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第1部分:单选((30分))第1题: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1895年创办的()。A、京师同文馆B、天津西学学堂C、京师大学堂D、清华大学•正确答案:B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A、西方古希腊时代B、中国的殷商时代C、欧洲中世纪大学D、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正确答案:C第3题:()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A、政治体制B、经济体制C、文化D、人口•正确答案:B第4题:()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A、培养专门人才B、发展科学C、服务社会D、国际合作•正确答案:A第5题:()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B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A、3%内B、15%内C、15%—50%D、50%以上•正确答案:C第7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A、计划分配B、双向选择C、市场配置D、自主择业•正确答案:D第8题: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A、工作B、情感C、道德伦理D、特殊•正确答案:D第9题: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正确答案:A第10题:()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A、教师和学生B、教育手段C、教育方法D、课程•正确答案:D第11题: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A、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B、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C、 改革教学基本条件D、 重视课程管理•正确答案:A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A、专业性B、教学与科研结合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正确答案:B第13题:()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A、课堂教学B、实验操作C、毕业实习D、毕业设计(论文)•正确答案:D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B、难以因材施教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正确答案:A第15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讲授法B、讨论法C、实验教学法D、计算机教学法•正确答案:A第16题:()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即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的评定。A、教学检查B、教学评价C、教学总结D、学业成绩考核•正确答案:D第17题:()是品德形成的基础。A、自我教育B、活动和交往C、德育知识的学习D、道德情感•正确答案:B第18题:()研究具有明确性、可行性、风险性和商业性等特点。A、应用B、基础C、理论D、开发•正确答案:A第19题:()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阶段A、互派留学生B、课程国际化C、学习培训D、合作办学•正确答案:B第20题:校风、校训属于校园文化的()文化。A、物质B、精神C、制度D、行为•正确答案:B第2部分:多选((20分))第21题:高等教育在扩展阶段表现出的特征有:()A、 高校数量和人数迅速增加B、 高等教育功能扩大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C、 高等教育系统和内部组织越来越复杂D、 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正确答案:A,B,C,D,E第22题:高等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A、控制人口增长B、提高人口质量C、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D、加速人口的城镇化•正确答案:A,B,C第23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树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A、发展B、多样化C、整体性D、特色化•正确答案:A,B,C,D第24题: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A、教书育人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积极创收•正确答案:A,B,C第25题:从狭义上说课程主要体现在()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案•正确答案:A,B,C第26题: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性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做到:()A、 培养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B、 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C、 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D、 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正确答案:A,B,C,D第27题:对头脑风暴法叙述正确的是:()A、 是一种独特的讨论法B、 参加人数一般在10—15人C、 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提到的办法及时做出评论。D、 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高水准的创造力•正确答案:A,B,D第28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有()A、 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教育管理权力下放B、 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C、 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D、 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正确答案:A,B,C,D第29题:高校科学研究的任务有()A、 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B、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C、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D、 教育科学研究•正确答案:A,B,C,D第30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A、大众化B、国际化C、终身化D、管理法制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正确答案:A,B,C,D第3部分:判断题((30分))第31题: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通过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正确答案:正确第32题:高等教育是提高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基本手段。•正确答案:错误第33题:高等教育的本事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正确答案:正确第34题: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精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正确答案:正确第35题: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正确答案:错误第36题: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从层次上看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四个层次。•正确答案:错误第37题: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进士制度。•正确答案:正确第38题:选拔、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正确答案:正确第39题:当前大学政治上不够成熟,不太关注国内外大事。•正确答案:错误第40题: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正确答案:正确第41题:课程建设应在学校的指导下,由学校教务处对全校的课程直接负责。•正确答案:错误第42题: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正确答案:正确第43题: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来确定。•正确答案:错误第44题: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自身素质等因素。•正确答案:正确第45题:教学评价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学生的发展水平。•正确答案:错误第46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第47题: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正确答案:正确第48题:从事科研活动一般程序为科研准备阶段和科学实施阶段。•正确答案:错误第49题:高等教育终身化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具有一定期限的人们接受教育的终结阶段。•正确答案:正确第50题: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科学相与思想性要相统一。•正确答案:正确第51题:1、教师对待学生的评价态度()A、 满意则高兴,不满意可以痛骂学生B、 通过学生的评价发现自身的不足C、 相信学生热爱学生D、 学生的信息没有领导多,领导评价更合理。•正确答案:B,C第52题:2、该教师上课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说明()A、 教师师德不够,没有为人师表B、 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脾气C、 教师没有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有心理安全D、 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正确答案:A,C,D第53题:3、教师的素质应该是()A、 扎实的专业知识B、 一定的科研能力C、 正确的政治方向D、 要热爱学生•正确答案:A,B,C,D第54题:4、通过该案例,我们认为()A、 大学生能比较认真如实的评价教师,应该相信学生B、 教师要经常反省自己,少责怪学生C、 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D、 现在大学生的素质低,不能很好的评价教师•正确答案:A,B,C第55题:1、对待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现象,教师的基本态度应该是()A、 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B、 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教学C、 严肃纪律,上课要保持绝对安静D、 学生议论破坏课堂气氛,应该认真做笔记•正确答案:A,B第56题:2、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体现出了()A、 大学生学习中的独立性B、 大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C、 大学生学习中的探索性D、 大学生学习中的随意性•正确答案:A,B,C第57题:3、现代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师生的民主平等,教师应()A、 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B、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平等参与C、 提高素养,亲近与了解学生D、 心理相容、教学相长•正确答案:A,B,C,D第58题:4、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A、 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B、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 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D、 保持教师的威严使学生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正确答案:A,B,C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二、选择题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2、 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3、 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4、 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5、 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6、 (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7、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8、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三、填空题1、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2、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3、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4、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5、 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6、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四、简答题1、 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2、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3、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二、选择题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2、 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3、 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三、填空题1、 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2、 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四、简答题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2) 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3) 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一、名词解释1、 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2、 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3、 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4、 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5、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6、 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二、选择题1、 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的经验2、 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3、 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三、填空题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四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四、简答题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1、有较多支配时间;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一、名词解释1、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5、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7、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9、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11、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二、填空题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和(体能)。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题解决)三个层级。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和(熟练)四个阶段。三、选择题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A)和3)来表征。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式2、 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联想M、做笔记N、提问0、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3、 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随意B、随意/四、简答题1、 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 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进步慢;总趋势是进步的。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一、 名词解释1、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 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3、 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4、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二、 选择题1、 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的基础。(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一概括说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2、 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三、 填空题1、 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和(概括化理论)2、 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3、 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四、 简答题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定势的作用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一、名词解释1、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3、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7、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8、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9、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二、填空题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因素。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三、选择题: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2、 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3、 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4、 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5、 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6、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7、 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人格四、简答题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遭遇到疑难;确定疑难的关键所在;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㈠有关的知识经验;㈡定势与功能固着;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1、问题情境2、表征方式㈣酝酿效应;㈤原型启发;㈥情绪和动机状态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名词解释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2、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4、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7、 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8、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9、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一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二、填空题1、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2、 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3、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4、 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5、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6、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三、选择题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2、 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的任务。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3、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4、 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5、 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四、简答题1、 简述强化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2、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3、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4、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5、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设置合理目标;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利用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一、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3、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二、填空题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2、大学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稳定)的过程。3、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原先稳定而笼统的'我”被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即主体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客体我)。4、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选择题1、(A)是自我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2、 (B)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A、自信B、自尊C、自卑D、自我效能感3、 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C)。A、自我体验B、主客体的直接同一C、自我意识D、自我控制四、简答题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A、 全面地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和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B、 正确地对待自我。一方面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另一方面要理智地对待自我,还要乐观地憧憬自我。C、 努力地完善自我。一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二要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三是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五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第九章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一、填空题1、 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不少于(3)人。2、 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从众)等方面上。3、 产生从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另外,(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作出从众行为。4、 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5、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和(富于理想化)。6、 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和(社会交换)等原则。二、名词解释1、 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2、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3、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6、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三、简答题1、如何塑造高凝聚力的班集体?A、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B、 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C、 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2、高校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12-213)第十章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一、填空题1、 真正对品德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2、 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3、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他认为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参照点或标志有两个,一是(尊重准则),二是(社会公正感)。4、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5、 道德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信念)的确立。6、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纪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7、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经历(无道德信念)、(初步道德信念)和(自觉稳定道德信念)这三个阶段。8、 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9、 道德情感按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10、 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概括起来有(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行育情)等方法。11、 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决心)、(信心)到(恒心)这三个阶段。12、 矫正学生不良品行常用的方法有:(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榜样示范法)和(过错矫正法)。二、名词解释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2、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三、选择题1、 (AD)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A)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2、 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C);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A),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B)。A、平等 B、公道C、服从3、 科尔伯特认为,0~9岁儿童的道德水平大致属于(A);9~15岁属于(B);16岁以后逐步向(C)发展。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4、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学习信任阶段,对人最有影响的人是(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中,对人影响较大的是(B),在发展主动性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基本上是(C),在变的勤奋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D),在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E),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与人密切联系的是(F),在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对人影响较大的是(G)。A、妈妈或妈妈式的人B、爸爸或爸爸式的人C、家庭D、学校和邻居E、同辈集体和校外集体F、亲密伙伴G、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5、 (B)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前提。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6、(C)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7、 (C)时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时期。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高年级C、中学D、大学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B)学生开始具备具体形象理想,(C)学生开始进入综合形象理想阶段,(D)学生的道德理想就进入概括性理想阶段。A、小学B、初中低年级或小学高年级C、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D、高中高年级9、 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着年纪增高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B)下半学期趋于相对稳定。A、初二B、初三C、高一D、高二10、 道德意志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C)A、决心B、信心C、恒心11、 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C)教育来获得的。A、社会B、家庭C学校、D、朋辈四、简答题1、 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A、 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B、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C、 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D、 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2、 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A、 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B、 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 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3、 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4、 试述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A、学习信任阶段(出生一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B、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一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C、 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D、 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E、 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F、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G、 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H、 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5、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哪些方法加以矫正?(P243-249)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名词解释I、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形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二、 简答题1、 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 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B、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C、 接受他人,善与人交往D、 有较强的情形调节能力E、 适应社会生活F、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G、 人格完整和谐H、 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 生物遗传因素B、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 生活事件D、 自身因素3、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A、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B、 偏执型人格障碍C、 分裂型人格障碍D、 攻击型人格障碍E、 癔症型人格障碍F、 强迫型人格障碍G、 回避型人格障碍H、 依赖型人格障碍I、 自恋型人格障碍4、 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守哪些原则呢/A、 保密原则B、 信赖性原则C、 教育性原则D、 主体性原则E、 时间限定原则三、 填空题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从纵向看,又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主导性的,(矫治性目标)是补救性的。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3、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因此(学习)辅导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4、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6、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7、()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8、恐惧症有三种类型:(场所)、(社交)和(物体)恐惧症。9、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向)。10、焦虑症有(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形式。11、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大学生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两类。12、高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四、选择题1、 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心理异常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D)环境有关。A、社会B、学校C、同伴D、家庭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D)A、 生物遗传B、 学校环境C、 家庭环境D、 负面生活事件E、 社会环境3(B)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4、 (C)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5、 (A)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A、保密原则B、信赖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时间限定原则6、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C)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A)分钟。A、30B、40C、50D、407、 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中,(A)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D)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C)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B)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创设一种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充分相信来访者。A、精神分析疗法 B、人本主义疗法 C、认知疗法D、行为疗法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一、填空题1、 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2、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3、 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主要要分析其(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4、 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和(提供线索)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5、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组织讨论法)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6、 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中,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从中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7、 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8、 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摸底考试是一种(准备性评价),单元测验是(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9、 对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克龙巴赫)认为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或不同情境中的学生。而(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即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最好的效果。10、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感官收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调作用的过程。1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三种交往。12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13、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拥有多种职业角色,主要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朋友和知己者)。14、教师的威信由(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构成。1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16、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适应阶段,教师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17、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分化定型阶段,教师一般可分化成四类:(教学技能较为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合格教师),三是(知识型教师),四是(经验型/实践型教师)18、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19、青年教师发展模型有二:一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名词解释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2、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获得一定的知识、智力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3、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5、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6、教师威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三、选择题1、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安排属于教学设计的(A),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以及主次安排等属于教学设计的(B),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和传媒属于教学设计的(C)。A、宏观课程决策B、微观课程决策C、教学决策2、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组织方式。布鲁纳提出的(B)认为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奥苏泊尔提出的(A)认为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学习意义。A、“先行组织者”组织B、“螺旋式”组织3、 (A)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A、讲授法B、提问法C、组织讨论法D、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4、 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E)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D)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F)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C)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B)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的(A)的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5、 (A)的教学设计观点是截止目前的一个最全面、最完整的教学设计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6、 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的是(B)因素。7、 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是(D),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是(C)。A、教师给学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满足学生的需要D、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A、客观B、主观四、简答题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A、确定教学目标B、 组织教学内容C、 分析教学对象D、 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E、 实施教学评价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问?A、 把握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所提的全部问题的75%能够被学生正确回答就是难度比较适当的提问。B、 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C、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D、 控制等待时间E、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F、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2、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二、 选择题1、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2、 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3、 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4、 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5、 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6、 (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7、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8、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三、 填空题1、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2、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3、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4、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5、 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6、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四、 简答题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二、选择题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2、 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3、 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泰安市校本课程设计
- 烟气脱硫课课程设计
- 晚婚假申请书
- 春节放假的通知模板集合八篇
- 新婚庆典代表致辞精简版
- 批改作业评语
- 甘油发酵课程设计
- 2025年山东济宁泗水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教育类)104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事业单位第六批优才拟聘用人员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招聘聘用工作人员13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生儿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的形态学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无重大疾病隐瞒保证书
- 2024年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采购部年终总结与计划
-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31-01-09 工程机械维修工(堆场作业机械维修工)人社厅发202226号
- 轴线翻身法操作
- DB11∕T 1077-2020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测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混合计算题3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