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_第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_第2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_第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_第4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验、体验、探究”。因此在教学《积的改变规律》这节课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创建性地运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学问,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觉问题,从而去经验发觉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视察、探究、沟通、归纳等方式经验积的改变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阅历,体验发觉规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改变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干脆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主动更有目标的去思索。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视察、探究、沟通,从而归纳积的改变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沟通。这部分学生主要是胆怯 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留意多给学生激励,多给学生信念,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加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积的改变规律》是九年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规律。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改变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究,学生将会经验探讨问题——归纳发觉规律——说明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视察、计算、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觉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育学生探究与推理的实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亲密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化。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视察,自主的去探究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本课在开心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发言,主动主动地探究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实力,让学生体会胜利的喜悦,激发学习爱好,增加自信念。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让学生探究并驾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改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验积的改变规律的发觉过程,初步获得探究和发觉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阅历。

3、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加,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合作沟通实力和归纳总结实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乐趣,增加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觉并运用积的改变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改变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觉规律。

1、引导学生视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觉

《观特点》

(1)引导学生视察因数的改变特点和积的改变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学生独立思索,小组合作沟通。

(3)全班沟通,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假如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改变的?

《找规律》

通过视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觉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改变是随着因数的改变而改变的,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内容:积的改变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肯定行!200×8=16008×40=320(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隐私呢?

20×4=

10×4=

5×4=

(1)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视察其次组算式,说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依据15×12=180干脆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15×6=15×3=

(写完后和同桌沟通你是怎么依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改变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洁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视察、探讨、沟通、概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爱好和热忱,使学生了解学问的形成过程;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改变规律进行整理,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实力和归纳总结实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胜利的乐趣,增加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其次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见机行事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假如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其次题,(假如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长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改变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改变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改变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究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改变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觉,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索,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究,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改变随其中一个因数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联系的,培育学生迁移类推的实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刚好驾驭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老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老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日学的学问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改变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4

积的改变规律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改变规律的探究。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出积的改变规律,并敏捷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改变规律时,我注意学生的视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验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意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验问题的产生、发觉、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加,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改变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视察中去感悟积的改变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验了学问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育了学生的视察实力、分析实力和概括实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接着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来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改变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在描述积的改变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精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精确地描述出积改变的规律。今后我们应当注意学生概括实力的培育。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5

《积的改变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改变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究,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改变随其中一个因数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联系的,培育学生迁移类推的实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依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照不宣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