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优秀8篇_第1页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8篇_第2页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8篇_第3页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8篇_第4页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37-高二物理教案优秀8篇

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

教学任务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容易现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试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逻辑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强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能够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方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通过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逻辑不同而已.

教学设计计划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逻辑

一、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力

由试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逻辑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强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离

等于

平衡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引力与斥力大小关系

近似为0

合力

斥力

0

引力

近似为0

三、例题

例: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表现出引力

D、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现出的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答案:B、C

评析:记住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图,对分析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很有协助.

四、作业

探索活动

题目:惊奇的分子间作用力

组织:分组

计划:设计试验,感触分子间作用力

评价:试验的创新性

高二物理教案全套篇二

一、磁化和退磁

说明:缝衣针、螺丝刀等钢铁物体,与磁铁接触后就会显示出磁性,我们把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称之为磁化

说明:本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强烈震惊或者逐渐削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这种现象叫做退磁

说明: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质强得多,这些物质叫做铁磁性物质,也叫强磁性物质

二、磁性材料的进展

阅读

三、磁记录

阅读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阅读

五、磁性材料

磁化和退磁

1、磁化: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

2、退磁:本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强烈震惊或者逐渐削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

3、铁磁性物质(强磁性物质):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较强

4、磁化和退磁解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相互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因为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逻辑地罗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强烈震惊时,磁畴的罗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

高中物理教案篇三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控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述式;

2、会用库仑定律举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办法:

1、利用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悟从猜测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会利用间接手段测量极小力的办法;

2、利用探索活动培养同学观看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学问解决物理问题的讨论办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对点电荷的讨论,让同学感触物理学讨论中建立抱负模型的重要意义;

2、利用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同学体味到自然逻辑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试验验证过程。

【教学办法】

试验探索法、沟通研究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活动一:思量与猜测

学生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利用带电体间的互相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当讨论带电体间的互相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外形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觅静电力的逻辑带来了棘手。

早在300多年以前,宏大的牛顿在讨论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举行讨论,可是因为带电纸片太不规章,牛顿对静电力的讨论并未胜利。

(问题1)大家对讨论对象的挑选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猜测。

试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醒)我们的讨论到这里是否能够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讨论,应当进一步深化获得更精确     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领同学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问题4)讨论F与r、q的定量关系应当采纳什么办法?

控制变量法

(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方法能够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精确     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办法,要讨论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主意吗?)

(思维引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相互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白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主意了吗?

试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互相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讨论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学问的进一步延长,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学问为基础。

从观看生活与试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同学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熟悉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容易的圆周运动,体味建立抱负模型的科学讨论办法。

利用设置情境,使同学感触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状况,熟悉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利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利用小组研究、试验探索、互相沟通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同学按照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对几个实际问题举行研究分析,调动同学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沟通,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利用生活实例,熟悉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讨论圆周运动是十分须要和非常重要的,激活学习热烈和爱好。

二、教学任务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推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办法

(1)利用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熟悉建立抱负模型的物理办法。

(2)利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熟悉类比喻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熟悉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讨论圆周运动的须要性,激活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2)利用共同探讨、互相沟通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沟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敬重学生的见解,擅长与人沟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造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衔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光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光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试验为基础,利用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利用观看对照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点;以情景激疑熟悉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利用研究、释疑、活动、沟通等方式,巩固所学学问,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办法是:利用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看对照,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利用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举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办法是:利用观看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试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试验、动画为线索,注意刺激同学的感官,强调同学的体悟和感触,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逻辑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办法,同学的活动以研究、沟通、试验探索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同学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高二物理教案篇四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按照振动图象推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看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征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利用单摆试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照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述式,进一步体味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殊注重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爱 的歌手吗?我们经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响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蜜;歌手李宇春的音色嘶哑,独具共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一般人唱出来,却经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打算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振幅的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利用同一位置所经受的过程称为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利用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全振动的时光,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光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述式

(1)按照数学学问,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述式为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光(t)关系的表述式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t+φ代表相位。

1、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与振幅是什么关系?

解答: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是振幅的两倍。

2、周期与频率是简谐运动特有些概念吗?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周期性过程,都能够用这两个概念。

3、假如两个振动存在相位差,它们振动步调是否相同?

解答:不同。

主题1:振幅

问题:(1)同一面鼓,用较大的力敲鼓面和用较小的力敲鼓面,鼓面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听上去感觉有什么不同?

(2)按照(1)中问题思量振幅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解答:(1)用较大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大,听上去声音大;反之,用较小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听上去声音小。

(2)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对应着物体振动的强弱。

学问链接:简谐运动的振幅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和能量,它不同于简谐运动的位移。

主题2:全振动、周期和频率

问题:(1)观看课本“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暗示图,振子从P0开头向左运动,怎样才算完成了全振动?列出振子依次利用图中所标的点。

(2)阅读课本,思量并回答下列问题: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有关吗?频率越大,物体振动越快还是越慢?振子在一个周期内利用的路程和位移分离是多少?

(3)完成课本“做一做”,猜测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打算?如果我们能看清晰振子的囫囵运动过程,那么从什么位置开头计时才干更精确     地测量振动的周期?为什么?

解答:(1)振子从P0动身后依次利用O、M'、O、P0、M、P0的过程,就是全振动。

(2)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无关;频率越大,周期越小,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振子在一个周期内利用的路程是4倍的振幅,而在一个周期内的位移是零。

(3)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子的质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从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头计时能更精确     地测量振动周期,由于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这样计时的误差最小。

学问链接:完成全振动,振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都回到原值(包括大小和方向),振动物体的路程是振幅的4倍。

主题3:简谐运动的表述式

问题:阅读课本有关“简谐运动的表述式”的内容,研究下列问题。

(1)一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若采纳国际单位,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光(t)关系的表述式x=Asin(ωt+φ)中ωt+φ的单位是什么?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频率相同,相位差为,这意味着什么?

解答:(1)相位每增强2π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ωt+φ的单位是弧度。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意味着乙(甲)总是比甲(乙)滞后个周期或次全振动。

学问链接:频率相同的两个简谐运动,相位差为0称为“同相”,振动步调相同;相位差为π称为“反相”,振动步调相反。

1、(考查对全振动的理解)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做简谐运动,则(

)。

A、从B→O→C为全振动

B、从O→B→O→C为全振动

C、从C→O→B→O→C为全振动

D、从D→C→O→B→O为全振动

【解析】选项A对应过程的路程为2倍的振幅,选项B对应过程的路程为3倍的振幅,选项C对应过程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选项D对应过程的路程大于3倍的振幅,又小于4倍的振幅,因此选项A、B、D均错误,选项C正确。

【答案】C

【点评】要理解全振动的概念,惟独振动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第同时恢复到原值,才是完成全振动。

2、(考查简谐运动的振幅和周期)周期为T=2s的简谐运动,在半分钟内利用的路程是60cm,则在此时光内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次数和振子的振幅分离为(

)。

A、15次,2cm

B、30次,1cm

C、15次,1cmD、60次,2cm

【解析】振子完成全振动经过轨迹上每个位置两次(除最大位移处外),而每次全振动振子利用的路程为4个振幅。

【答案】B

【点评】一个周期经过平衡位置两次,路程是振幅的4倍。

3、图示为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振动周期是8s

B、振幅是4cm

C、4s末质点的速度为负,加速度为零

D、10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正,速度为零

【解析】由振动图象可得,质点的振动周期为8s,A对;振幅为2cm,B错;4s末质点经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速度为负向最大,加速度为零,C对;10s末质点在正的最大位移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零,D错。

【答案】AC

【点评】由振动图象能够直接读出周期与振幅,能够推断各个时刻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

4、(考查简谐运动的表述式)两个简谐运动分离为x1=4asin(4πbt+π)和x2=2asin(4πbt+π),求它们的振幅之比、各自的频率,以及它们的相位差。

【解析】按照x=Asin(ωt+φ)得:A1=4a,A2=2a,故振幅之比==2

由ω=4πb及ω=2πf得:二者的频率都为f=2b

它们的相位差:(4πbt+π)—(4πbt+π)=π,两物体的振动状况始终反相。

【答案】2∶12b2bπ

【点评】要能按照简谐运动的表述式得出振幅、频率、相位。

拓展一:简谐运动的表述式

1、某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光的变化关系式为x=10sin5πtcm,则:

(1)物体的振幅为多少?

(2)物体振动的频率为多少?

(3)在时光t=0、1s时,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4)画出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图象。

【分析】简谐运动位移与时光的变化关系式就是简谐运动的表述式,将它与教材上的简谐运动表述式举行对照即可得出相应的物理量。

【解析】简谐运动的表述式x=Asin(ωt+φ),比较题中所给表述式x=10sin5πtcm可知:

(1)振幅A=10cm。

(2)物体振动的频率f==Hz=2、5Hz。

(3)t=0、1s时位移x=10sin(5π×0、1)cm=10cm。

(4)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周期T==0、4s,简谐运动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1)10cm(2)2、5Hz(3)10cm(4)如图所示

【点拨】在解答简谐运动表述式的题目时要注重和标准表述式举行比较,知道A、ω、φ各物理量所代表的意义,还要能和振动图象结合起来。

拓展二: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

2、如图甲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做简谐运动,从O点开头计时,振子第到达M点用了0、3s的时光,又经过0、2s其次次利用M点,则振子第三次利用M点还要经过的时光可能是(

)。

A、s

B、s

C、1、4s

D、1、6s

【分析】题目中只说从O点开头计时,并没说明从O点向哪个方向运动,它可能直接向M点运动,也可能向远离M点的方向运动,所以本题可能的选项有两个。

【解析】如图乙所示,按照题意可知振子的运动有两种可能性,设t1=0、3s,t2=0、2s

第一种可能性:=t1+=(0、3+)s=0、4s,即T=1、6s

所以振子第三次利用M点还要经过的时光t3=+2t1=(0、8+2×0、3)s=1、4s

其次种可能性:t1—+=,即T=s

所以振子第三次利用M点还要经过的时光t3=t1+(t1—)=(2×0、3—)s=s。

【答案】AC

【点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明确振子往复利用同一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利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往复利用同一段距离或利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段距离时所用时光相等。其它要注重,由于振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会造成问题的多解,所以求解时别漏掉了其他可能浮现的状况。

高二物理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对几种常见的磁场使同学加以了解熟悉,学好本节内容对后面的`磁场力的分析至关重要。

二、教学任务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条形、蹄形,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及磁感线分布的状况

3、会用安培定则推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5、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

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举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办法

利用试验和同学动手(运用安培定则)、类比的办法加深对本节基础学问的熟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试验观看、分析的本事。

2、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本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2、正确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举行有关计算

四、学情分析

磁场概念比较抽象,同学对此难以理解,但前面已经学习过了电场,可采纳类比的办法引领同学学习。

五、教学办法

试验演示法,讲授法

六、课前预备:

演示磁感线用的磁铁及铁屑,演示用幻灯片

七、课时支配: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二)情景引入、出示任务

要点: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方向。

[引发同学思量]电场能够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磁场能够用什么来描述呢?

[同学答]磁场能够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引入新课

(教师)类比电场线能够很好地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也能够用磁感线来描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三)合作探索、精讲点播

【板书】1.磁感线

(1)磁感线的定义

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全都,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特征:

A、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

B、每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随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

C、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D、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用铁屑模拟磁感线的外形,加深对磁感线的熟悉。同时与电场线加以类比。

【注重】①磁场中并没有磁感线客观存在,而是人们为了讨论问题的便利而假想的。

②区分电场线和磁感线的不同之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而磁感线则是闭合曲线。

2、几种常见的磁场

【演示】

①用铁屑模拟磁感线的演示试验,使同学直观地明确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以及地磁场(简化为一个大的条形磁铁)各自的磁感线的分布状况(磁感线的走向及疏密分布)。

②用投影片逐一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以及地磁场(简化为一个大的条形磁铁)。

(1)条形、蹄形磁铁,同名、异名磁极的磁场周围磁感线的分布状况

(2)电流的磁场与安培定则

①直线电流周围的磁场

在引领同学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出

a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一些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都在跟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b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全都,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抱方向。

②环形电流的磁场

a环形电流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围绕环形导线的闭合曲线,在环形导线的中心轴线上,磁感线和环形导线的平面垂直。

[老师引领同学得]

b环形电流的方向跟中心轴线上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用安培定则来判定: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和环形电流的方向全都,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③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a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和条形磁铁外部的磁感线相像,一端相当于南极,一端相当于北极;内部的磁感线和螺线管的轴线平行,方向由南极指向北极,并和外部的磁感线衔接,形成一些环抱电流的闭合曲线(图5)

b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四指所指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全都,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螺线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③电流磁场(和自然 磁铁相比)的特征:磁场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磁场的极性能够由电流方向变换;磁场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说明】因为后面的安培力、洛伦兹力、电磁感应与磁感应强度密切相关,几种常见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是一个十分基本的内容,不掌控好,对后面的学习有很大影响。

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对分子电流,结合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学问及安培定则,以便同学更简单理解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句话;并应强调这两个磁极跟分子电流不行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以便使他们了解磁极为什么不能以单独的N极或S极存在的道理。

(2)安培假说可以解释的一些问题

能够用回形针、酒精灯、条形磁铁、充磁机做好磁化和退磁的演示试验,加深同学的印象。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比如磁卡不能与磁铁放在一起等等。

【说明】假说,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实践证明的命题。在物理定律和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假说,经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的观看、试验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安培分子电流的假说就是在奥斯特的试验的引发下,经过思维进展而产生出来的。

(3)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4、匀强磁场

(1)匀强磁场:假如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到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间隔相同的平行直线。

(2)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即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除边缘部分以外的磁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平行线圈(亥姆霍兹线圈)通电时,其中间区域的磁场P87图3.3-7,图3.3-8。

5、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线圈面积S的乘积,叫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2)表述式:=BS

【注重】①对于磁通量的计算要注重条件,即B是匀强磁场或可视为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是线圈面积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可举特例说明。

(3)单位:韦伯,简称韦,符号Wb1Wb=1Tm2

(4)磁感应强度的另一种定义(磁通密度):即B=/S

上式表示磁感应强度等于穿过单位面积的磁通量,并且用Wb/m2做单位(磁感应强度的另一种单位)。所以:1T=1Wb/m2=1N/Am

(三)小结:对本节各学问点做简要的小结。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放在通电螺线管内部中间处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右。试判定电源的正负极。

解析:小磁针N极的指向即为该处的磁场方向,所以在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由ab,按照安培定则可判定电流由c端流出,由d端流入,故c端为电源的正极,d端为负极。

注重:不要错误地认为螺线管b端吸引小磁针的N极,从而判定b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南极,关键是要分清螺线管内、外部磁感线的分布。

2、如图所示,当线圈中通以电流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读者。同学确定电流方向。

答案: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磁感线:人为画出,可形象描述磁场

几种常见的磁场:安培定则: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环形电流的方向全都,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匀强磁场:磁场中各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其磁感线是一些间隔匀称的平行直线。

磁通量:B与S的乘积,单位是韦伯,也叫磁通密度。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与本章第一节内容联系较大可先复习第一节学问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对应习题。注意演示如演示磁感线用的磁铁及铁屑,演示用幻灯片等使同学具有形象感。

教科版高二物理物理教案篇六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方向全都,所以正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减小,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相反,所以负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增大,但电势都是沿场强方向减小。

1、缘由

电势能,电场力,功的关系与重力势能,重力,功的关系很相像。

E=mgh,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电势能的缘由就是电场力有做功的本事,凡是势能逻辑几乎都是如此,电场力正做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负做功,电势能增大,在做正功的过程中,电势能利用做功的形式把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而电势能减小。

静电力做的正功功=电势能的减小量,静电力做的负功=电势能的增强量

2、推断电场力做功的办法

(1)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位移方向夹角,小于90度为正功,大于90度为负功;

(2)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夹角,小于90度为正功,大于90度为负功;

(3)看电势能的变化,电势能增强,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

高二物理教案篇七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普通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热运动。

①蔓延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能够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蔓延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极小颗粒的无规章运动,是液体分子对极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章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然;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然。

(3)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讨论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讨论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打算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强;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全部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分。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能够具有机械能,也能够不具有机械能。

3、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互相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转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分。

高二物理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看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觉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胜利实验就是互感现象。同学前面探索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已有感性熟悉。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老师可做些好玩的演示试验,引领同学通过已学学问举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衔接,却能够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同学先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利用试验观看获得的,没有理论证实。但学生们观看到的试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擅长动脑筋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思量:当变化的电流利用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同学在已有学问上产生的必定探求欲望,老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索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妨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同学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老师应利用理论探索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办法举行教学,为使效果显然,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学问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科学办法,本教学设计实行“试验体悟-理论探索”和“猜测、假设、理论预测、设计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相结合的思路分离讨论断电自感和通电自感。以利于提升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为突出物理学问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同学体悟自感受电,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同学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同学有真切感。同学分组试验,模拟通过自感点火,使同学知道物理学问的价值。

二、教学任务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通过和防止。

2、可以利用电磁感应的有关逻辑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通过自感学问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点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办法

1、利用人体自感试验,增加同学的体悟真切感。激活同学探索欲望

2、利用理论探索和试验设计,培养同学科学探索的办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同学体悟,激活同学对科学的求知欲和爱好。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同学感悟特别现象中有它的普遍逻辑,而普遍逻辑中包含了特别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缘由;(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举行妨碍的熟悉。

四、教学办法

本节课教学采纳“引领--探索”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事的培养,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测→假设→理论探索科学预测→设计试验→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学问的得到,而且更重视同学猎取学问的过程及办法,越发突出了同学的学,同学学得主动,学得乐观。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同学提前思量,见后。

六、课时分配: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

同学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八、教学流程(第一学时)

(一)互感

情境创设:通过可拆变压器举行试验,原线圈接在电源,使副线圈电路中的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衔接,灯泡为什么能发光?

理论探索:引领同学利用已学学问分析,同学思量后解释缘由。

引入课题:互感现象。

1、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2、应用互感: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

演示:声音电信号互感现象,让互感线圈一个接mp3,一个接音放。

3、减小互感:互感现象可发生于任何两个互相逼近的电路之间。在电力工程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要实行措施屏蔽。例举数据线。

过渡语: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它的变化磁场在邻近的电路中激活了感应电动势,那么它会不会在自身的线圈中也激活感应电动势呢?

(二)自感

情景创设:让几位学生按如图1“串联”在电路里,电源4节干电池

操作办法:

。闭合开关前,同学体悟-―――无感觉;

。闭合开关后,同学体悟-―――无感觉;

。断开开关眨眼,同学骤然受到电击-―――快速收回双手”

引入课题四节干电池何以使这么多学生同时受到电击?同学对此启发的思维疑问和奇怪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1.电源断开了,电从何处激活而来?2.是发生电磁感应吗?3.假若是,能解释上面的现象吗?

同学探索,同学沟通后解释缘由,Ppt演示。同学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眨眼电压。

得出结论1:当电流削减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妨碍电流的削减,推迟了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