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犯罪主观方面_第1页
第八讲犯罪主观方面_第2页
第八讲犯罪主观方面_第3页
第八讲犯罪主观方面_第4页
第八讲犯罪主观方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第八讲犯罪主观方面目录

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阐述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一、概述二、犯罪故意三、犯罪过失四、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五、刑法上的错误重点:犯罪故意犯罪过失认识错误第1页/共65页一、概述

1.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在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内容(1)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一切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2)犯罪目的(某些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选择性要件)(3)动机(不是必备的主观要件,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行为人的认识错误

第2页/共65页表现形式:

罪过

故意过失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第3页/共65页2.设:平某惊醒后,执枪冲出,见一人影径直向自己闯来,遂抬手向来人躯干部位开枪,不料将紧随其后的女儿击毙。

问:平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思考1.某保卫干事平某(按规定配枪),家住城郊。精神病患者钟某走失,于凌晨一时许误入平宅,将睡在外屋平某的女儿惊醒。平女大叫“谁?来人哪!”平某闻讯执枪冲出,恰数欲进入里屋的钟某相撞,由于天黑情急,遂向自己脚下开了一枪,不料子弹被反弹后击中钟某。虽经平某一家急送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问:平某是否构成犯罪?第4页/共65页

思考:

被告人曾铮,男45岁,捕前系某市公安局干警。1995年6月21日被捕。1990年6月2日,被告人曾铮与本单位部分干警和单位打字员顾××(女),应邀到邹××家喝酒。喝完酒后,几个人在一起返回单位途中,与曾铮的妻子王彩娥相遇。王彩娥原来就怀疑曾铮与顾××关系暧昧,看到曾与顾又在一起谈笑风生,更加怀疑曾、顾的关系不正常,便负气回家。当晚7时许,曾铮与王彩娥在家中为此事争吵不休。争吵中曾铮说:“你怀疑我不清白,我死了行吧。”王彩娥便回答说:“你死了,我也不想活了。”曾闻听此言,马上说:“干脆咱俩一块死。”说完把自己佩带的“五四”式手枪从枪套中取出,表示愿意与王彩娥一块死。王彩娥情绪激动地说:“要死就我死,你留下照顾孩子,孩子还小,不能没有人照应。”王彩娥两次上前从曾手中夺枪都未成功,曾铮持枪进入卧室。王彩娥跟随而进。曾铮说:“咱俩今天一块自杀,你有什么东西要交代的,给你们家写个话。”第5页/共65页王便去写遗书,曾铮在王彩娥快把遗书写完时,自己也写了一份遗书。随后,王彩娥对曾说:“你把子弹装上枪给我,我先死。”曾从枪套上取下五颗子弹上了膛,使手枪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王见此情景,便从曾手中夺枪,在谁也不肯松手的情况下,曾铮提议把枪放在卧室里,两人到客厅里坐坐,说完把枪放在床头柜上,朝客厅走去,王彩娥见曾铮走到卧室门口,便抓起枪,对准自己的胸部开枪,曾铮听到枪响,马上回头,见王彩娥已倒在血泊之中,立即喊邻居前来察看,同时将枪中的子弹退出,把枪装入身上的枪套。王彩娥被送到医院,经查已经死亡。经法医鉴定、侦查实验和复核鉴定,王系枪弹近距离射击胸部,穿破右心室,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致死,属于自己持枪击发而死。问题:曾铮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不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如果构成犯罪,请说明构成什么罪。第6页/共65页2、特点犯罪主观要件刑法规定的要素(故意杀人意图以…为目的)

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意志因素认识因素)

犯罪主观要件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程度(积极蔑视消极漠视)犯罪主观要件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罪过与行为同在)第7页/共65页3、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为追究刑事责任提供主观根据。区分罪与非罪区分此罪与彼罪区分一罪与数罪区分重罪与轻罪第8页/共65页案例

(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遂开枪将其仇人打死;(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遂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遂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第9页/共65页二、犯罪故意

(CriminalIntent)

(一)概念

刑法典第14条规定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故意犯罪?第10页/共65页什么是故意?1、认识说。(表象说)只要行为人认识到构成要件事实或认识到危害结果会发生,就成立故意。2、希望说(意志说、意欲说)只有当行为人意欲实现构成要件的内容或希望结果发生时,才成立故意。第11页/共65页3、容认说行为人具有实现构成要件的意志因素时,才成立故意,但这种意志并不以意欲、目的、希望为必要,只要行为人消极容认、放任、同意危害结果发生就成立故意。4、盖然性说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盖然性时,还实施该行为,就足以表明行为人是容认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就成立故意。(盖然性说是想通过认识因素解决意志因素问题)第12页/共65页被告人王某曾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拘留教育两次。1999年6月5日晚,王某又在某市火车站候车室,趁一旅客熟睡之际将其提包偷走。出站时被查获,提包内有“五四”式手枪一支、人民币200元以及衣物等。在案件审理中,被告人王某只承认自己想盗窃财物,没料到提包里有手枪。

问题:本案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枪支罪。

犯罪故意心理的构成(一)

1、认识因素

明知的内容

自己行为性质行为对象行为产生的后果其他情况

明知的程度

必然性(确定性)可能性(或然性)犯罪的具体事实;认识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明知的范围第13页/共65页故意的心理构成(二)2、意志因素(对行为的态度、倾向)

(1)希望--追求

(2)放任--容认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第14页/共65页(二)犯罪故意的分类1、根据意志因素的不同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2、根据故意形成的时间不同

预谋故意突发故意

3、根据故意内容是否确定

确定故意概括故意第15页/共65页

案例1某日,甲开车执行任务途中,乙突然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过马路。甲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压断。事故发生后,甲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又没有人,便将昏迷不醒的乙拖至路旁小树林,自己开车逃去。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问:被告人甲的行为如何认定?怎样处罚?第16页/共65页分析此案起初是由受害人乙的过失行为引起的交通事故,司机甲对此事故本不该负刑事责任。但从甲将昏迷的乙拖向路旁小树林的时候起,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甲在拖乙时应认识到乙处于极端危险状态中,又将其拖到小树林中,使其失去了被发现抢救的机会,所以其对乙死亡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其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第17页/共65页案例2甲于某日深夜窜入某中学校内,企图待机强奸女生。甲摸到该校教学楼后的学生宿舍,用随身携带的螺丝刀将第三间房门撬开。甲进入宿舍后,见床上睡着一个人(乙,男,15岁),就上前用双手掐住乙的脖子。乙被掐后,剧烈反抗、挣扎,但甲仍不松手。待乙停止挣扎后,甲便将乙的裤子褪掉,正欲行奸时,发现乙原来是个男孩,于是急忙将被子盖到乙的身上,仓皇离去。问:“对象错误”是否影响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第18页/共65页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的行为只要具备了犯罪构成的要件,即可以认定为成立犯罪,“对象错误”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本案中,甲在主观上有明显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实施了强奸行为,已构成强奸罪。甲把男性误认为是女性而实施强奸,这属于刑法理论上“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也就是说,行为人对意欲侵害的对象产生了错误的理解。甲误认乙为女性,并不能改变其所实施的强奸行为的性质。第19页/共65页案例3被告人:陈某,男,37周岁,汉族,浙江省某市人,装卸工。1995年9月8日因本案被逮捕。

1995年8月18日凌晨,被告人陈某在杭州铁路分局某站货场作业中因工作琐事受到派班员许某批评。陈某怀疑同班的委外装卸工何某(男,30周岁,系被告人之堂弟)“告状”所致,便迁怒于何某,寻机报复。同月19日上午,被告人陈某见何某在装卸休息室,不指名地辱骂何某。第20页/共65页同月22日,被告人陈某大休在家,又将家中用于水稻治虫的高毒农药倒入一小药瓶内,于上午8时10分左右潜至某站装卸车间设在货场的锅炉房内,趁周围无人,将小药瓶内的农药全部倒入何某待蒸的饭盒内,尔后弃瓶溜回家中。是日上午11时许,何从蒸饭箱内取出饭盒准备就餐时,发现饭中有异味而未食用。案发后,公安机关对何某的盒饭作了检验,确认其含有农药成份。被告人陈某在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如实供述了投毒的经过。第21页/共65页(三)直接故意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其构成如图)第22页/共65页直接故意构成图构成种类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确定故意必然性

希望确定故意可能性

希望第23页/共65页

2000年7月2日晚9时许,被告人崔某到“欣欣发廊”闲玩。董某(男,21岁,与崔某素不相识)也来发廊玩。崔某问女理发师姓名,该女回答姓崔,属“帮”字派。崔某说:“我是‘昌’字派”;董某则说:“我是‘永’字派”。被告人崔某认为董某是在自己面前称长辈,便与其争吵,并拿出了水果刀(长约24厘米)朝董的左颈部扎了一刀,然后逃离现场。董某当场死亡。经法医鉴定,董某系被他人用锐器刺伤左侧颈部,致左颈总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性休克死亡。被告人崔某于次日在其父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第24页/共65页(四)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该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其构成如图)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可能性

放任

第25页/共65页间接故意的情形行为人犯罪(直接故意)危害结果(间接故意)行为人非犯罪(无犯罪故意)危害结果(间接故意)行为人轻犯罪重犯罪(间接故意)(直接故意)1、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放任另一危害结果3、行为人实施犯罪时不计后果,放任重结果的发生第26页/共65页(五)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认识因素必然性可能性

可能性意志因素希望

放任结果发生与否对定罪的影响

不影响

重大影响第27页/共65页(六)故意的认定1、要将犯罪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相区分。2、要将犯罪故意与单纯的认识或目的相区别。3、要将总则条文规定的“明知”与分则条文规定的“明知”相区别。第28页/共65页被告人陈某与同村某妇女有非法两性关系。为达到与该妇女同居的目的,陈某多次起意杀害其妻李某,但又一直未忍心下手。1999年5月2日傍晚,陈某为晚上上山打猎而坐在院子里擦枪。这时,妻子李某从市场回到家中,并站到其身边谈市场见闻。陈某不慎触动猎枪扳机,打中李某腿部,致腿部动脉破裂,李某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第29页/共65页分析本案中,被告人陈某虽多次起意杀害其妻李某,但案发时陈某并没有杀害李某的念头。既然如此,就不能说陈某是故意杀人。但陈某在擦枪时不慎触动扳机,击中李某腿部,致李某失血过多而亡,却能证明其主观上存有疏忽大意的过失。由于这种过失的存在,陈某的行为依旧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30页/共65页三、犯罪过失(CriminalNegligence)

(一)概念

刑法典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或者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致使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和过失的联系?第31页/共65页犯罪过失的本质——不注意

格言:不作为是身体的懈怠,过失是精神的懈怠⒈旧过失论:重视结果预见义务性⒉新过失论:重视结果回避义务⒊危惧感说:重视预见可能性第32页/共65页(二)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

1、根据行为人所违反的义务是否属于业务要求

业务过失普通过失

2、根据过失的程度轻重

重过失轻过失第33页/共65页(三)过失的法定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以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第34页/共65页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之一(1)没有预见--事实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将要导致的危害后果,没有认识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后果第35页/共65页

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之二(2)应当预见--前提

即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客观情况,对自己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可能性的预见义务。“应当预见”以行为人有预见能力为基础预见能力的判断标准:

主观标准--行为人标准

客观标准--社会一般人的认识能力

主、客观统一标准--以行为人的认识能力为主,兼顾社会一般人的认识能力。第36页/共65页

80年代初,东北某地农村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请县电影放映公司的工作人员来村里放电影。这天,电影公司派了两个人:一个是放映员甲,另一个是赶马车(马车上装载着电影胶片等物品)的乙。当时的电影胶片是放在一个铁匣子里面。到了村里后,还没有到预定放映电影的时间,恰好天气很冷,村民们就招呼他们进屋,烧了一堆火取暖,坐在火堆边聊天,屋子里人多而凳子少,于是他们就把马车上的铁匣子搬下来当作凳子用。聊了一会儿天,有人就招呼他们吃饭,吃完了再放电影,于是他们就吃饭去了。由于装电影胶片的铁匣子在火堆边没有搬走,结果因胶片的着火点很低,一会儿就燃烧起来,将十来户的民房烧毁了,造成重大损失。电影公司这两个人,对这起重大事故应当不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负刑事责任,是什么罪过?第37页/共65页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之三(3)疏忽大意--原因疏忽大意,即不注意表现为:粗心大意、马虎草率、消极怠慢、不负责任等

第38页/共65页

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仰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39页/共65页无罪过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意外事件

不可抗力

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如图)第40页/共65页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疏忽大意意外事件能否认识

可以认识

不可能认识未认识原因

不注意

客观障碍第41页/共65页

某单位的司机甲某原来是开卡车的,有一天,单位让他换岗位,做领导的专职司机,甲某答应后表示要先练练车、熟悉熟悉车况。于是他就在单位的大院里练习倒车。在倒车的时候,院子里有几个小孩在车旁边玩,甲告诉这些孩子,让他们到外面玩,自己要练车。然而,过了一会儿,还有几个小孩儿仍在练车处玩耍,便下车把这些小孩哄奏乐。结果有一个非常淘气的小孩趁其不注意在他上车后,又溜进院子里,躲在车下面,想和他捉迷藏,甲从后视镜里也没有看到,结果倒车时正好把这小孩压死了。第42页/共65页2、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特征:(1)认识因素上,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有认识的过失)(2)意志因素上,行为人轻信自己实施的既定行为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第43页/共65页轻信

“轻信”是认定过于自信过失的关键。轻信: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因素,包括:

自身的因素客观的因素过低地估计了自己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第44页/共65页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过于自信间接故意相同点认识程度

可能性可能性对结果的态度不希望不希望不同点主观认识与实际状况

不一致一致对结果的态度

想避免放任(容认)第45页/共65页

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这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乙说先把火熄灭,不然会起火;丙说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不就熄灭了么?还是赶快避雨要紧。经丙这么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下奔跑。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有下,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点燃了,造成重大火灾。

第46页/共65页某动物园的一位饲养员某甲,一天清晨起来给老虎窝打扫卫生,由于马上就要开馆了,时间比较紧,他匆匆忙忙打扫往后就走了,出门时忘了关门。结果老虎跑出来,将一名游客咬成重伤。第47页/共65页四、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

(CriminalMotiveandCriminalPurpose)

(一)概念

1、犯罪目的——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一般的目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直接故意意志)

特定的目的:行为人在危害结果的希望以外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心理态度2、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第48页/共65页(二)联系和区别1、联系:A、二者都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B、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C、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第49页/共65页2、区别:A、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犯罪目的——比较具体,已经指向外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B、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可能不同C、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可能不同D、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影响量刑。第50页/共65页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关系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危害行为犯罪需要犯罪心理活动过程犯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第51页/共65页(二)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有无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

——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三)意义1、犯罪目的的意义2、犯罪动机的意义第52页/共65页五、刑法上的错误(一)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法律上认识错误、事实上认识错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状态不一致错误的角度:行为人(二)法律认识错误⒈假想的犯罪

⒉假想的无罪对定罪量刑均无影响⒊犯罪的误解

第53页/共65页(三)事实认识错误

⒈行为性质的错误

指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符

例如:假想防卫

2.行为手段的错误

①迷信犯——无罪

由于行为人的愚昧迷信,而采取不可能造成实际危害的迷信手段以实现自己犯罪意图的②手段不能犯——犯罪未遂

行为人实际采用的手段与其意图采用的手段在性质(工具不能犯)和作用上不符,以致使犯罪未能得逞

例如: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毒害他人—工具不能犯③行为人对自己所使用的手段是否会发生危害结果有不正确的认识

例如:欲以泻药毒害他人,误用砒霜将他人毒死,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第54页/共65页某甲下夜班回家,正好在路边碰见自己的一个朋友某乙被三个流氓围起来殴打,某甲正准备冲上去帮助他朋友,结果还没等某甲冲上去,旁边小胡同里面突然蹿出一条黑影,抓住某乙的肩膀就往后拖,某甲看次情形,立即对着此人拳打脚踢,致其轻伤。但实际上该黑影是一路过的便衣警察,他没有穿制服又没有来得及出示证件和打招呼,情急之中想把被害人拉倒一边,结果被某甲误作流氓分子的同伙,对其实施防卫打击,造成伤害。第55页/共65页在某一农村,有一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在她女儿家住着。有一天,她老家里来了几个亲戚,老太太很热情地招待他们,其中有一个亲戚说自己最近腰有点痛,老太太就自告奋勇地说,她女婿家有治腰痛的药酒,前几天还听他说腰痛喝了几口就好了。于是老太太从床下把这个瓶子拿了出来,给这个亲戚喝,结果此人喝了之后当场死亡。原来放在床下的这瓶药酒被她女婿喝完之后换装了一瓶敌敌畏,但她女婿没有来得及告诉她,致老太太不知道内情,而且该敌敌畏又装在原药酒瓶里。那么老太太的行为是过失还是意外事件呢?第56页/共65页

3.行为对象的错误

(1)对象错误——对象的认识错误

①误甲为乙而侵害,两者体现相同的法益——故意犯罪既遂

甲A(试图杀A)(实际死亡的是B)

第57页/共65页张三想杀害仇人李四,蓄谋已久,并且准备了一把枪。这天晚上跑到李四的家门口,从门缝向里观看,看见屋里面有一个人影闪了一下,从体形上看和李四本人一模一样,张三于是就开枪射击,其实这个人是李四的弟弟李五,李四和李五是双胞胎,长相体形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张三将李四的弟弟当成李五杀死了。这显然是一个对象的认识错误,如何处理呢?有犯罪故意,那么是故意杀人即遂还是故意杀人未遂呢?第58页/共65页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大英雄乔峰一直误认为段正淳是其杀父仇人,于是约段正淳三更青石桥上决斗,以了仇怨,段正淳答应。段正淳的女儿阿朱,同时也是乔峰的女朋友。阿朱劝乔峰放弃报仇,但乔峰不肯。阿朱不忍父亲死于乔峰手,待乔峰走后,阿朱告段正淳此约取消,自己则假扮段正淳模样前去赴约。结果,乔峰和假扮成段正淳的阿朱决斗,阿朱死在乔峰掌下,乔峰追悔莫及。请问:如果根据现行刑法审判乔峰,他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第59页/共65页②误犯罪对象为非犯罪对象而侵害——过失或意外事件

(试图杀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