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路径与方法2023/1/181第二章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23/1/182第二章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教学目标了解导致犯罪行为的相关变量,掌握犯罪心理学揭示犯罪原因的基本路径。了解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学习认识犯罪行为与心理的主要视角。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为开展该领域研究奠定基础。2023/1/183第二章学习重点理解犯罪行为的三个条件构成理解犯罪心理特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理解犯罪心理学解释犯罪的一般性路径与框架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2023/1/184第二章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章节导引乐燕是一位22岁有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系非婚生子女,自幼由其祖父母抚养,十六岁左右离家独自生活。有多年吸毒史,曾因吸毒被行政处罚。2011年1月乐燕育有一女李梦雪(殁年2岁,生父不详)。2011年起乐燕与李文斌同居,2012年3月育有一女李彤(殁年1岁)。乐燕身为被害人李梦雪、李彤的母亲,在李文斌于2013年2月27日因犯罪被羁押后,依靠社区发放的救助和亲友、邻居的帮扶,独自抚养两个女儿。乐燕因沉溺于毒品,疏于照料女儿。2013年4月17日,因乐燕离家数日,李梦雪由于饥饿独自跑出家门,被社区干部及邻居发现并将两幼女送往医院救治,后乐燕于当日将两女接回。2023/1/185第二章章节导引乐燕在其因未尽抚养义务,曾致两幼女因饥病被送医的情况下,仍于2013年4月底的一天下午,将两幼女独自置于其住所的主卧室内,留下少量食物、饮水,用布条反复缠裹窗户锁扣并用尿不湿夹紧主卧室房门以防止小孩跑出,之后即离家不归。乐燕离家后曾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索要救助金,领取后即用于在外吸食毒品、玩乐,其明知两幼女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会饥渴致死,直至案发仍未曾回家。2013年6月21日,社区民警至乐燕家探望时,通过锁匠打开房门后发现李梦雪、李彤已死于主卧室内。经法医鉴定,两被害人无机械性损伤和常见毒物中毒致死的依据,不排除其因脱水、饥饿、疾病等因素衰竭死亡。一审法院于2013年9月18日作出刑事判决,认为被告人乐燕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3/1/186第二章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2023/1/187第二章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路径犯罪行为的基本条件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2023/1/188第二章一、犯罪行为的基本条件犯罪标定又称为对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法律定性,是刑法对某种行为及结果是否属于犯罪的规定性认识犯罪情境指犯罪当时的时间、空间、对象、气氛等与犯罪行为相伴随并且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客观环境犯罪决策在刑法学中采用犯罪决意的概念,指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决心或意向。2023/1/189第二章经典回顾
相信无需再向任何一个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人赘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是有关这个实验的伦理问题至今还吸引着诸多关注。当年所有对该实验进行的报道都会特别介绍一个酷吏——赫尔曼,他因为在实验中发明了许多“有创意的邪恶游戏”而留下了“一辈子的臭名”。津巴多曾要求赫尔曼谈谈斯坦福监狱实验在他人生中留下的正面影响,他说:“数十年来,我背负的重担已经软化了当年那个傲慢而不经世事的年轻人。今天我回忆当时是如何走火入魔伤害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则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我必须注意对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太过小心翼翼了,就像有时候我想要开除表现不好的员工,却总担心这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2023/1/1810第二章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从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回溯的视角归纳出下列脉络:只要是犯罪必定具有客观的结果无论客观结果还是法律结果它总是由具体的行为导致的在实施行为前,任何作案人都有一个认知加工的判断过程,特别是决定去作的选择行为决策的背后必须有支配行为的动机、目的、情绪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同样的刺激下,犯罪永远不是多数人的选择2023/1/1811第二章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图示2023/1/1812第二章三、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犯罪心理学中,对犯罪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取向:用一般原理解释犯罪行为用犯罪心理学观点解释具体犯罪2023/1/1813第二章经典回顾
“所有罪犯都是懦夫!”——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的代表性理论,他同样也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犯罪行为。他主张人类有补偿自身身体缺陷的欲望,因此不断追求权力欲与优越感,而犯罪成功则会强化罪犯的优越感。犯罪是懦夫对英雄气概的模仿,因为他们无法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遭遇。阿德勒还认为,罪犯都是自以为是的,他们总把罪行的败露归结于干得不够聪明或者仅仅因为运气不好。因此,死刑没有威吓作用,罪犯始终坚信自己不会被抓到。当然,你可以认为阿德勒之所以会这样说完全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跛子,但你却不得不承认,相当一部分罪犯果真如阿德勒所说的一般。2023/1/1814第二章经典回顾挫折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多拉德提出: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挫折攻击理论。
米勒(1941)在《挫折—攻击假说》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攻击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攻击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是,攻击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2023/1/1815第二章经典回顾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攻击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攻击行为的唤起状态。攻击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攻击线索。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线索,那么个体未必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伯克威茨把原来的挫折—攻击理论中挫折与攻击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引申为多对一关系,即一种攻击行为的最终产生,除了受到挫折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诸多的其他因素影响。从受到挫折到发生攻击,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中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挫折是否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挫折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攻击性反应。
2023/1/1816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什么类型的人容易犯罪──原因与风险研究什么环境容易诱发犯罪──诱因研究明知犯罪会受惩罚为什么还要去作──决策过程研究如何预测、控制与减少犯罪──对策研究2023/1/1817第二章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2023/1/1818第二章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以多学科知识为工具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互补多层次研究并重2023/1/1819第二章一、以多学科知识为工具犯罪的特殊性,人的复杂多样性,特别是个人发展的要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实决定了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关注生物、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整合多学科知识研究犯罪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路径。2023/1/1820第二章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互补心理科学源于以思辨为主的哲学范畴不同方法具有殊途同归的走向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与心理学的各种方法并无区别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具备推广与普及的价值则学科的发展就难以具有可持续性2023/1/1821第二章学术前沿定性一词意味着对实体的性质和过程的强调,同时,其含义不能通过实验来考察,也不能以数字、强度、频率来测量。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强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测量和分析,而不是过程。另外,定性研究者强调现实的社会建构性,强调研究的价值承载性质;而最让定量研究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在一种价值无涉的框架内完成。2023/1/1822第二章三、多层次研究并重(一)犯罪现象揭示研究犯罪心理学界在以下方面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一是在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方面二是在犯罪行为的习得过程的认识上三是肯定犯罪行为人存在差异的观点2023/1/1823第二章(二)犯罪关系解释研究犯罪关系解释研究通过考察两个或多个与犯罪行为发生、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变量间相互关系,揭示一个变量是否会受到其他变量影响,影响程度和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方法。2023/1/1824第二章按发展等级的主要风险因素类别婴儿期/学前儿童早期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神经性受损认知障碍不良的家庭环境反社会同伴较差的工作经历认知功能受损行为/人格缺陷不良的抚养方式滥用药物不良的邻里关系不良性情学业成绩不佳不良性情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满意的婚姻状况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交能力差学业成绩不佳不良的抚养方式滥用药物不良的抚养方式反社会的同伴辍学不良的邻里关系社交能力差*资料来源:[英]JenniferM.Brown&ElizabethA.Campbell主编:《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马皑、刘建波等译,26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2023/1/1825第二章Andrew&Bonta:“风险—需求—反应模型”强调了识别出以下因素的重要性:将个体置于犯罪活动风险中的因素(风险因素)可以通过干预而改变的风险因素(需求因素)其他可能影响个体对于干预的反应的个体特征或情境特征(反应因素)2023/1/1826第二章(三)因果联系证实研究因果联系证实研究是通过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以验证设想的因果联系的假说,尽而对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假设进行科学方法的验证。2023/1/1827第二章从儿童时期的虐待到反社会行为与暴力行为的发展过程*资料来源:[英]JenniferM.Brown&ElizabethA.Campbell主编:《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马皑、刘建波等译,18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2023/1/1828第二章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23/1/1829第二章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控制性研究2023/1/1830第二章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实证哲学):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A.Comte,1798-1857)形成标志:1830年开始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老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2023/1/1831第二章经典回顾
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孔德提出了获得实证知识的4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并认为社会与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因此没有必要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但也受到长久的争议。另外,孔德因为建立了人道教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经常被评价为“沦落到宗教的境地”。但事实上,人道教并不“拜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充其量只是一个对孔德进行个人崇拜的团体。也许,孔德只是想通过宗教这种高度一致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社会有机体的统一”吧。2023/1/1832第二章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区别区别实证主义事实,客观中立可靠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理论和假设的可靠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强调研究应精确化、量化人文主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赋予各自不同的意义强调理性的思维,注重客体的差异和多样性关注人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理解2023/1/1833第二章以犯罪人为研究对象的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多样化——除了运用实验、测验、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之外,非量化的定性研究、非实验室研究或准实验研究,以及谈话、自省、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和犯罪事实判断等方法都应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不应加以排斥。2023/1/1834第二章二、描述性研究将研究问题时所获知的表面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陈述出来,解答“是什么”的问题。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或称自然观察法)和主观观察法(或称自我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测验法2023/1/1835第二章学术前沿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一犯罪报告》始于1930年,是美国犯罪率统计中引用率最高的资料。此报告每年发布一次,包括警察机构掌握的犯罪数据和州执法机构资源提供的逮捕信息。现在《统一犯罪报告》的数据可在联邦调查局的网站()上看到,代表了大约全美95%的犯罪人口资料,可从年龄、性别、人种和犯罪类型等方面对全国数据做比较,成为最重要的犯罪数据原始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系统附属的《补充杀人报告》还包含了被害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被害者与罪犯的关系、所使用的凶器、杀人现场周边的情况等信息。2023/1/1836第二章三、解释性研究以描述的事实为根据,进一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个案法:对单个案例或有限数目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发现影响被研究者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一种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023/1/1837第二章四、预测性研究根据现有的资料,去推测将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犯罪个体预测早期违法行为预测再犯预测(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2023/1/1838第二章五、控制性研究设法控制问题发生的原因,使可能发生的问题不至于发生,或者将可能发生问题的严重性减少到最低限度。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或准实验)、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实证方法元分析2023/1/1839第二章应用篇: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推广
层面理论由美国心理测量学家路易斯·格特曼(LouisGuttman)提出。他借鉴数学当中的集合理论和映射概念,在发现相关系数并不总是呈等级排列,而是呈现出一种单项顺序性的基础上,创立了层面理论及其分析技术——最小空间分析法(SmallestSpaceAnalysis,简称SSA),后来通过计算机编程,形成多维尺度法(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度土地互换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同
- 2025年度客户价格保密与农业科技合作开发合同
- 2025年度工地食堂员工满意度调查与提升承包合同
- 2025年度夫妻双方子女抚养权及探望权离婚协议书
- 2025年度房屋赠予与遗产分配协议
- 2025年度大型活动临时聘用保安人员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建设合同变更协议
- 互联网平台限用农药违规售卖现状调研报告
- 2025年度总经理聘任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同:提升产品质量合作协议
-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
- 腹部血管解剖-1
- 结构化表达思维训练(完整版)
- 介绍南京大学
- 2022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SYT 6925-2021 钻井用天然气发动机及供气站安全规程-PDF解密
- 养生馆租赁协议合同
- 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 供应室停水停电应急预案
-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八纲辨证施护
- 鱼灯非遗文化知识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