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调息静坐的方法论和感悟研究,中医养生论文_第1页
朱熹调息静坐的方法论和感悟研究,中医养生论文_第2页
朱熹调息静坐的方法论和感悟研究,中医养生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熹调息静坐的方法论和感悟研究,中医养生论文摘要:朱熹毕生坚持调息静坐,借此来帮助自个进学强身。研究朱熹调息静坐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完善朱熹理学体系,还可为当代养生提供新思路。本文以文献收集的方式,对朱熹调息静坐养生法进行研究,从朱熹静坐观的讨论、调息静坐方式方法论研究、调息静坐感悟研究等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关键词语:朱熹;调息静坐;养生;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又一儒圣,是众学者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学者们对朱熹的研究,大多具体表现出在其哲学思想方面,对其调息静坐养生领域涉足甚少。调息静坐贯穿朱熹一生,不但是其学术方面的重要助力,且对其健康状况大有裨益。朱熹能获得如此成就,与坚持调息静坐密不可分。故重视朱熹调息静坐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同时,从其儒学思想中挖掘中医养生的内容,对指导当代养生亦有重大意义。1、朱熹静坐观的讨论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朱熹静坐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刘刚以为静中常用存养是朱熹的静坐观,即克制了释老主张虚静而导致心寂的弊端,又躲避了道南学派强调心养而在身静误入歧途的缺陷,并以定-静-安-虑建构朱熹静坐观的方式方法论,牵涉身、心、神、思等各方面,强调全身心的静养;以内涵修养、穷理、笃行建构朱熹静坐观的价值论,此三者层层递进,内涵修养为前提,穷理为基础,笃行为关键[1]。朱熹静坐观强调身心同养,动静结合,汲众家所长,为指导后世养生具有重要意义。李丕洋以为静坐持敬为朱熹的静坐观[2]。作者通过对宋代理学思想的研究,以为静坐持敬是儒家体认天理的最佳方式,同时以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亦是通过静坐持敬来实现。陈月对此持一样观点,以为静坐中能够培养敬畏之心,来到达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高度[3]。余天泰以为静心强身是朱熹的静坐观[4]。朱熹强调虚心静虑为穷理之本,静坐是求学穷理的入门功夫。朱熹中年后身体欠佳,静坐能助其身体快速恢复,且当代研究表示清楚,静坐确有消除疲惫,加强抵抗力的作用。王晶等亦持类似观点,以为强身健体是朱熹晚年的静坐观[5]。崔海东以为驱杂念,澈内心是朱熹的静坐观[6]。崔海东通过对朱子遗留语录静坐无闲杂思虑,则养得来便条畅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等进行参考,以为朱熹是通过静坐来驱除心中杂念、澄澈内心,在这里基础上,来体悟圣贤道理。陈立胜亦认同此观点,同时其还指出静中可观天地气象,明天地万物之心[7]。梁浩以为闲暇时静坐是朱熹的静坐观[8]。读书闲暇且静坐,来心平气和,则道理日见分晓。朱熹通过亲身体悟,深知静坐重要性,故反复教诲弟子看文字罢,且静坐。束景南以为,朱熹静坐观是随着他本身对静坐感悟的逐步加深而不断发展的[9]。早期出入fo老时的枯坐观,到中期由fo转儒的危坐观,到后期主静持敬的静坐观,朱熹的静坐观随着其理学进展而不断完备。综上所述,当代学者对朱熹静坐观的认识或有差异不同,但亦有共同点,即静坐能够帮助驱除杂念,明心见性,有助于体悟圣贤道理。从此亦能够看出,现代学者对朱熹静坐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朱熹静坐观愈加完备的认识仍待诸学者探寻求索。2、朱熹调息静坐方式方法论研究针于朱熹调息静坐方式方法的研究,是确定朱子及其门人调息静坐规范化的着手点。顾一凡以为宋儒静坐皆为危坐,即挺直脊背,背不靠物;同时指出危坐既可见学者恭敬之心,又不至于拘迫难久[10]。朱人求指出儒家静坐分为止、定、静、安、虑、得六个层次;从朱熹言语无事静坐,有事应酬,随自个身心运用中得出:用静坐无法来概括朱熹静坐方式方法最为恰当[11]。对此,龚欣瑜持有类似观点,以为儒家静坐讲究自然二字[12]。史甄陶总结儒家静坐法:儒家学者践行静坐,注重静坐对内心的启发感悟,而对静坐的姿势、时间、环境等反不强求[13]。胡勇基于杨儒宾对朱熹的研究,以为朱熹静坐方式方法有下面特色:一是不十分强调坐姿;二是不着重强调特殊时间地点;三是静坐目的是希望不要闲思量,收敛身心,但如有杂念起,暂且搁置,不要强硬断绝;四是支持静坐能够用正思量的方式;五是静坐是格物穷理的辅助工具[14]。葛荣晋以为,朱熹所提倡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其笃行的调息静坐方式方法[15]。同时指出静坐、读书缺一不可,此二者是进学的根基、明理的阶梯、见性的法门。吴震讲究朱熹静坐方式方法后指出,朱熹静坐与fo老的静坐迥然不同,同时以为朱熹特别反对fo道那种枯坐行为,以为那是死坐,心都死了,坐着有甚意义;并且从朱熹所着(调息箴〕判定出朱熹静坐与调息是同时进行的,静中有动,动静相合,身心皆养,相比fo道那种枯坐高明甚多[16]。同时林书立以为(调息箴〕是朱熹修习调息静坐方式方法的总结,是一种基于静坐基础上的呼吸静功,静坐调息本为一体,二者不可独立存在[17]。黄柏翰指出,朱熹的静坐方式方法师承李侗,即默坐澄心,强调夜气的存养[18]。夜气讲以为:入夜至平旦期间,未与外界接触,此时易产生清明纯净之气,良知最易呈现。故黄柏翰以为朱熹常在夜间静坐,以求体验未发是何气象。马寄通过对杜鹃夜语典故的研究,以为朱熹惯于夜间静坐,内涵修养夜气,体认天理[19]。基于对朱熹调息静坐方式方法论的研究能够得出:静坐是进学穷理的一大助力,主要重视内心的内涵修养及感悟,对外界环境要求不高;调息静坐本就一体,静坐时要进行调息,调息在静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朱熹独特的调息静坐理念,始于儒学,助于名师,成于持敬的态度,悟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3、朱熹调息静坐感悟研究感悟源于实践,朱熹调息静坐感悟是其实践的产物。调息静坐贯彻朱熹一生,朱熹对调息静坐感悟特别深入。文必方将朱熹所提及的动容貌,整思虑视为静坐时的基本要求,以为貌不恭敬,则怠慢之心生矣[20]。魏立明通过对朱熹着作(延平答问〕的研究指出,静坐能够培养夜气,使人充塞浩然之气,助于内涵修养;又助于静心专一,利于体认天理[21]。兰宗荣指出,朱熹受李侗洒落气象的影响,通过静坐,能够体认心与理一[22]。韩国学者李承焕精研朱熹静坐后以为,未发是一种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的特殊状态[23]。刘雪红等研究朱熹静坐实践后指出,纯粹静坐容易陷入fo老的误区,为区分儒家与fo老的静坐,用敬替代静则更为恰当,敬贯穿动静,同时以静为主,强调在静坐时重视内涵修养,与fo老枯坐进行区分[24]。张俊详解朱熹言语吾儒万理皆实,释氏万理皆虚后指出,儒学乃学问正统,批判释氏为虚妄之学[25]。李尾咕从朱熹言语静则察其敬与不敬不敬之静坐则会沦为坐如尸,立如齐的境地指出,静中能否持敬,是区分儒释两家静坐的关键[26]。彭朝政通过研究朱熹调息静坐,得出结论:儒家静坐讲究动静相融,有事即应事,并非弃事绝物以静,凭此将儒家静坐与道家虚静、fo家枯静划清界线[27]。王爱红亦认同朱熹后期用持敬取缔静坐,同时以为,朱熹将静坐视为到达无欲境界的基本功夫[28]。钱穆对此亦有研究,以为无欲故静是朱熹通过调息静坐实践感悟而出,是对灭人欲主张的最好总结[29]。李月芳以为,主敬是实现存理灭欲的唯一途径,而静坐是实现主敬的最佳方式[30]。梁丽萍以为,静坐是实现朱熹存理灭欲主张的最佳方式方法,希望人们去切实静坐,克己私欲,皆达体认天理之境界[31]。崔玉军通过研究陈荣捷眼中的朱熹,以为读书、静坐应视为一件事,且静坐内涵修养后即须躬身践行,此乃明辨儒家笃行之旨[32]。任淮南精研朱熹后以为,于静中操持内涵修养,是实现持敬与穷理统一的最佳方式[33]。李春蕾研究朱熹理气论发现,理就是太极,是静止的;气是运动的,然理气一体,故理也是相对运动的[34]。刘蓉从朱熹话语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继绝思虑今讲主静然亦非弃世物以求静中指出:有事则须应事,不成尽管静坐休,借此将儒家静坐与fo老静坐区分开来[35]。钱穆亦指出:朱熹以白的虚静来讲明儒家之静,呈现知觉炯然不昧的状况;以黑的虚静来形容释老之静,是种萌然皆无知觉的状态[29]。总而言之,对朱熹静坐感悟的研究,诸学者大多从朱熹着作、文字方面入手。在笔者看来,学者们还需通过本身实践,修习静坐,去用心感悟,求得与朱子感悟上的共鸣,才能对朱熹调息静坐感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由上可知,当代学者对朱熹调息静坐的研究,多从其理学、与fo老静坐相比照、存理灭欲等方面阐述,并没有能系统化概述其调息静坐的养生理念。笔者以为,朱熹调息静坐养生内容特别丰富,要全面深切进入探寻求索其调息静坐的养生理念,应从其调息静坐的方式方法、感悟等方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以为后来研究朱子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为参考文献[1]刘刚.静中常用存养朱熹静养观论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4):92-97.[2]李丕洋.静坐持敬──朱熹理学思想中之气功精蕴[J].中国气功科学,1996,12(7):36-37.[3]陈月.朱熹持敬思想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4]余天泰.朱熹养生思想讨论[J].中医药通报,2021,15(5):42-44.[5]王晶,闫红卫.儒家持静修养理论的深度阐释[J].山东社会科学,2020,12(12):59-63.[6]崔海东.朱子静坐工夫略论[J].深圳大学学报,2020,29(5):45-49.[7]陈立胜.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J].中国儒学,2021,36(4):1-25.[8]梁浩.朱熹论气功[J].当代养生,2020,24(5):10-11.[9]束景南.朱子大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50-323.[10]顾一凡.论fo教禅定与儒家静坐工夫之异同[J].贵州文史丛刊,2021,4(1):45-53.[11]朱人求.养得静气成圣贤儒家的静坐养心法[J].中医健康养生,2021,12(6):28-29.[12]龚欣瑜.宋明理学静坐修习及其当代教育启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13]史甄陶.东亚儒家静坐研究之大概情况[J].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18,2(2):347-374.[14]胡勇.略论阳明心学视域中的静坐功夫兼与朱熹的静坐论思想比拟[J].孔子研究,2020,6(2):59-67.[15]葛荣晋.朱熹主静思想的当代诠释[J].政学刊,2018,12(4):14-16.[16]吴震.身心技法:静坐试析朱子学的修养论[J].朱子学刊,2000,11(1):206-224.[17]林书立.朱熹(调息箴〕诠释[J].武当,2020,12(7):54-55.[18]黄柏翰.朱子的静心之道从(延平答问〕对夜气的讨论谈起[J].朱子学刊,2020,23(1):158-173.[19]马寄.理一分殊朱熹从fo转儒内在机理探微[J].朱子学刊,2020,23(1):128-137.[20]文必方.论程朱主敬的工夫和境界[J].嘉应大学学报,1997,12(4):7-10.[21]魏立明.朱熹主敬讲经过研究在修养工夫演进背景下的考察[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2(8):61-64.[22]兰宗荣.论李侗的洒落气象及其对朱熹的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0,6(1):70-75.[23]李承焕.朱熹未发概念之道德心理学含意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6(2):1-6.[24]刘雪红,李静.朱熹主敬讲探微[J].群众文艺,2018,24(8):162-163.[25]张俊.朱熹思想与fo教关系[J].船山学刊,2007,4(4):111-113.[26]李尾咕.朱熹的养生思想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5(1):58-62.[27]彭朝政.朱熹居敬的修养工夫[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21.[28]王爱红.从主敬思想看朱熹的主体修养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3):21-22.[29]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405-473.[30]李月芳.朱子持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