为“军屯”现在的话,我们则称之为“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如果没有兵民合一的屯垦计划,中央之国在西域的军事存在是没有办法支撑的。为了给那些驻扎在军事要点上的军队提供给养,就近寻觅绿洲屯垦是最为高效的补给方式;另一方面,在经历过一定时间之后,这些亦兵亦民的移民后裔,完成土著化进程后,也可以为中央之国地缘融合西域,起到决定性作用(改变民族结构)。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汉帝国和今天的中国,都选择了在铁门关以南的孔雀河流域进行军事化的屯垦。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今天“师市合一”的铁门关市(前身为兵团农二师)。尽管溯孔雀河而上,经铁门关的线路,是切入东疆盆地区以及天山北路的天然选择,但对于试图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进入东疆盆地区的人来说,铁门关其实也并非唯一的选择。这是因为在库鲁克塔格山的腹地,还生存有一个人口约5000人的国家一一墨山国(也称''山国”)。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不想借由焉耆盆地进入吐鲁番盆地的话,那么在楼兰稍做休息后,就不要把下一站设定为尉犁国,而是放弃沿孔雀河前行的方案转而向北。在经由墨山国的领地之后,直接进入车师国境内。在我们习惯了“按河索国”的规律后,墨山国在库鲁克塔格的存在应该会让大家感觉有些意外。尤其是这个“国家”看起来还算有点规模(比起那些几百人的“国家”来)。不过想想阿拉伯地区,那些在荒漠中求生的部落,我们就不应该为此感到意外了。这当然不是说,墨山国的子民们可以不需要水,只不过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并不是以河流,而是以泉水的形式存在于山地内的某些低地中的。这些从地下冒出的泉水,源头应当还是指向于天山主脉。当一个山谷之中,拥有数量不等的泉眼时。就有机会在干旱的大环境中,滋生出一个相对湿润的小环境来了。问题在于,这些从戈壁之下渗透而来的淡水,虽然有机会露头,却并不足以汇集成稳定的河流。也就是说,墨山国虽然能够依靠泉水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但却很难依靠这些泉水,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了墨山国的存在呢?答案是“铁”在古典时期的耕战生活中,盐、铁是两类非常重要的资源。前者事关基本生存问题;后者则是一个生产+军事层面的问题。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没有铁制兵器的话,他们的战斗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对于农耕民族来说,铁资源的保有量,不仅关乎战力,也直接影响到农业效率。这也使得历史上,有个别族群可以不主要依靠农耕、游牧、渔猎这些基本生活方式,而仅仅依靠盐、铁资源(包括获取他们的技术)而生存下来。我们在先秦阶段解读过的,因盐而兴的“巴国”就是典型案例。不能说没有盐,就没有巴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盐泉,巴人只会是一个湮灭于历史中的山地部落。而有了盐之后,巴人就可以直接参与并影响中央之国的内部博弈了。墨山国的存在也是这样一个特例。它所赖以生存的粮食,是从焉耆盆地的焉耆、危须等国输入的。当然相对应的,周边国家也可以从墨山国得到宝贵的铁资源。然而仅仅依靠一项特殊资源生存,是十分危险的。那些农业绿洲,几年之内得不到新的铁器,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甚至不会影响生存质量(因为铁器不是易耗品,且可循环利用);反过来,象墨山国这种以资源换粮食的国家,如果被断绝了粮食进口,能支撑多久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墨山国会与周边那些粮食出口国,尤其是焉耆这种“大国”(人口超过三万)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只不过,即使是这样,墨山国依旧摆脱不了被大国吞并的宿命(魏晋时期为焉耆所并)。就象巴国最终还是被曾经向他进口食盐的秦国所灭一样。鉴于上述原因,汉帝国在经营西域时,并不需要特别去关注墨山国的想法。只要象焉耆、尉犁这样的绿洲国家,被纳入了帝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山地国家很自然的也会跟进。对于汉帝国来说,他的经营重点仍然是天山南麓,那条由丝绸之路串连起来的绿洲带。从环境和地缘位置上来看,张骞如果想在逃亡途中为将来的汉属西域设定一个军政中心的话,得山、水之利尉犁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最终帝国并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将“西域都护府”的位置,设置在了尉犁国的西侧。在张骞沿天山南麓逃亡时,这个位置上曾经生存有一个叫作“乌垒”的国家。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我们下一节再解读。一般情况下,在控制西域这种边缘地区的时候,中央之国倾向于派驻军、政合一的机构。汉、唐之“都护府”,清朝之“将军府”,包括红色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都是属于这种性质。质的变化出现在19世纪末。当西域差一点因为阿古柏入侵而脱离中央之国的版图后。行将作古的清帝国决定在这片汉唐故地建省,将之提升到与中央之国核心区同等的行政地区。不能说这一变化就能让中央之国在西域的存在去军事化(否则后来也不需要生产建设兵团了),但从行政角度上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进步。也算是正式开启了,西域融入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进程。随着西域进入“郡县制”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一批新的县级行政区划也随之诞生了。而为了彰显中央之国在西域统治的合法性(自古以来。。。),那些曾经在汉帝国开拓西域的过程中,出现过的古地名,也随之在新的行政版图上拥有了一席之地。焉耆、尉犁这之名,就是翻牌成功的典型。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二千多年前的“国”,都有机会原地满血复活的。位于尉犁西侧的“乌垒”国,就还是只能呆在故纸堆中。乌垒没能复活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其所依附的绿洲,因地理环境变化而消失(比如楼兰)。相反,在乌垒故址现在仍有建制了一个县级行政机构。而乌垒没能在一百多年前,抓住这次机遇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有一个地缘标签一一轮台,比它更有资格获得中央之国的青睐。轮台之所以会比乌垒之名更有机会出现在新的行政地图上,是因为它比乌垒之名,要更早一步进入汉帝国的视线。这两个国名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楼兰与鄯善。相当于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名称。只不过和楼兰变身鄯善有所不同的是,轮台、乌垒两国所指向的地缘板块,并没有变化。相同的是,它们的变身,都与汉帝国在西域的渗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张骞凿空西域时,他在今日轮台县位置上所遇到的绿洲国家,还是“轮台国”然而在他去世十二年后(公元前102年),这个西域小国却因为汉军的到来,而遭受了灭顶之灾。直接导致轮台灭国的历史人物,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这个比飞将军李广的名字多一个字的汉将,运气也比李广要好的多。当然这个运气,更多来自于他那身为皇妃的妹妹。只不过这层皇亲国戚的身份,最终也为他和他的家族带来了灭门之祸。在李广利为汉帝国所执行的战术任务中,发生在公元前104年——101年之间“汗血马之战”(汉征大宛之战),是最为知名的战役。这场目标指向汗血马的战争,也直接导致了轮台国从西域的版图上消失。历史上对于这场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战争,评介其实并不太好。以十万汉军为代价,去换取数千匹汗血宝马。怎么算起来,都是一笔亏损的买卖。不过,当我们把视角拉高,从战略意义上来评价这场战争的话。就会发现这场战争,其实是汉帝国控制西域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汉武帝决心在西域动用武力之前,西域一直是外交家建功立业的场所。汉帝国在塔里木盆地两端开辟丝绸之路的做法,相当于给一只习惯吃草的兔子,额外带去了美味的胡萝卜。仅仅出于商业利益,塔里木盆地诸国,包括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对于汉朝使者的到来,整体都是呈欢迎态度的(包括张骞也是由大宛引路,找到大月氏的)。问题是,仅仅依靠利益来维持的关系,并不能长久。没有大棒配合胡萝卜,并不能让对方完全屈从于自己的最先被拿来开刀的,是西出河西第一国的楼兰。鉴于匈奴已经先期渗透到此,并展示过强大的武力。楼兰在汉帝国到来之后,政治上还是更倾向于匈奴(或者说更害怕匈奴)。在匈奴的支持之下,楼兰甚至扣留过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以期干扰丝绸之路的建成。在这种情况下,汉帝国曾经在公元前110年,集结过数万兵力,准备灭楼兰以立威。然后精心准备的计划却被一次意外所打破了。这个意外就是汉将赵破奴仅凭七百奇兵为先锋,就突袭楼兰得手,并俘获了楼兰王。从战术角度来说,汉帝国的这次胜利当然是很值得大书特书的。最终楼兰在深切感受到汉军兵威的情况下,在政治上选择了左右逢源的骑墙态度。其表现就是,楼兰王分别将两个儿子送至匈奴、汉朝为质。不过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骑墙派是很难真正做到左右逢源的。所以后来的楼兰索性选择了南迁。不再让自己处于左右为难的火山口上。以一场奇袭而避免了本该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对于汉帝国和楼兰来说,应该都不是坏事。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汉帝国其实也失去了一次,正面展示强大军事实力的机会(更多的会被认为,是战术得当所取得的战果)。换句话说,对于楼兰的征服,还没有让西域诸国建立起,汉朝能够压倒匈奴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西域诸国至多能够采取的,就是象楼兰那样的中立态度了。虽然楼兰阴差阳错的躲过了一场大战,但相比之下,以远征大宛来竖立汉朝军威,却也有着难以替代的战略价值。一方面,对于古典时期的战争来说,“马”对战力所起的作用,几乎相当于现代军队机械动力的全部。而这恰恰也是农业国家的短板所在。如果没有数量和质量上占优的战马,中央之国在面对游牧民族入侵时,就永远处于战略防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获取整个亚洲地区最为优秀马匹的基因库,对于汉帝国来的意义来说,相当于军事科技的一次飞跃(看看文物中那些明马形象,与汉马形象的巨大差距,就可以直观感受到这点了)。另一方面,大宛之所以敢于拒绝汉朝重金求购汗血马的提议。是因为它自认为不需要在匈奴与汉朝之间做出选择(或者说可以拒绝任何一方的请求)。三十万的人口加上相隔万里的距离,足以让大宛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然而对于汉帝国来说,如果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对西域诸国所能起到的威慑作用将是空前的。试想一下,如果远在万里之外,有葱岭之隔的“超级大国”大宛,都能被汉军所征服,那么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线的国家当中,又有谁敢不唯汉帝国马首是瞻呢?基于上述理由,大宛成为了汉武帝势在必得的目标。然而对于习惯步步为营,需要漫长补给线支撑的汉军来说,征服大宛必须得到沿线绿洲国家的支持。要知道,在这片荒漠之地。那些占据绿洲的西域小国仅仅保持两不相帮的所谓“中立”态度,都会是致命的。这种情况,在李广利一征大宛的过程中,就真实的发生了。沿途无法得到补给的汉军,最终还未攻击到大宛的核心地区,就兵败而归了。当然,除了沿途国家的中立态度以外,汉军的轻敌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受到七百骑兵破楼兰战绩的影响,帝国为李广利所配置的骑兵,居然也依照大宛、楼兰的人口比例(大宛约三十万人以上,楼兰约四万),而只是增加到了六千。用这点兵力去远征一个万里之外的国家,即使沿途补给充足,能够全数到达战场。估计也没有机会攻破大宛的。一次立威的军事行动,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很显然是不能让汉武帝满意的。可以相见的是,如果汉帝国就此放过大宛的话,外交家们苦心为汉帝国开拓的丝绸之路,转瞬间就会崩溃。正因为如此,汉武帝甚至没有让李广利回到河西走廊。而是立即征调了十倍的骑兵(六万)再一次发起二攻大宛的军事行动。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帝国甚至在河西走廊部署了三倍于攻击部队的步兵(十八万),做战略预备队。也就是说,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汉武帝都要让大宛和西域诸国,真正感受到汉军大棒的威力。远征军数量呈几何数级的增加,只是汉军最后能取得胜利的一项重要保证。对于一场大规模战争来说,后勤补给是否得力,才是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前面我们也说了,如此漫长而又环境恶劣的征途,只有沿途绿洲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汉军才有可能保有畅通的补给线。问题是,此时身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那些绿洲小国,大家仍然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持观望态度,并不愿意主动加入汉军阵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找个国家杀鸡骇猴了。最终这个悲剧性的任务,落在了位置靠东,人口数量又不多的轮台国身上。再一次对汉军关上大门的后果就是,汉军罕见的在西域进行了一场屠城灭国的军事行动。其实,与其说这是针对轮台国一次军事行动,倒不如说是一场意在全西域的外交心理战。其目的在于以非常手段,让周边国家迅速感受到威胁,并由此主动倒向汉军阵营。纵观历史,对这一战术运用最为纯熟和成功的,要数成吉思汗了。而李广利在二攻大宛之始的这次“敲山震虎”之举,也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沿途国家再也不敢紧闭城门,保持他们那谁都不得罪的“中立”态度了。一份好的计划,通常能够获得几份利益。就象远征大宛,在立威的同时也能为汉帝国改良马种一样。李广利屠灭轮台的举动,也直接导致了一片成熟绿洲的空出。基于它即可东控铁门关,又可西顾丝绸之路北线的位置。汉帝国最终在建制“西域都护府”时,选址在了轮台故地。不过,对于汉帝国来说,治理西域的重点始终是在外交手段的运用上的。纵横西域国家,让他们的人力、资源为汉帝国所用才是西域长治久安的保障。尽管军事这根大棒也必须在关键时刻祭出,但汉帝国更多的是采取“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远征军的形式,就象这次远征大宛一样。这与唐帝国大量部署军队在西域的做法不尽相同。以至于汉朝经营西域的成果,更多是通过外交家显示出来的(张骞、班超等);而唐朝在西域扬名立腕的,多是军事家了(比如高仙芝)。由于汉帝国在经营西域时,更注重的是以“统战”的形式,通过上层外交形式,争取西域之地为帝国所用。攻灭那些西域小国,将其所处绿洲变身为汉朝移民的安置点,并不符合汉帝国治理西域的战略取向。所以在轮台被攻灭后三十年,汉朝又允许当日屠城之后所剩余的轮台之民,重新在西域都护府的周边,建立了“乌垒国”只是这时的乌垒,人口已经缩减至了一千多人。完全不会对汉帝国造成新的军事威胁了。我们目前已经很难知晓,当日的轮台国究竟有多少人口了。但通过绿洲大小,确定人口数量级还是有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轮台国境内无一条大河的现状,让它没有可能拥有过万的人口。至于到底是哪些河流,在支撑古今两个“轮台”的存在,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今日流经轮台县城的那条河流,叫做“迪那河”,然而就整个轮台县的县域,或者说轮台国故地来说,却也不能说迪那河就是母亲河。这是因为这片位于孔雀河以西,东西纵深约百公里的山前绿洲带,是由九条流量不大(目前轮台九溪的年径流量,总计约在5亿多立方米),水流湍急的山溪性河流所共同塑造而成的。而受流量所限,虽然这些河流因地形的原因,都有向心合流的趋势。但这些河道不长的溪流,最终还是未能合流并注入塔里木盆地。位处“轮台九溪”中最西部的迪那河,目前算是它们当中流程最长、滋养绿洲面积的河流。这也是它成为今日轮台行政中心的环境原因。不过,二千多年前的情况,可能会略有不同。轮台县东部的“策得尔艾肯河”的周边环境也许会更好些,以至于西域都护府选址在它的附近。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西域都护府的选址到底在哪个点上;之前的轮台国,之后的乌垒国,又曾经把政治中心设在哪条河流周边已经不太重要了(可以肯定的是,汉军在迪那河流域也有屯垦点)。如果不是想去考古或者盗墓,通过地理与历史的结合,了解这个板块在整个西域的地缘地位以及潜力就已经足够了。一个地区有多大潜力,很大程度可以通过人口数量体现出来。在汉书的记载当中,复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六十七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 安徽省宿州市示范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 法制故事网上阅读活动阅读投稿流程教学课件
- 中医护理基础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英语必刷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滩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两个人合伙做生意合同范本
- 放射人员协议书
- 护理培训管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六年级作文课件教学
- 园林绿化养护协议书
- (完整word版)使馆写信催签
- 80t龙门吊专项安拆方案(共39页)
- 轿车胎分类知识
- doyouwanttobuildasnowman中英文歌词对照
- 化学元素周期表(空白)
- 9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 物品出入库明细表格
- (完整word版)施工单位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
- 谈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分离乙醇—水二元物系浮阀式精馏塔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