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77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唐朝廷内库藏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的青瓷酒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摘编自虞浩旭《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材料二:最早写诗赞美秘色瓷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他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另外,中唐以后越窑瓷器已作为贡品贡奉唐王朝,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摘编自孙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材料三:秘色瓷多用青绿色釉,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如静谧湖面一般。法门寺塔出土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就是这样的代表。这只瓷瓶造型端庄规整,线条优美,通体明亮泛绿,瓷化程度极高。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秘色瓷盘,通体施有青绿色的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饱满,器形规整。在灯光下,碗和盘内明澈透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内或盘内。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烧制前,工匠巧妙地将器物底部设计成微微向内部凸起的造型,这样便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弧面,再配以青绿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成为一个类似凸面镜的构造,从而让光产生了散射,形成了神奇的视觉观感。这便是秘色瓷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原因。秘色瓷的釉色含蓄质朴,蕴含着坚韧容忍的文化意味,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摘编自付少飞《揭秘千年珍宝——秘色瓷》)1.下列对材料中“秘色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秘色瓷是青瓷中的一种类型,“秘色”的含义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就瓷器品质而言,有时就使用群体而言,有时就釉色品相而言。B.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C.秘色瓷胎质细腻,多用青绿色釉,光洁莹润,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视觉效果,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D.秘色瓷的出现是越窑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晚唐上林湖地区贡窑生产进贡的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所发现的官样刻花碗瓷片,之所以很难在其他普通窑址中见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国规定秘色瓷“不得臣庶之用”。B.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C.工匠们将碗或盘的底部设计成类似凸面镜的造型,利用光的散射,让秘色瓷碗或盘产生“无中生有”的观感,巧妙地将人为与自然融为一体。D.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含义演变、始烧年代、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介绍了神奇的秘色瓷,使人们对秘色瓷有了一个宏观概要式的了解。3.简要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1)演变轨迹:(2)演变趋势: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唐代以前,人们除了喝茶汁,也将茶当作蔬菜,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到了唐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斥为“沟间废水”,但仍保留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谈茶的热潮,就连西域、中亚一带的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他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良马换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的历史。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会将它转售到丝路西段的波斯、阿拉伯地区。茶叶传入后,阿拉伯人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钻研与品鉴的“比茶大会”,世称“斗茶”或“茗战”。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为“茶香服”或“茶歌舞伎”。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茶叶在这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南洋诸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英国有一句谚语说:“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解决的。”日本人也常说:“早饮茶,添福运。”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茶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意义。(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饮茶风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公元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中国购买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传至北欧、西欧甚至非洲。唐代中后期,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氛围。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茶贸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和”文化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合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材于董晓波袁梦瑶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B.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C.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D.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B.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C.“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D.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茶叶逐渐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B.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C.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源自中国茶文化。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便于各国互相的交流与理解。B.茶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C.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D.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意义。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传统村落是宗法制基层组织,也是民间信仰、原始崇拜的宗教组织。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①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供奉土地神。②这里香火氤氲,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③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④土地庙,地方神祇,奉土地神的庙宇。⑤“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土地神庙。⑥社树,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A.④②①③⑥⑤ B.②④③⑥①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④②③⑥①⑤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这个“气”是个多义词,常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诊释药的特性,是为“四气”。中医还有“补脏气”之说,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气”则指生理功能,“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这就是许多人中药的原因之一。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纳入信奉相辅相成若非如此B.纳入笃信相反相成反之C.写入信奉相反相成反之D.写入笃信相辅相成若非如此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用中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中药有“气”的概念B.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的概念讲究“气”C.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有“气”的概念D.用中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中药的概念讲究“气”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药的这种特性,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认识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B.中药的这种特性,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C.中药“四气”的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认识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D.中药“四气”的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歌行(节选)高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注]①腓:枯萎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2.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1)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2)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扶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5)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7)别裁为体亲风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8)仁者必有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宪问》)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郭衍,字彦文,自云太原介休人也。衍少骁武,善骑射。周陈王纯引为左右,累迁大都督。时齐氏未平,衍奉诏于天水募人,以镇东境,得乐徙千余家。每有寇至,辄率所领御之,一岁数告捷,颇为齐人所惮,王益亲任之。②征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五年,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属县多漂没,民皆上高树,依大冢。衍亲备船栰,并赍粮拯救之,民多获济。衍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上大善之。③十年,从晋王广出镇扬州。遇江表构逆,命衍为总管,领精锐万人先屯京口。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④晋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因召衍,阴共计议。又恐人疑无故来往,托以衍妻患瘿,王妃萧氏有术能疗之。以状奏高祖,高祖听衍共妻向江都,往来无度。衍又诈称桂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讨之。由是大修甲仗,阴养士卒。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帝每谓人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又尝劝帝取乐,五日一视事,无得效高祖空自劬劳。帝从之,益称其孝顺。⑤史臣曰:“郭衍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默默苟容,偷安高位,甘素餐之责,受彼己之讥。此固君子所不为,亦丘明之深耻也。”(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六》)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得乐徙千余家(______)(2)以状奏高祖(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周陈王纯引为左右()A.荐举B.引导C.征辟D.吸引(2)高祖听衍共妻向江都()A.听信B.听闻C.任凭D.觉察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每有寇至,辄率所领御之,一岁数告捷,颇为齐人所惮,王益亲任之。4.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5.第②④段分别提到“上大善之”“益称其孝顺”,但其原因的性质有所不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6.你是否认同第⑤段对郭衍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落叶水井荷风①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去,夜间一场重霜,槲、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砭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落叶,我是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的叫声,灰色的阴霾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团的细小的树叶。仔细一听,仿佛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私语吧?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远远地,远远地流走了。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之歌》:“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联想眼下,人在旅途,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湖畔,在华盛顿街头……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枝条,雪遮蔽了草地。——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我看过各种舞台,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我不仅为能全部体味瓦格纳的理想而自鸣得意,而且想早日成为日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带着这种心情,我听管弦乐,还时常进入美术馆大门,评论罗丹的雕塑和莫奈的绘画。很快,冬季就过去了。光秃秃的树梢又长出嫩芽,开满了花朵。穿着沉重外套的人又换上轻快的春装。我也和世人一样买了新衣新鞋新帽。⑤我歪戴着帽子,一手拄着拐杖,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对着镜子打量一番,这才出了大门,向着春天午后游人如织的公园走去。我照例在池畔转了一圈儿,然后来到排列着莎士比亚、司各特和彭斯铜像的广阔的林荫大道,坐在长椅上。这时,和暖的春阳照在身上,仿佛进入恍惚的梦境,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的诗圣们的行列。悄然遥望四周,道路两旁一排排大树长出了美丽的嫩叶。树梢上面的蓝天一碧如洗,道路左右海洋般广阔的草地一派浓绿,令人神清气爽。⑥不断有轻装的青年女子或驾马车或骑在马上从我眼前通过。我只觉得她们都是朝我这边眺望着微笑着走过去的。当我看到年轻中更加年轻、美丽中更加美丽的女人的笑脸,就无端幻想着幸福的恋情……我用完满的英语写了一部作品,读了我的书的女子慕名来访。我们一起谈人生,谈诗,终于说出了各自的秘密。然后我们结了婚,在长岛或新泽西州海边的乡村建立了家庭,从纽约往来只需一两小时。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周围有樱花和苹果园。穿过后面的森林就是广阔的牧场,从这里可以遥望大海。我在春或夏的午后,秋日的傍晚,冬天的白昼,横躺在窗前的长椅上读书。倦了,就昏昏沉沉地睡去。这时,从邻室缓缓传来优美的李斯特的奏鸣曲。我从妻子弹奏的钢琴曲里蓦然醒来……回到现实之中,我发现自己依然坐在黄昏冷风扑面的长椅上。⑦在这样的白日梦里,我度过了春天,也走过了夏天,如今又是秋季。看到纷飞的落叶,我好似失落了一场昔日的恋情。⑧树叶不久就要落光了。戏剧节和音乐节将伴随寒冷的北风一起到来。街头十字路口和停车场的墙壁将到处贴满剧场的广告和音乐家的肖像。然而,我还能和去年一样,作为一名肆无忌惮的幸福的艺坛观察者而存在吗?明年春天我还能再次陶醉于如烟的梦境之中吗?⑨沉醉,是人类的生命。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美梦。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指望所有美梦都能成真,只是不断地追求着空洞的幻影,并在想象和希望中自我沉醉罢了。波德莱尔说过:“醉,这是唯一的问题。为了不去感到时间那可怕的重负,让它不至于使您屈膝于地,您就应该不停地陶醉。美酒、诗歌、道德,什么都行。当你在宫殿的石阶上,在山谷间的草地上,或者在寂静的房间里,突然醒来,那么请你去问问:风、波浪、星星,鸟群,或者向钟表以及一切可以飞动、旋转、歌唱、说话的东西发问:现在是什么时候?风、波浪、星星、鸟群、钟表会这样回答:现在是应该沉醉的时候,如果你不愿做‘时间’的痛苦的奴隶,你就应该无休止地沉醉下去。”⑩四周早已是黑夜。树林暗了,天空暗了,池水暗了。我仍然没有离开长椅,一直眺望着林子里在电灯照耀下频频飞散的树叶。1906年10月(注)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作家。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利坚物语》中的一篇。陈德文译,有删改。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2.下面的景物描写与第②段有相通之处,请从形象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卖宵夜的纸灯,雨夜啼月的杜鹏,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选自永井荷风《我爱浮世绘》)3.第③段画线的诗句有两种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我,宛如转蓬听凭恶风送我漂泊海北天南像一片枯叶(向轩)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往不定的落叶(陈德文)4.对第②段的“沉醉”评说最恰当的一项是()A.“沉醉”是追逐爱情和成功而无法实现时的一种美丽幻觉。B.“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重负。C.作者希望以“沉醉”来脱俗,可又处在无法离俗的矛盾中。D.作者借波德莱尔的话感叹“沉醉”,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以“落叶”作为本文标题的理由。6.第⑥段画线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请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也。(杨)行密起合淝,隶帐下。行密所与起事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独温未尝有战功。及行密欲杀朱延寿等,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始预谋议。与张颢有隙,使钟章杀之。温疑章不果,夜半使人探其意,阳谓曰:“温有老母,惧事不成,不如且止。章曰“言已出口,宁可已乎?”温乃安。隆演立,迁升州刺史,治舟师于金陵。天祐十年,遣招讨使李涛攻越,战于临安,裨将曹筠奔于越,涛败被执。温间遣人语筠曰:“吾用汝为将,汝军有求吾不能给,是吾过也。”赦筠妻子不诛,厚遇之。秋,越人攻毗陵,温战于无锡,筠感温前言,临战奔归,遂败越兵。十二年,封温齐国公。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刘信围虔州,久不克,使人说谭全播出降,遣使报温,温怒曰:“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答其使者而遣之,曰:“吾以信也。”因命济师,遂破全播。人有诬信将反者,信闻之,因自献捷至金陵见温,温与信博,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温客尤见信者,惟骆知祥、严可求,可求善筹画,知祥长于财利,温尝以军旅问可求,国用问知祥,吴人谓之“严、骆”。初随行密破赵锽,诸将皆争取金帛,温独据余囷,作粥以食饿者。十六年,温请隆演即吴王位,遂建国改元。隆演卒,温越次立其弟溥。顺义七年,温病卒,年六十六,追封齐王,谥曰武。李昪僭号,号温为义祖。(节选自《新五代史·吴世家第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B.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邃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C.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D.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即今南京,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曾相继在此建都,后改称为临安。B.都督起于三国,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C.改元是指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D.僭号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文中指李昪称帝一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温体谅他人,主动承担责任。他派军攻越,曹筠投降越军,他认为自己也有过错,赦免、厚待曹筠的妻儿,后曹筠很感动,率兵归程共败越军。B.徐温为人多疑,行事谨慎有加。他与张颢有矛盾,想派钟章刺杀张颢,又担心钟章能力不足,不能成事,因此焦虑,半夜试探钟章后,才放下心来。C.徐温知人善用,虚心向人请教。在他的门客中,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擅长理财谋利,他经常分别向二人请教行军打仗和国家财用方面的事。D.徐温关爱百姓,不以财物为重。起初徐温跟随杨行密击败赵时,其他的将领都争抢金帛财物,唯独徐温占据剩下的粮仓,并煮粥给饥饿的人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始预谋议。(2)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荷塘诗集序姚鼐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政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迨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指治理政事。1.从全文看,作者强调_____________对创作的重要作用。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且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B.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但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C.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D.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却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4.第②、③段都提到“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作用有何不同?5.作者认为“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均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②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③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④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埋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13.A11.B12.(13)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11)兴起→鼎盛→衰落、消亡。【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秘色瓷”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A项,正确。信息源在材料一的后半部分“……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选项表述符合文意。B项,“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有“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混乱了两个时间段,“此时”选项中指“九世纪中叶”,而文中指“九世纪初”;其二“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在选项中仅指“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而文中应该是三个条件“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选项遗漏内容,信息不全。C项,“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表述不当;原文内容是“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文中只是说自然和人工巧妙融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并非“巧胜”,“胜”,超过,无中生有、夸大其词。D项,“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表述绝对,无中生有,过度拔高;原文中所有相关选项的信息只有以下两处“13121313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111113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可见,只说是“精品”并无“最高水平”的说法。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B项,“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表述有误;原文说“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313件秘色瓷器中,除11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表述绝对,“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313件秘色瓷器中,除11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可见并非所有的都“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选项直接表述成“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扩大了范围;另外文中“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到了选项中加入了“烧制开始”,范围程度均有别于原文,过度解读,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第一问关于轨迹的概括应从材料一中的时间名词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志。从材料一“13121113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中提炼出最后一句作为答案点;从“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中提炼出答案“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从“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得出“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从材料一“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中提取出“宋以后,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第二问演变趋势,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符合先开端或兴起,再到发展鼎盛,最后是衰落,甚至是消亡的发展过程。文中材料二说“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这是开始兴起的阶段;材料二中“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313件秘色瓷器中,除11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这是发展和成熟或鼎盛时期;材料一说“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这是衰落或消亡阶段。【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梳理1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13)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11)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1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3)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11)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12)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13.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11.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12.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13.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11.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12.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13.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11.故意将“此”和“彼”颠倒。12.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13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2、1.A2.C3.B4.D5.①传播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促进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③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增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友谊。④“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⑤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可知我国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北方人有,但是少。故选A。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可知不是“比茶大会”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而是现在的“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故选C。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B项,“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错误,范围缩小,材料二第二段“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可知郑和前后下西洋,目的是“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D项,“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可知是“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而不是“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故选D。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即传播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即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增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友谊;“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即“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即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点睛】实用类阅读技巧: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3、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借以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分析几个句子,找出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以此确定句子之间的关联。横线前面说“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主语是“家族祠堂”,②句“这里”指代“祠堂”接前文,故放在首句,排除AD两项。②“……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中“土地庙”引出第④句,然后述说“土地庙”,引出①⑤,这两句是对“土地庙”“土地神”的解说;最后为③⑥,解说“社林”“社树”,排除B项。故选C。4、1.B2.B3.A【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空,“纳入”,指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写入”,写到;文中是说将中医放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中,应使用“纳入”。第二空,“信奉”,信仰敬奉;“笃信”,深信不疑。语境是说人们对中药的相信,应使用“笃信”。第三空,“相反相成”,意为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前面“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可知,“寒”“热”是相反,应使用“相反相成”。第四空,“若非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反之”,与此相反。语境中,上文说“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下文说的是“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前后相反,应使用“反之”。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括号内所填语句处于第二段的开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由第一段的“中医”话题转换到第二段“中药”及中药“气”的话题,BC承上启下衔接连贯的作用较AD来得恰当,所以排除AD两项。B和C的次句都有“中药”和“气”,符合文意,但B项以“气”收尾,与下一句开头“这个“气”形成顶针的效果,故B项最恰当。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主要错误有三:一是被动句错用,“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应改为“中药的这种特性,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二是关联词语误用,导致强加因果,删除“因为”;三是句中“它”指代不明,可以指代“这种特性”,也可以指代“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此处当指“这种特性”。B项,没有解决强加因果的问题。C项,未修改被动句使用错误和指代不明的问题。D项,未修改原句语病。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B2.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在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饱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深入中原”的理解有误。从原诗“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可知胡骑骚扰的是“边土”,即边地”,而不是“深入中原”。故选B。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沈至”中“沈”通“沉”,该词意思是沉厚深切。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等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上句“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氛围。“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重点是对关键词“沈至”的理解,然后是结合文本从情感角度进行剖析。6、杳不知其所之也浔阳地僻无音乐扪参历井仰胁息萧关逢候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拄杖无时夜叩门转益多师为汝师勇者不必有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根据诗词的篇名和横线前后句的提示来默写。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默写时要注意一下易错字词:杳、浔、扪、萧、夭阏。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乐意愿意情状2.CC3.每当有敌寇入侵,(郭衍)就率领统领的部队抵抗他们,一年中多次取得胜利,让齐氏非常畏惧,陈王更加亲信他。4.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5.“上大善之”是因为郭衍在救灾过程中亲力亲为、当机立断、救济百姓有功劳。“益称其孝顺”是因为郭衍劝谏皇帝享乐荒政的行为迎合了皇帝的怠惰心思。(或:一次是因为为政有功,一次是因为谄媚奉承,性质不同。)6.第⑤段指出了郭衍缺失是非标准、尸位素餐的问题,这与郭衍协助晋王谋反、对帝王阿谀奉承的行为相一致;但是与郭衍抵御外敌入侵、兴修水利、救灾亲历亲为等行为相背。因此,我认为这一评价不够辩证,对人的评价应辩证全面。【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1)“得乐徙千余家”意思是“招来自愿迁徙的有一千多家”,“乐”意思是“乐意”“愿意”。(2)“以状奏高祖”意思是“把这些情况上奏给高祖”,“状”是名词,情状,情况。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1)“周陈王纯引为左右”意思是“北周陈王宇文纯征辟他在身边”,“引”意思是“征召”“征辟”。故选C。(2)“高祖听衍共妻向江都”意思是“高祖听凭郭衍与妻前往江都”,“听”意思是“任凭”“听凭”。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至”,到,入侵;“辄”前省略主语“郭衍”,“辄”,就;“所领”,所统领的部队;“御”,抵御,抵抗;“岁”,年;“数”,多次;“告捷”,获得胜利;“为……所”,被;“惮”,忌惮;“益”,更加。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于贵洲南”是表地点的状语,也是“与贼战”的地方,二者构成偏正结构,不能断开;“败之”是“战”的结果,“之”是“败”的宾语,动宾短语后断开;“获”是动词,宾语是“舟楫粮储”,动宾短语后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②④段分别提到‘上大善之’‘益称其孝顺’,但其原因的性质有所不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然后找到这两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上大善之”“益称其孝顺”,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先看第二段,“上大善之”在该段的最后,所以皇上称赞的事情应该在前面,前面说“五遇秋霖大水,其属县多漂没,民皆上高树,依大冢。衍亲备船栰,并赍粮拯救之,民多获济。衍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前一句是说所辖地区发生水灾,后一句写郭衍的表现,“亲备船栰,并赍粮拯救之,民多获济”,由此可知,皇上称赞的原因是郭衍亲力亲为、当机立断、救济百姓有功劳。再看第四段,“益称其孝顺”在该段的结尾,所说内容应在前面,即“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帝每谓人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又尝劝帝取乐,五日一视事,无得效高祖空自劬劳。帝从之,益称其孝顺”,由此可知,皇帝称赞他,是因为他善于揣测上意。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结合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是否认同第⑤段对郭衍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然后找到第五段的评价之语,理解其意思,再看与上文郭衍的表现是否相合,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五段说“郭衍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默默苟容,偷安高位,甘素餐之责,受彼己之讥”,意思是郭衍没有是非标准且居位食禄而不做事;再看上文郭衍的表现,如第四段提到“晋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郭衍在这两件事中的表现与第五段的评语是一致的;但第一段提到郭衍抵御外敌入侵,第二段提到郭衍兴修水利和救灾亲历亲为,这些事情表明郭衍有政绩,也有一定的作为,“偷安高位,甘素餐之责”一说不当,由此可知,第五段的评价不够全面。【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郭衍年少时就骁勇英武,善长骑马射箭。北周陈王宇文纯引用他在身边,累积功勋升迁为大都督。当时,北齐没有平定,郭衍奉诏到天水招募兵卒,用来镇守东边的边境,招来自愿迁徙的有一千多家。每当有敌寇入侵,郭衍就率领所统率的部队抵抗他们,一年内数次打败北齐军队的进攻,很是让北齐军畏惧,陈王因此而更加重用他。郭衍被征召为开漕渠大监。部署统率水工,凿渠引渭河的水,经过大兴城北面,向东到潼关,漕运四百多里。关内依赖着它,把它命名为“富民渠”。开皇五年,郭衍被任命为瀛州刺史。适逢秋雨成灾,他的属县多被水淹没,老百姓都爬上高树,占据高大的坟墓躲避大水。郭衍亲备船只木筏,同时带上粮食赈救百姓,老百姓大多获得救济。郭衍先开仓发粮赈济百姓,然后再禀奏皇上。皇上非常赞许他的这种做法。十年,跟随晋王杨光出京镇守扬州。恰逢江表谋反,任命郭衍任总管,统领一万精锐不对先进驻京口。在贵洲南和叛贼作战,大败叛贼,获得舟楫粮草来充实军需。晋王有夺太子位的阴谋,想以郭衍为心腹,派宇文述把这种想法告诉了郭衍,就召来郭衍,与他暗地共同策划。又担心别人对他们无缘无故的来往起疑心,假称郭衍的妻子患有大脖子病,王妃萧氏有办法能够给她治疗。把这些情况上奏给高祖,高祖听凭郭衍与妻前往江都,来来往往没有限制。郭衍又假称桂州俚谋反,晋王就上奏让郭衍兴兵讨伐他。因此大规模地修造盔甲兵仗,私下里收养门客兵卒。郭衍能揣摩皇上旨意,阿谀顺从皇上。皇上常常对人说:“只有郭衍,与朕同心。”郭衍又曾经鼓励皇上取乐,五日才理一次朝政,不要效仿高祖白白地让自己辛苦。皇上听从了他的话,更加称赞他的忠顺。史臣说:“郭衍没有是非标准,不知孰轻孰重,默默屈从附和以取容于世,身处高位,贪图眼前的安逸,甘受占据高位却无所事事的指责和讥讽。这本就是君子所不齿的行为,也是左丘明所深以为耻的事情”。8、1.(1)秋天午后炎热,树叶颜色依如夏日,让人产生树叶坚牢的错觉;(2)表面坚牢的树叶经晚霜后迅速飘落,这行强烈的对照让作者发出“最经不住”的感叹。2.无论是选段中的河边纸灯、雨夜杜鹃、秋天落叶、寺院钟声、山路积雪,还是本文中的松鼠叫声、阴霾天空、随水流逝的落叶,都带有一种美丽而伤感的美作者描摹的这些意象,都传达了寂寞之情一则表现了游子的乡愁,另一则表现了对于自然界花开花落与人间无常的无可奈何的感喟。3.向轩译文追求诗歌的节奏感和形式美,句子短促、用词典雅,如“转蓬”一词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漂泊之意,错落的诗行犹如飘零的落叶,有一种视觉英,陈德文译文,诗行简洁,“轻薄”一词准确地传达了落叶被无情拨弄的命运。4.B5.从篇章结构上看,“落叶”贯穿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由眼前的“落叶”想到初来美国时的踌躇满志;时光飞逝,叶变老,在黄昏的公园里,作者从回忆和幻想中惊醒,面对“落叶”,陷入深沉的思考中。从词义内涵上看,“落叶”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联:“落叶”是作者活动的背景,落叶时节是美国演艺界活动最多的时候,作者可借此机会学艺;“落叶”暗喻作者本人,从春日嫩叶般的肆无忌惮到“落叶”般的沉静思考;“落叶”也是作者可以静心欣赏的唯美对象,作者认为可以陶醉于“落叶”的美丽而忘记一切。6.“落叶”时节是美国演艺界开展活动的好时机,去年此时“我”踌躇满志,四处学艺;今年秋季,“我”对自己是否还有机缘参与活动计保持去午的激情等表示疑问。示例1【阐释】:作者在第⑨段中说“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美梦。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指望所有美梦都能成真”,追求的乐趣就在于能在想象和希望中自我沉醉;那么,随着今年落叶季节而来的艺术活动,自然会引发作家追逐和沉醉其间的热情。第⑩段,在结尾处,作者面对暗夜中寂寞的落叶,仍“一直跳望着”,沉醉其间,乐此不疲,体现了作家“沉醉此刻”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示例2【质疑】作者对自己是否能保持去年的激情表示疑问,意味着作者在反省当初不免幼稚、不免空想多于实际的一些举动,如第④段梦想“早日成为日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第⑤段“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在诗人铜像大道上走了一通就“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的诗圣们的行列”,第⑥段看到对面走来的美女就幻想自己以优美的作品打动了她进而跟她结婚,等等,作者尽管说要在诗歌与美酒面前沉醉,但面对纷飞的落叶,也不免感叹“好似失落了一场昔日的恋情”,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激情在逐渐冷却,冷清中的自我追问,至少表示了作者目前处在纠结中,朴素的理性在艰难地苏醒。【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然后重点阅读相关段落,勾画重点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注意:组织答案要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流畅。本题题干要求概括“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回归文本可以发现,一开始写到“仍像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这给了人一种错觉“看似坚实”,“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这与表面看到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经不住”秋天是因为美国的树木落叶早。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大学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工业生产车间钢结构楼梯施工协议
-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
- 住宅小区批荡施工合同
- 餐饮业授权经营的管理办法
- 投标联合体合规协议
- 会计审计合同管理规则
- 零售连锁公司广告牌安装施工合同
- 医疗技术合作保险
- 2024年特种用途树木研发与销售合同范本3篇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招聘人员真题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软件测试汇报
-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初中《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主题班会
-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 屠呦呦课件教学课件
- 阿斯伯格综合症自测题汇博教育员工自测题含答案
- 护理肝癌的疑难病例讨论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