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传输技术与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OFDM传输技术与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OFDM传输技术与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一研究意义随着移动通信和无线因特网需求的不断增长,高速无线系统显得尤其重要,对高速无线系统设计越来越需要,在这其中的一个最直接的挑战就是,严重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我们需要严重克服的。OFDM其实说白了就是正交频分复用,多音调制技术是他的主要技术,而且这种技术是不连续的,我们可以称它是一种单一的信号,这种信号是在不同频率中的大量信号合并成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来完成信号的传送。这种技术能够非常有效的克服频率选择性衰落,而且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而且非常高效的,优点贼多,非常棒,所以我们说这种技术是最核心的技术了。二国内外现状纵观现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三代,但是3G的后续技术也在非常快速的研究当中。在当代,无线传输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快速的进步,再加上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推动下,它的传输速率已经从从2Mb/s向100Mb/s和1000Mb/s在发展,而人们对4G的定义也不陌生了,慢慢开始明白。随着技术的进步,OFDM/OFDMA、MIMO和智能天线等这几个技术都将变为4G最主要的技术[1]。由于OFDM相关的技术非常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它具有很高的复杂度。所以,我们要对其建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首先必须要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然后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还可以更加的了解它的理论,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OFDM并不是新生事物,它由多载波调制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世界上第一个MCM系统被建立了,它是由美国军方创建的。但是到了1970年,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再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出了一个新的系统,那就是子载波和频率重叠的OFDM系统。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类又做出了更大的进步,MCM技术有得到了升华和突破,这就使得FFT技术从理想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使其他的一些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现在都变成了可以解决的。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突破,而迫使更早的进入了数字移动通信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宽频带数据通信更加娴熟,对它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而且OFDM技术在音频视频等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了。三关键技术及方法1)关键技术1.时域和频域同步技术在一般的情况下,同步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两个,其中一个是同步,另一个是跟踪。对比于通常的传输系统,连续传输系统有一个很好的优势,那就是字符的传输是不间断的,那么进行同步这个过程就会简单易行了,随后进行跟踪更是手到擒来的事。那么与连续系统相反的系统,我们就不能那么容易的获得同步了,需要一些辅助,这些辅助往往是那些训练信息,它们可以帮助同步的顺利完成。在实际的过程中,同步的方式有几种,下面我们就来依次介绍以下的同步方式,并阐述一下它们的目的:捕获: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猜测,它应该是一种与速度有关的捕捉,事实也是如此,它是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测量需要的最小范围的偏差。跟踪:所谓跟踪,就是能够准确的确定出塔索需要执行的任务,并且能够执行这个任务。对于偏差的变量造成的索引器的抖动问题进行调节和分析,为的就是能够得到更精准的同步。[2]粗同步:目的是降低偏差的大小,也就是说从偏差中获得更加缩小的范围的偏差,这样对整个系统的同步有很有帮助。细同步:它的目的与粗同步是一样的,它是在粗同步的基础上上得到更小范围的偏差。2.峰均功率比在OFDM信号中PAR在很大部分中不是很高。这就说明我们需要用基于编码的方法去解决OFDM的PAR的高度问题。PAR一般都会选择小于平均水平的那些的OFDM信号的码字,可是这样由于我们所需的码字都是格雷码的补码,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方法去降低PAR码字。编码技术限制那些可用于传输信号的码字的集合,只有那些幅度峰值低于期望PAR的码字的才能被选择用于传输,这类技术为线性过程,因此不会产生预畸变技术的那种限幅噪声2)方法本文第一章前言,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最后介绍的是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第二章OFDM系统的介绍,对OFDM系统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系统模型、基本模型、优缺点、应用领域以及它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第三章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对时域和频域同步技术、峰功率比、均衡、与其他再拨的比较做了介绍。本文第四章MATLAB的OFDM系统仿真与分析,对循环前缀及信道估计对系统误码率的改善分析,平均峰功率比,信道的估计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第五章结论与建议。本文第六章致谢语。四总结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热点OFDM技术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在OFDM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用MATLAB语言编写出OFDM发送、信道及接收整个系统上的仿真图形,在系统仿真正确的前提下,对在OFDM信道上加上窗函数前后以及加上循环前缀后,采用不同的内插方法接收信号的改善程度进行了研究,得出预想的结果。五参考文献[1]王翔.OFDM系统仿真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1-2.[2]孙志维.基于MATLAB的系统仿真与分析[J].信息技术,2007年:6-9.[3]ErichCosby.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TutorialandAnalysis[M].NorthernVirginiaCenter,2001.[4]王新华.基于OFDM无线视频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13-15.[5]APeled,ARuiz.Frequencydomaindatatransmissionusingreducedcomputationalcomplexityalgorithms[C].InProc.IEEEInt.Conf.Acoust.,Speech,SignalProcessing,1980.964-967.[6]基于MATLAB的OFDM仿真及性能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5年:13-17.[7]陈晓露.基于组合机制PAPR抑制算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8]ReiniersU.DVB-T:theCOFDM-basedsystemforterrestrialtelevision[J].Electronics&CommunicationEngineeringJournal,1997,9,(01):28-32.[9]崔涛.基于802.11g的OFDM自适应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10]姜天昌.基于OFDM无线视频传输设备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